【江西風水三僚村圖片】三僚村的風水圖例 |三僚村全景圖 |興國縣三僚村 |

【江西風水三僚村圖片】三僚村的風水圖例 |三僚村全景圖 |興國縣三僚村 |

三僚村,位於中國江西省興國縣東南60公里梅窖鎮,是一個典型客家村落。人口4600餘人(2009年),村民、廖兩姓主。稱“僚溪”,是客家堪輿文化地,素有“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稱。

三僚,江西省興國縣梅窖鎮一個稀鬆小山村,地處江西省南部三縣交界處。這個看似避世村莊,唐末千餘載光景中,傳承著一份“本事”:看風水。

興國縣文化局和旅遊局提供資料裡,這個14.29平方公里村莊,分佈著4座寺廟,42座祠堂,歷史上走出“24位國師,72位名師,36位欽天監靈台博士”。

三僚村處興國縣東部溶岩、石英石岩二大地質板塊交接點上。村北後龍山屬石英石岩,土質,乾旱缺水,林木,山上土壤砂質土,山頭不時有一些形態巨石突起。村南幾座大山,是石灰岩層,雖然有巨石突兀,但山體土質是黃壤土,草木豐盈,並有多處泉水湧流,年不息,比如觀音岩、石下、磨石泉。這條岩溶帶上,音岩、吸石寨溶洞存在。盆地中間,是這兩種地質形態交接沖積平原,長約3公里,1公里,三僚溪河沖積而成,土地,水稻栽植。

三僚,稱僚溪是坐落江西省興國縣一個谷盆地中古村落,它是一個擁有1100多年歷史古村 。

歷史始於唐朝末年。唐朝乾符六年,黃巢起義,搗長安,震驚朝野。楊筠松(字益,號救,朝廷掌管靈台地理之事,拜為金紫光祿大夫)攜帶宮廷風水秘笈,從京城逃出,南下輾轉三僚定居。擅長堪輿、天文地理之術楊筠松發現三僚村地形構造像一個堪輿羅盤,盆地中一座石頭山上方位造型形如羅盤中指針。於是,漂泊中楊筠松帶著他兩個弟了文辿、廖瑀此地搭建了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為“三僚”)。

三僚村自唐末楊公定居以來,代代名師雲集,華廈巨屋,蔚然。

到了,蘇區時期一度屬於勝利縣,民國期間屬於仁愛鄉,1949年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了三僚鄉人民政府,下設屋、廖屋、排上、背村4個行政村。管轄範圍是三僚村和梅窖村一部分。 1956年12月興國縣撤區並鄉,三僚鄉併入梅窖鄉,1958年劃入龍崗公社,1961年改屬梅窖公社,1961年改屬龍崗公社,1984年起梅窖鄉(鎮)管轄。

三僚村位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境內。地理方位是東經115º41’15″115º45’00″之間,北緯26º20’00″26º22’30″之間。北距江西省省會南昌400公里,西距贛州市區150公里。三僚村處興國、寧都、於三縣交界點,興國縣城67公里,寧都縣城47公里,於縣城55公里。三僚村經寧可昌廈公路相通,319國道興國縣大坑、於縣銀坑、橋頭和寧都縣賴村呈半圓弓狀三僚村包圍。始於興國大坑、終於寧郵村樟青公路(省道)319國道半圓劃了一條直線,成為弓弦,三僚村如搭弓上箭簇。 319國道519公里處橋背(於縣葛坳、銀坑之間)有一條便道三僚村,里程10公里。三僚樟青公路中梅窖鎮有水泥村道,6公里。三僚贛州飛機場、井岡山飛機場是150公里,距京九鐵路興國火車站70公里。興國縣城、寧都縣城每天有中巴客車三僚村。

三僚村是一個北、南、西三面環山小盆地,南北2公里,東西長6公里,西向東傾斜小盆地。後龍山(海拔550.5米)西向東橫亙盆地北面,牛軛丘(海拔774.6米)、廟子嶺(海拔692.2米)、羅刷嶺(海拔676米)幾道山峰南往東橫亙村南,村西是黃嶺村交界黃嶺(海拔467.5米),東面雖然是水田和緩坡,但有一座由北向南走向小石峰羅經石(海拔387.3米),三僚村封閉成一個盆地。盆地點是村南牛軛丘。盆地點是松樹下國小附近河床,海拔高度279.8米。494.8米。村莊中心地帶——三僚希望國小門前廣場海拔高度301.8米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廟會,菩薩唱戲酬神。三僚七十年代以前,村內自己有戲班,八十年代後,戲班解散了,外地請戲班唱戲,唱戲時村民呼朋引看,。

唐朝以前,三僚村是一個名經傳小山村,楊筠鬆定居讓它聲名遠揚,享譽全國。據史料記載,唐代末年黃巢兵進長安後,原任司天監監正風水地理大師楊筠松,攜弟子文山、廖均卿隱居僚溪,傳播風水文化,後尊為風水祖師。風水文化三僚村綿延一千多年,歷代名師迭出,享譽海內外。古代南京、北京十三陵、故宮、長城是三僚風水先生堪擇 。

三僚村現轄(西向東排列)沙前、江下塘、上僚、下僚、南門、上舍、排上、社背、江背段、布頭、竹背、老屋下、橫坑、石下、楊家山、油槽、松樹下、三佰圩等18個村民小組總戶人數956戶、總人口4785人,土地面積2930畝、旱地486畝、林地15586.5畝。

三僚地形還酷似陰陽太極圖形,是因為村裡有兩條彎延溪水平行地流淌陰陽兩極之間,溪水流至楊公祠前二溪合而一地形成了一條溪流。溪流源頭水溫左右兩岸相差5、6度。緣合二一那兩條溪流水溫,村里人左邊那條水溫叫陰溪右邊那條水溫叫陽溪。

2000年建成楊公祠是這是曾氏供奉祠堂,是福建客家人贊助並施工。

三僚村傳奇是山腰上一棵十幾里外能看見形似傘蓋大杉樹和樹底下形似包裹兩塊巨石。傳說楊筠鬆弟子文辿年發現了三僚這塊山環水繞寶地,文辿眼中這杉樹如傘蓋巨石如印章。

即是三僚村東面東華山,此景存。一峰獨起,雲遮霧繞,,彷彿步步登天,故稱“眠弓峻嶺”。古人有詩曰“攀桂莫言雲路遠,登臨正如步蟾宮。”形容登眠弓嶺登天。

村口羅經石,楊救貧當年選中三僚傳道授業,是因為三僚村地形狀如一個太極圖形。站兩姓界“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個盆地,盆地中間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羅盤中指針。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極圖中兩儀,強化八卦圖形,後來人盆地中間建造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全村營造了八個景點,吻合了《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原理。

延伸閱讀…

興國縣三僚村- 搜狗圖片搜索

三僚村的風水圖例- 搜狗圖片搜索

村子南方天馬山下,是溶洞觀音岩側湧泉流入深潭,人民公社時建三僚水庫,潭淹沒,故景存。這條河水,村子中部另一河會合,分明,楊公鉗記中“南方天馬水流東”就是指這條水

據清代寧都進士丁有美的三僚遊記,留記珠石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詩描繪:“山腰有石一珠圓,屹立巍巍萬看。威勢如虎踞,形橫屈曲似龍盤”

其實三僚村晚霞,古人有詩雲:“金烏欲墜晚臨,萬疊西山送陰。雁落蘆汀翎帶錦,鴉投江樹翅翻金”

是三僚村朝霞滿天景觀。村子東面看見石灰山、水泥廠,山體破損。古人詩謂“好看隨風收斂去,不知幾重山”

浦字是湖泊或大海邊,北浦乃古代三僚村東北水澤。三僚古村圖上看,古代村東北是一個湖泊,荷花映日,碧葉天,村民湖內捕魚捉蝦。古人詩雲:“灣灣流水抱樹前,北有漁翁樂。噫歟數聲煙樹晚,徘徊一曲夕陽天”

南林是村南面天馬山下,於梅屋村交界處一片緩坡土崗,古代是一片樹林,仍屹立大松樹。晴雨之間,風光無限。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廟會,菩薩唱戲酬神。三僚七十年代以前,村內自己有戲班,八十年代後,戲班解散了,外地請戲班唱戲,唱戲時村民呼朋引看,。

延伸閱讀…

三僚村全景圖_頭條

三僚村鳥瞰圖_頭條

三僚村宗教文化,庵堂廟宇多,現有大小祠廟10餘座,其中有專人住守有6處,有和尚2名、齋公(出家守廟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計宗教人員14人。

三僚村作為一個全國風水文化村,村內有大量風水建築。但於民國8年、民國34年戰火和“文革”破壞,村內風水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破壞。現存風水建築主要分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築

楊救:名益,字叔、筠松,民間稱他“救貧仙人”。唐代竇州人(即今廣東信宜),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日戌時,僖宗朝國師,官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

文辿:字繼輿,號逸,興國縣三僚曾氏開基祖,原居於縣曲洋,因為戰亂隱居於黃檀寺讀書,偶遇楊公,唔談後,楊公學問傾倒,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成為楊公首位衣缽弟子。

廖瑀:字伯禹,號“金精山人”,原居寧東山壩,追隨楊公學習風水術,隨楊公遷居三僚,成為興國縣三僚村廖氏開基祖。著有《懷玉經》、《一盞燈》書,後世尊風水第三祖師。

賴布衣:原名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人稱賴布衣。相傳今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入三僚村文辿學習風水術,文辿女妻。任國師,後受奸臣陷害,流落民間,足跡踏及全國,風水術扶危濟困,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傳說,廣州、英德、香港城市是賴布衣堪定選址,著有《催官篇》一書傳世,後世尊中國風水第四祖師

廖均卿:字兆保,號玉峰,廖瑀後裔。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卜壽陵,不得吉壤,永樂七年(1409年),仁孝皇后未葬,禮部尚書趙珝引卿昌平,尋縣東黃土山最吉,立癸山丁向。成祖車駕即日臨視,封天壽山,授卿為欽天監靈台博士。自成祖起,後諸帝景帝外,均陵於天壽山系。

廖文政:廖均卿孫,明代嘉靖十五年,朝庭舉行一次全國風水術士考試中,榮獲第一名脫穎而出,奉詔遷造仁宗朱高熾墓——獻陵,後授欽天監博士、欽天監員外郎中主事、登士佐郎職。嘉靖18年,廖文政奉旨治理黃河,任治河欽,駐鳳陽府,徵發安徽、河南民工三萬人,操勞三年,根治了二省水患,功成榮故故里,著《文政公實錄》一書行世

廖勝概:廖文政孫,字景庵,號菊泉。學識淵博,嘉靖間,祖文政奉詔遷造獻陵,授欽天監博士。返鄉後海內巨公多千里來聘,成為一代名師,與時任興國縣令海瑞過甚密,有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