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代曆吏風水】值得收藏 |風水的七大古代傳說 |風水學起源及發展歷程 |

【中華古代曆吏風水】值得收藏 |風水的七大古代傳說 |風水學起源及發展歷程 |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千年歲月洗禮,這些時光沉澱下來國學精髓,塵封歷史中走出。

作為中國現存古老典籍,《經》世人所熟知,譽為群經首、是群經始,是中華傳統文化總源頭。

風水學源於易學,龍馬負圖,神龜載書後有了河圖洛書,《經·繫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

風水學、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國風水學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於世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風水是自然界中易學文化人類生存環境結合體現,是人類生存環境追求而達到福、貴、壽一種本能;是天、地、人合一揭示茫茫宇宙奧秘願想途徑。

中國風水學發展歷史可分為七個時期,即先秦、秦漢、魏晉、隋朝、唐宋、明清、民國;每段歷史社會環境而有程度傳播。

風水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狩獵時期,但當時嚴格意義上風水學沒有產生,只是出現了風水學相關知識,後來風水文化產生提供了前提;人們早在原始社會時期知道擇地而居;先秦時有相宅活動,後有盤庚、公劉、周公人實踐中作過貢獻。

秦代有了地脈觀念,講究風水地脈習氣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盛行;漢代時,風水理論開始成形,當時陰陽、五行、八卦理論出現,出現了《堪輿金匱》和《宮宅地形》這些風水學奠基作,形成了先哲對宇宙總體認識構架;這些理論風水俱有意義,它奠定了風水最初理論基礎。

到魏晉時期,風水理論體系建立,這個時期風水學流傳;產生了像管輅、郭璞這樣風水宗師,三國時管輅《管氏地理指蒙》是其經典作,晉朝郭璞《葬書》是風水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此書系統提出了風水基礎理論,是中國風水文化宗,而且後世事風水研究學者普遍尊郭璞風水奠基鼻祖,《葬書》問世,成為後風水發展標誌;晉以來,風水學我國開始傳播。

隋朝時,是風水理論體系分野時期,出現了一脈相承師承關係,活動地域;隋時風水理論方面有建樹,當首推蕭吉,其人樂理、五行、相宅學,著有《五行大義》、《要錄》、《五姓宅經》、《葬經》書,於五行生剋理、勘察風水地理方面有造詣。

中國歷史上少有鼎盛時期,各種文化興起,是風水理論進一步發展、應用、和風水著作大量面世期,形成較完善理論體系;這個時期,風水名人輩出,唐朝袁天罡、李淳風、楊筠松、丘延翰、曾文遄;宋朝有賴文俊、陳摶、吳景鸞、蔡元定、徐仁旺一大批名師。

但具有影響風水名師楊筠松和賴文俊;楊筠松是唐僖宗朝國師,官大夫,掌管天文地理事,號救先生,代表作有《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青囊經》、《天玉經》、《都天寶》、《天元烏免經》、《三十六龍》、《正龍子經》書。救貧先生風水理論要點主要體現《撼龍經》和《疑龍經》中,強調山龍落脈形勢主,開創了後世風水中“形法派”,理論主要陰宅而言,其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說,後來《八宅週書》提供了主要理論。宋朝年間賴文俊,自號布衣子,世人稱賴布衣,主要著作《催官篇》二卷,風水界有影響力,是理氣學派典型代表作。依托黃帝撰《黃帝宅經》,陰陽,對“大地有機說”作了充分發揮,是理氣派代表作。

明清時期是前期風水理論進一步發揮釋義和理論驗證總結,同時,官方和民間並舉,使風水著作大量社會和民間湧現,形勢派和理氣派對立迅速發展。

風水學,本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方法,叫地相、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方法及原則。是選擇地方一門學問。風水歷史,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一個因素。有許多風水相關文獻保留下來。文獻中可知,古代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尋找喪葬地形。

通俗講,風水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顯達。嚴格講,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風水”)地理位置或環境。風水寶地標準:要有山脈地方蜿蜒而來,這風水中所謂來龍,到頭處隆起山峰,峰前有案山,峰左伸出青龍山、右有白虎、中有明堂、水流,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福蔭後人;外洋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魯班符咒記載:伏以,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發達安康。

“風水”只是名稱,而非風和水。風水稱堪輿,或稱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中國古代文義裡,“堪”是天道、處,“輿”是地道、處。 “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是地形高下之間學問。它是古代有機論觀為基礎,古代天文、氣候、大地、水文、生態環境內容引進選擇地址、步建環境藝術之中。

談風水學起源及其歷史發展 中國人地理風水意識產生,“上古之時,人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那種危機四伏條件下,人們樹木巢舍,後來了解和改造實踐中,對居住環境進行了改造。六七千年前原始村落——半坡村遺址,“選址多位於發育馬蘭階地上,是河流交匯處……離河,多泉近旁。”西安半坡遺址坐落於渭河支流滻河階地上方,地勢,土壤,生活和開墾。由此可知,那時部落對居住環境有所選擇,並且這種選擇是建立地理環境和風水知識有所認識基礎之上,懂得居住方位與日照和風寒關係。如半坡中間房子朝東,圍繞大房子氏族成員房子多朝南,即表現出“喜東南,厭西北”特點,遺址四周有防禦性豪溝;溝北、南有公共墓地,居住與墓地分開(《風水探源》)。

到了殷周時期,已有卜宅文。如周朝公劉率眾邰遷豳,他勘察宅塋,“既景乃岡風水師入門知識,陰陽,觀其流泉。”

到了戰國先秦時期,是風水理論形成時期,司馬遷《史記?樗裡子傳》載:戰國秦惠王異母弟樗裡子,生前自選地於渭南章台之東,預言:“後百歲,是當有天子宮夾我墓。”漢興,長樂宮其東,未央宮其西。反映了當初活人住宅和死人住宅選擇規律。秦代朱仙桃所著《搜山記》,成為風水理論組成部分。

漢代時,人們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國獨有對宇宙總體框架認識理論體系。這個框架是風水學理論基石,風水應用發展具有意義,它使風水以前人們只是於卜宅、相宅機械活動,昇華到理論階段。這時風水理論不但包括了擇地,而且包括了擇日,王充《論衡》中對擇日論述,已有了“太歲頭上動土”理念。秦漢時期有關風水專著,《葬書》外,見於《漢書藝文志》有《堪輿金匱》、《宮宅地形》。這些書失傳,今日無法找到。

魏晉南北朝時代,風水理論完善,如託名郭璞《葬書》推崇風水理論“經典”。同時他著了《葬書錦囊經》。當時風水師受推崇,如管輅占筮、相術、相墓著稱於世,說他魏將母丘儉墓,“依樹哀吟。”人問其故,曰:“樹木雖,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失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後來應驗。郭璞母死後,他選地於暨陽一塊地安葬,四周水,有人認為地方,水一漲會淹沒墓地,郭璞預言後此地大水乾涸。過了,大水退去,墓四周幾十里成了上良田,從此郭璞名聲大震,後來人們郭璞著《葬書》推崇風水祖師。

唐宋時期,風水學普及突出表現是《葬書》流行、羅盤使用。 《青囊奧語》誕生,使風水學已成一門獨立理論,形成了體系和流源。這是當時歷史環境和科學發展決定。隋末到唐時,李播、李淳風父子作《天文大象賦》、《大衍歷》、李淳風負責編纂《晉書》、《隋書》中天文誌諸多天文書籍,天上各星座作了描述,使風水之學天地應。地理學上興起了山川地形進行考察熱忱,從而促進了風水學理論應用於山川地形踏勘。唐代高僧一行公元710年提出了磁偏角敘述。李淳風、禪師一行因此而後世尊風水一代宗師。

風水是一種古代中國傳統習俗和術數,其試圖藉墓地、屋宅所處位置、坐方位,以及和周遭山、水形勢關係,來改變個人、家族氣運,並為宅邸、店家招來運。

歷史上,風水於確定墓地、住宅以及其他建築物,如宮殿、寺廟、書院、酒樓、飯莊、客棧、店舖位置和方位。風水師傅使用風水流派,參考當地特徵,如山脈、水體形勢,藉由羅盤上星辰和指針定立方位確定吉地,並選擇下葬、動工或搬遷良辰吉日。

「風水」一詞見於傳說是晉朝郭璞作《葬書》:「氣乘風散,界水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營風水。」,定義了風水是一種選擇地勢和方位,藏風界水聚氣之術。

和風水有關尚有「陰陽」 和「形法」二詞[1]。前者來自《詩·公劉》:「陰陽,觀其流泉」[4](調查其亮處和,勘查其水源),後人因此公劉視風水起源之一[5],陰陽來代稱風水。然陰陽一詞指涉甚,因此高度仰賴語境決定,如陳著〈見山說〉:「世業陰陽地理」,此處陰陽即是指看風水, 《唐六典》:「凡陰陽雜佔、吉凶悔吝,其類有九」,此處陰陽指各種陰陽五行之術數。後者來自《漢書·藝文志》分類,稱「形法者,九州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度數、器物形容,以求其聲氣、、吉凶」,此分類兼有相人相物,而非相宅相地專名。

夏商周三代上古中國社會應當有城鎮及村落選址、建設宮殿,以及尋找喪葬處地理勘查活動,如《詩經》記載:「篤公劉,既溥既。既景乃岡,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提到週人先祖公劉相土嘗水,觀察土地陰陽向背,勘查水源,和軍民一起治理田地,種植莊稼。不過這些活動可能還包含後世風水術學色彩和陰陽五行理論,卜問來確定吉凶[6][7]。

、相宅地理勘查活動秦漢時術數聯繫起來,其基本理論源自《經》卦象、干支和陰陽五行,分為相宅相墳。目前發現接近後世風水術文獻,來自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西睡虎地秦簡,包含《日書》二種,《日書》甲種中有〈相宅∕宅居〉一篇文字,係有關人們如何選擇居住場所事。雖然其理論,但包含於風水術內容[7]。東漢時,王充《論衡》提到當時有「圖宅術」「五姓五音法」選擇住所方位[7]。唐初時,呂才稱當時風水術盛行, 他說:「暨近代以來,加之陰陽葬法,或選年月,或量墓田,一事失所,禍及死生。巫者利其貨賄,防害,使《葬書》一術,乃有百二十家。各說吉凶,拘而多忌。」

隋唐時代,、相宅「五姓五音法」。宋朝後,大量風水地理書籍湧現,限於五姓五音,而變為注重山、水形勢(看巒頭),風水羅盤方位定「氣」吉凶(看理氣)新派別[8],即江西三合派,奉楊筠松祖師。清代時,蔣大鴻批評三合風水,因而建立起新流派,稱為玄空風水或三元派。住宅上,唐宋時期流行主要是基於「五姓五音」五姓宅法或《黃帝宅經》一類陰陽宅法(此處是指住宅兩種類型坐向陰、陽宅)[9][10]。後世流行八卦位置評斷住宅吉凶「八宅法」,唐代敦煌遺書佔部份[11]。三合派看住宅是八卦方位加入生肖、干支、五行方位,三元派看住宅是屋主生年九星搭配八卦方位[12]。

相住宅生人居住所或辦公廳舍為目標風水選擇,房舍之外,需一併留意選擇要件包括屋外街道與排水、門位、屋內動線、神位擺放、廚灶位置、辦公座位。泛指三層樓以上建築物內單位堪察,稱相住宅。地理因數而有部份例外,其中牽涉墓地高深風水原理。住宅風水關係一戶人興衰。

相墓地去世親人埋葬地點目標風水選擇,選擇要領包括山脈走向(來龍)、水流、穴位、埋棺,而且需要嚴格擇日以配合先人後人八字,以及天上星宿、地下巒頭和有穴場一切事物因數。當中竅秘人是不能知曉,絕大部份古至於均是由地師口傳親授予其入室弟子,即使是父子關係有正式拜門不可傳。墓地風水是有著可影響一族人以及其子孫興衰力量。只有懂得勘察墓地之士,會視為是風水師、勘輿學家或是「地師」。

隋唐時代,、相宅主要流派為「五姓五音法」。北宋官修《地理新書》是隋唐風水集大成著作,書中主要內容是五姓葬法和五姓宅法,另外有陰陽宅法(如《黃帝宅經》一類)以及有關形勢篇章,有少部分「丘延翰八卦法」是淨陽法內容。唐代敦煌遺書中宅經和葬書,多數是五姓宅經,其次是陰陽宅經,只有一篇是八宅經,葬書類中大部分是五姓葬法內容,《司馬頭陀地脈訣》中五姓葬法外,還包含關於形勢內容[11][13]。

後來,宋代南方地區流行起看形勢巒頭派和看方位理氣派[8][1],成為後世風水術主流。清人丁芮樸《風水袪惑》:「風水術,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巒體。言方位者,今謂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相通。」[14]明代王褘《青岩叢錄》風水擇地安墓術,追溯郭璞《葬書》二十篇,並稱後世分二宗,「一曰宗廟法(或稱為屋宇法)。始於閩中,其源。宋王伋[15]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陰山陰向,,純取八卦五星生剋理。其學浙中傳,而之者甚。一曰江西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所起,即其所止,定位,專指龍穴砂水相配,而他拘泥不論。今大江以南無遵之者」。前者即為理氣派,後者巒頭派。

巒頭派源自江西贛州市興國縣三僚村和江西贛南地區,稱巒頭派、巒山派、形法派、江西派、楊公風水,分為大巒頭小巒頭。大巒頭著眼於山川形勢和建築外部環境選擇,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嘗水法」和「山環水抱法」。其理論是「負陰抱陽」、「山環水抱有氣」,「覓龍、察砂、點穴、觀水、取向」古典地理五科。小巒頭主張建房或選房要「背山、向陽、面水、案山」。

理氣派主張「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應天地」。主要理論來自八卦術數占星術,論及「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易卦相生相剋」。注重方位朝向和佈局,主要操作方法是元運,選擇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內動線。形法、理法、日法、符鎮法是確定城市選址,建房,裝潢基本方法。主要術數九宮八卦法」、「十二地支法」和「易卦法」。

主形勢者看重理氣,認為「水若屈曲有情,不合星辰亦吉。山如破碎欹斜,縱合卦例何為?」(《雪心賦》),主方位者強調理氣,認為「形勢麄跡,陵遷谷變,增高益下,安知其本來面目哉!察氣理,乘生出煞,消納控制,精義入神。」(廖瑀《地理洩天機》)。來說,後世多採取形巒、理氣相輔相成看法,如明代風水名著《人子知》作者徐善繼、徐善述認為「形勢審於未穴之先,先天本體;方位察於倒杖(立穴)後,後天之妙用……形勢、方位各趣,而地理之能事畢矣。」[16],清代堪輿大家姚廷鑾認為「巒頭體,理氣為用。蓋巒頭猶人肢,五官具而成厥形,理氣如有耳目,有德。故巒頭理氣缺一不可。」[17]。山水形勢地氣論定吉凶,不取諸家理氣者,《雪心賦辨訛解》作者孟浩代表,他認為「非巒頭之外有理氣說」,著有〈辯論卅篇〉八宅、九星、三合、卦例理氣諸說加以駁斥[18]。

楊筠鬆作,丁芮樸認為只有《撼龍經》與《疑龍經》。這兩本著作專言巒體、形勢,因此楊筠鬆或許是粹巒頭派。不過其傳人後來吸納理氣說,形成江西三合派,奉楊筠松祖師,既注重山、水形勢(看巒頭),風水羅盤方位定「氣」吉凶(看理氣)。三合指是該派用理氣法「地支三合」,這是五行和地支搭配,形成金木水火四局生、、墓三合[19][20][21]。另有張九儀,其理氣雖屬三合家,於水法用賴布衣《催官篇》天星水法,砂法運用宗楊三合家,後人稱為三合天星派[22]。清代時,蔣大鴻、沈竹礽、張心言 ,建立起新理氣流派,稱為玄空風水或三元派。三元派名來該派三元九運說[23][24][25],玄空一詞來自《天玉經》、《青囊奧語》玄空卦。玄空風水主要分為玄空飛星派、玄空卦派,前者是九宮飛星圖排列九星定吉凶,後者是卦氣、卦運論斷吉凶[26]。另有乾坤國寶(龍門八局)派,民國初年時楊藏華臺灣傳出《三元地理乾坤國寶》,看先後天八卦方位論斷吉凶,其「推靈氣算地運秘訣」,三元九運說[27][28][29]。三合派、天星派、三元派/玄空風水、乾坤國寶派現今風水術主要派別。

另外還有用石敢、八卦鏡石、鏡鎮宅,物品佈置出八卦陣,符籙避邪化煞,或懸掛「天官賜福」吉祥圖各種祭祀和符籙法,這些是風水師化煞催吉手段,依附於各流派之中。

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人和諧統一。因此,古代帝王選擇墓葬位置時候重視“風水”。而“風水學說”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環境觀”,其中包含了中國古代先民於探索和認識,以及人之間關係玄妙界定。通觀歷代帝王陵寑,我們承認它們確實佔據著華夏大地一處處“龍穴砂水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吉壤”。而這些“吉壤”選擇,無表現了我們祖先於中華民族血脈、昌盛所寄予深深祝愿。於古人“事死如事生”倫理觀念和喪葬習俗,古代帝王大墓裡往往藏有大量文物和金銀珠寶……

風水一詞出自《葬書》:“氣乘風散,界水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使有止,故謂風水。”風水理論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人中心,天地萬物作聯繫、制約、相互依存、對立、轉化要素。風水學功能要宏觀把握各子系統之間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這現代科學中系統論不謀而合。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總原,其他原則屬於整體原則,整體原則處理人環境關係,是現代風水學基本特點。

延伸閱讀…

風水的七大古代傳說,不愧為高手,有的甚至算出2000年以後 …

風水學起源及發展歷程(值得收藏)

中國古代《黃帝宅經》主張“形勢身體,泉水血脈,土地皮膚,草木毛髮,舍屋衣服,門戶冠帶,若得如斯,是事,乃為上吉。”這古人選擇居所時於系統論樸素應用。

照古人觀念,陰宅選址地形地勢、方位和安全,地影響後代子孫命運。清代姚延鑾《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陰宅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門庭”。

唐代陵墓建設是繼秦漢後一次高潮。包括武則天內唐21帝,武氏高宗合葬,末代兩位皇帝葬河南、山東外,其餘陝西渭水北岸,號稱“關中十八陵”。各陵層巒起伏北山為背景,南面橫亙關中平原,終南、太白諸山遙遙。渭水橫於前,涇水縈繞其間,溝深壑,前望一帶平川,黍苗離離,廣原,襯出陵山主峰。唐陵繼承了漢陵四向開門傳統並加以發展,形成像徵帝王居所構圖:陵丘四周建方形圍牆,稱內城,四面門,設門樓,四角設角樓;南門朱雀門內建獻殿,舉行大祭典禮;朱雀門外是達三四公里神道,最南端一對土闕開始,闕後門,由此北離朱雀門約數百米一公里是第二土闕及第二道門,由此門通向朱雀門前第三土闕。第一、二重門之間範圍內分佈著眾多陪葬墓,其中太宗昭陵陪葬墓多,達167座。整個陵區範圍十分。此外還以許多氣勢石人石陪襯渲染帝陵和崇高氣氛,使得無論什麼人來到此地不由自主地產生敬仰尊崇意。

《周易·大壯卦》說:“適形。”先秦時的薑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這我們古代先民環境客觀性,採取於生活方式表現。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方法,使人建築於,回歸,返璞歸,天人合一,這風水學真諦所在。

中國地域,南北氣候差異,土質,各地建築形式。我國西北乾旱少雨,黃河中游有大片具有壁立倒特性土層,易於挖掘,並具有防寒、保暖特性,因而黃土斷崖處挖掘橫向穴洞居住形式——窯洞民居,分佈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省。而西南於潮濕多雨,蟲獸很多,那裡人們欄式竹樓上居住。 《舊唐書·南蠻傳》有關於竹樓記載:“山有毒草,蝨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乾欄。”這種竹樓樓上住人,樓下空著或養家畜。竹樓空氣流通,防潮,大多修建依山傍水之處,適合當地氣候條件。此外,草原牧民蒙古包為住宅,採取水草而居生活方式;雲貴山區人民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夯土建房,這些建築形式是當地條件因地制宜結果。

明代帝陵陰宅風水術指導下卜選。明永樂年間,求得吉祥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昌平境內尋找。後來他這一地區找到一片“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經朱棣踏勘確認後封“天壽山”,並於1409年開始此修建十三陵第一座陵墓——長陵。

十三陵所處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敞開,山間泉溪匯於陵前河道後,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千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南伸展北京平原,前景開闊。陵墓“明堂”(基址),山上草木,地脈富有“生氣”,是一處天造地設帝陵吉壤。從十三陵選址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十分注重陵寢建築山川、水流和植被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哲學觀點。

我們祖先生存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蘊涵著智慧生活經驗,其中背山面水地方建立定居點很一條。當今考古所發現原始部落遺址建河邊台地,這當時古人狩獵、捕撈、採摘生產生活方式適應。這風水理論中依山傍水原則由來。

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率族人來到湖南嶽陽縣渭洞鄉。這裡地形了他印象:五百里幕阜山餘脈綿延至此,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是風水學裡典型“土包屋”式依山形式。於是張谷英帶大家這裡定居下來,過著安寧祥和生活,五百年來發展成為六百多戶、三千多人大家族。這是典型風水家宅事例。

建珞珈山麓武漢大學已有百年曆史,風水環境下,校園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學生宿舍貼著山坡,像環曲城牆,有個城門洞出入口。山坡平台上以中孔城門洞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立兩側。主有序,對稱。學校得天然勢,顯示出高等學府氣勢。武漢大學選址和營建風水理論中“屋包山”典範。

古人於陰宅重視亞於陽宅,講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春秋戰國時期興起了依山造陵觀念。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面視野開闊平原,有國君墓乾脆建在山巔之上,顯示生前崇高地位和皇權。後來人們選擇墓地重視依山傍水地理環境,依山傍水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 《大漢原陵秘葬經》記載:“立塚安墳,須籍來山去水。”

秦始皇陵“依山傍水”造陵典範,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水,這一帶環境十分。有人要問,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什麼陵園要選在遠離咸陽驪山陰?我們來看看這裡地勢明白了。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山勢起伏,層巒疊嶂。從渭河北岸眺去,這段山脈左右稱,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呈弧形,皇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整個驪山渾然。可以看出,這裡一塊符合依山傍水原則風水寶地。

中國傳統“天人”哲學觀使得中國人於天地、人生有著看法,講究人協調和統一。傳統風水理論實際上是這種思想實際生活中一種應用。清代《陽宅十書》指出:“人居處宜大地山河主,其來脈氣勢,關係人禍福切要。”說,選擇居停處時要重視山形地勢,環境放入環境中去考察,這所謂“查形觀勢”原則。

《禹貢》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綿延山脈稱為龍脈。我國龍脈源於西北崑崙山,崑崙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中龍岷山入關中,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經湖南,福建、浙江入海。每條龍脈有乾龍、支龍、真龍、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要搞清楚來龍去脈,應順應龍脈走向。

查形觀勢時候要弄清楚龍脈形與勢區別:千尺勢,百尺形,勢是遠景,形是。勢是形崇,形是勢之積。有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像是起伏群峰,形則是單座山頭。認勢唯難,觀形。來龍,若馬馳,若水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積聚、藏氣。環境觀察環境,可知道環境受到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只有形勢,宅地。查形觀勢要處著眼,處著手,這樣會有後顧之憂,而會後福綿延,福澤子孫。 《朱子語類》論北京環境雲:“冀都山脈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前案,淮南諸山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有水以界之。”這說明了北京地理環境。

延伸閱讀…

風水學的起源與歷史

風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帝王陵墓選址是注重查形觀勢。清朝皇帝陵墓例,我們可以發現選擇陵墓地址時,這方面他們是下了功夫。清東陵說是順治跑馬游山而選定風水寶地。風水而論,這裡是絕佳地——整個陵區昌瑞山界,以北稱“後龍”,是龍脈來源;陵區以昌瑞山為靠山,東側鷹飛倒仰山青龍;西側黃花山為白虎;南部形如覆鐘金星山朝山;遠處影壁山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屈曲流過,環抱有情。是典型“山環水繞、負陰抱陽”山水格局。清代各帝后妃陵寢選址和營建都是如此,考慮龍、砂、穴、水、明堂、案和遠朝關係,追求人和諧統一。

很多古代帝王陵墓現在成為旅遊觀光景點,大家發現,這些墓葬所在地有山清水秀、風光、空氣、草木特點。說,這裡地形地貌和水土是。其實,堪輿師帝王選擇陵寢過程中,他們十分重視方位形勢因素外,於當地土壤質量是重視和挑剔。這些問題,他們親臨現場,手捻,嘴嚼嘗泥土,挖井察看深層土質和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無道理。

地球上,人類賴以生存基本物質風(空氣)、水、地(土地)。 “地”包括了土壤,土壤質量是風水學需要研究問題。

現代科學證實,傳統風水學認為土質決定人體質說法是有科學。我們發現,土質人影響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土壤中鋅、鉬、硒、氟元素會直接影響人。明代王同軌《耳談》中記載:“衡之常寧來陽立錫,其地人語予雲:‘凡錫產處生殖,故人而遷徙。’”《山海經》記載了地質身體關係,是地質生長出植物,人體體形、體質、生育有影響。

第二,腐敗地是細菌天然培養基地,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髒病、皮膚病。

第三,地球是一個磁場包圍星球,人感覺不到它存在,但它人發生著作。磁場可以治病,會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疾病。

第四,如果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河流、坑洞、複雜地質結構,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眩暈、內分泌失調。

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堪輿師是地理學家,氣候、環境,我們承認風水術確定有科學道理,並非空穴來風。風水圈中曾流傳過一個“郭璞葬母”傳說:郭母死後,郭璞母親挑選墓穴距離河邊不到百米,如果一發大水墳會被淹掉,這可是風水大忌。郭璞葬,預言水退去,時人信疑。結果若干年後,河水改道了,郭母墓四周成了桑田,郭璞名氣因此大振。郭璞什麼敢這麼斷言,無非是他附近山川走向、河流分佈、氣候變化,別人了解罷了。

長江、黃河我們譽為母親河,因為大河水哺育了沿岸人民,是我們生命源。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天,所以有天生水之說,二地,三水。老子這句話翻譯一下: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萬物。可見水重要性。

中國古人風水稱為堪輿,叫地理,我們不妨連起來一起讀做“堪輿風水地理”。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堪(觀察天)、輿(勘察地)、風(空氣空間)、水(水文水質)、地(地形地質)、理(研究分析理論)。這裡所指風為人呼吸空氣,水人吃水、源頭水,土為種莊稼土、穴位中土。空氣、水、土是人類賴生存基本物質,我們知道,如果風(空氣)質、水質、土質會造成生物生長,人得病,生活陷入災難。這是現在綠色環保觀念大力提倡原因。

古人認為“草繁木茂,水深土厚”地方風水。這目測來風、水、土質量方法。

到怎樣水質,《管子·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水顏色判斷水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風水經典《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氣溫,主中貴,論”。 《堪輿》論水之善惡雲:“清漣甘美味,此謂嘉泉龍脈長。春盈兮秋不涸,於此覓佳藏。”“漿氣味怕,有如湯沸騰,赤紅皆不吉。”

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不斷,熱氣騰騰,地人生了病到泉水中浸泡,吃藥見效。後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化學元素氮。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雲南省騰沖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見底,但裡面沒有任何生物,鴨子飛禽一到泉會死掉。經化驗,泉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氫毒物質。建立定居點遠離這樣水源。

古代帝王選擇陵寢時當地水是重視。明十三陵附近有水源,因此這裡草木,生物多樣性發展得。現在,十三陵水庫作為北京城市供水組成部分,給北京城市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風水學是注重方向選擇。堪輿師選好陰陽宅位置後,還要選擇建造方向,讓建築接收承納四周山水空間生氣。這叫做,是風水中關鍵。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建築,是坐北朝南,子山午。現代科學來解釋,這是因為中國位於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國土處於北迴歸線(北緯23度26分)以北,因此朝南房屋於接受陽光照射。這樣不但冬季時屋內會溫暖,對居住這裡人身體十分。

此外,中國地勢使得中國季風氣候特點十分顯著,大半個中國受季風氣候影響。西北地區於身居內陸,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外,我國主要有溫帶季風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有海南、雲南西雙版納少部分地區受熱帶季風性氣候影響。因此,房屋坐北朝南,不僅是採光,還為了避開冬天北風。甲骨卜辭有測風記載。 《史記·律書》雲:“不周風居西北,十月。廣莫風北方,十一月。條風居東北,正月。風居東方,二月。”清末何光廷《地學指正》中云:“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別,東向南受者溫風、風,謂之陽風,無妨。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陰風,宜有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這說確定方位時要避開西北風。

風水學表示方位方法有:其一,五行木東,火南,金為西,水北,土中。其二,八卦離為南,坎北,震為東,兌為西。其三,乾支甲乙東,丙丁南,庚辛西,壬癸為北。地支子北,午南。其四,東方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我國帝王陵墓朝向是背山面水或是坐北朝南,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是如此。但是位於鳳陽皇陵是朝北而建,而且道路還略有歪斜。考其原因,這是於中城垣宮殿皇陵東北方,使皇陵朝向中都處置。

總之,風水學中坐北朝南原則是我們祖先千百年實踐得出認識,這是人類相處生存之道。

傳統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本源,萬物得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