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非洲豬瘟是,只是一個對象是人,一個是豬。
你覺得像嗎? 我自己覺得,人豬有8成像。
豬是365天都可以發情動物,像貓狗,春天這麼短短幾天,豬無時無刻可以發情生產。
你要讓母豬懷孕,要發情才可以配種,但有時候,母豬懷孕、不發情,我會讓她們換個環境,比如説她們趕出來跑一跑、上載豬車去繞一下,會懷孕。
人是啊,無時可以發情,讓你放個、坐車去兜兜風、度蜜月,搞不好了。
產房裡面經驗,讓我有很多體會。
雖然豬是我熟悉動物,但豬養並不是一件事情。


整隻手產道夾得死死的,像我這樣一個男人一下沒力了,母豬要花多力氣來豬擠出來。
生完以後,豬一個時要吃一次奶。
設一隻豬一個時吃一次奶,每次要花幾分鐘,母豬一天24時沒辦法睡覺,而且奶汁是脂肪,有母豬後來會得。
這些經歷讓我覺得,其實人豬,生產是一件很事情,所以要老婆一點。
不只是這樣,我算是喜歡動物人,豬有緣分。
小學開始,我有一個綽號,叫「豬哲」,因為豬住得,廣場曬衣服是豬味道,同學我豬結在一起。
養豬是阿公那代開始,到現在60多年了。
那時候是人豬一家親,老家三合院豬舍旁邊,我看著豬長大,豬看著我。
後來我念了數學,拿到企管和資訊兩個碩士,順勢進入科技產業,成為一名研發工程師。
每天沉浸技術裡,豬離。
一次到中國出差,我住五星級飯店裡,從十多層樓窗户外,全都是平房,一旁大媽光著身體洗澡。
那一幕讓我印象,我覺得人生而平等,這樣差距回歸埋下了一個種子。
幾年後,我成為主管,當一得知要外派到中國時,我心一橫,決定回家投豬懷抱。
雖然豬是我熟悉動物,但豬養並不是一件事情。
我説,養豬、養得;像考60分、90分。
前幾年我花了很多時間,蹲豬場摸索,試著技術來一點一點改進飼養設備和飼料,各種科學方式去嘗試。
像是豬吃胡蘿蔔、吃地瓜、或是引進豬種,嘗試利用配種來打造專屬台灣味豬,試了幾年,我發現科技業跟養豬業邏輯沒有差太多,做品牌,得在地嘗試和變化中,殺出一條血路。
只是過去一年變化了。
誰能預料到COVID-19爆發、然後數百萬人死了、國際政治情勢改變,農業帶來衝擊? 我們豬農來説,在意事情不外乎飼料價格,而疫情讓航運費大增,豬吃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是仰賴進口,1公斤玉米6塊漲到了9塊,飼養成本直線上升。
那我想,以前我們念書時提倡「地球村」概念,沒有缺點嗎?這種省思我們農民荷包來説,是「多麼領悟」呀! COVID-19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而另一場瘟疫,改變了豬和豬農生存方式。
趕回去豬場看時候,我有嚇到。
因為下來豬是可愛,白白胖胖討喜,可是開始拉肚子後不到兩天,豬會到只剩下骨頭,會死掉,怎麼救救回來。
一次幾百隻豬發病、死亡,對心理影響是,死掉豬屍體堆成山,不只是經濟上損失,於疾病束手無策,自己覺得恐慌,所以我願意回想那個畫面。
有了下痢經驗後,非洲豬瘟爆發,我一場震撼教育。
開始,是中國疫情爆發,新聞陸陸續續報導。
我們養豬的羣組裡,有人那裡養,聽他描述現況、加上手機傳來撲殺畫面裡,很多豬坑裡哀號,活著狀況下,土下去、沒了聲音,那看了是膽戰心驚。
場內措施外,現在我和幾個養豬班朋友沒有見面了,、但沒辦法,大家會怕。


延伸閱讀…
這種恐慌是COVID-19前爆發前有了,持續了2、3個月。
因為豬瘟病毒進入台灣,養豬產業完了。
就算不是自己中、是隔壁場中鏢,鄰近場會管制移動──那代表原本應該上市豬不能離開,飼料要餵,養肥豬沒辦法拿去賣錢,曉得病毒會會突然撲到自己身上,整場撲殺。
幾年來心血,只要一天會毀滅殆盡。
打個比方,設我投資豬場花了5,000萬元買豬和設備,另外還1,000萬元來買飼料,然後要養老婆、小孩,突然非洲豬瘟「啪」一聲闖進來,這些搞不好沒了,你能擔心嗎?這不只是滷肉飯、或是排骨飯消失問題,而是數百個家庭生計問題。
同樣情形,不管什麼產業,面COVID-19疫情時,我想會有擔憂,只是非洲豬瘟我們豬農提早預演了肺炎衝擊。
面非洲豬瘟威脅,我做法是加倍提升生物防治強度。
我覺得我們豬農像「冬天刺蝟」,天氣冷、想保暖、想擁抱方,但是方可能是有刺。
這個刺是病毒、是疏忽,對方生物防治上做得,豬場之間病毒會傳染,兩個人、兩個場一起抱著毀滅。
例如豬下痢,美國是怎麼開始傳染?是兩個豬場中間有一間便利商店,A豬場主人進入店裡購物,地墊上留下病毒;B豬場人踩到同一塊地墊,病毒帶回去了。
兩個場沒有消毒或是換裝,病毒會開始場內肆虐。
所以疫情後,我花了7、80萬買了一台能製造次氯酸水機器,管線到整個場,所有工作人員包含我內,進出豬場要換裝、得要全身消毒,車輛進出得全面噴灑,避免病毒出入。
場內措施外,現在我和幾個養豬班朋友沒有見面了,、但沒辦法,大家會怕。
延伸閱讀…
唯一處是,那台次氯酸水機器發揮了效果。
COVID-19爆發後,我開始豬場生產次氯酸水送各種有需要人,像是台北飯店有幾間餐廳,他們説需要大量消毒因應疫情。
我想這是提早演練帶來處吧,能幫忙幫忙。
這兩次疫情當中,我得到體會,面病毒時確定感,那種不是操之我感覺,會讓我徬徨。
但是養豬這件事情,起碼是能夠帶來感受。
職場待了,背後總會插著幾把刀,之下,我覺得動物,人多。
飼養過程中牠,讓牠過得、,然後吃時候能整頭豬利用,牠。
養豬這幾年來,我經幫兩隻豬取過名字。
因為幾百隻豬裡面,總會有幾隻跟我有感情,會透過名字來建立。
第一隻叫做「小雷」,他是我第一頭自己買進來種公豬,他會耍脾氣,有時候我他玩,他會身體甩過來,可是那力量,我飛出去了。
看著他豬變豬,養豬人來説,有成就感,後我有留下牠獠牙做紀念。
另一隻是白色藍瑞斯閹公豬,牠叫做「虎爺」,希望牠可以保佑大家。
虎爺豬,牠陪我做募資、上鏡頭,每次進豬場時候我會拍拍牠、跟牠打招呼,後牠活了4年,體重300多公斤,很。
可惜前幾個星期,牠開始吃不下東西了,牠送上淘汰豬車,那天大家感傷,牧場員工跟牠合照。
關於養豬這件事,我有改變。
現在豬舍,我改造成能接待訪客和主廚辦公區域了,裡面有整套烹飪設備,過去豬生活痕跡一併留了下來,有餵食空間、有幾盆地瓜葉、有豬踩過地磚,有一隻示範模擬豬。
這個空間會用來作食農教育,能讓主廚和通路業者理解每一塊肉部位和用途,全豬找出利用空間,因為我覺得養豬是一個合做綠色循環產業。
以前看卡通,很多創作有提到地球毒蟲人類。
現在面對疫情,會有這種感覺,我記得去年(2020)2、3月不是很多新聞,説威尼斯看得到魚遊,英國很多鹿跑出來,人類躲起來,其他生物多點存活空間了?我講文青一點,可能人類是要思考説,怎麼讓地球可以地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