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島嶼台灣,我們海魚吃到淡水魚,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
吃不完海味,豈能不辨魚品種?豈能不識魚滋味?連捕魚魚夫無法確認魚貝正確名稱,俗名亂成一團,誰來我們一把打開認識海中生物鑰匙?正港基隆人、台灣文化私家偵探曹銘宗帶我們台灣十大魚排行榜,認識繽紛多元海洋族羣。
但研究基隆文史曾子良教授我説,他多年前在基隆大沙灣安瀾橋一帶做田野調查,訪問當地耆老,這句俚諺後不是「九烏喉十春子」,而是「九春子十烏喉」。
教授認為,台語來説,「九春子十烏喉」才能上一句「七赤鯮八馬頭」押韻。
我完全同意教授説台語押韻論點,因為俚諺特色講記,押韻可説是原則。
春子音tshun-tsú/tsí,而烏喉音oo-âu,才能上一句馬頭音bé-thâu押韻。
春子、烏喉鮸魚、黃魚同屬石首魚科,此科魚類頭內有顆「耳石」。
春子、烏喉是石首魚科,美味,可能有很多人認為烏喉勝春子。
但「鯃」是中國古書上説魚,存魚名,無可考。


春子、烏喉是俗名,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烏喉是「黑屬」,學名Atrobucca nibe;春子則包括黃姑魚屬、叫姑魚屬、白姑魚屬魚種。
這種魚會發出咯咯叫聲,「姑」聲而俗稱「叫姑魚」、「黃姑魚」、「白姑魚」、「姑魚」。
烏喉美味,可以從南台灣一句台語俗語看出:「若有錢,烏喉會盤山過嶺;若無錢,三界娘嘛無調躘入户樽(lìng li̍p hōo-tīng)。
」這句話意思是説:如果有錢,烏喉自己會海裡翻山越嶺而來;如果沒錢,連厝邊溪中三界娘仔會跳進門。
「三界娘仔」泛指台灣早年生長田間、溝渠、溪流內小魚,而今多數地方絕跡。
台灣「烏喉」,並不是日本俗稱「喉」(ノドグロ)。
日本「喉」是アカムツ(Doederleinia berycoides),漢字「赤鯥」,此魚是紅色,但喉是黑色,故稱「喉」,在台灣稱「紅喉」。
「十大」俚諺中「馬鮫」,可以泛稱鯖科馬加鰆屬馬鮫、塗魠、白腹,認為馬鮫味道不如塗魠、白腹。
嘉鱲、赤鯮是鯛科,馬頭魚是棘魚科馬頭魚屬。
但馬頭魚是美味魚,所以日本人稱嘉鱲鯛,赤鯮鯛,馬頭魚甘鯛。
紅沙指布氏鯧鰺,此魚生鮮時外表皮呈粉紅色,粉紅+沙皮而稱為紅沙。
,當年美味排名是台灣沿岸近海野生魚來評比,現在加入進口、養殖魚種,加之野生魚因捕撈過度而有變情形,此一排名,只能參考。
這十大魚排行榜中,午魚排名第一,但台灣人瞭解此魚「午」(台語文讀音ngóo)名由來,所以後來見寫成「鯃魚」。
午魚主要是指「四指馬鮁」,香港稱為「馬友魚」,視為魚。
午魚本以端午節出而得名,「午」字是,原「鯃」代替。
中文造字規則,應該會魚+午=𩵱,但多數電腦中文輸入找不到「𩵱」這個字,後使用諧音「鯃」(鯃)字。
但「鯃」是中國古書上説魚,存魚名,無可考。
清《康熙字典》引自中國地方海產動物志、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一五九六年):「𩵱魚,鱸別種,圓厚短蹙,味豐,漳、泉有。
」屠本畯是浙江寧波人,他福建官期間,研究當地海產。
閩中古指福建,介於浙江(吳越)和廣東(南越)之間而得名。
古代中國鱸魚熟悉,所以方誌中常鱸魚作為對比描述。
所以這筆資料形容「𩵱」「鱸」而圓短。
嘿!明代有人「𩵱」這個字了。
泉州《晉江縣志》説:「午魚,似鱸,。
」這裡使用「午」字了。
台灣清代方誌也説:「午魚,鱸別種。
」其中清道光《彰化縣志》(一八四〇年)説:「午魚,鱸別種,身圓而,味差於鱸,台海出九月、十月間,俗作𩵱,非。
」雖然指出「𩵱」是錯字,但談「午」由來。
因此,直到我找到以下兩筆而資料,解開「午魚」謎。
清康熙《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午魚,鱸別種。
身,味差於鱸。
內地端午間出,因以名之。
台海出九、十月間。
俗作𩵱,無此字。
「三界娘仔」泛指台灣早年生長田間、溝渠、溪流內小魚,而今多數地方絕跡。


延伸閱讀…
本地出於冬,內地異矣。
」《諸羅縣志》主撰人陳夢林是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他説內地(主要指福建)午魚是農曆五月端午節期間大出,「午」命名,而「𩵱」是俗稱,以前沒有這個字。
《鳳山縣志》主撰人陳文達是台灣府台灣縣人(今台南市南部與高雄市北部之間地區),他台灣地人身分指出,「本地」午魚是冬季大出,與「內地」。
雖然台灣午魚端午大出,但午魚名確實來自端午。
此,午魚「午」是正字,如果瞭解午魚本「端午」命名,寫成「𩵱」,近年來筆劃多「鯃」了。
但研究基隆文史曾子良教授我説,他多年前在基隆大沙灣安瀾橋一帶做田野調查,訪問當地耆老,這句俚諺後不是「九烏喉十春子」,而是「九春子十烏喉」。
教授認為,台語來説,「九春子十烏喉」才能上一句「七赤?八馬頭」押韻。
我完全同意教授説台語押韻論點,因為俚諺特色講記,押韻可説是原則。
春子音tshun-tsú/tsí,而烏喉音oo-âu,才能上一句馬頭音bé-thâu押韻。
春子、烏喉鮸魚、黃魚同屬石首魚科,此科魚類頭內有顆「耳石」。
春子、烏喉是石首魚科,美味,可能有很多人認為烏喉勝春子。
我認為,二魚既入「十大」,去排名第九或第十,其實意義,但配合整句俚諺押韻。
春子、烏喉是俗名,中研院《台灣魚類資料庫》,烏喉是「黑屬」,學名Atrobucca nibe;春子則包括黃姑魚屬、叫姑魚屬、白姑魚屬魚種。
這種魚會發出咯咯叫聲,「姑」聲而俗稱「叫姑魚」、「黃姑魚」、「白姑魚」、「姑魚」。
白姑魚,林哲緯精繪 摘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身世》烏喉美味,可以從南台灣一句台語俗語看出:「若有錢,烏喉會盤山過嶺;若無錢,三界娘嘛無調躘入户樽(lìng li?p h?o-t?ng)。
」這句話意思是説:如果有錢,烏喉自己會海裡翻山越嶺而來;如果沒錢,連厝邊溪中三界娘仔會跳進門。
「三界娘仔」泛指台灣早年生長田間、溝渠、溪流內小魚,而今多數地方絕跡。
延伸閱讀…
台灣「烏喉」,並不是日本俗稱「喉」(ノドグロ)。
日本「喉」是アカムツ(Doederleinia berycoides),漢字「赤鯥」,此魚是紅色,但喉是黑色,故稱「喉」,在台灣稱「紅喉」。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吃魚不止變,有許多處!「你想買哪牌魚油時,吃點魚吧。
」營養師高敏敏FB粉絲團分析各類魚種DHAEPA含量,同時提醒族羣食用量。
鯖魚DHA含量,什麼輩總説吃魚會變聰呢?高敏敏解析,主要是因為魚肉脂肪中含有Omega–3和脂肪酸(DHA和EPA),其中DHA能夠幫助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延緩成年人腦部和視力退化;另外EPA:助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病風險。
「不只小孩需要吃魚,覺得腦力使、需要吃魚油時,不如來吃魚吧。
」吃魚處,優質蛋白質可提升免疫細胞、肌肉以外,含有和脂肪 :保持血管、減少心血管疾病,後有維生素E:抗老、抗氧、護血管、滋潤皮膚、柔順秀髮。
高敏敏提出各類見魚種DHA和EPA含量(每100g數值):年齡吃魚份量要調整,專家建議魚營養,含有DHA和EPA之外,有優質蛋白質:提升免疫細胞、肌肉;同時含有和脂肪,能夠保持血管、減少心血管疾病;以及維生素E可抗老、抗氧、護血管、滋潤皮膚、柔順秀髮。
加上魚肉纖維結構,所以其它肉類咀嚼吞嚥、消化吸收,供人體使用。
高敏敏提醒,要注意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份量。
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超過1到2份,6歲以下兒童每月超過1份。
建議大家,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有營養,可以「輪流適量攝取」。
林靖宇觀點:4成選票綁架6成民意,是要一起合葬?風評:憂核電延役排擠綠電,環團暴露外行Netflix 2月即上架1部神劇!影迷嗨喊「終於等到」,片單一次看同事問是不是想離職怎麼辦?她不想社交年同事逼走人,OL崩潰:只想領薪水午魚棲息沿岸泥沙海底附近肉食性魚種,早年中國福建廣東一帶,端午節前後,常會靠岸產卵,被捕,因而得名。
過年期間十公斤以上野生午仔魚,出現一尾要二萬元以上高價。
養殖午魚,學名是四指馬鮁(四絲馬鮁),。
野生是多鱗四絲馬鮁或五絲馬鮁,主要活動在台灣西部沙地海域。
台灣有一句話「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加、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因魚季節會洄游到地點,身體脂肪比例會,形成各地方有排名現象。
「一午、二紅衫、三鮸、四嘉鱲」、「一午、二鯧、三鮸、四馬加」。
但因為肉質緻、油脂、刺,野生數量稀有,這些因素讓午魚各地漁民饕客口中,總是排在第一位。
午仔魚是肉食性棲魚種,捕捉甲殼、底棲性生物為主食。
銀色身軀上,下顎後方胸鰭具有4枚遊離絲狀軟條可辨識。
這四條遊離絲辨別品種指標之一,其功能是覓食時候,會用具觸覺功能遊離絲狀軟條探入沙中尋找獵物,如果看到有鬍子魚,鬍子是具備這功能。
在台灣,野生午魚出沒季節是每年中秋到隔年間,體型大小,小分成竹午、大午、午仔,每尾超過一公斤可以稱竹午,若是一公斤以下稱作大午,五百克以下午仔魚。
八兩午仔魚,需要養十個月時間,難養,生病,這樣原因,讓午仔魚成為養殖魚種中,算是價格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