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類型】竹的種類 |台灣特色竹生態 |認識竹子 |

【竹的類型】竹的種類 |台灣特色竹生態 |認識竹子 |

竹,稱竹子,是竹亞科(學名:Bambusoideae)植物通稱,屬於禾本目禾本科,可分為3族、123屬[1][2][3],是禾本科中唯一具有喬木形態的類羣,如熱帶型的簕竹族温帶型的青籬竹族,但包括草本竹類黍竺族(Olyreae)。

竹子主要分佈地球北緯46度南緯47度之間熱帶、亞熱帶和暖温帶地區。

世界上南極洲歐洲大陸以外,其他各大洲可發現第四紀冰期以來鄉土竹種。

亞洲分佈豐,其次為非洲和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很少[4]。

於山脈和海洋阻隔,世界範圍內竹類資源可以分為三大竹區。

亞太竹區世界竹區。

南至南緯42度新西蘭,北至北緯51度庫頁島中部,東至太平洋諸島,西印度西南部。

本區竹子50多屬,900多種。

既有叢生竹,有散生竹,前者佔3/5,後者佔2/5,其中有經濟價值有100多種。

美洲竹區南緯47度阿根廷南部,北至北緯40度美國東部,共有18個屬,270多種。

非洲竹區竹子分佈範圍,南起南緯22度莫桑比克南部,北至北緯16度蘇丹東部。

竹多年生植物,但不具備年輪,因而與人認知,竹子不是樹木,是一種「草」,大都具有地下根狀莖。

通過地下匍匐根莖成片生長。

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

節,各節生芽,地下莖各節芽可萌發成地下橫走竹鞭或地上竹竿。

竿節上芽形成各節分枝。

分枝上葉營養葉,批針形,具短柄。

有一些種類竹筍可以食用。

某些地區,有叢生竹子,其地下莖形成多節假鞭,節上無芽無,頂芽出土成稈,整個植株叢狀生長分佈,典型如鳳尾竹、慈竹、麻竹和孝順竹。

生長於水條件區域。

多採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種法繁殖。

竹鞭萌芽力叢生性,早春發芽前剪斷竹鞭,竹竿栽種,當年夏季可長出新竹。

而竹子開花後種子可以播種。

栽種竹子宜選背風向陽、環境。

稈綠色,時變黃色,梢彎曲。

竹的類型 Play

要求土質,富含有機質和礦物元素偏酸性土壤。

庭院栽種有毛竹、鳳尾竹、淡竹、旱園竹、剛竹。

於建築目的竹材竹稈達到強度且樹液中糖分時進行收穫,因為高糖含量會增加害蟲侵害易度和速率。

與森林樹木相比,竹種生長。

竹園可以時間內進行收穫,比起樹木園林來説。

[5]
淋漓處理是收穫後去除樹液。

世界許多地區,通過淋漓或收穫後光合作用,降低了收穫竹子中樹液水平。

例如:
淋漓過程中,竹子陰涼處地乾燥,避免竹子外皮開裂,從而減少害蟲侵害機會。

竹材在建築中耐久性其種植、收穫、運輸、存儲、設計、施工和維護開始時處理方式直接相關。

季節收穫竹子,若接觸地面或雨水,會錯誤收穫材料一樣迅速分解。

[12]
禾本科之中,本亞科是早熟禾亞科姐妹羣,兩者稻亞科組成系羣BOP類羣,PACMAD類羣並列禾本科兩大演化支[1][2]。

於生長特性,竹並開花,外形相似,所以過去竹分類是竹筍外包箬殼來區別分類。

但是箬殼性狀並,所以,許多時候會引致歧義,使一些竹種羣間界限無法唯一性定論。

[13]直到有分子基因遺傳研究學發展,竹分類釐[14]。

基本上竹亞科可以分成三個族:簕竹族、黍竺族、青籬竹族。

簕竹族主要是分佈於帶亞帶木本型竹子,同為木本青籬竹族主要分佈於温帶地區,而草本黍竺族可以簕竹族組成一個系羣。

彼此關係如下(Sungkaew,2009[15])[14][16]:

不論是中國或印度,有竹子開花會帶來災禍傳説。

中國過往經常説「竹樹開花,必有大災」,而印度有「竹樹開花,饑荒發生」傳説。

竹開花,鄰近竹會開花,造成大片竹林死亡,對一些竹主食動物,造成毀滅性損害。

另一方面,竹米(竹種子)是齧齒類動物優良食物。

科學家計算過,印度東北部50年一度竹樹開花週期發生時,老鼠數量會激增4倍。

突然增加鼠量使村莊儲存糧食消耗,導致饑荒發生[20]。

所以,有説法指饑荒發生只是齧齒類動物突然增生,而非因為天災。

至於那一種説法,現時未有定論。

竹子開花週期,數十年到上百年,大部分竹類開花枯草色澤,形如稻穗狀。
竹的類型

少數已知如高黎貢山針麻竹(Cephalostachyum scandens)有豔色花。

[21]
中國人愛竹,竹挺立,心虛節貞,德比君子,故稱為“君子竹”。

中國人竹子是熟悉過了。

但你知道嗎,竹子是喬木狀禾草類植物。

是,你看錯,高大挺拔竹子,其“草”!竹子生長迅速,種類眾多,分佈於帶、亞熱帶温帶地區,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佈集中。

矮小竹種,其杆1015釐米;竹種,其杆達40米以上。

竹生出水平枝,葉片劍形,有葉柄,幼株葉直接莖上生出。

雖然某些種莖杆生長迅速(每日可生0.3米),但大多數種類生長12120年後開花結籽。

竹一生開花結籽一次。

竹地下莖(俗稱竹鞭)是橫着生長,中間,有節並且多而密,節上長着許多鬚根和芽。

一些芽發育成竹筍鑽出地面成竹子,另一些些芽並不長出地面,而是橫着生長,發育成地下莖。

因此,竹子是成片成林地生長。

竹鞭和竹筍可以食用。

秋冬時,竹芽沒有長出地面,這時挖出來叫冬筍;春天,竹筍長出地面叫春筍。

冬筍和春筍是中國菜品裏見食物。

春天時,竹芽乾燥土壤中等待春雨,如果下過一場透雨,春筍會速度出地面。

箬竹(學名: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為禾本科、箬竹屬植物,灌木狀或小灌木狀類。

竿0.75-2米,直徑4-7.5毫米。

屬陽性竹類,性喜温暖濕潤氣候,宜生長疏鬆、排水酸性土壤,耐寒性,所以要求、疏鬆透氣、微酸中性土壤。

可用作地被綠化材料,河邊護岸,公園綠化。

孝順竹(學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是禾本科刺竹屬植物,灌木型叢生竹,地下莖合軸叢生。

竹稈密集生長,稈2~7米,徑1~3釐米。

幼稈白粉,節間圓柱形,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剛毛。

稈綠色,時變黃色,梢彎曲。

原產中國,多生山谷間,小河旁。

長江流域及以南栽培能生長,山東青島有栽培,是叢生竹類中分佈廣、適應性竹種之一,可以引種北移。

其竹稈青綠,葉密集下垂,姿態婆娑,多栽培於庭園供觀賞,或種植宅旁作緣籬用,湖邊、河岸栽植。

鳳尾竹(學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Fernleaf’ R. A. Young)叢生竹,是禾本科、簕竹屬孝順竹變種。

原產中國,華東、華南、西南以至台灣、香港有栽培。

喜温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稍差,耐強光曝曬,怕漬水,宜、疏鬆和排水壤土,冬季温度於0℃。

其綠葉婆娑,風韻,好似鳳尾,觀賞價值。

適於庭院中牆隅、屋角、門旁配植,植株鳳尾竹可栽植於花台上,或製作竹類盆景,同時可栽於寺廟庭園中,南方地區作為綠籬配植材料應用。

花孝順竹(拉丁學名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Alphonse-Kar’ R. A. Young)別名小琴絲竹,孝順竹一個變種,禾本科簕竹屬植物,叢生竹。

稈2-8m,徑1-4cm。

竿和分枝色澤,稈紅色,老稈金黃色,並規則間有綠色縱條紋,有如黃金間碧玉;叢態且稈色,庭園觀賞或盆栽上佳材料。

該竹南方地竹種,適生於温暖濕潤、背風、土壤環境中,我國四川、廣東和台灣省庭園中常見栽培。

青皮竹(學名:Bambusa textilis McClure)別名:篾竹、山青竹,禾本科,簕竹屬灌木或喬木狀竹類植物,竿可達10米,尾梢彎垂,下部挺直。

分佈於中國廣東和廣西,西南、華中、華東各地有引種栽培,能耐23℃低温,適應範圍超過其分佈區域。

栽培於海拔地河邊、村落附近。

青皮竹具有適應性、繁殖、速生豐產特點,是筍材兩竹種,可美化環境、綠化荒山、護岸固沙。

吊絲單竹(學名:Dendrocalamopsis vario-striata (W. T. Lin) Keng f.)是禾本科,竹屬喬木或灌木狀植物。

竿直立,5-12米,直徑4-7釐米,幼時梢端彎曲呈釣絲狀,成長後伸直。

原產熱帶地區,分佈中國廣東英德及廣州市近郊一帶。

雨量,土壤,濕潤,、疏鬆、陽光環境中生長,高緯度地區宜選擇南向或西南向坡地。

該竹可用於庭園觀賞;筍味,廣州市見栽培筍用竹;竹竿可供建築和作腳手架。

粉單竹(學名:Bambusa chungii McClure)禾本科簕竹屬植物。

稈3–7m,5cm,頂端下垂甚,稈表面幼時密白粉,節間30–60cm,每節分枝多數且近相等。

產自南方,主要產地有兩廣、福建及湖南。

其竹材韌性強,節間,節平,適合劈篾編織竹器,絞制竹繩,是兩廣主要篾用竹種,是造紙業上等原料。
竹的類型

竹叢適中,優姿,宜作為庭園綠化之用,常植於園林山坡、院落或道路、立交橋邊。

佛肚竹(學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灌木狀叢生,稈短小畸形,狀如佛肚,姿態,四季翠綠,是觀賞竹類佼佼者,觀賞價值,不但宜作露地栽植,宜盆栽供陳列。

盆栽數株,當年成型,扶疏成叢林式,綴山石,,園林中自成一景。

適於庭院、公園、水濱處種植,與假山、崖石配置。

叢生竹,竿6-15米,徑4-6釐米。

竿直立,黃色,間綠色縱條紋,節間圓柱形,節凸起。

陽性,喜排水壤土或沙壤土。

常植於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際、天井、景門,以至室內盆栽觀賞。

桂竹(學名:Phyllostachys makinoi)稱台灣桂竹,分佈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00~1500米地區散生竹種,是台灣特有種。

杆12米,直徑4~8釐米,節間12~40釐米,節有兩個環,幼杆呈粉綠色,後變,年老轉變棕綠色;地下莖多實心,根莖橫走繁生。

此竹成材,產量,輪伐週期短,而有彈性,建築和家用。

是優良綠化樹種。

斑竹(學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f. lacrima-deae Keng f. et Wen)禾本科,剛竹屬喬木或灌木狀竹類植物,散生竹。

稈7-13m,徑3-10cm。

為觀賞竹,原變種之區於稈有紫褐色斑塊斑點,分枝有紫褐色斑點。

稈可用作制工藝品及材用,實用性觀賞性兼備,深受人們喜愛,到今,流傳着很多關於斑竹典故和詩詞。

斑竹性喜温暖、耐高温,生命力強,怕風,靜水及水流水域中均可生;適温15℃30℃,越冬温度於5℃。

斑竹生長迅速,繁殖能力強,條件前提下,可時間內覆蓋大片水域。

剛竹(學名:Phyllostachys)是禾本科、剛竹屬金竹栽培品種,喬木或灌木狀竹類植物,竿可達15米。

原產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及福建有分佈。

1840年上海引至法國栽培,1928年法國引至美國。

生長土層、濕潤耳排水沖積砂質壤土地帶,紅、黃粘土及砂乾旱地區生長。

其竿可作小型建築用材和各種農具柄;筍供食用,。

綠皮黃筋竹(拉丁文學名:Phyllostachys sulphurea) 別名黃槽剛竹,原變型區別於竹稈綠色,縱槽黃色。

它株型矮小,綠葉婆娑,風韻,好似鳳尾。

竹的類型 Play

延伸閱讀…

認識竹子

竹的種類

黃皮綠筋竹(學名:Phyllostachys sulphurea (Carr.) A. et C. Riv. ‘Robert Young’)禾本科、剛竹屬金竹栽培種,竿可達15米,幼竿解籜後呈黃色,下部節間有少數綠色縱條紋,並籜環下方綠色環帶,後雖節間變為黃色而綠色縱條紋存在。

原產中國,喜陽性,黃河長江流域及福建有分佈。

日本、歐洲及北美有引種。

粉綠竹(學名:Phyllostachys viridiglaucescens (Carriere) Riviere & C. Riviere)禾本科、剛竹屬植物,喬木或灌木狀竹類。

高可達11米,直徑4.7釐米,節間綠色,解籜後有白粉,長5—20釐米。

主要分佈於中國江蘇、浙江及江西一帶,引種。

1946年引入法國。

可入藥;筍味美,供食用;整竿可作柄材用。

毛竹(學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為禾本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竿可達20多米,可達20多釐米,是中國栽培、面積、經濟價值竹種。

毛竹竿型,宜供建築,如樑柱、棚架、腳手架,篾性優良,供編織各種用具及工藝品,枝梢作掃帚,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筍味美,鮮食或加工製成玉蘭片、筍乾、筍衣。

毛竹葉翠,四季常青,挺拔,經霜凋,賞。

以來置於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跡、天井、景門,以及室內盆栽觀賞。

松、梅共植,譽為“歲寒三友”。

龜甲竹(學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竿達20餘米,粗者可達20餘釐米,幼時白粉,無毛,成長竿呈綠色或黃綠色。

分佈於中國秦嶺、漢水流域長江流域以南和台灣省,黃河流域有多處栽培。

1737年引入日本栽培,後引至歐美各國。

竹是喬木狀禾草類植物。

記載有70餘屬,1千多種,但其中許多是同物。

竹、生長迅速禾草類植物,莖木質。

分佈於帶、亞熱帶温帶地區。

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佈集中,種類多。

竹地上莖木質而中空(我們稱為竹杆),它是竹地下莖(根狀莖)成簇狀生出來。

矮小竹種,其杆1015釐米,竹種,其杆達40米以上。

竹生出水平枝,葉片劍形,有葉柄,幼株葉直接莖上生出。
竹的類型

雖然某些種莖杆生長迅速(每日可生0.3米),但大多數種類生長12120年後開花結籽。

竹一生開花結籽一次。

竹地下莖(俗稱竹鞭)是橫着生長,中間,有節並且多而密,節上長着許多鬚根和芽。

一些芽發育成竹筍鑽出地面成竹子,另一些些芽並不長出地面,而是橫着生長,發育成地下莖。

因此,竹子是成片成林生長。

竹鞭和竹筍可以食用。

秋冬時,竹芽沒有長出地面,這時挖出來叫冬筍;春天,竹筍長出地面叫春筍。

冬筍和春筍是中國菜品裏見食物。

春天時,竹芽乾燥土壤中等待春雨,如果下過一場透雨,春筍會速度出地面。

灌木狀或小灌木狀類。

竿0.75-2米,直徑4-7.5毫米;節間25釐米,者可達32釐米,圓筒形,分枝一側基部,綠色,竿壁2.5-4毫米;節;竿環籜環略隆起,節下方有棕色貼竿毛環。

箬竹屬陽性竹類,性喜温暖濕潤氣候,宜生長疏鬆、排水酸性土壤,耐寒性,所以要求、疏鬆透氣、微酸中性土壤。

地被綠化材料,河邊護岸,公園綠化。

孝順竹,禾木科刺竹屬。

灌木型叢生竹,地下莖合軸叢生。

竹稈密集生長,稈2~7米,徑1~3釐米。

幼稈白粉,節間圓柱形,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剛毛。

稈綠色,時變黃色,梢彎曲。

枝條多數簇生於一節,每小枝着葉5-10片,葉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葉表面綠色,葉背粉白色,葉質。

原產中國,主產於廣東、廣西、福建、西南省區。

多生山谷間,小河旁。

長江流域及以南栽培能生長。

山東青島有栽培,是叢生竹中分佈北竹種。

叢生竹,孝順竹一種變異。

它株型矮小,綠葉婆娑,風韻,好似鳳尾。

延伸閱讀…

台灣特色竹生態

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支幹,竹竿上端於枝繁葉茂,。

枝稈,而下彎。

葉,長約3cm,常20片排生於枝兩側,似羽狀。

竹稈及枝實心或近實心者稱為“觀音竹”,空心稱為“鳳尾竹”。

原產中國南部。

喜温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稍差,耐強光曝曬,怕漬水,宜、疏鬆和排水壤土,冬季温度於0℃。

鳳尾竹株叢密集,竹幹矮小,枝葉秀麗,能夠吸收甲醛,淨化空氣,常用於盆栽觀賞,點綴庭院和居室,常用於製作盆景或作為綠籬材料。

中國長江以南各地,日本、印度有栽培。

別名:小琴絲竹。

叢生竹,稈2-8m,徑1-4cm。

稈紅色,老稈金黃色,並規則間有綠色縱條紋。

叢態且稈色,庭園觀賞或盆栽上佳材料。

青皮竹,別名:篾竹、山青竹、地青竹(廣東)、黃竹、青竹、廣寧竹(南粵民間稱為:晾衣竹、高竹、搭棚竹、扎蔑竹)。

分佈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台灣、湖南、福建、雲南南部, 於北緯25度以南地區, 其分佈範圍內年均温18~ 20℃, 年降雨量1 400 mm 以上能生長,好生於土壤疏鬆、濕潤、;河岸溪畔、平原、丘陵、四旁可生(是江河兩岸、盆地和平原沖積土上生)。

適生於温暖濕潤氣候環境中。

主產於廣東, 廣寧縣多, 是全世界青皮竹中心。

浙江、江西有引種, 能耐23℃低温, 適應範圍超過其分佈區域。

叢生竹,竹稈下部節間幼時綠色,有黃綠色條紋, 陽性,喜高温多氣候。

粉單竹(學名:Bambusa chungii McClure),是禾本科簕竹屬一種植物。

稈3–7m,5cm,頂端下垂甚,稈表面幼時密白粉,節間30–60cm,每節分枝多數且近相等。

產自南方,主要產地有兩廣、福建及湖南。

佛肚竹(學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為禾本科叢生型竹類植物。

幼稈綠色,白粉,時轉欖黃色。

稈二型:圓筒形,7-10米,節間30-35釐米;畸形稈25-50釐米,節間。

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籜耳發達,圓形或卵形鐮刀形;籜舌。

佛肚竹灌木狀叢生,稈短小畸形,狀如佛肚,姿態,四季翠綠。

盆栽數株,當年成型,扶疏成叢林式,綴山石,觀賞效果。

室內盆栽。

觀葉類 ,稈形奇特,,園林中自成一景。

適於庭院、公園、水濱處種植,與假山、崖石配置,顯。

蘇東坡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及”無竹“詩句,古人稱”梅、蘭、竹、菊”為四君子,竹園林中佔有位置。

於各地氣温差,栽培竹種各有不同,佛肚竹是觀賞竹類佼佼者,觀賞價值,不但宜作露地栽植,宜盆栽供陳列。

同屬栽培多有黃金間碧玉,稈黃色,掛有綠色條紋;佛肚竹,竹型,節短,節間膨大顯著。

形態特徵:稈8-10米,徑4-6釐米,節間長可達45釐米叢生竹,竹稈鮮黃色具顯著綠色縱條紋 ,籜鞘草黃色,條紋,背部密生暗棕色毛,毛易脱落。

陽性,喜排水壤土或沙壤土常植於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際、天井、景門,以至室內盆栽觀賞。

桂竹(學名:Phyllostachys makinoi),稱台灣桂竹,分佈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00~1500米地區散生竹種,是台灣特有種。

杆12米,直徑4~8釐米,節間12~40釐米,節有兩個環,幼杆呈粉綠色,後變,年老轉變棕綠色;地下莖多實心,根莖橫走繁生。

竹稈可供建築、棚架,或用撐篙、農具柄、擔、旗杆。

竹篾較水竹和淡竹,可編曬席、簍。

筍可食。

是優良綠化樹種。

此竹成材,產量,輪伐週期短,而有彈性,建築和家用。

斑竹散生竹。

稈7-13m,徑3-10cm。

稈具紫褐色斑塊斑點,分枝有紫褐色斑點。

為觀賞竹。

原變種之區於稈有紫褐色斑塊斑點,分枝有紫褐色斑點。

為觀賞竹,稈用作制工藝品及材用。

性喜温暖、耐高温,生命力強。

喜温、喜陽、喜肥、喜濕、怕風,靜水及水流水域中均可生,適宜20釐米以下淺水中生長,適温15℃30℃,越冬温度於5℃,斑竹生長迅速,繁殖能力強,條件前提下,可時間內覆蓋大片水域。

剛竹屬(學名:Phyllostachys),是禾本科竹亞科下一個屬。

七十五餘種,大部分分佈於東南亞。

中國大陸地區覆蓋面積主要黃河流域以南、南嶺以北。

剛竹,又名桂竹,金竹 ,禾本科喬木狀竹種。

剛竹抗性強,適應酸性土中性土,但PH8.5左右鹼性土及含鹽0.1%鹽土能生長,但忌排水。

能耐-18℃低温。

主要分佈我國江流域。

生於山坡。

竹材。

綠皮黃筋竹拉丁文學名:Phyllostachys sulphurea 別名:黃槽剛竹 刺竹超族、倭竹族、剛竹亞族、剛竹屬Phyllostachys 原變型區別於竹稈綠色,縱槽黃色。

分佈於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有栽培。

黃皮綠筋竹筋竹特徵是稈小金黃色,節下有綠色環帶,節間有少數綠色縱條紋,喜陽性,分佈地區廣泛。

全世界竹子有一千多種,分佈範圍廣,歐洲沒有原生種竹子外,各地看得到竹子身影。

大多數竹子分佈温暖、雨量熱帶、亞熱帶。

而、乾燥地方,竹子分佈顯減。

全世界竹林面積有二千萬公頃,於六個台灣大。

亞洲竹林面積,佔全世界竹林總面積百分之七十。

台灣氣候含括熱帶、亞熱帶和温帶,加上地形多樣性,使得許多種類竹子能在台灣繁衍生長。

台灣中部和南部地區竹子大本營,竹林面積佔台灣竹林總面積一半多。

「竹山」即因為盛產竹子而得名。

台灣原生竹類,包含國外引進台灣後發表栽培變種,計有二十四種,是中國大陸之外,全世界唯一擁有四大類型地下莖竹類地區。

林務局民國八十九年統計資料,台灣竹林栽培面積前三大縣市南投縣、嘉義縣、台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