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智人(學名:Homo sapiens sapiens[a]),稱“解剖學意義上現代人(英語: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是人類演化一個階段。
晚期智人體質特徵上和現代人沒有差異。
但現代人限指公元前1萬年,即新石器時代後人類。
[2]
晚期智人出現於20萬年前,早期智人演化而來。
目前已知年代晚期智人遺存,是1960年代埃塞俄比亞南部奧莫河谷發現人類化石(英語:Omo remains),包括兩塊破碎頭骨及手、腿骨,距今19.5萬年。
2017年「」科學期刊發表,晚期智人化石摩洛哥出土,距今30萬年前 [3][4]。
神話中,有一個時刻,當「人」出現。
夏娃摘取了知識樹,獲得了意識。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粘土造就了人,並給了他們火。
但現代起源故事,進化過程中並沒有決定性創造時刻。
相反,人類一代一代地、地早期類人物種中出現。
像任何其他複雜進化過程一——鳥翅、鯨魚尾、人類手指,人類數百萬年時間裏一步步進化,DNA出現突變,傳播到人類後裔中,我們祖先變得現代人樣子,後,人類出現了。
然而,可以説,我們和其他動物區別是人設定。
動物我們想象像人類。
猿類如此。
例如,黑猩猩有手勢和語言交流。
他們製造工具,武器,羣體有文化。
黑猩猩有複雜社會生活,並相互合作。
正如達爾文(Charles Darwin)《人類後裔》(The Descent of Man)中指出,關於智人,每一件奇特事情——不管是情感、認知、語言、工具或社會——某種原始形式存在於其他動物身上。
人類動物,但差別並像我們想象那麼大。
歷史上,有些物種其他猿類像人類——地猿(Ardipithecus)、南猿(Australopithecus)、直立人(Homo erectus)和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
智人是多樣化人類種羣和類人猿羣中唯一倖存下來,統稱人類。
這是一個包括20個已知物種和可能幾十個未知物種的羣體。
智人俘虜尼安德特人婦女並非不可能,反之亦然。
並備有專題環節:〈記者來鴻〉、〈英國生活點滴〉和〈華人談天下〉。
然而,其他類人猿滅絶,人一種、彌合鴻溝印象,這種鴻溝智人地球上其他物種隔開。
如果這些滅絶物種存在,這種隔離那麼。
這像是一條而分界線,實際上是凸顯了滅絶物種。
這些滅絶物種發現彌合了這條界限,並展示了千萬年間智人其他動物之間距離是如何拉大。
可能600萬年前,智人黑猩猩中分離出來。
然而,第一批人類,智人家族成員,像現代人。
最初幾百萬年裏,智人進化是。
第一個變化是直立行走,這讓智人走出森林進入開闊草原和灌木區。
但是,即使像現代人類走路,跡象表明第一批智人黑猩猩或大猩猩像現代人。
智人種羣地猿(Ardipithecus)大腦黑猩猩大腦,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會使用工具。
接下來100萬年裏,南猿(Australopithecus)出現了。
南猿大腦一些,黑猩猩一點,但大猩猩要。
他黑猩猩會製造更複雜一些工具,石頭屠宰動物。
然後是能人(Homo habilis)。
這個種羣腦體積首次超過其他猿類。
使用工具,包括石片、錘子、砍割器具變得複雜。
後,距今200萬年前,人類進化加速,原因我們瞭解。
這一時間點上,直立人出現了。
直立人,像我們身材,大腦——黑猩猩大腦幾倍,有現代人三分之二大小。
他們製造了工具,比如石制手斧。
這是技術。
手斧需要設計和製造技巧,可能可以教授和學習。
它可能是一種原型工具——衍生出其他工具,如矛和鏟子。
和我們,直立人有小牙齒。
這表明他們植物性飲食轉向肉食比例增高,可能是狩獵中獲得。
這裏,智人進化加速了。
腦容量直立人進化,腦容量增長。
這些高度智能人類分佈於非洲和歐亞大陸,進化成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羅得西亞人(Homo rhodesiensis)和智人(Homo sapiens)。
他們工具技術變得進——石尖矛和火把出現了。
過去50萬年中,他們製造過珠寶和藝術品功能不明物品。
其中一些物種,骨骼和DNA方面,和現代人類相似。
尼安德特人大腦容積接近現代人,並隨著時間推移持續擴充,直到後部分尼安德特人顱骨大小現代人類。
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是人類,自己説成是人類。
對尼安德特人考古記錄記錄了他們人類行為,暗示著他們具有類似於現代人頭腦。
尼安德特人是技術、多才多藝獵人,他們利用從兔子到犀牛和毛象一切資源。
他們製造工具,比如投擲矛,貝殼、牙齒和鷹爪製作珠寶,並具有修築洞穴技藝。
尼安德特人耳朵和現代人,適應了聽語言之處。
我們知道他們會埋葬了死者,並可能哀悼他們。
關於尼安德特人, 我們知道東西很多, 可能會瞭解。
但是,如果他們身體和行為上如此像我們,儘管他們有留下記錄,我們可以合理地猜測,很多方面他們和我們,唱歌跳舞,害怕鬼魂,崇拜神靈,他們想知道太空秘密,喜歡講故事,和朋友一起説笑,愛他們孩子。
只要尼安德特人和我們,他們會做出仁慈和同情行為,但會有、暴力和欺騙一面。
關於其他物種,如丹尼索瓦人和羅得西人,我們知之甚少,但它們腦容量和頭骨,可以合理推測他們現代人類相似。
這只是推測。
但有一個細節是,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其他智人DNA存在於現代人體內。
現代人類遇見了他們,並有了後代。
智人俘虜尼安德特人婦女並非不可能,反之亦然。
但是,要讓尼安德特人基因進入我們種羣,不僅需要交配,還要撫養孩子,孩子後要撫養自己孩子。
可能是,這些交配是基於自願通婚。
基因混合要求混血後代智人羣體接納, 才能視為正常人類。
我認為,這種現象不僅適用於尼安德特人,而且對包括丹尼索瓦人和知之甚少非洲猿人其他混血人類種羣,有發生。
這並不是説種羣間混血是沒有偏見, 或是完全和平。
可以想象,現代人族羣可能是造成這些原始人族羣滅絶原因。
但是,我們要審視這些族羣異,找到特徵。
雖然現代人類族羣存活下來,而原始人族羣發生了滅絶,這了時間。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其他物種滅絶過了幾十萬年時間。
如果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缺乏語言能力和複雜思想,他們當年可能抵禦現代人類,而他們當年做到了。
如果他們和現代人類,我們怎麼能夠取代他們呢?這目前,意味著兩者之間差異沒有留下考古證據。
創造力火花,是語言表達方式, 是製造工具訣竅,是協同工作能力,讓我們擁有了優勢。
不管有什麼,是只是,否則現代人類會花這麼時間淘汰這些古人類。
直到現在,我回答一個問題,可以説是問題。
那討論人類是如何進化, 但人類是什麼呢?我們如何研究和識別他,而義他?人,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結合。
生物學上,人分類人科人屬人種,是一種高級動物。
精神層面上,人描述能夠使用各種概念,宗教中這些靈魂認為力量或存在有關。
文化人類學上,人定義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社會組織科技發展生物,是能夠建立團體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協助目的。
[1]人類是地球生物中處於進化階段動物。
類人猿進化而成,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並能用語言,進行思維高等動物統稱 。
3,000 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猿總科,我們和其他猿類老祖宗,從此猴子們踏上了道路。
過了 1,000 多萬年,那些樹梢中討生活表祖宗演化成了如今臂猿,而我們老祖宗,儘管離我們現子甚,但於開始沾上了「人」字,分類上進入了「人科」範圍。
然而人科到「人」有著長路,1,600 萬年前,我們老祖宗和紅毛猩猩老祖宗形成了兩條分支;過了 600 萬年到 800 萬年,大猩猩祖先進入了另一個車道。
,我們老祖宗「人」成分進一步增加,終於分類上進入了「人族」。
500 萬年前,我們老祖宗與黑猩猩祖先終於分離,開啟了屬於「現代人」傳奇。
1974 年 11 月 24 日,美國古人類學家唐納德.喬納森(Donald Johanson)和他同事衣索比亞阿瓦什河谷進行調查時,發現了一根暴露沙土表面的人骨殘段。
搜尋,他們周圍發現了其他骨骼碎片,還包括一塊下頜骨碎片。
,他們花了三週時間搜尋到了 100 多件骨骼標本,進行分析研究後,他們得出結論,這些骨骼屬於同一個個體,他們給予了這個個體一個編號「AL288-1」。
這是一個足以震驚古人類學界發現,喬納森和同事們此營地舉辦了慶祝晚宴。
晚宴背景音樂,披頭四〈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歌聲中,他們「AL288-1」取了一個大家所熟知名字——露西。
進一步研究,喬納森披露了關於露西細節:露西是生活 320 萬年前,20 歲左右女性南方古猿,屬於南方古猿阿爾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她腦容量,只有現代人類 1/3 到 1/2。
但是她出現了黑猩猩特徵:露西習慣直立行走了。
直立行走,看作「猿向人類進化」過程中重大事件。
因此,露西所屬南方古猿阿爾法種以前稱為人屬物種祖先,我們現代人智人祖先。
不過基於化石證據進行古人類研究會因為發現化石而顛覆。
2011 年 5 月,美國克里夫蘭大學古人類學教授約翰尼斯.海爾—塞拉西(Yohannes Haile-Selassie)南方古猿阿爾法的分佈區,發現了一個生活距今 330 萬年到 350 萬年南方古猿親種(Australopithecus deyiremeda)。
這個種類原始人挑戰了「露西是人類祖先」以及「這個時期這個區域有一種人」觀點。
這樣,稱為「人類非洲老祖母」露西可能要地位保,不過科學家我們找來那位「母親」——「線粒體夏娃」證據倒是了。
每個人細胞中有來母親和父親 46 條 DNA。
除此之外,我們線粒體中攜帶著線粒體 DNA,線粒體是細胞提供能量細胞器。
與父母雙方各提供 23 條染色體,精子中有線粒體,因此受精卵中線粒體全部來自卵細胞細胞質,線粒體 DNA 全部是媽媽傳給孩子。
媽媽生了女兒,女兒再生孩子時候,會繼續母親線粒體 DNA 傳遞下去;但是如果某位女性所有後代是男孩,因為男性不能傳遞線粒體DNA,她線粒體 DNA 丟失了。
1987 年美國加州大學瑞貝卡·卡恩(Rebecca Cann)和艾倫·威爾遜(Allan Wilson)帶領研究小組做了全球性實驗。
他們提取了不同人種 148 個胎盤中線粒體 DNA,並其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這些線粒體 DNA 有高度相似性。
另一位古代 DNA 名家波因納(Hendrik Poinar)和威勒斯勒夫各自率隊,同在 2021 年底發表論文獲得類似結論:猛獁象化石消失幾千年後,沉積物中能見到 DNA,可見有個體存續幾千年。
延伸閱讀…
此進行報導記者羅傑·勒温(Roger Lewin)這位「母親」取了個眾皆知名字——「線粒體夏娃」。
其實「夏娃」這個稱謂並,「她」應該不是一個人,而是這個遺傳位點祖先。
牛津大學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萊恩·賽克斯(Bryan Sykes)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可以從古人類遺骸中提取 DNA 學者。
1999 年,他帶領小組,研究分析了 6,000 多份歐洲人線粒體 DNA 後,他們分類歸屬於七個「母系氏族」,七個「夏娃」。
她們是所有歐洲人先祖,每個歐洲人 DNA 可以追溯到這七位「夏娃」身上。
他她們取了名字,並考古學、地質學知識,構築出了她們生活,寫出了一本像説一科普書《夏娃和她七個女兒》。
好礙於倫理考量,沒有人打算技術手段奧茲冰人復活。
不過冷凍人的復活倒是科幻説中常用哏。
一篇可以追溯到 1931 年,故事主角叫詹姆斯,他死後遺體保存低温和真空中發射到太空裡,這樣漂泊了幾百萬年。
後來他遺體外星人復活,復活方式十分:復活了他頭顱,並為他裝上了機械身體。
這樣人類滅絕時代,詹姆斯獲得了永生。
現實中,雖然幾百上千年説,但要讓一個人凍上幾十年,並且具有「復活」可能性技術出現,那人體冷凍技術。
1962 年,羅伯特.艾丁格博士(Robert Ettinger)出版《永生不死前景》一書,是現實中人體冷凍起點。
艾丁格博士書中指出:人類和大量低等動植物一樣,具有「凍復活」潛力。
他書中預言人體冷凍技術可以使「我們大多數人獲得永生機會」,並此進行了科學論證。
這本書出版標誌著人體凍保存運動開端,艾丁格博士後來因此稱作「人體冷凍父」。
人體冷凍並不是地人一凍了之,而是未來某個時刻冷凍人體喚醒目的冷凍。
因此,技術上,不但要考量如何將人凍住,要考量冷凍以及化凍時會人體產生。
像奧茲冰人那樣凍成一具乾屍,肯定是不行。
不過前面小象香和奧茲冰人故事,我們瞭解,生物體死後及時讓其進入低温環境,可以程度上延緩叫停讓屍體。
,人死後進入冷凍,細胞和身體受到影響。
,只要提前簽好協議、做好準備、安排一切事宜,及時進入冷凍狀態並不是什麼困難事情。
煮飯廚藝者應該知道,一塊鮮肉,冷凍再化凍後,往往會滲出大量血水。
這是因為冷凍時,細胞中水分會結冰,而這些冰晶會破壞細胞結構,從而造成細胞死亡。
凍肉化凍時滲出的血水,一部分來這些破損細胞。
這顯然是我們喚醒目的人體冷凍中願意看到結果。
因此,人體進行冷凍之前,需要手術和灌注,人體中血液替換冷凍保護劑。
冷凍保護劑可以降低冰點,減少冰晶產生,限度地避免身體細胞組織造成破壞。
然後,人體會進入降温程式。
60 時降温後,冷凍屍體可以轉移到液氮罐中保存了。
如今世界上冷凍人數量接近 500 人,但能夠獨立實施人體冷凍機構只有 4 家,是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及人體冷凍研究所(Cryonics Institute)、俄羅斯 KrioRus 和中國山東豐銀生命科學研究院。
其中人體冷凍研究所是「人體冷凍父」艾丁格博士創立,而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中保存著全世界第一個冷凍保存人詹姆斯.貝德福(James Bedford)身體。
計畫,貝德福本應該進入冷凍狀態 50 年後, 2017 年喚醒,但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行動。
一方面,我們可能喚醒凍人技術上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傳聞,貝德福當年使用冷凍保護劑人體傷害甚,説,就算技術完備,貝德福是否能夠醒來十分説。
進行人體冷凍費用倒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昂,這幾家機構中收費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 2017 年報價例,進行全身冷凍費用 20 萬美元,有一個並且具有科幻意味選擇——單獨冷凍頭部,需 8 萬美元。
不過,現有技術手段之下,選擇人體冷凍,比起「追求永生」和「無限可能」,像是參與一場結果未知科學實驗。
,技術,關於人體冷凍進展貝德福以及其他凝固液氮罐中人們帶來了一些希望:報導,2020 年 12 月,一個液氮罐中沉眠了 27 年胚胎取出植入一位母體子宮,並分娩出一名女嬰。
如果有一天,我們像艾丁格博士説那,打破生與死邊界,獲得「永生」之時,生命是否失去了很多意義?一萬多年前冰河時期結束後,許多地方生態系改變,例如歐亞大陸和美洲猛獁象滅絕了,有倖存者,殘存於北冰洋小島到 4000 年前。
上述認知來化石遺骸判斷,可是最近環境沉積物中取樣古代 DNA 分析,卻指出猛獁象幾種生物,亞洲和美洲大陸延續了幾千年。
這些證據可靠嗎,猛獁象什麼時候滅絕?時候環境 DNA,創下 200 萬年紀錄如果環境樣本能保存成千上萬年,那麼定序其中 DNA 片段,加上化石、花粉線索,有希望窺見時候生態系。
威勒斯勒夫(Eske Willerslev)率領一項研究,藉由此法現來格陵蘭沉積層,距今 200 萬年之久 DNA 片段,2022 年底發表時成年代最古早 DNA 紀錄,得知當年存在格陵蘭眾多植物動物。
[參考資料 5]出乎意料過於乳齒象(mastodon),於缺乏化石,古生物學家認為那時候乳齒象,棲息於這麼北地帶,此一發現充分展示出古代環境 DNA 價值。
然而 DNA 探索範圍有侷限,例如該地區出土超過 200 個物種昆蟲化石,DNA 卻只能偵測到 2 種。
猛獁象化石無存後幾千年,有留下 DNA當時間尺度是百萬年時, 200 萬 3300 年或是 199 萬 8700 年, 200.33 或 199.87 萬,幾千年誤差範圍無關。
但是探討對象是最近一萬年,猛獁象 DNA 存在於 9000 或 6000 年前,意義。
這兒「猛獁象」是指真猛獁象(woolly mammoth,學名 Mammuthus primigenius)。
另一位古代 DNA 名家波因納(Hendrik Poinar)和威勒斯勒夫各自率隊,同在 2021 年底發表論文獲得類似結論:猛獁象化石消失幾千年後,沉積物中能見到 DNA,可見有個體存續幾千年。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2]波因納率領研究探討白令東部,如今加拿大育空地區,距今 4000 到 3 萬年前沉積層;結論是原本認為消失美洲馬、猛獁象,延續到 5700 年前。
威勒斯勒夫戰隊取材地理範圍得多,包括西伯利亞西北部、中部、東北部、北美洲、北大西洋,判斷猛獁象生存到 3900 年前。
詳細看,威勒斯勒夫主導論文指出,猛獁象西伯利亞東北部後現蹤於 7300 年前,西伯利亞中北部泰梅爾半島(Taimyr Peninsula)為 3900 年前,此一年代和北冰洋外島:弗蘭格爾島(Wrangel)化石紀錄相去。
而北美洲是 8600 年前,比波因納戰隊 5700 年。
如果兩隊人馬判斷正確,意思是猛獁象(與某些大型動物)北美洲延續到 5700 年前,亞洲大陸外島到 3900 年;比起當地出土晚化石時間,晚數千年。
只有 DNA 不見化石,會會是死掉幾千年仍外流 DNA?化石紀錄,冰河時期結束後,有少少生還猛獁象弗蘭格爾島延續到 4000 年前。
由此想來,當大多數同類滅團時,某些地點有孤立小團體延續,並。
只是我們見得能見到化石。
然而,威勒斯勒夫主導論文受到挑戰。
質疑者提出,猛獁象這類動物住環境,去世後遺體如果冷凍保存,持續解凍,接下來幾千年有可能釋出新 DNA,讓我們誤以為有活體。
[參考資料 3]舉個極端狀況。
假如 2 萬年前死亡猛獁象,去世後凍冰層中,現在我們取出解凍,其中仍保有 DNA,可是實際上牠去世了。
上述質疑,應該是這類研究手法共通潛在問題。
發生一百萬年前無關,一萬年內會導致誤判。
化石消失時刻,往往生物滅團勒斯勒夫戰隊回應表示:論文結論沒有問題,沈積層中取得古代 DNA 確實來自那時在世動物。
我覺得不論觀點是否正確,回應思路值得瞧瞧。
[參考資料 4]什麼動物存在時,見不到當時化石紀錄?主因是動物去世後,只有比例個體會變成化石。
一種動物滅團以前,個體數目持續降低,到一個程度後,能留下化石機率逼近 0 。
所以化石紀錄後時間點,於動物實際消失年代。
和化石相比,動物遺留 DNA 機率於化石。
活生生動物會持續排放 DNA,死亡身體分解後會釋出; DNA 會留在原本生活地點,不過如今偵測技術足夠敏鋭,即使只有幾段有機會抓到。
猛獁象,活!是否有可能,猛獁象去世幾千年持續釋出 DNA 片段?確無法排除可能性。
不過這項研究中有 4 個方向,支持沉積層 DNA 源於族羣規模減,卻活跳跳猛獁象。
第一,如果環境中 DNA 來自死亡多時動物,那麼各地區應該會見到類似現象。
實際上只在少部分取樣地點偵測到。
第二,假如猛獁象遺骸分解,DNA 持續進入沉積層,同一地點取樣應該能見到。
可是同一處地點,只有少數樣本能抓到猛獁象 DNA。
第三,沉積層取得環境樣本,包含當時生態系中很多生物 DNA。
存在猛獁象 DNA 本,能見到適合猛獁象生態系其他植物;表示猛獁象命運,很可能適合牠們生活環境進退。
第四,倘若沉積層猛獁象 DNA,直接源自去世個體,遺傳多樣性應該會變化。
然而出現粒線體型號變少,後來只剩下一款。
實際狀況人可以肯定。
我覺得前三點,涉及樣本保存潛在問題,幹擾因素多。
第四點是有力證據,支持環境沉積物中留下 DNA 並非源於死象遺骸,而是活體猛獁象。
研究日新月異,腦袋要趕上科學研究日新月異,人見到論文寫什麼信以為,瞭解做研究其實有很多限制,即使是結論「正確」論文,會處處碰到解釋的侷限。
持續蒐集證據,反覆思考才能。
腦袋要運用,但是不要胡亂腦補!人自身歷史彌新。
最近十年古代 DNA 研究大行其道,光是發表於 Cell、Nature、Science 論文多到要讀完,加上其他期刊眼花撩亂。
「古代遺傳學」衝擊毋庸置疑,開創者帕波(Svante Pääbo)足以名列歷史;然而,得知 2022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他一人獨得 ,還是令人吃驚——諾貝爾獎會頒給人類演化學家?諾貝爾獎有物理獎、有化學獎,但是沒有生物學獎,而是「生理或醫學獎」。
帕波獲獎理由是:「發現滅絕人類基因組以及研究人類演化」。
乍看和生理或醫學沒有關係,深入思考……好像還沒有什麼關係。
偷用強者我朋友感想:「應該選。
第一個和生理或醫學無關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聽起來屌」。
帕波直接貢獻明確,他努力下,重現消失數萬年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基因組。
他什麼想要這樣做,過程中經歷什麼困難,發現有什麼意義呢?帕波公元 1955 年瑞典出生,獲獎時 67 歲。
他古埃及有,大學時選擇醫學忘古埃及,但是一生追求新奇帕波,嫌埃及研究調,後來走上科學研究路。
1980 年代初博士班時期,他使用當時端的分子生物學手段探討免疫學,成果發表於 Cell 頂期刊,可謂免疫學界頂級新秀。
然而,他無法忘情逝去世界。
1984 年美國科學家獲得斑驢 DNA 片段,轟動。
斑驢滅絕一百年,能夠由其遺骸取得古代 DNA,令博士生帕波震撼。
他決定結合自己專業興趣,嘗試由古埃及木乃伊取得 DNA,並且獨立結果發表於 Nature 期刊。
博士畢業後,帕波義無反顧地轉換領域,遠渡美國追隨加州柏克萊大學威爾森(Allan Wilson)。
威爾森 1970 年代開始探討分子演化,後來不同人類族羣間粒線體 DNA 差異,估計非洲以外人羣,分家只有幾萬年,支持智人出非洲説。
帕波投入心血改善問題。
例如那時發明 PCR 能並大量複製 DNA,他馬上於自己題目(早前是利用細菌,細菌繁殖時順便生產 DNA)。
多年嘗試後,他決定放棄埃及木乃伊(埃及木乃伊基因組在 2017 年),改以遺傳智人差異尼安德塔人研究對象。
現有證據,尼安德塔人是距今約 4 萬到 40 多萬年前古人類。
確認尼安德塔人第一件化石,於 1856 年德國尼安德谷發現,並以此得名(之前 2 次出土化石沒有意識到)。
這是我們所知第一種,不是智人古代人類(hominin)。
於古人類化石,一百多年來是考古型態分析。
帕波帶著遺傳學工具投入,不但增進考古和古人類學知識,拓展了遺傳學領域。
他後來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幾年後挖角到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領導萊比錫新成立人類演化部門,多年來培養出整個世代科學家,改變我們人類演化認知。
帕波 1996 年首度取得尼安德塔人 DNA 片段,來粒線體。
他確認結果,邀請一位美國小女生複驗,驗證無誤,她後來成為一方霸史東(Anne Stone)。
這段 105 個核苷酸片段,尼安德塔人智人間差異,超過智人智人。
然而,粒線體只有 16500 個核苷酸,絕大部分遺傳訊息其實藏細胞核的染色體中。
想認識尼安德塔人遺傳全貌,重現細胞核的基因組。
可是一個細胞內有數百套粒線體,只有 2 套基因組,因此粒線體 DNA 含量細胞核數百倍;而且染色體合計超過 30 億個核苷酸,數量無比。
可以説,細胞核基因組可供取材 DNA 量,需要復原訊息多,粒線體幾個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