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公認四大古都,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陽。
西安號稱“十三朝古都”,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北京定位“五朝古都”,這三座城市古代都城數字是否可另論,但一目瞭然,一句話到位。
包括唐詩宋詞及後人詩詞歌賦中出現“六朝”,是名詞。


這種表達既冗長累贅,看似周全,實則兩誤。
“六朝”是一個歷史時空所指,專指隋唐以前南京這座城市建立六個政權: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
語言學角度來審視,這裏存在着“名詞”與“數量詞”區別,擦亮眼睛,予以辨別。
唐代許嵩《建康實錄》中提出“六朝”(曰“六代”)概念時,這裏“六朝”是一個名詞。
包括唐詩宋詞及後人詩詞歌賦中出現“六朝”,是名詞。
我們可以説南京是六朝或明朝都城所在地,可以説“六朝都城南京”“明朝都城南京”,複合詞形式呈現,這裏“六朝”是一個名詞,語詞是“都城”上,“六朝”是於修飾限定“都城”。
而當我們稱“南京是六朝古都”時,是使用了一個判斷句,這裏“六朝”變成數量詞了,是回答南京是幾古都數量問題了,語句轉移到了朝代數量上,它誤導人們以為,南京只有六個朝代。
如果歷史上“六朝”名詞直接拿來變成南京都城數量詞,此“六朝”混淆彼“六朝”,搞語言文字上“”,顯然是,是犯了偷換概念、移花接木邏輯錯誤,這種障眼法很人們不知不覺中帶到溝裏去。
“會”一詞,古,不是用來古代封建王朝都城定性。
《辭海》對“會”一詞解釋是:“都市,人眾及貨物彙集地”。
”這首詞是描繪古代杭州風景。


延伸閱讀…
“會”一詞源自《史記·貨殖列傳》:“然邯鄲漳、河之間會。
”是説歷史上河北邯鄲這地方,是漳河、黃河兩地商貿集散地。
北宋柳永《望海潮》詞中有:“東南形勝,三吳會,錢塘。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這首詞是描繪古代杭州風景。
延伸閱讀…
古代“三吳”指吳郡、吳興、會稽,是今日長三角地帶江南吳地指稱,包括現今蘇州、無錫、常州、湖州、杭州、上海和紹興地,其“會”一詞是形容當時杭州是三吳經濟、景色重鎮所在。
古漢語可見,“會”一詞封建王朝都城無關。
時今日,“會”一詞是運用於形容商貿經濟發達地區,古漢語詞義保留着,如稱“上海大都會”“香港大都會”“紐約大都會”即如此。
我們回答南京歷史文化名城是封建王朝幾朝都城時,“會”來定性,顯然是戴錯了帽子。
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地,漢語詞彙中有門表達,如“京師”“京城”“京都”“都城”“皇”“皇城”“帝都”“帝京”。
“會”來定性南京所謂“十朝”,既不符合都城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特徵,不符合經濟貿易歷史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