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特性及流行病學:錦鯉皰疹病毒症(Koi herpesvirus disease)是一種會引起錦鯉及鯉魚死亡病毒引起,這種病毒是二十面體、具有雙股DNA病毒。
本病毒其型態皰疹病毒科。
本病毒可感染錦鯉(Cyprinus carpio koi)及鯉魚(Cyprinus carpio carpio)並引起死亡,是否可感染他種魚類目前不明。
本病於1998年最初發生於以色列,同年傳至美國;2000年傳英國、德國及比利時;2001年日本外銷英國錦鯉離出此病毒(惟日本國內並無發生報告);2002年中國大陸及印尼疑似發生本病。
本病傳播與感染帶原活魚各國間運輸販賣有關。
診斷:本病發生於所有年齡錦鯉,接觸感染源後7-10天內會發病,死亡率高達80-100%。
發病魚外觀並無任何特異病變,鰓部有潮紅、腫脹、白色斑塊及出血,有時可見鰭及尾充血。
本病診斷可透過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配合病毒分離、電子顯微鏡檢查、聚合酵素鏈反應或核酸序列來完成。
我國目前狀態:我國錦鯉於2002年12月獸醫研究所確定發生本病,其後有病例報告,顯示各錦鯉及鯉魚飼養場應加強預防控制。
雖然學者有看法,本病錦鯉皰疹病毒(koi herpesvirus)引起,屬於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1998年,本病正式報告發生於以色列,可感染任何年齡錦鯉及鯉魚,死亡率高達80%以上,水温於18 ℃以上會發生。
本病毒可藉水平感染傳播,是否可透過垂直感染;罹患本病殘存魚類會變成帶病毒者。
2002年12月,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發病錦鯉病材中,經病理變化、原位雜交法及核酸序列方法確定本病毒入侵我國。
飼養水水質惡化、水中溶氧量降低、總氮和有機物耗氧量增高時錦鯉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虛而入,導致錦鯉發病。
2000年英國、德國、比利時有發生報告(Way et al. 2001,Hoffman et al. 2001)。
2001年11月,日本輸英國錦鯉離出此病毒,惟日本國內並無發生報告(Amita et al. 2002)。
2002年3月,中國廣東省錦鯉品評會發生大量死亡疑似本病案例。
同年6月印尼提報世界動物衞生組織(WOAH)該國爪哇島錦鯉疑似發生本病(Rukyani A. 2002)。
2002年12月,我國錦鯉確定感染本症,本病入侵,推論應與輸入感染帶原活魚有關。
目前我國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有疫情傳出。
目前知會造成錦鯉(Cyprinus carpio koi)及鯉魚(Cyprinus carpio carpio)感染致死。
其他種魚類是否會感染或成為帶原者,目前無研究報告。
92年3月止,我國本病病例發生於錦鯉。
來函圖片:
一、訊息解讀1.第1張照片可以看到背部 (胸鰭附近) 出現病兆區,類似局部潰瘍。
2.第 2、3、4張照片中,可以發現病兆區出現鱗片下方皮膚肌肉部位。
3.照片中可疑病魚病兆區均位於背部。
4.發現大型寄生蟲如針蟲或魚蝨。
5.其它部位未出現異狀。
二、訊息分析1.發現大型寄生蟲如針蟲或魚蝨,而且照片中錦鯉魚病兆區出現鱗片下方皮膚肌肉部位,所以設為寄生蟲性引起病害。
2.一般而言,細菌傳染性病害,主要乃細菌侵入魚體後,魚體防衞能力、防衞細胞無法殺菌、細菌分泌毒素導致防衞細胞死亡、魚體免疫機制完全原因,細菌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導致全身性感染,細菌並各組織器官中繁殖而造成嚴重病變,全身性感染症狀中,魚體血管擴張,血管會因而破裂而導致鰭部、肌肉皮膚或局部皮膚變紅症狀,但貴公司養殖錦鯉魚症狀略有不同,所以是否細菌感染而導致病害發生需要詳細檢查。
3.病徵疑似錦鯉罹患不明原因肌肉穿孔症,主要病兆乃於肌肉部位組織死、融解、潰爛,病兆發生有內而外徵兆,需進一步研究、觀察,才能確認。
4.錦鯉魚親繁殖而引發多項病害,包括疑似肌肉穿孔症,但論。
5.少數業者使用抗生素,以求治療或預防養殖錦鯉魚發生細菌性疾病,這種方法是,不但無法達到病害治療目的,反因過度使用抗生素而造成環境微生物產生抗藥性,或殺死胃腸道中有益細菌而造成消化,或造成腸道內細菌產生抗藥性,如病原菌侵入反而造成殺除後果,所以千萬不可胡使用藥物,藥物必需專家建議指導下使用,才可達到最佳效果。
三、建議1.可以將病魚送到家畜疾病防治所、水產試驗或動物醫院檢查,進一步做內臟組織及肌肉病兆區細菌分離及培養,同時組織做組織病理學研究,病害原因。
2.原因後,如有處理上或養殖管理上問題,請利用E-mail本諮詢。
稱出血病,是錦鯉一種疾病。
主要發生於夏、秋季,流行,危害性,可造成各種規格錦鯉大批死亡。
病魚鰭條、鱗片,眼眶四周、鰓蓋、口腔和各鰭條基部充血,如果將皮膚剝開,可見肌肉呈點狀充血,某些部位有紫紅色斑塊,時全部肌肉呈血紅色;腸道、腎臟、肝臟、脾臟有充血現象,腹腔內有大量腹水;打開鰓蓋可見鰓部呈紅色或白色;病魚遊動,食慾。
呼腸弧病毒引起。
飼養水水質惡化、水中溶氧量降低、總氮和有機物耗氧量增高時錦鯉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虛而入,導致錦鯉發病。
出血病流行於6月下旬8月下旬,水温是25℃一30℃。
飼養水體中放養錦鯉密度過、水環境惡化時錦鯉發病。
該病主要危害歲魚,體長2.9cm。
出血病是急性魚病,可引起錦鯉大量死亡。
(1)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水質,夏、秋季節儘量稀養,創造水體環境預防該病有效果。
(2)流行季節飼養水體中潑灑漂白粉,使水體中藥物濃度達到1mg/L,進行該病預防。
(3)4-10mg/L紅黴素浸泡魚體15分鐘,發病魚有療效。
(4)3一5%鹽水藥浴10~15秒或使用氯精1ppm藥浴,全池殺菌。
稱鯉痘瘡病,主要危害錦鯉鯉科魚類,能重影響觀賞生長及降低其觀賞價值,嚴時可引起魚體死亡。
發病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覆著一層白色黏液。
隨著病情發展,病灶部位表皮增厚形成大塊石蠟狀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到大小後會自動脱落,後原處會長出新增生物。
患病錦鯉,遊動,沉於水底,隨病情發展可能會死亡。
鯉皰疹病毒感染引起。
皰疹病毒可錦鯉皮膚上皮細胞上生長,病毒複製適温是15℃~20℃,飼養水質中有機物含量過時發病。
秋末和初春水温時(15℃)是痘瘡病流行季節,危害飼養當歲。
錦鯉此病,感染此病錦鯉越冬後期可引起魚病且大量死亡。
(1)強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錦鯉越冬前有肥,增強魚體低温季節抵抗力。
(2)加強管理,做好水質管理工作,錦鯉投餵水蚤、水蚯蚓等動物性餌料,加強營養。
(3)—旦出現發病跡象,可人採取措施,有條件可飼養水温提高,水温升高後痘瘡病會。
(4)增強體質,50mg紅黴素兑池水25kg浸浴,大魚可注射2‰左旋氯黴稱皮病,病程,引起病魚大批死亡,但是能重影魚體生長發育及觀賞價值。
發病初期魚體兩側背鰭下方或臀鰭上方出現紅斑,後紅斑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接著病灶中間鱗片脱落,死表皮,露出白色真皮;患部周邊、分界,烙印;肌肉糜爛可骨刺。
病魚遊動,食慾減退,衰竭而死。
點狀氣單胞菌佔狀亞種引起。
這種病原菌條件致病菌,平時大量存在於水中,魚體受傷後通過接觸而感染髮病。
該病能危害個體錦鯉,大多體表受傷後感染所致,病情時可引起死亡。
有人認為此病是細菌感染所致,但另一原因是飼育,引起魚循環系統和消化吸收功能而產生。
延伸閱讀…
(1)飼養過程中換水,保持水質,並注意使魚體受傷(2)發現病情時,及時錳酸鉀或紫藥水塗抹患處。
(4)漂白粉遍灑,使飼養水體中藥物濃度達到1m/L又名爛腸瘟,是一種流行菌性疾病,是錦鯉危害細菌性疾病之一。
此病和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並發。
病魚食慾降低,行動,離羣遊;魚體發黑或體色減退,頭部、尾鰭顯著;腹部膨大,出現紅斑,肛門紅腫,初期排泄白色線狀黏液或,擠壓腹壁有紅色腹水流出;撥開腸管,可見腸壁局部充血發炎,腸內無食物,黏液多;發病後期,全腸呈紅色,腸壁彈性差,充滿黃色黏液;病魚進行解剖,可看到腸道發炎充血,腸道發,會死亡。
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引起。
該菌普通水體及池底淤泥中常大量存在,存在於魚體腸道中,但數量多。
錦鯉生活環境惡化、魚體抵抗力下降時,該菌會腸道內大量繁殖,導致發病。
病原菌隨病魚及帶菌魚糞排到水中,污染飼料,經口感染`。
此病水温18℃以上開始流行,流行峯水温25℃~30℃,發病時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
(1)發病初期,水中出現,可以採取停食加大打氧方法,情況下,三到四天可以恢復。
(2)餌料中拌入藥物投餵病魚,每1千克魚體使用0·1克痢特靈,拌人工飼料中投餵,每天1次,餵3~4天。
(3)於發病攝食魚,可每天腹腔注射卡那黴素500~1000國際單位,3一5天或直至症狀消失。
無論是幼鯉是成鯉,一年四季有發生,捕撈、運輸後,北方越冬後,細菌性赤皮病暴發。
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面積充血發炎,鱗片脱落,是魚體兩側及腹部;背鰭、尾鰭鰭條基部充血,鰭條末端或感染水黴;有時病魚上下頜及鰓蓋會充血發炎;病魚伴有腸道發炎和爛鰓症狀。
螢光單胞菌引起,傳染源是螢光單胞菌污染水體、工具或帶菌魚。
魚體表無損時病原菌無法侵入,魚體因器械損傷、凍傷或體表寄生蟲寄生而受損時,病原菌感染而發病。
錦鯉赤皮病一年四季可以流行,水温25℃~30℃時流行盛期。
魚體受傷後患此病,春季和秋季水温於15℃時是此病流行季節,並發感染水黴菌影響錦鯉觀賞價值。
(1)飼養管理中,要操作,儘量避免魚體受傷。
(2)防治該病時,室外大池可用漂白粉1mg/L全池遍灑。
稱松鱗病、立鱗病,是一種主要流行於靜水魚池疾病。
主要危害錦鯉及其它鯉科魚類,發病後能導致病魚大批死亡。
病魚體表,部分或全部鱗片豎起松果狀;鱗基水腫,其內部積存著半透明或含血滲出液,鱗片上壓力會有液體鱗基噴射出來;有病魚伴有鰭基充血,皮膚充血,眼球外突症狀;病魚離羣緩遊,時呼吸困難,反應,浮於水面,重則死亡。
水型點狀假單胞菌感染引起。
該菌是條件致病菌,水質、魚體受傷皮膚感染。
有人認為此病是細菌感染所致,但另一原因是飼育,引起魚循環系統和消化吸收功能而產生。
延伸閱讀…
每年秋末及春季水温時是該病流行季節,水温17~22℃是流行盛期,有時會越冬後期發生。
主要危害個體錦鯉,越冬後錦鯉抵抗力減弱,患此病。
(1)加強錦鯉越冬前育肥工作,合理投餵。
水温於20℃時要投餵水温飼料或胚芽飼料,停止高蛋白育成飼料投餵,錦鯉消化系統負擔減到,讓它們能過冬。
早春水温回升後,投餵水蚤、水蚯蚓活餌料,增強魚體抵抗力,能預防此病發生。
(2)於局部豎鱗錦鯉,可以人工豎鱗部位膿水擠乾並擦乾患處,濃度錳酸鉀傷口進行消毒處理,然後阿米卡星針劑進行注射,劑量控制每10cm魚長注射0.1毫升。
(3)2%濃度食鹽溶液浸洗魚體5~15分鐘,時間魚抵抗力而定。
浸泡時人不能離開,魚側翻馬上撈起放到清水裡。
每天1次,浸洗3~5次。
流行於高温季節一種疾病,可引起錦鯉大批死亡。
這是見一種疾病,不論飼養條件或魚大小如何有發生可能。
發病時鰓絲呈粉紅色或蒼白,繼而組織破壞黏液增多,帶有污泥;時鰓蓋骨內表皮充血,中間部分表皮腐蝕成一個呈圓形透明區,俗稱「開天窗”,軟骨外露;於鰓絲組織破壞造成病魚呼吸困難,遊水錶呈浮頭狀,病情魚換清水後有浮頭現象。
柱狀嗜纖維菌引起,帶菌魚以及帶菌水是該病傳染源。
該病流行季節,病魚水中散佈病原菌,魚體病原菌接觸而發病,鰓部受損受到感染。
飼養密度過,水質環境發生該病。
細菌性爛鰓病是水温20℃左右開始,春末到秋季是流行盛期。
發病期間,飼養水温致死時間越短,當水温下降到15℃時病魚減少。
該病能使歲大量死亡。
〔2)飼養水體中潑灑利凡諾,使水體中藥物濃度達到1·0~1·5mg/L。
(4)三氯異氰尿酸(含有效氯85%),使飼養水體中藥物濃度達到0.4~0.5mg/L.(5)搗碎,黃20倍量0.3%氨水浸泡過夜,提高藥效後水帶渣潑灑,使水體中藥物濃度達到2.5~3.7mg/L。
(6)將五倍子磨碎後沸水浸泡,飼養水體中,使水體中藥物濃度達到2~4mg/L.叫水黴病、毛病,是一種危害魚卵、幼魚及成魚且具有流行性疾病,水產動物是一種繼發性感染,時可導致魚體死亡。
病魚體表或鰭條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狀菌絲,故俗稱「毛病”。
時菌絲厚而密,魚體負擔過遊動,食慾減退,後而死。
魚卵孵化過程中此病發生,卵膜外叢生大量菌絲腳「卵絲病」。
水黴和兩個屬性真菌寄生引起。
水黴淡水水域中存在,對温度適應範圍,5℃~26℃可生繁殖,且水黴對魚種類沒有選擇性,受傷部位可感染。
飼養水體中,水黴存在,秋末到早春是主要流存季節,全國各地有此病流行。
魚體因操作受傷、寄生蟲破壞鰓及體表、水温過凍傷皮膚時,水黴趁機侵入機體,當水温(15℃左右)時,3~5天能成菌絲體,若傷口繼發感染細菌會加速病魚死亡。
(1)飼養中操作,避免魚體受傷,這是預防膚黴病發生方法。
越冬前用藥物浸泡魚體殺滅寄生蟲,可以(5)繁殖時用1/15000濃度孔雀綠浸洗魚卵(魚巢)10~15分鐘,起到預防作用。
(6)口服維生素E,每10千克魚體每天0.4~0·6克(製成顆粒藥餌投餵),增強錦鯉水生真菌抗菌力。
一種危害歲魚疾病,傳染性。
病發池揚後,能使幼鯉失去抵抗力大批死亡,是目前危害幼鯉傳染性一種疾病錦鯉停於水底不動,時側翻肚皮上;皮膚和鰭失去原有光澤,顏色,體表出現一層灰白色翳狀物;鰭條間粘連,不能舒展;病魚沒精神,食慾下降,以致死亡。
春、秋季温度多變時易發病,夏季雨後發此病。
〔1)換水及冬季需注意温度變化,防止温差過,可預防此病(2)鹽浴睡眠症有,但要治療及時,否則就算治癒會失去觀賞價值。
鹽浴時水温恆定,0.7%食鹽溶液浸泡病魚,增加光照,促其恢復隨著集約化養鯉規模擴大和養殖密度增大,近年來錦鯉養殖方面出現了一種錦鯉體表病灶性潰爛和穿孔特徵疾病,會造成經濟損失,稱穿孔病。
日本有報導,稱為「洞穴病」
遊動魚體上可見發紅或潰爛而呈灰白色病灶;發生部位可胸部、腹部兩側可頭後背側、鰭條基部處,但以軀體兩側多見,病魚身上有1~2處病灶,多可達7~8處;發病初期體表出現黃豆大小紅斑,隨著紅斑擴大,紅斑處皮膚紅腫、鱗片鬆動、基部充血;表皮糜爛,鱗片脱落,露出充血或出血真皮,真皮死潰爛後露出肌肉,肌肉潰爛後留下坑狀潰瘍,潰瘍大小、,0.2~0.3cm×0.2~0.5cm,可達2~5cm×2~6cm,潰瘍深度0.1cm左右,可達0.6cm;潰瘍灶內組織死程度,潰瘍呈高低不平狀,潰瘍形狀有橢圓形、類圓形或規則形,其邊緣,灶內有規則出血區,一些陳性潰瘍灶內有水黴菌寄生;潰瘍周圍組織充血發紅、腫脹、鱗片豎起,形成潰瘍後多向穿孔發展,肌肉徹底壞死爛掉,穿通體壁形成穿孔,暴露出體腔和內臟,水湧入體腔引起病魚死亡;穿孔形狀多類圓形,穿孔直徑1~2cm,2~4cm,穿孔處可見殘留骨刺,發生尾部潰瘍潰爛露出骨骼;有病魚可見眼球突出,體表變化,可見肝、脾、腎內臟器官充血、腫脹、質地,鰓絲及腸黏膜上附有多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