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定要買房嗎】邵立中觀點 |一定要買房嗎 |為何還要買房 |

【人生一定要買房嗎】邵立中觀點 |一定要買房嗎 |為何還要買房 |

【文/夫妻George & Dewi 】每次我和Dewi回老家,輩總是會問:「你們要買房子了嗎?要買台北、新竹,還是台南?買鬆啊!」而我們總是回答:「看看吧,目前會投資美股主。

」輩會繼續唸:「你們買房,到時候買起了!投資股票危險你們知道嗎?輸光光怎麼辦?這些錢拿去買房子繳頭期款不是嗎?!」多數人人生勝利組既定印象「有房有車」,而「有土斯有財」普遍亞洲人觀念。

是長輩們歷台灣股市泡沫與大跌,人股票因此慘賠,對股市心生恐懼。

之下,房價沒有下跌,所以他們眼中擁有一間房子叫「有財產」,而投資股市「錢丟去賭博、會思考未來」。

然而歷史借鏡,你會發現房價可能無限往上衝。

日本例,日本人有「有土斯有財」觀念,認為房地產不可能下跌,80年代光是東京總房價能買下整片美國國土,但日本房價自1990年點跌落以來,處於基期,所以誰説房子只漲不跌呢?撇除房價漲跌問題,我們試算過,一個普通家庭若要買三房兩廳房子,加上裝潢費粗估1,700萬,頭期款20%計算話,拿出340萬,還要維持30年有4∼5萬現金流專門來繳房貸⋯⋯算到這裡,我會選擇頭期款340萬拿去投資美股,普遍4%殖利率計算,每年可以拿到新台幣13.6萬元股息收入,這不算未來股息成長股價上漲獲利。

有買房嗎?我答案是!人一生可能會換幾份工作,你應該否認吧?我覺得哪裡有機會哪裡去,需要房子、房貸綁死某個區域。

像我們進竹科工作前認為這份工作會做到45歲,然後新竹買間房子,但誰知道會有今天?我們沒想過會竹科搬來雙北發展自己事業。

如果我們新竹買房子、有房貸壓力,基本上沒有出來闖盪了,會害怕失去那份用來繳房貸薪水。

不是鼓勵你買房,而是要告訴你人生其實有很多可能。

可能因為你有買房,沒有房貸壓力,天時地利人和,眼前出現一份適合你工作,能帶來300萬以上年薪,你反而會慶幸自己只是租房子,要走可以走,能且沒有負擔心情去迎接工作。

但如果你買房先了,會擔心這擔心那,擔心如果工作順利是不是繳不出房貸?擔心房子該賣掉是出租?擔心是不是乾脆不要這份工作算了?啦,如果你買下一間房子,有那間房子擁有權,既會遇到房東臨時不租風險,還可以房子裝潢成自己喜歡樣子,這些是買房處。

説,巴菲特結婚時候他老婆説:「,我現在你兩個選擇,我工作一年存了一萬多美金。

人生一定要買房嗎 Play

買房或租房沒有錯,像「買車是租車」沒有答案。

現階段我們會選擇租房,但説到老了、小孩那天,我們會買一間30坪、適合兩人住電梯大樓,打掃起來不用這麼費工夫呢!Point!租屋沒有,反而能讓你有彈性,獲得多機會。

本文摘自流出版《慢富:成為富一代,過上生活》台股上週攻上萬八,千金股領漲下,近期續創波段新高,世芯-KY(3661)股價劍指4000元整數大關;M31(6643)寫歷史新高,今年以來股價漲逾600元;聯發科(2454)法説會(31)日登場,有望重回千金股行列。

專家表示,半導體、AI依舊是未來成長趨勢,「萬九機會滿大!」是中國地產龍頭恆大集團,因為超過2.5兆元人民幣負債資抵債,週一香港法院發出清盤令,正式開啟資產清算過程。

金管會(30)表示,我國投信截至去年11月時即零曝險,加上保險及銀行業月任何曝險,因此我國金融三業恆大地產破產風波中是全身而退。

(記者劉雅文/綜合報導)新光金控增資案持續延燒,日前股東吳東進外發聲,直言「應增資,姓吳以及新光集團 […]是鬼城!淡水房市井噴。

實價資料,2023年雙北千萬以內成交件數破千者只有新北市淡水區。

住商機構表示,淡水區但是千萬以內交易量區域,是屋齡最年、面積行政區,屋齡22年,面積可到28坪。

記者王翊/台北報導 力量迎接龍年,富邦集團宣佈,加碼捐助1300萬元響應「植物人服務暨寒士吃30」活動,這是富邦第8年捐助創世基金會,其中400萬不管你哪一個城市,只要你準備結婚,有個工作,而且父母安,那你想過這件事情:這個城市裡,我是不是要買房?怎麼樣才能買到房?什麼時候買?父母出不出錢?

因為你知道,沒有房子沒有人願意嫁你,即使老婆願意,她家人呢?別人會怎麼看?孩子後怎麼辦?看看下面這個故事:有一個年人,我們稱呼他小菲。

他21歲某知名大學金融系畢業,因為大城市裡找不到工作,於是回到老家,證券公司當一名普通員工。

一年後,小菲遇到自己喜歡女孩小蘇,於是她求婚。

小蘇問他,沒房子怎麼辦?他説,我工作一年,加上大學時賺了點錢,存了十多萬。

我你兩個選擇,一是花這筆錢當地買一間小房子,二是讓我去投資,過幾年買一間大房子。
人生一定要買房嗎

小蘇説,我相信你,我選二。

於是,小菲和小蘇租了一間兩房一廳房子結婚了。

那間房子破舊,晚上能聽到天花板上老鼠開派。

第二年,他們生了一個女兒,還是沒有買房。

結婚4年後,小菲事業於有了起色,他成為一家投資公司合夥人。

第六年,他公司站穩了腳步,收入開始,他花了30萬當地買了一間普通房子,全家搬了進去。

他32歲時候,終於賺到自己第一個一百萬。

雖然朋友們住了房子,但小菲準備這筆錢來買房子,他想繼續做他投資生意。

這樣生活,你可以接受嗎?這樣生活比起選擇直接買房子版本,你覺得怎麼樣?這是一個故事,小菲和小蘇是你認識人,他們叫巴菲特和蘇珊。

1951年,巴菲特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於紐約找不到工作,他回到老家奧馬哈做股票經紀人,於今天證券公司一名普通員工。

1952年,巴菲特遇到喜歡女孩蘇珊。

説,巴菲特結婚時候他老婆説:「,我現在你兩個選擇,我工作一年存了一萬多美金。

現在,一是可以花一萬美金買一間小房子,二是讓我拿這一萬美金去投資,過幾年買一間大房子。

」蘇珊説:「,我相信你。

」1952年,巴菲特裸婚,與老婆蘇珊租下兩房一廳破房子。

1953年,他們第一個女兒出生。

1956年,租房子住了4年後,26歲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 (Buffett Associates, Ltd.),開始創業。

1958年,他投資開始獲利,他花了31,500美元買下位於奧哈馬一座灰色小樓,住那裡。

1962年,十年後,巴菲特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美元)。

2008年,財產62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

你有沒有發現——年時買一間房子,是賣你夢想?我們來做一個「人生試驗」。

假設,小強和小明同年齡,從同一家學校畢業,同一家公司工作。

兩年後,他們月收入是兩萬五千元,現在他們決定考慮買房子事情。

思考結果,小強決定買房,而小明決定拿錢投資自己。

半年後,小強和小明收入分配有了下列。
人生一定要買房嗎

小強開始每天坐捷運上班,而小明公司附近花7500元租了一間房子。

現在我們來比一下小強和小明每月收入和支出。

小強每個月只剩1500元,他小心翼翼地避免所有大額消費和娛樂活動。

他心裡是這麼想:現在有房子了,熬一熬能過去!小明開始多錢花自己身上,他覺得這時候投資專業進修才是。

他於幾個認證和能力培訓班有,決定購買一些相關書籍來研讀。

同時,他拿出一部分錢作為社交基金,因為他知道,課程中結識人脈收穫往往和課程,但是人脈需要持續活動來維繫。

現在,來看看這個決定他們發展有什麼。

小明投資收到——他履歷上每年會增加一個認證,他能力突出,很多機會找上他。

他人脈圈每年是12倍多,這讓他有一些各行各業朋友,他成為公司資源中心,有時候上司需要什麼管道,會問他。

他準備讀MBA,為自己一級作準備。

,小強,他了自己房貸,努力地工作,只是他發現學習很,往往自己一個多月來工作心得,小明進修課堂上只要老師一句話,學到了。

迷思二:有土斯有財,買房子同時是投資是有土斯有財,還是「有財斯有土」呢?這是個耐人尋味問題!古人會有這句話,是因為土地農業社會是主要生產資本,頭戴瓜皮帽員外們土地租給佃農耕種並收取地租,像現在收租公收租婆,這確實是個投資,但前提是,員外收租婆自己有房子住了,土地(或房屋)他們而言,是個生財工具,而非庇護,這是和人地方。

人生一定要買房嗎 Play

延伸閱讀…

一定要買房嗎?工程師夫妻精算三房兩廳房貸後「寧可租屋不 …

年輕人不婚不生,為何還要買房?他不解「未來只是爽到別人」

這樣購屋選擇,升職加薪會有什麼影響?事實證明,小明因為有多知識和人脈,升職速度是兩倍。

10年過去了,小明和有各自發展。

小強自己公司做到經理,年薪100萬元。

而小明5年後升到經理,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經理做到了總監,然後和兩個朋友一起創業,現在有股份,年薪340萬元。

職業發展理論來説:一個職業發展人士,10年後一個月收入是10年前一年收入10倍。

現在房貸得差不多了,但是小明一年收入是他3倍多,未來前景,不是他能夠比擬。

因為小明專業能力和社交能力上升期,而進入體力下降瓶頸期,他能夠看到天花板靠近……小明另一個差距是,這段期間裡,小明作了兩次跳槽選擇,因為小明知道,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社會,要期待一家公司或行業10年可以快迅發展,怎麼可能呢?接下來,我們幫他們算。

買房人,一個月之內可以跳槽到新行業、公司,承擔轉換行業職位壓力,獲得發展機會;只要準備八個月可以嘗試創業。

而買房者這些機會遠離了。

來説,如果你有一份2.5萬元工作,20年貸款買一間普通房子,那麼接下來10年中,我們具有學習力拼勁年紀,我們需要選擇自己適合職業目標、有機會開始嘗試創業時間,大部分買房者這些機會陰陽相隔。

這些買房子人,創業、轉換行業和升職無關。

人類到我們這代,前所未有速度著,不但上了「雲端」,登陸了火星!但是有觀念像是烙印我們DNA裡。

有些傳統價值,但是「追求學歷」和「買房子」這兩項我持保留態度,是後者。
人生一定要買房嗎

我懷疑,現代人很多樂便是根源於這兩者「執念」,我相信這個心結一解,眼前多半能開朗!你贊同或是這篇文章前,我想澄清一下,我可不是一味地買房喔!只是看到一些「衝動購物」者(其中大半是年上班族)買房而犧牲了生命中而感到可惜。

更何況這幾年布媽催我買房,但每次我長篇大論地演説後,她總是一臉地走開,然後幾天來催我一次,沒力。

我有寫部落格,老媽聽懂(或認同),我可以來這裡抒發一下。

簡單地説,我認為現在這個多變時代,自有住宅必要性高估了!以下是見買房子理由,每一個表面上是,但有背後前提假設或時空條件。

房子是東西,想下手,千萬衝動啊!

迷思一:擁有自己房子才有安定感基本上這是沒錯,擁有自己房子看房東臉色,可以所欲地裝潢,享有一切自主權。

但我想説是,這種感覺並非無價,而是(台北),地計算一下你會嚇到:拿一户1000萬住宅來舉例好了,假設頭款300萬,銀行貸款700萬,年利率2.5%貸20年,每個月本息攤3.7萬元。

如果同樣房子用租,我居住新店地區例,租金1.5萬元,於這20年間,住同樣房子裡,買人要比租人多花費:(3.7萬-1.5萬)(12個月)(20年)+300萬頭款 = 828萬!換句話説,租房子人這段期間內,雖然可能冒著搬家風險,無法任意牆壁上釘釘子,或換地板顏色,但是會有828萬差額可供利用。

而買下房子自住人於多付出了828萬「安定感貼水」,但實質上只住一樣房子裡。

這「安定感貼水」值不值得呢?是見仁見智。

如果心理明白這個成本,但覺得要擁有自己房子,那事人知道自己做什麼,但如果聽到「租不如買」這類直白建商口號,或是看到同儕買了房子,因此撂落去,讓人捏把冷汗了。

另外我們該想想,上班族光是付個頭款可能多年積蓄消耗殆盡,每個月除非薪水超過十萬以上,不然每個月本息攤是壓力,萬一遇到景氣,工作出了問題,很陷入腹背受敵,走頭無路困境,擁有房子「安定感」還剩下多少令人存疑。

迷思二:有土斯有財,買房子同時是投資是有土斯有財,還是「有財斯有土」呢?這是個耐人尋味問題!古人會有這句話,是因為土地農業社會是主要生產資本,頭戴瓜皮帽員外們土地租給佃農耕種並收取地租,像現在收租公收租婆,這確實是個投資,但前提是,員外收租婆自己有房子住了,土地(或房屋)他們而言,是個生財工具,而非庇護,這是和人地方。

延伸閱讀…

邵立中觀點》人生應該買房嗎?(二)–先忘掉意識形態| 財經

該買房還是租屋?給35歲以下年輕人的真心建議:先投資

你會説,來我房子賣掉可以賺取上漲差價。

吧,不論房子有折或是跌價風險,就算你房子幾年內暴漲了一倍,你它出售賺了一筆,接下來你和你家人要住哪?如果你想住同樣地段,因為所有房子上漲了,所以理論上你是只能買到類房子,那一開始賣呢?所以你剩下選擇只有下兩個:一是去地段買房子,手上可以握有盈餘,但這是你犧牲生活便利性和熟悉環境換取,算是投資上獲利。

二是賣掉房子後,原地段租屋,這樣我看來盡合理,若一開始用租,並且理財,説現在手上閒錢多。

乍看之下,房價上漲會帶來利潤,是個投資,但請別忘了,靠房地產投資人會只有自己住那一間房子。

迷思三:房子是資產,付出房貸是自己在會計學上,房子確實是資產沒錯,但心理學上,房子是負債。

關鍵於,你資產(自住房子)直到你賣掉那天為止,會你帶來任何收益。

但你欠銀行貸款,是客氣地每個月吃掉你一大半收入,並持續數十年,你看野原廣志(蠟筆爹)臉知道了,是負債啦!啦,背債某種程度算是儲蓄,有激發人類潛能效果。

藝人周思潔因為事業失利,背負債務走出事業第二春,成為講師。

但我想説是,想儲蓄,其實有理財工具可以達成,像是零存整付或是購買保本商品,這些資產流動性房子多。

若是想激發自己潛能,我認為多生幾個小孩效果可能顯著!

迷思四:買户房子房東,租金會自己養房子(付貸款)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概念是「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裡。

作者提到,如果有能力付出自備款,可以買間房子然後租出去,因為租金收益會於房貸支出,所以會產生現金流,成為所謂被動收入。

當時我這個概念興奮,可是作點功課發現,這樣「租金於房貸」現況在台灣是,有少數幾種狀況有機會靠出租房子賺到所謂被動收入:1. 房子是現金買,貸款很少或不貸,租金收益算起來有可能定存要
2. 租黃金店面
3. 將住宅裝潢,切分成許多單位,分租給上班族或學生即使如此,得保出租率夠才行。

台灣房市是個高效率市場,説大家玩得了,類似逢甲商圈這種出租率超高地方,劉媽媽這樣炒手佈局了。

設你是個上班族,要玩這樣遊戲是想。

但富爸爸是鬼扯嗎?其實不是,美國,這種「動收入」是賺得到。

我們知道美國人太儲蓄,有意願存筆自備款人多,而且置產觀念上像華人這麼有執念,説來,他們租金確實超過房貸,只要手上有自備款,買户物件然後出租,確實是個投資。

迷思五:居住權益 = 買自己房子看完上面四個迷思,你可能會想,那我們小老百姓怎麼辦,我們有居住權益啊!説到「住權益」,電視上整天嘴砲轟政府,罵多了確實可以解決問題,不過應該解決是名嘴自己房貸問題,罵一罵發洩可以,而這不是出路。

期待政府會打房,讓台北市房價回到大家買得起水準(好比20萬一坪)?你覺得有可能嗎?變成那樣我可能還買哩,要準備要移民了説!其實放眼全球大都會,台北市有問題,。

我熟悉紐約來説,我同事多半薪水,包括華爾街上班朋友內,沒有一個考慮買紐約市區房子來自住,不光是買不起,值得,因為硬著頭皮買下來會降低生活品質。

大都會區上班族想要通勤,租個市區房子,生活品質,去郊區買屋,我認為這會成為全球大都市生活常態。

堅持要會區買自己房子才算是擁有「居住權益」人,不能説你,只不過這樣重擔可能讓你感到與挫折。

以上五個迷思,你可能認同,可能認同,但這打緊,是有沒有買屋前想過一輪,並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答案。

同樣,不管你是迫於無奈或出於自由意志,租屋帶來正面價值該想過一輪,接下來我想談談「只租買」現在這個環境下帶來利多!

價值一:帶來房子是「不動產」,買了房子人往往「動不了」。

我認為現在上班族別期待一輩子可以待在台灣工作,想要薪資,發展,大陸或其他國家走是考慮選項。

想想看10年前你周圍有多少人海外工作,現在這個數字是多少?那未來十年呢?有了房子是可以接受海外派駐,但問題會複雜許多。

就算只考慮台灣本島,如果薪資大半來付房貸,你職場會減。

受制於房貸壓力,你職場談判籌碼低了,你可能忍受機車闆,或是喜歡工作職位,得放棄潛在機會。

於30歲上下職場關鍵期,因為要供養房子,而放棄未來可能性,我覺得是可惜。

價值二:降低風險很多人房子想成一個永久性資產,不但會損壞,而且會增值,但事實如此嗎?我説,全球氣候變遷人類建築損害是。

這幾年地震,暴雨,上個月幾次地震,我發現牆壁上多了裂縫,房客我只要確認影響安全,但我房東要傷腦筋可就多了。

朋友社區頂樓漏水,每户要分擔上萬元修理費,如果你只是租屋,可以避開這些惱人花錢問題,但如果你是屋主,會傷心、傷神、有傷荷包了。

財產風險,居住環境風險要考慮。

就算買屋前怎麼研究,不能百分之百保證周遭環境是。

像是鄰居或是地下工廠之類問題,於租屋者來説,即使碰到了,大不了搬走,風險影響,但屋主來説,很變成一個棘手問題。

價值三:延遲享受力量心理學家研究告訴我們,人們追尋一項事物時,幸福感會隨著逼近而升温,當追到手時,幸福感達到頂峯,但開始反轉向下。

所以不論是追逐愛情,追逐金錢或是名利,耐人尋味一段歷程是即追到追到這一段,如果一個人處於這樣歷程,我相信他情緒動力是最佳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