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20運輸機(Y-20),代號鯤鵬,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研發重型遠程戰略軍用運輸機,為目前中國最大型軍用飛機。
運-20由西安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負責包括總裝內大部分製造業務,沈飛、成飛、陝飛、哈飛及上飛有參與部件。
上世紀90年代,中國俄羅斯進口了伊爾-76,第一次擁有了戰略運輸機。
另外,運-20電子設備伊爾-76有了改進,機頭雷達罩上方設置有前視紅外探頭,可以配合運-20駕駛艙內衍射進行使用,雖然推行側桿式介面,但目前航電能夠減少駕駛人員。


軍事用途上,運-20比伊爾-76,新型發動機下載重能力達到66噸,可以載運主戰坦克重裝備,液壓飛控電腦並具備備戰,飛行距離增至7800公里(人員運輸),中國西部出發可達非洲,或者從海南起飛可達澳洲。
其起落架設計採用並列雙輪設計,機身兩側各有3個雙輪式起落架。
主起落架一共12個機輪,加上前起落架一共14個機輪。
雖然運-20並沒有強化野戰起降能力[6],主要原因還是結構設計水平艙內空間利用故,不過飛行員介紹,透過調整輪胎壓力,能完成土跑道起降作業[7]。
於C-17擁有翼梢小翼[8]以及外吹式襟翼增升效果,雖然前者運-20滑退式三開縫襟翼相比、加上運-20貨倉設計保守故而有差距,然而外形採用新常規佈局,T型尾翼,機翼懸臂式上單翼、前緣後掠,中央翼盒侵入貨倉,加入了超臨界機翼設計[9],使其氣動效率仍可望比伊爾-76,央視報導結構試驗強度達到110%[10]。
2013年該機首飛後,俄媒《獨立報》訪問航空技術專家瓦西里·卡申,該機型烏克蘭安-170計畫有著源淵,媒體透露安東諾夫公司部分參與了機翼設計[11]。
另外,運-20電子設備伊爾-76有了改進,機頭雷達罩上方設置有前視紅外探頭,可以配合運-20駕駛艙內衍射進行使用,雖然推行側桿式介面,但目前航電能夠減少駕駛人員。
[12]。
2021年6月,坊間報道及軍迷照片顯示一架新型運-20裝備4台渦扇-20發動機試飛,推力信達140KN160KN(13噸16噸),稱作是解決困擾多年「核心問題」[13],過去蚌殼式反推裝置不見了[14]
。
2021年9月29日上午,第十三屆珠海航展舉行「國產戰鷹護衞祖國空天安全『大國重器祖國匯報』」新聞發布會,運-20總師唐長紅透露,運-20有了「中國心」,而且還是兩型,換裝國產發動機後,飛機性能有所提升,耗油,航程有所增大,起飛重量有所增加。
官宣提到兩型國產發動機為渦扇-18渦扇-20發動機[15][16]。
2007年3月,中國宣佈啟動飛機工程,布點於西安和上海兩座城市。
其中「客」50%以上設計製造、「大運」全部設計研發、製造,陝西完成。
[22]2014年建軍節前夕,該原型機換上灰色塗裝,並編為783號。


延伸閱讀…
2009年,中航工業集團表示有一款達200噸級飛機亮相,[17]2012年底,中國國防部通過新聞發布會證實了運-20項目。
[18]
2013年1月26日,運-20首次飛行測試,[19]並且獲得了中國官方媒體泛地報道,於電視新聞報道於當日播出。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運-20尾翼C-17相似,發動機參考自伊爾-76改進型使用型號,具有反推力裝置。
[20]
2013年4月20日,繼運20首飛不到90天後,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於西部某試驗基地進行了第二次試飛。
運-20第二次試飛表明其各項關鍵技術。
[21]
2013年12月16日,運-20第三架原型機地完成了首飛測試。
[22]2014年建軍節前夕,該原型機換上灰色塗裝,並編為783號。
延伸閱讀…
[23]同月,用以測試運油-20(運-20空中加油機版本)加油技術圖-204驗證機完成各項測試。
2014年9月29日,運-20全機破壞試驗取得成功。
該次試驗成為當時中國國內規模、技術、試驗風險地面驗證試驗。
[24]
2014年11月,第三架運-20原型機參加了第十屆珠海航展,展示短距起飛和機動性。
2015年1月,第三架運-20原型機呼倫貝爾東山機場完成了氣候下首次試飛任務。
[25]
2015年1月31日,第五架運-20原型機首飛。
2015年12月底,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總經理譚瑞松新年致辭中透露,中國運-20飛機研製工作完成,該機即開始定型審核,2016年年中正式服役。
2016年7月6日,首批運-20機體交付給解放軍空軍並正式舉行授裝接裝儀式。
7月7日上午十一點整運-20飛機編號11051列裝服役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