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簡稱雲或滇,清代境內有迤東道、迤西道、迤南道三迤,故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邊疆地區省份,省人民政府駐昆明市五華區華山南路78號。
雲南省總面積3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4.11%,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
總人口4858.3萬(2020年常住人口),佔全國人口3.35%,排名第12名。
雲南省相鄰省區有四川、貴州、廣西、西藏,雲南省三個國家相鄰:緬甸、老撾和越南。
此外,地圖上看,北迴歸線該省南部橫穿而過。
雲南是直立人活動地之一,生活距今170萬年前雲南元謀猿人,是為止發現中國乃至亞洲直立人。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王朝今祥雲縣境內置雲南縣。
漢代無史籍記載,後人「雲南」名稱由來作出了許多推測,因而「雲南」一名由來有多種説法:「彩雲之南」而來、「縣雲山之南」而來、少數民族地名改易。
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今曲靖聯繫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闢緬甸和印度商道,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
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印度)」商人(今日巴基斯坦信德省梵語中稱為「Sindhu」)。
[3]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
雲南開發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320年代,爨氏(爨音cuàn)入滇,爨琛昆川(今晉寧)稱王,其統治維持400年。
隋末,中原大亂,而巴蜀滇西南地方經濟和社會。
公元621年,唐朝於雲南境內設置姚州地方行政區,664年設置姚州都督府。
公元七世紀,大唐帝國興起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處於原始社會階段而相統民族部落,稱為「六詔」。
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夷語, 有漢語「王」或「首領」意。
公元738年,洱海地區蒙舍詔部落酋長皮羅閣中央勢力幫助下,兼併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唐朝玄宗帝封為雲南王。
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六詔中源於今大理州巍山縣蒙舍詔得到唐王朝支持,統一了其他五詔。
其位於六詔南面,故稱為南詔。
南詔都城位於今巍山縣,這裡發現磚瓦建築構件,説瞭南詔開始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聯繫。
公元739年,南詔遷太和城,即今大理市。
南詔建立後,四面擴張,748年滅唐朝滇東爨氏土司勢力,其鼎盛時期控制了東至雲南曲靖地區,東南達越南北部,西南直達今緬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界,東北抵達今貴州遵義一帶區域。
748年皮羅閣去世,唐玄宗封其子閣羅鳳雲南王。
750年,南詔雲南太守張虔陀產生矛盾,隨後唐關係破裂,爆發戰爭。
南詔唐朝奪取了雲南大部分地區控制權,期間乃要求唐朝政府復置姚州都督府(今雲南省姚安縣),安史後,南詔完全脱離唐朝控制。
這些國王中,Moutcha(蒙舍)族是一個白人部落,衣着和中國人相似,這個部落擁有麝香,境內遍佈白雪覆蓋大山,聳雲霄,世所。
蒙舍部落經常向周圍國王發動戰爭,這裡出產麝香,療效。
南詔統治時期,雲南社會經濟,文化,影響。
南詔、大理文化以其獨有民族特色,中國文化史上佔有地位。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
疆域包括現在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少數地區。
南詔大理國作地方政權,從公元649年六詔之一蒙舍詔酋長,1253大理國王年止,604年,幾唐宋王朝相始。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大理國轄境及其附屬地區分為「茶罕章」、「哈剌章」、「鴨赤」、「赤突哥兒」、「金齒」五個部分。
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任平章政事,治中慶路(今昆明)。
雲南開發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主要產區。
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雲南回族和雲南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隨後設立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當地實行「改土歸流」政治改革。
漢族軍民開始大批移入雲南,明初到明末,雲南人口由20餘萬增加到140餘萬[5]。
明朝統治期間,雲南民族文化受到影響,造成雲南六百餘年歷史無從,據《滇系》所載:「傅、藍、沐三將軍臨之以武,胥元之遺黎而蕩滌,不以光復物,而以手破天荒,官典籍,在野簡編,附之一燼」,同時雲南完成了官學、私學和半官半私書院三者緊密結合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制度建設工作,使中原文化確立了其大理地區主流文化地位。
白族文化雲南地區地位,滑落民間、世俗文化層面,並持續[6][7]。
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省,貴州省名,簡稱「黔」,而原用簡稱「滇」字由此前泛指今日雲南省貴州省境域縮窄後來專指今日雲南省境域。
[8]
滿清入關後,南明永曆帝包括雲南內西南省份抗清。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派平西王吳三桂攻入雲南,追捕曆。
南明兵敗,曆流亡緬甸。
康熙元年 (1662年),吳三桂緬甸抓回曆皇帝,昆明絞死。
之前清廷為南明,雲南軍政全權交付吳三桂,南明滅亡後吳三桂雲南擁兵,終於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聯同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起兵作反,史稱三藩。
康熙二十年 (1681年),清兵攻下昆明,吳三桂孫吳世璠兵敗縊,三藩。
雲南後清廷直接管治。
1816年受到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雲南全省饑荒[9]。
是雲南近代有記載以來規模、一次饑荒。
雲南《鄧川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是歲飢,路死枕籍」。
面臨災荒,有些饑民賣兒賣女以求活命,昆明詩人李於陽《賣兒嘆》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三日腹。
窮民赤手錢,攜男提女街頭賣。
明知賣兒難救飢,忍鬼伯同時錄……」(無夏年)
清末鹹豐、同治年間 (1856年-1873年) ,雲南回民發動叛亂,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穆斯林政權,佔領昆明城以外雲南全境。
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
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雲南產生影響。
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衝、蒙自、思茅。
宣統二年 (1910年) ,法國投資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
宣統元年 (1909年) ,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軍,成立雲南陸軍講武堂[10]。
1911年10月30日,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脱離清朝。
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千公里以上河流,元江、南盤江和怒江境內超過500公里[25]。


延伸閱讀…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此發動反對袁世凱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後有唐繼堯、龍雲(1928年-1945年)統治雲南。
1925年3月16日,大理市發生7.0級地震,5000人死亡,大理市損毀,76000座房屋地震晃動或隨後火災摧毀。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付出代價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境外聯繫唯一交通線。
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徵軍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中國軍隊對峙2年。
1938年-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1]。
1960年代三線建設(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聯繫雲南內地鐵路,1966年昆鐵路通車,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
1970年通海縣發生7.5級地震,造成15621人死亡,受傷人數超過32431人,500萬2500萬美元經濟損失,受災面積達到8781多平方千米。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第三地震。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雲南省發生了很多屠殺事件。
1966年8月,雲南鎮雄縣發生屠殺事件是雲南文革屠殺事件之一,造成10人死亡。
[12]1968年1月爆發「趙健民雲南特務案」中,時任雲南省委書記趙健民康生人誣陷「叛徒」、「國民黨特務」而遭非法關押8年,該案引發了1.5萬餘起冤案、假案,牽連上百萬人,到1969年共有1萬7千餘人打死、逼死。
[12][13][14][15][16]與此同時,「滇西挺進縱隊」一案中,1968年1月一次屠殺有200餘人死亡,該案件此後趙健民案捆綁掛鈎。
[17][18][19]1975年7-8月,回族民眾沙甸事件中,共有1600餘人死亡。
[12][20]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位於北緯21°8’32″-29°15’8″和東經97°31’39″-106°11’47″之間,全境東西橫距864.9公里,南北縱距900公里,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國土面積4.1%,居第8位。
處位於河口縣城西南,南溪河紅河交匯,高程為海拔76.4米,雲南處[21];處位於德欽縣梅里雪山主峯卡瓦格博峯,海拔6,740米,雲南點[22]。
雲南全境,東貴州、廣西接壤,北四川毗鄰,西北與西藏交界,西緬甸鄰,南同老撾、越南毗連。
雲南有達4,060公里國境線,是中國連接東南亞各國陸路通道,全省有出境公路20多條。
北迴歸線穿越全境,全省分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特點[23]。
雲南處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和雲貴高原,為高原山區省份。
地貌上有五個特徵,一是高原呈掃帚狀,三江併流皺褶地區橫斷山脈是掃帚柄部分,蒼山、無量山、哀牢山組成掃帚部分,二是高山峽谷相間,三是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分三大階梯遞降,四是斷陷盆地星羅棋佈,五是山川湖泊縱橫。
地形上,河谷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相間分佈,各類地貌之間條件差異,類型多複雜。
全省地形分類,山地佔84%,高原、丘陵佔10%,河谷盆地佔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
全省127個縣(市)區及東川市共128個行政區劃單位中,昆明市五華、盤龍區兩個城區外,山區比重70%以上,沒有一個壩(河谷盆地)縣(市)區。
其中山區面積佔縣域總面積70一79.9%有4個,山區面積佔80一89.9%有13個,佔90一95%有5個縣,其餘縣(市)區95%以上,有18個縣99%以上土地是山地。
雲南省集水面積100平方千米河流有908條[24],其中有180條,分屬六大水系,注入三海和三灣,三海即東海、南海和安達曼海,三灣即北部灣、踏馬灣和孟加拉灣,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23]。
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千公里以上河流,元江、南盤江和怒江境內超過500公里[25]。
延伸閱讀…
雲南是中國高原湖泊分佈多省份之一,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湖泊共37個,湖泊總面積為1,066平方千米,集水面積9,000平方千米,總蓄水量300億立方米;面積30平方千米以上湖泊共9個。
容量算,超過20億立方米有撫仙湖、洱海、程海、瀘沽湖;水深算,超過20米有撫仙湖、瀘沽湖、程海和陽宗海;積算,超過200平方千米有滇池、洱海和撫仙湖[26]。
雲南是中國最西南方一個省份,北迴歸線穿過省境南部,全省面積39.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4.1%。
該省東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區。
雲南國境線長4,060公里,3個國家接壤:西面是緬甸(主要口岸是瑞麗),南面是老撾(主要口岸是磨憨),東南方是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老街)。
雲南省是一個以高原山地主省份,地形類型多樣化,包括高原、山原、高山、中山、山、丘陵、盆地、河谷。
其中山地佔84%,高原、丘陵佔10%,盆地、河谷佔6%。
雲南省地勢中國整體地勢差不多,西北而東南。
全省峯是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
點是河口縣紅河河谷,海拔76.4米。
雲南地形大體上可以元江河谷界,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雲南省東半部稱雲南高原,是雲貴高原一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總體上地形呈波濤狀起伏,高原上呈現是山、丘陵景觀,範圍內可以表現起伏高原面,這類地形地區佔全省總面積10%左右。
雲南省西半部是橫斷山脈或稱滇西縱谷區,特徵是高山、峽谷相間。
雲南省主要山脈,西半部有高黎貢山、怒山、雲嶺、哀牢山、無量山、梅里雪山、玉龍雪山、蒼山。
雲南省河流分屬於6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薩爾温江水系、湄公河水系、長江水系、紅河水系和珠江水系。
它們屬於亞洲主要水系,匯入印度洋和太平洋,流經雲南省部分多數屬於河流上遊河段。
而且大部分河流流向是由北向南,中國大部分地區河流西向東流向。
雲南省地理上一個特色,是分佈有37個高原湖泊(面積超過1平方千米者),使得本省成為中國西南部淡水湖泊省份。
這些湖泊成因上多屬於斷層陷落湖。
其中面積30平方千米以上有9個,是滇池,其次是洱海、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陽宗海、瀘沽湖、程海和異龍湖[28]。
雲南省資源,「動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藥材寶庫」而著稱。
雲南集中了熱帶、亞熱帶温帶寒帶植物品種。
全國約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發現了274科,2,076屬,1.7萬種。
[29]
雲南氣候和地理環境,形成了寒温熱帶動物交匯奇特現象。
有脊椎動物1,737種,脊椎動物中獸類有300種,鳥類有793種,爬行類143種,兩棲類102種,淡水魚類366種;昆蟲1萬多種。
魚類中有5科40屬250種雲南特有。
鳥獸類中有4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5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30]
雲南發現各類礦產150多種,探明儲量礦產92種,其中25種礦產儲量位居全國前三名,54種礦產儲量居前十位,居全國首位礦種有鋅、石墨、錫、鎘、銦、鉈和青石棉。
雲南礦產資源共有9大類:黑色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化工非金屬礦產、稀有及稀土礦產、特種非金屬礦 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建材非金屬礦產及彩石礦產。
雲南礦產具有種類多、品種全、分佈集中、富礦優質礦儲量佔比重、共生伴生組份多特點。
[31]
雲南省降雨,河流眾多,年徑流量達到200立方千米,三倍於黃河。
該省人均水資源超過10,0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4倍。
中國大陸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即於1910年代初建設昆明。
雲南省現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下設17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65個縣、29個自治縣。
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693萬人[35],上年末增加3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38.2萬人,出生率8.14‰;死亡人口38.5萬人,死亡率8.21‰;增長率為-0.07‰。
年末全省城鎮人口2427萬人,鄉村人口2266萬人,全省城鎮化率51.72%。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上年增長5.0%。
雲南是中國第五大僑鄉,有250萬雲南籍海外僑胞分佈世界各地,省內有50萬僑眷。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雲南省總人口4720.93萬人[36],是西南地區人口第二大省,於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