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鳥松居住多年,居民直呼有房子後才有殯葬園區規畫。
隨都市發展房子蓋,不乏數千萬透天厝,怕民眾買房子時看不到未來開發使用狀況。
▲房子蓋,怕民眾買房子時看不到未來開發使用狀況。
記者翁鬱雯:「農16這塊土地是屬於學校預定地,不過因應都市發展需求興建學校前,目前是做低密度棒球和壘球場使用。
然而,近年房市,加上會開發和,要求解編公保地聲音傳出。


想瞭解建案周圍土地怎麼,專家建議可以這樣做。
房仲主任林柏村:「像凹子底森林公園話,它周邊有其他綠地是政府機關用地,那只是説它現是閒置,所以政府它是綠化來呈現。
」打開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地圖瀏覽一下,綠色色塊是公園綠地,特專2個字指是機關用地,而學校用地會特別註一個「文」,建案旁有沒有加分題一目瞭然。
【林哲緯/採訪報導】這陣子搶攻版面「公共設施保留地」,引起外界,為何佔用到一塊土地,得面臨拆屋還地情形。
地政士解釋,公保地是政府沒徵收,「保留」公園、綠地或學校公共設施土地,即便是私人土地,只要劃定公保地,使用還是會受到限制,目前若想解套,主要有減半徵收、容積移轉及容積代金三種方式。
學者提到,公保地少子化、政府財政因素影響下,實際徵收不僅困難,形成民眾財產箍咒,行政院主計統計,截至2020年,台灣居住都市人口比例高達78.9%,換句話説,每10人有8人是住都市,而為了面都市日益增加人口對居住品質帶來影響,《都市計畫法》規定,公家或政府可以定期檢討都市計畫發展時,預先「保留」一些土地做為公共設施用地,這樣未來人口增加、城市發展到程度時,可以這些土地,藉由徵收、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方式來取得並興建公共設施。
然而,理想雖然,現實骨感,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兼任教授劉小蘭撰文探討公保地少子化關係,文中提到政府雖然規劃許多公保地,往往因為財政負擔,導致徵收遙遙無期,少子化浪潮推擠下,如學校、兒童遊樂公保地失去徵收性,下來不僅無法改善都市規劃,限縮地主土地使用,徒增。
安桓地政士事務所長黃若盈指出,許多「徵收私人公保地」,像是公園、綠地、廣場及道路用地,於遲遲不到政府徵收或開發,加上使用上有限制,後不是選擇放著養蚊子,遭到鄰居佔用,地主自己興建規定不符建物,因而形成公保地有違建或佔用情形。
這樣發展脈絡下,濫用公保地,成為許多地方「公開秘密」。
然而,近年房市,加上會開發和,要求解編公保地聲音傳出。
有業者,相中公保地解編後商機,因而積極四處收購,因此今天我們來一探,是透過哪些方法,讓公保地可以「點石成金」。
劉小蘭教授指出,現行法律規定,公保地採用徵收方式來進行,政府受限於財政困境,往往負擔不起數額徵收價格,因此近年多半採取「減半徵收」市地重劃,或是捐地換容積、容積代金制度來解決公保地問題。
方法一:減半徵收 比例門檻喬謂「減半徵收」,將土地進行市地重劃,而地主拿出一半土地作為公共設施用地,且要所有地主,才能變住宅區或商業區。
這樣做雖然能降低官方負擔,產生民眾於土地分回比例及地主門檻有疑慮。
但這點隨著官方提高土地分回比例,近年已有改善,各地方政府採取這種方式進行解編。
然而,市地重劃受限於地主分回土地、門檻原因,加上聽證會、審議流程,整體耗時。
(大公報記者 )房屋土地供應近年困擾香港,實際上,本港現時有四分之三土地開發,規劃署前署長、資深城市規劃師凌嘉勤接受《大公報》專訪,從、成本效益及司法挑戰風險分析有潛力發展「綠地」選項。
凌嘉勤認為政府應集中資源,優先探討發展「綠化地帶」建屋,形容「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有把握仗」,並強調本港現時是執行覓地政策,政府應破進。
他關注社會發展郊野公園爭議,發展,可能會遭司法覆核,擔心會費時失事。


延伸閱讀…
本港開發土地當中,有732公頃是郊野公園、「綠化地帶」發展「綠地」,佔全港土地面積65.6%,是住宅地面積9倍。
香港為何有如此比例發展用地?凌嘉勤解釋,香港山多平地,港九新界有數百米高山,開山闢地發展成本,大量斜坡加重日後維修保養成本;至於住宅用地79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面積7%,是於數字只計及住宅地面積,但其實本港有用地,是用作發展房屋相關,例如道路用地、社區設施用地。
房屋土地供應短期近年困擾香港,社會有聲音要求開發發展用地,凌嘉勤認為,發展用地當中,改劃「綠化地帶」建屋是選項。
過去規劃署找到150公頃「綠化地帶」改劃,於全港「綠化地帶」用地1%,預期可提供10萬個住宅單位,而規劃署現進行一輪「綠化地帶」研究,預期可以找到發展房屋用地,「香港有16000公頃綠化地,發展1%可以提供近10萬個單位,我看不到為繼續做。
」「綠化地帶」遍佈全港各區,凌嘉勤指出,過去規劃署建議改劃用地,主要有三大類:一是本來受到人破壞用地,例如寮屋區拆後用地、開挖小型挖泥區及石礦場;二是地形及地質適合用地,例如坡度不是、工程做用地;三是公路旁用地,因為水、電、渠是公路走,若用地鄰近現有,接駁,計算容量,評估發展是否需要提升。
凌嘉勤強調,改劃「綠化地帶」時,規劃署會審視每幅用地發展帶來環境、交通影響,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存在破壞緩衝帶説法,「睇唔到會用曬16000公頃綠化地」。
佔地約443平方公里郊野公園是本港發展用地,但凌嘉勤現時發展郊野公園有保留,「人力資源和時間,如果你問我三年後是郊野公園是綠化地有貨出(土地供應),答案肯定是綠化地。
」凌嘉勤解釋,郊野公園受《郊野公園條例》保護,發展要進行環評法定程序;發展用途要《城市規劃條例》進行評估及審批,他形容發展門檻,過程繁複,可以時間內有供應。
他關注社會發展郊野公園爭議,發展,可能會遭司法覆核,擔心會費時失事。
延伸閱讀…
凌嘉勤強調,發展保育並非對立,發展不但可以增加發展容量,同時可以改善環境。
他舉例,現時部分農地、綠化地於使用,變成棕地,發展棕地不但可以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增加發展用地,而且可以消除滋擾環境因素,改善周圍環境。
至於北部會區發展,其中一個重點行動方向是實施創造環境容量積極環保政策,同時修復和保育濕地,增加環境容量,「該保育積極保育,可以發展進行規劃,發展潛力。
」 房屋土地供應近年困擾香港,實際上,本港現時有四分之三土地開發,規劃署前署長、資深城市規劃師凌嘉勤接受《大公報》專訪,從、成本效益及司法挑戰風險分析有潛力發展「綠地」選項。
凌嘉勤認為政府應集中資源,優先探討發展「綠化地帶」建屋,形容「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有把握仗」,並強調本港現時是執行覓地政策,政府應破進。
「我們欠缺增加土地供應討論,現時是捲起衣袖去做」。
\大公報記者 (文、圖) 本港開發土地當中,有732公頃是郊野公園、「綠化地帶」發展「綠地」,佔全港土地面積65.6%,是住宅地面積9倍。
香港為何有如此比例發展用地?凌嘉勤解釋,香港山多平地,港九新界有數百米高山,開山闢地發展成本,大量斜坡加重日後維修保養成本;至於住宅用地79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面積7%,是於數字只計及住宅地面積,但其實本港有用地,是用作發展房屋相關,例如道路用地、社區設施用地。
房屋土地供應短期近年困擾香港,社會有聲音要求開發發展用地,凌嘉勤認為,發展用地當中,改劃「綠化地帶」建屋是選項。
過去規劃署找到150公頃「綠化地帶」改劃,於全港「綠化地帶」用地1%,預期可提供10萬個住宅單位,而規劃署現進行一輪「綠化地帶」研究,預期可以找到發展房屋用地,「香港有16000公頃綠化地,發展1%可以提供近10萬個單位,我看不到為繼續做。
」 「綠化地帶」遍佈全港各區,凌嘉勤指出,過去規劃署建議改劃用地,主要有三大類:一是本來受到人破壞用地,例如寮屋區拆後用地、開挖小型挖泥區及石礦場;二是地形及地質適合用地,例如坡度不是、工程做用地;三是公路旁用地,因為水、電、渠是公路走,若用地鄰近現有,接駁,計算容量,評估發展是否需要提升。
凌嘉勤強調,改劃「綠化地帶」時,規劃署會審視每幅用地發展帶來環境、交通影響,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存在破壞緩衝帶説法,「睇唔到會用曬16000公頃綠化地」。
佔地約443平方公里郊野公園是本港發展用地,但凌嘉勤現時發展郊野公園有保留,「人力資源和時間,如果你問我三年後是郊野公園是綠化地有貨出(土地供應),答案肯定是綠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