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我國湖北省隨州市西北郊擂鼓墩一個名東團坡小山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武漢軍區空軍後雷達修理所正在擴建營房。
擴建營房過程中,施工隊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
紅色砂岩山崗上,出現了一層褐色泥土。
發現褐色泥土後,施工隊發現了一些灰麻色碎石塊。
副所長王家覺得這件事勁,於是所長鄭國賢進行了彙報。
鄭國賢是一位業餘文物者,空閒時間會進行文物研究。
得知這一事件後,出於文物保護責任感和使命感,所長鄭國賢和副所長王家兩人縣文化館進行了報告,請求他們派人來現場勘測。
可是這件事一開始並沒有引起縣文化館重視,他們並沒有派出相關人員到達現場。
施工隊沒有辦法,只得繼續施工,山崗上褐色泥土施工隊協作下炸碎。
可是,這層褐色土層炸碎後,出現一個2米多、1米人工鋪設石板。
與其它墓室是,這座古墓墓穴並十分規則,墓穴高達13米,呈規則形。


於是,施工隊隨縣文化館作出了彙報。
縣文化館意識到了事態性,於是派遣文化館副館長王世振去現場查看。
王世振查看後,斷定這是一座古墓。
1978年3月,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隊譚維四帶領勘測組去現場勘測。
勘測外,各省派遣相關文物工作者組成文物幹部,這些文物幹部組成了隨縣擂鼓墩1號墓考古發掘隊伍。
隊長譚維四帶領下,1978年5月,擂鼓墩1號墓正式發掘。
擂鼓墩古墓羣發現,震驚了國內外。
考古隊挖掘,擂鼓墩古墓羣面紗揭開。
考古工作者兩個多月發掘,這個墓室槨蓋板於展露考古人員面前。
可是,當考古人員打開墓室第一塊蓋板時,他們無比震驚。
與之前墓室發掘,這個墓室下面3米渾水浸泡着。
要想進一步發掘,進行排水工作。
排水工作開展,考古人員地發現,一隻無頭鴨漂浮水面上。
這隻無頭鴨稱“彩漆鴛鴦盒”,它全身呈褐色,腹部有黃色圖案,圖案上方是一個樂工擊打着樂器。
“彩漆鴛鴦盒”發現,進一步增加了考古人員信心,他們相信墓裏面有多奧他們發現。
終於,考古工作者進一步發掘之下,這件木槨構築墓室映入眼簾。
這座古墓面積,總面積達到220平方米,之前出土沙馬王堆一號墓要六倍。
考古工作者看到這座古墓規格,甚感。
緊接着,考古人員測量發現,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長16.56米。
與其它墓室是,這座古墓墓穴並十分規則,墓穴高達13米,呈規則形。
墓穴直上直下,並沒有可以攀爬樓梯。
墓道直通槨室之中,墓主人棺槨存放於此。
主棺長3.2米,2.1 米,2.19米。
主棺分為兩層,是內棺和外棺。
外棺一側下方有門洞,內棺是在外棺裏面。
於外棺來説,內棺裝飾。
內棺內外壁硃色漆粉刷而成,外壁上黑、黃、金色漆勾畫出花紋。
花紋樣式眾多,主要龍鳳、神獸、窗格紋圖案。
這些圖案製作,代表了古人高超藝術水平和智慧,反映了古人神靈祈求庇護並希望死後靈魂可以昇天願望。
棺材內部,墓主人地躺這裏。
他頭南方,身上許多絲織物包裹着。
雖然前年,墓主人身體,但通過現代技術鑑定,我們是可以推測出墓主人體格特徵。
墓主人是一位男性,年齡42歲46歲之間,身高1.62米。
內外兩棺外,大家發現,這座墓室分中、北、西、東四室,每室下面有貫通其它室小洞。
中室內主要包括禮器和樂器,這些禮樂器規模,九鼎八簋中心。
這些樂器中,具有代表性應當屬震驚世界 曾侯乙編鐘了。
這套編鐘共有65件套,總重量2567千克,編鐘上面鐫刻着銘文, 它代表了我國荊楚地區音樂文化。
編鐘發掘出來後,考古工作者嘗試着輕輕敲打編鐘時,這套編鐘發出了響聲。
雖前年滄桑,這套編鐘猶如鑄造時,聲音昂揚,雄渾有力。
曾侯乙編鐘製造規模、工藝方面,全世界是首屈一指。
曾侯乙擁有諸多兵器,接受了楚王贈他鐘,這説瞭這個曾侯乙人,他是一個地位顯赫人。


延伸閱讀…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E.C.麥克倫曾侯乙編鐘作出了高度評價,“曾侯乙編鐘是古代世界第八”。
英國前首相希思稱讚曾侯乙編鐘,“你們國家2000多年前有如此音樂水平,是世界任何國家無法比擬”。
墓裏面兵器數量多、種類全,側面證明瞭墓主人是一位具有軍事才能領導者指揮者。
緊接着,大家將目光放在墓室西室和東室。
西室內看去,可以發現有13具屍體。
來到東室,大家可以看出,東室內有8具木棺,以及主棺和一口狗棺。
東西兩室屍體總數相加,可以算出,一共有23具屍體。
那麼,開主棺和狗棺,這21口陪葬棺材內屍體是怎麼一回事呢?解剖鑑定,發現這些屍體女性。
她們年齡19到26歲之間,身高154-160釐米。
據解剖專家推測,這些女性有可能是墓主人嬪妃或伺候他身邊宮女。
墓主人去世後,這些女性左右不了自身命運,她們只得隨墓主人一起殉葬。
這樣,這些女性白白葬送掉自己生命。
可為何墓主人會選擇21位女性陪伴他身邊,早早地結束掉生命呢?我國古人認為,7是一個輪迴,如果實現3次輪迴可以成為上天主宰,而這21口棺材,體現了墓主人沒有人性。
感慨是,於這數字“21”,白白地葬送了這21位女性生命。
現在,我們瞭解到這座墓基本構造,那麼大家,這座規模墓主人是誰呢?古墓出土文物,專家們發現,許多文物上刻有“曾侯乙”三個字銘文。
如在這座墓中,一支短柄銅戈引起了專家們注意,他們發現這支短柄銅戈上刻有銘文“曾侯乙寢戈”幾個字。
專家們推測,這應該是墓主人衞武士所用武器。
除此之外,墓中出土青銅禮器中大多有“曾侯乙作持”七個字銘文,有一小部分青銅器上刻有“曾侯乙作持”五個字銘文。
,編鐘下面有這樣一段銘文,“唯王五十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於西陽,其用享。
”熊章即楚惠王,這段銘文記載了楚惠王熊章在位五十六年,楚惠王命人鑄造了一套鍾,送給曾侯乙,用來祭祀使用。
曾侯乙擁有諸多兵器,接受了楚王贈他鐘,這説瞭這個曾侯乙人,他是一個地位顯赫人。
延伸閱讀…
此,我們可以推斷,這座墓主人曾侯乙。
歷史典籍和相關文獻記載,“”國別,“侯”為爵位,“乙”是這個國君名字。
曾侯乙生活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之間,當時諸侯割、禮崩樂壞,周王室統治岌岌可危。
曾國是當時一個小小的諸侯國,曾侯乙當時曾國國君。
當時,諸侯紛爭,社會動亂,楚國作為七雄之中強國,有着十分吞併野心。
曾侯乙父親是一位無能君主,他父親統治時間裏,曾國依附於楚國。
到了曾侯乙即位時候,曾國勢力十分了。
前期曾侯乙,是一位圖、有着抱負君主。
可是,幾年奮發圖,曾國並沒有像國君曾侯乙想象那樣變得,曾侯乙放棄了。
公元前420年,曾侯乙楚國稱臣。
後來十幾年中,曾侯乙變得一蹶不振、紙醉金迷。
他每日沉醉於生活之中,搶民女,不辨忠奸,聽信讒言。
他後期帶領下,曾國國力日益。
他了能讓曾國繼續苟延殘喘,於是派人每個月楚王送上一位美女,楚王身邊大臣送上。
他一番行動之下,曾國國庫日益空虛,地位。
曾侯乙去世後,楚國找藉口滅掉了曾國。
於是,曾國歷史長河中化塵埃。
跨越過兩千多年歷史長河,讓我們眼光放到今天。
1978年擂鼓墩古墓羣曾侯乙墓發掘後,我國文物局給予了高度重視。
四十多年以來,我國文物局對曾侯乙墓後開展了多輪保護工作,包括回水浸泡、疏幹脱水保護。
曾侯乙墓近年來出現槨板開裂、有水滲入問題,當地文物局加強重視,展開一輪保護,進行進一步修繕工作。
2021年1月28日,擂鼓墩曾侯乙墓保護修繕工程開工啓動儀式我國湖北省隨州市正式舉行。
湖北省副廳長段天玲,隨州市委常委吳丕華人出席。
段天玲強調,曾侯乙墓價值,修繕。
要確保安全情況下,質量地完成曾侯乙墓保護和修繕工作。
同時,要曾侯乙墓保護修繕發展旅遊業相結合,弘揚並發展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旅遊業。
吳丕華表示要重視曾侯乙墓保護修繕工作,提高隨州文物保護展示水平,打造文化名城,加強州市乃至於整個湖北省文化知名度。
曾侯乙墓外,曾侯乙編鐘是作為一個名片世人廣知。
2018年12月14日,隨州日報發佈了一則新聞“曾侯乙編鐘出土4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精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