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習俗 |

【泰山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習俗 |

石敢,稱泰山石敢,立於街巷之中,是丁字路口路風水衝處稱為兇位牆上,於辟邪石碑。

石碑上刻有“石敢”,或“泰山石敢”字,碑額上常有獅首、虎首浮雕。

很多地方將石敢作道路神祭祀。

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今人家巷陌橋道衝,立石將軍,或植石碑,鐫其上曰石敢,厭。

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

泰山石敢当 Play

宋代出土唐曆五年(770年)石敢當上刻有“石敢,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

”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石敢當作用。

“石敢”文字見於西漢史游《急就章》:“師猛虎,石敢,侵,龍未央。

”唐代顏師古的註解就説:“衞有石碏、石買、石惡,鄭有石癸、石楚、石制,石氏。

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命族。
泰山石敢当

敢,言所當無敵。

”如果顏師古解釋,這一段文字本身是形容師、石、所、龍4個姓氏品格,“石敢”只能代表人們於石姓無畏評價,不能夠斷定當時“石敢”宗教民俗。

雖然無法佐證石敢當起源,但但這段文字確實後來石敢風俗造成了影響,一些地方設立石敢“龍虎日”、石敢當上畫“虎頭”。

已知年代實物“石敢”是唐曆五年(770年),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張緯福建莆田做官時候宅中獲得1塊石銘和2塊石符,石銘上刻有:“石敢,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聲盛,禮樂昌。

曆五年,縣令鄭押字記。

”現存古老石敢是福建,福州市於山碑廊中保存一塊宋高宗紹興年間石敢,“石敢”3字下銘文:“奉佛弟子林進暉,時維紹興載,命工砌路一條,求資考妣生天界。

[1]
來講,石敢源流可以分為靈石崇拜和泰山崇拜兩部分,於資料匱乏,肯定唐宋時期之前石敢具有如今普遍“壓禁”功能,無法確定石敢習俗地。

[1]靈石崇拜有着歷史,遍佈於世界各地,如今台灣人依舊有着“石頭公”崇拜,中國西部羌族崇拜白石。

漢代《淮南子》記載“丸石於宅四隅,鬼無能殃也”,而前文提及唐代石敢埋藏地下、於鎮宅。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河南汝陽彭氏墓路頭一個石人可以治病,如今泰山碧霞觀有兩座石碑説觸摸刻消除疾病。
泰山石敢当

[2]
[3]”“石敢”前增加“泰山”認為是明清後,這當時泰山地位下降有關。

泰山盛產山石,並且兼具五嶽首和鬼府宗教意義,元代泰山祭祀制度廢弛後,明清兩泰山走進民間,關於“泰山石敢”記載明代中後期開始出現。

民俗學家葉濤在台灣傅斯年圖書館找到過兩張有“皇統六年(1146年)”、“泰山石敢”字樣拓片,然而這拓片存在時代、疊軋翻刻,實際上判定年代。

[4]目前年代可確定文獻中記錄“泰山石敢”是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温州地方掌故文獻《岐海瑣談》,如今温州石敢多刻“泰山石敢”或“泰山此”字樣。

包括金門內閩南地區流行一種獅子造型石敢,廈門島內唯一石敢廟石頂巷,人稱石獅爺;類似廈門石獅爺,金門石敢風伯結合,人稱風獅爺。

泰山石敢当 Play

延伸閱讀…

石敢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敢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宋人施青臣《繼古叢編》記載:“吳民廬舍,遇街衢衝,設石人,或植石片,鐫‘石敢’鎮。

”元末明初陶宗儀隱居江南松江府,他《南村輟耕錄》寫當地習俗:“石敢:今人家巷陌橋道衝,立石將軍,或植石碑,鐫其上曰‘石敢’,厭。

”明代中後期姜準《岐海瑣談》描繪了温州石敢習俗:“人家正門及居四畔,巷陌、橋樑衝射,石刻將軍,半身埋,或樹石刻‘泰山石敢’字,壓。

”石敢當在民間流行,一些學者開始探究石敢歷史原型,一部分學者,包括陶宗儀和楊慎,顏師古説認石敢本無其人,只是民間以訛傳訛罷了;另外一部分人認為石敢五代五代後漢皇帝劉知遠侍從石敢,這個人政變中保護主上格鬥而死。

宋代,《姓源珠璣》有這種説法,受此影響,明人徐勃自己筆記中直接五代石敢稱作石敢。
泰山石敢当

[1][5]
唐宋以前石敢習俗以及發樣地無法考證,現代調查,石敢傳播中心中國山東和福建兩省。

如前文説,福建地區石敢可以追溯到唐代,擁有已知和現存古老石敢。

福建地區石敢主要“石敢”三字刻字多,“泰山石敢”反而,側面印證了地石敢信仰歷史。

福建地區石敢不僅歷史,石敢文化滲透到福建全省各地,與福建本土宗教融為,大大小小地方有着各具特色發展。

包括金門內閩南地區流行一種獅子造型石敢,廈門島內唯一石敢廟石頂巷,人稱石獅爺;類似廈門石獅爺,金門石敢風伯結合,人稱風獅爺。

延伸閱讀…

泰山石敢當習俗

泰山石敢當習俗

莆田一帶石敢主要設置佛龕之下,福建內陸土樓會北方設置石敢以求防火鎮災,閩北石敢當當作神來崇拜,無論村落還是郊野可以見到。

[6]
山東地區石敢主要與泰山有關,因此石敢刻字是“泰山石敢”,省內現存石敢大多是明清時期。

泰山山區中心地帶,包括原萊蕪市和泰安市轄區,是山東石敢信仰核心區域,這一地區內石敢信仰流傳,並且衍生出石大夫、石將軍具有地方特色信仰,於當地傳説石敢是一位將軍,所以石將軍人物造型石敢流行。

泰安市夏張鎮有着山東境內古老石敢,屬於明代驛站遺物。

泰安市橋溝村是當地民俗傳説中石敢故鄉,村內多數民宅內有石敢。

泰安市區華僑大廈、南湖公園、岱廟南門廣場中建立了現代石敢塑像。

此外,章安、萊蕪一帶流行石大夫崇拜,這是石敢信仰東漢“石人能治病”傳説合流。

此外,山東石敢有“山石”、“太公此”、“泰山神/石敢”變體。

[7]
中國大陸西藏之外可以見到石敢,受到石敢習俗影響福建周邊廣東和浙江,以及山東周邊北京、江蘇、河北、山西、東北。

廣東石敢閩南地區緊密相連潮汕地區主,當地流傳兩種石敢習俗,第一種石敢即石敢論,他名字刻石頭上可以擋煞;第二種會符紙上寫“姜太公此,百事無忌”,因為他封神榜中願意做神仙,留在人間百姓擋煞。

浙江温州,受到閩南風俗影響,石敢習俗盛行,當地流行“惡向”牆上嵌一塊鎮宅石,可以設置牆中、門邊、路口,寫“泰山石敢”或者畫虎頭、太極符號,以此避煞破邪。

北京作為古都,保留了許多明清建築,諸如北京第二十五中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建築中有石敢當身影,許多衚衕路口會設置石敢。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受到漢族影響,會設有漢字“泰山石敢”石頭辟邪,四川人稱之為吞口,譬如西南侗族、壯族、羌族、水族、白族、彝族會設立狗頭或獅子頭泰山石敢,四川九寨溝九寨天堂石敢雕像以此創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