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天、地、水三官大帝載錄世人説,三元節,“三官大帝”誕辰,並以天官生日上元節,天官賜福日,要舉行祈福法事;地官生日中元節,地官赦罪日,要普渡孤魂;水官生日下元節,水官解厄日,請神明運勢人消災解難。
清朝顧祿《清嘉錄》:“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駢集於院觀有神像者。
郡(吳郡)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宮,釋氏奉香火,日,輿舫絡繹,香湖尤盛。
歸持燈籠,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相間,懸於門首,雲可解厄。
或有人杌插供燭,一步一拜山者,曰拜香。
此外,地方元宵節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傳統民俗表演。


有一些節日比如元宵節,稱上元節,那麼,我們古人智慧,人們想詢問了:道只有上元嗎?不是這樣,有我們中元節和下元節。
元宵節,稱上元節、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曆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道教“三元”説法,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習俗以來喜慶觀燈習俗主。
元宵節形成有一個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
據資料民俗傳説,正月十五西漢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漢魏之後。
正月十五燃燈習俗興起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事。
元宵節是中國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此外,地方元宵節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傳統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説七月十五 [1] )祭祖節,佛教稱盂蘭盆節。
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
它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民間按例要祀祖,稻米祭供,祖先報告秋成。
該節是追懷先人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經》中,“七”是一個變化數字,是復生數。
《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
”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陽氣絕滅後,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道,陰陽消長循環理,民間選擇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
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設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祭祖節,而稱為“中元節”,是源於東漢後道教説法。
有地方元宵稱為“湯圓”,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滿之意。


延伸閱讀…
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節、重陽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祖大節。
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元節,中國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稱“下元日”、“下元”。
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上元節是春節後第一個節日。
因為正月是農曆元月,這一天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圓夜正月十五,所以命“上元節”,古人稱夜“宵”,故而上元節稱為元宵節。
上元節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過,大部分地區習俗基本相似。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我國。
這種食品,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有地方元宵稱為“湯圓”,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滿之意。
延伸閱讀…
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
元宵放燈習俗,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燈市,中唐後,發展成為全民性狂歡節。
長安燈市規模,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金光璀璨,。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有地方農曆七月十四日作為節日。
這個時節,已有部分農作物,民間按例要祀祖,米祭供,祖先報告收成。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
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每逢七月,民間會舉行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是組屋區,可以看到慶中元紅色招紙,張燈結綵。
“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環節,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街坊主普度稱為“街普”,市場主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普度稱為“廟普”。
普度寺廟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會屋檐下掛紙燈。
現在,中元節習俗祭祖儀式簡化,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祖先緬懷和紀念。
農曆十月十五,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稱“下元日”、“下元”。
《中華風俗志》有記載:“十月望下元節,傳水宮解厄辰,有持齋誦經者。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此外,民間,下元節這一日,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習俗,爐神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