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魂、魄、意、志中醫學習稱“五神”,是中醫學表述人體精神心理活動術語。
《內經》雖無“五神”一詞,然神分五而分藏於五臟源於《內經》。
本文擬中醫五神涵義及其發生作一探析。
1、 神涵義“神”字從示申,“申”為天空中閃電形,古人認為閃電變化莫測,威力,故稱神。
有學者通過文化尋根,認為“神”字太極圖文字語言,而太極圖源於太陽崇拜背景下太陽運動立竿測影實測圖形,藴含着天地陰陽四時變化理。
《淮南子·泰族訓》言: “其生物,莫見其長養而物長,其殺物,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謂神明。
”《説文解字》言: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
”可見,“神”字源於現象認識,多指天神,為天地萬物主宰,具有變化莫測特性。
人們理性認識發展,神涵義抽象。
如《周易·繫辭上傳》曰: “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測謂神”,此時“神”賦予哲學意義,用來指代或事物莫測變化,或天地萬物變化規律,或萬物主宰。
2、 五神涵義《內經》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神萬物變化內依據內涵移植到中醫學,構建了中醫學人體神獨到認識。
縱觀《內經》言神主要有 4 種含義,即用以概括自然界運動規律、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人體生命活動外表現和人思維意識活動。
《靈樞·本神》曰: “生之來謂精,兩精相搏謂神,隨神往來者謂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心,心有所憶謂意,意之所存謂志。
”經文中“神”、“魂”、“魄”、“意”、“志”即是中醫學稱“五神”。
張介賓“神”分為陽神和陰神兩類,指出“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神。
合言,神藏於心,而情志屬,惟心所統,是吾身全神”。
可見,神居五神之首,總統魂魄,並賅意志,統領情志,是精神心理活動統稱。
魄主要指一些生俱來、本能性、較低級神經精神活動。
如《正義·三十四難》曰: “人初生,耳目新識,手足運動,啼哭聲, 魄 。
”魂主要指一些非本能性、較高級精神心理活動。
如張介賓注曰: “魂之為言,如夢寐,變幻遊行境是。
然人體某一精神意識心理活動並非某一臟腑而為,而是心統領、各個臟腑共同完成。


”可見,魂是比魄高級心理活動,類似於思維、想象、評價、決斷和情感意志心理活動。
意在古漢語中有多義,大多與注意、記憶、思維和推測心理活動有關。
如《靈樞·本神》“心有所憶謂意”,《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證治》載“意者,記所往事”,其所指記憶。
“意”指注意,表現對象指向和集中。
如《類經·藏象類》曰: “意,思憶,謂一念生,心有所而者,曰意。
”志指志向,是主意定、決心,達到目的而去實施思維活動。
如《靈樞·本神》“意之所存謂志”,張介賓此注曰: “意已決而有所立者,曰志。
”由此可見,屬於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神,有大小概念分。
概念神乃統指精神活動,概念神五神之中神,專指心藏神。
3 五神應五臟發生《素問·宣明五氣》曰: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即指五神歸藏於五臟,這一認識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3. 1 形神統一是五神應五臟物質基礎先人形體精神關係論述多。
如《管子·內業》言: “氣,道守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思之,思之,。
思之而,鬼神。
非鬼神力,精氣”。
上文是指人體氣息有生命,有生命能思考,能思考有知識,有知識會把握言行,因此人需要思考,思考能使問題貫通,如有鬼神相助一樣。
其實不是鬼神力,而是人體精氣專一到極點而表現出來力量。
可見,《管子》精氣和形體解釋意識和智慧產生。
荀子則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觀點,強調人生理結構是精神現象依附物質基礎。
中醫學受形神統一思想影響,提出了於形。
《靈樞·本神》所謂“生之來謂精,兩精相搏謂神”。
經文中“神”是指具有形質結構、形質功能和心理活動人。
張介賓此注曰: “兩精者,陰陽……故人之生,必合陰陽氣,構父母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
”上文“形神乃成”上段經文中“神”解釋,闡明瞭人心理活動和生理機能來源於父母先天精氣。
以上認識指出形神統一,形居首位,形派生。
而五臟生理功能是否形體機能密切相關,因此神產生五臟相關,形神統一理論五神應五臟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3. 2 天人合一是神分五理論《黃帝內經》基於《周易·序卦》所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周易·繫辭下》所言: “天地氤氲,萬物化醇; 男子構精,萬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認為人生命為天地所生,指出人天地相應,即《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謂: “人天地氣生,四時法成”,“天地合氣,命曰人”。
人既是稟天地氣而生,人體臟腑數目應天地相應。
受先秦時期“天六地五”説影響,中醫學構建了髒有五、腑有六臟腑數目。
既然髒有五,相應神應有五,故天人合一思想神分五提供了理論。
3. 3 五行學説是五神應五理論基礎五行學説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一,漢代受到重視。
今文《尚書》建立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行歸類,《內經》其移植入中醫學中,構建了五臟中心五行系統。
作為精神思維神志活動五神納入五行體系。
心五行屬火,《白虎通·五行》雲: “火之為言化,陽氣事,萬物變化。
”而神之特性即為而變化莫測,故神歸於火,心相應。
肝五行屬木,木性主動、主升; 肺五行屬金,金性主靜、主降。
魂動而魄靜,金、木之性魂魄某些特性相符,藉助取象比類,故魂屬木應肝,魄屬金應肺。
脾五行屬土,土主孕育、培植,化生萬物。
意為注意、記憶,是人體一切思維、心理活動基礎,並伴隨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猶如土為萬物母,故脾藏意。
腎五行屬水,水性潛藏,有藏伏、終結意。
志是達目的而進行思維活動,志完成往往提示某一思維活動結束,以此類推,當屬水行,故腎藏志。
綜上所述,中醫學五神表述人體精神心理活動。
形與神俱、天人合一和五行學説是五神應五主要發生學。
然人體某一精神意識心理活動並非某一臟腑而為,而是心統領、各個臟腑共同完成。
五神應五臟展示是五臟五神之間聯繫,強調精神心理活動整體性,故五神五臟配屬關係仍有其侷限性,臨證不可機械套用。
參考文獻:[1] 王洪圖. 內經講義[M].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2002:352.[2] 梁永林.“神”字源於太極圖[J]. 時珍國醫國藥,2013,24\\(1\\) :187-188.[3] 誘. 淮南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18.[4] 清·段玉裁. 説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 馬恆君. 周易: 全文註釋本[M].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2: 43-44,65,85.[6] 王守義,王曉丹. 試析《內經》中“神”[J]. 吉林中醫藥,1990\\(5\\) : 1-3.[7] ·張介賓. 類經[M].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1982:49-50.[8] 高思華,王鍵. 中醫基礎理論[M]. 2 版.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2012:67.
神、魂、魄、意、志中醫學習稱“五神”,是中醫學表述人體精神心理活動術語。
《內經》雖無“五神”一詞,然神分五而分藏於五臟源於《內經》。
本文擬中醫五神涵義及其發生作一探析。
“神”字從示申,“申”為天空中閃電形,古人認為閃電變化莫測,威力,故稱神。
有學者通過文化尋根,認為“神”字太極圖文字語言,而太極圖源於太陽崇拜背景下太陽運動立竿測影實測圖形,藴含着天地陰陽四時變化理。
《淮南子·泰族訓》言: “其生物,莫見其長養而物長,其殺物,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謂神明。
”《説文解字》言: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
”可見,“神”字源於現象認識,多指天神,為天地萬物主宰,具有變化莫測特性。
人們理性認識發展,神涵義抽象。
如《周易·繫辭上傳》曰: “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測謂神”,此時“神”賦予哲學意義,用來指代或事物莫測變化,或天地萬物變化規律,或萬物主宰。
《內經》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神萬物變化內依據內涵移植到中醫學,構建了中醫學人體神獨到認識。
縱觀《內經》言神主要有 4 種含義,即用以概括自然界運動規律、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人體生命活動外表現和人思維意識活動。
《靈樞·本神》曰: “生之來謂精,兩精相搏謂神,隨神往來者謂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心,心有所憶謂意,意之所存謂志。
”經文中“神”、“魂”、“魄”、“意”、“志”即是中醫學稱“五神”。
張介賓“神”分為陽神和陰神兩類,指出“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神。
合言,神藏於心,而情志屬,惟心所統,是吾身全神”。
可見,神居五神之首,總統魂魄,並賅意志,統領情志,是精神心理活動統稱。
魄主要指一些生俱來、本能性、較低級神經精神活動。
如《正義·三十四難》曰: “人初生,耳目新識,手足運動,啼哭聲, 魄 。
”魂主要指一些非本能性、較高級精神心理活動。
如張介賓注曰: “魂之為言,如夢寐,變幻遊行境是。
”《朱子語類·禮四》中指出:“能記憶,皆魄之所藏受,至於運用發出來是魂。
”可見,魂是比魄高級心理活動,類似於思維、想象、評價、決斷和情感意志心理活動。
意在古漢語中有多義,大多與注意、記憶、思維和推測心理活動有關。
如《靈樞·本神》“心有所憶謂意”,《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證治》載“意者,記所往事”,其所指記憶。
“意”指注意,表現對象指向和集中。
如《類經·藏象類》曰: “意,思憶,謂一念生,心有所而者,曰意。
”志指志向,是主意定、決心,達到目的而去實施思維活動。
如《靈樞·本神》“意之所存謂志”,張介賓此注曰: “意已決而有所立者,曰志。
”由此可見,屬於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神,有大小概念分。
概念神乃統指精神活動,概念神五神之中神,專指心藏神。
《素問·宣明五氣》曰: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即指五神歸藏於五臟,這一認識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先人形體精神關係論述多。
如《管子·內業》言: “氣,道守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思之,思之,。
思之而,鬼神。
非鬼神力,精氣”。
上文是指人體氣息有生命,有生命能思考,能思考有知識,有知識會把握言行,因此人需要思考,思考能使問題貫通,如有鬼神相助一樣。
其實不是鬼神力,而是人體精氣專一到極點而表現出來力量。
可見,《管子》精氣和形體解釋意識和智慧產生。
荀子則提出了“形具而神生”觀點,強調人生理結構是精神現象依附物質基礎。
中醫學受形神統一思想影響,提出了於形。
中國古代傳説中麒麟龍、鳳、龜合四靈,乃毛類動物王;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居其位。


延伸閱讀…
經文中“神”是指具有形質結構、形質功能和心理活動人。
張介賓此注曰: “兩精者,陰陽……故人之生,必合陰陽氣,構父母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
”上文“形神乃成”上段經文中“神”解釋,闡明瞭人心理活動和生理機能來源於父母先天精氣。
以上認識指出形神統一,形居首位,形派生。
而五臟生理功能是否形體機能密切相關,因此神產生五臟相關,形神統一理論五神應五臟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黃帝內經》基於《周易·序卦》所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周易·繫辭下》所言: “天地氤氲,萬物化醇; 男子構精,萬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認為人生命為天地所生,指出人天地相應,即《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謂: “人天地氣生,四時法成”,“天地合氣,命曰人”。
人既是稟天地氣而生,人體臟腑數目應天地相應。
受先秦時期“天六地五”説影響,中醫學構建了髒有五、腑有六臟腑數目。
既然髒有五,相應神應有五,故天人合一思想神分五提供了理論。
春季:其位東方,名甲乙東方木。
夏季:其位南方,名丙丁南方火。
秋季:其位西方,名庚辛西方金。
冬季:其位北方,名壬癸北方水。
而每個季節後一個月,其位中央,時間農曆三、六、九、十二月,為四季交替之時,名戊己中央土。
五氣是中醫學中五行屬性,氣(氣味)方面對事物進行推演歸類一種分類標準,並五行理論,來闡釋、推演五氣(氣味)中的複雜聯繫。
中醫學中五氣所包含內容和意義有很多,主流是風、暑、濕、燥、寒稱五氣。
《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
”注:“天風、暑、濕、燥、寒五氣食人,鼻而入。
”黃帝內經中自然界萬物生長規律分為生、長、化、收、藏五個階段,即為五化,配屬五行屬性,五行之間,相反相成,變化發展,來解釋四季中萬物生長規律和人體五臟功能。
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
這五顆星最初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這是古代這五顆星稱法。
這五顆星叫金木水火土,是地上五原素配上天上五顆行星而產生。
其中,水星又名能星、辰星、鈎星、司農;金星又名太白、殷星、太正、熒星、明星;火星又名熒惑、赤星、執法、罰星;木星又名歲星、攝提、、經星;土星又名鎮星、地候。
青龍,代表木。
中國,龍是神物、是高無上,是皇帝象徵。
青龍是四靈之一,是東方代表、五行屬木,和其它三種,出自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總稱: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它們想象成為龍形象,因位於東方,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説,東方色青,故名「青龍」。
朱雀,代表火。
朱雀中國來説,是一種代表靈物。
它原形有很多種。
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
有説是佛教金翅大鵬鳥變成。
鳳凰神話中説鳳凰是有雞腦袋、燕子下巴、蛇頸、魚尾、有五色紋。
鳳分五個品種,顏色來分:是鳳、是鸞、是天鵝、另有黃和紫鳳凰可説是朱雀或玄鳥。
朱雀是四靈之一,是南方代表、五行屬火,和其它三種,出自廿八星宿中,南方七宿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
聯想起來朱雀了。
它有火裏涅磐重生特性,和西方死鳥,故叫火鳳凰。
麒麟,代表土。
麒麟文化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中國舊時生育民俗。
傳説中,麒麟仁獸,是吉祥象徵,能人帶來子嗣。
鎮守着中方,故稱“中部神獸”。
麒麟百獸中地位於龍。
中國古代傳説中麒麟龍、鳳、龜合四靈,乃毛類動物王;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居其位。
延伸閱讀…
白虎,代表金。
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
虎具有避邪、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喜結良緣多種神力。
它是四靈之一,是西方代表、五行屬金,和其它三種,來自廿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
西方五行中屬金,色是。
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説了。
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東西,是可敬東西。
可怕是,它會食人畜。
而可敬是因其無比,能夠避邪。
而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門,鬼入’,‘虎者,陽物,百獸。
能執摶挫鋭,噬食鬼魅。
今人卒得遇,燒虎皮飲。
擊其爪,能闢。
此其驗。
’古人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玄武,代表水。
玄武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
玄,是意思;冥,意思。
玄冥是龜卜形容:龜背是黑色,龜卜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將答案帶回來,卜兆形式顯給世人。
因此,玄武烏龜。
後,玄冥含義地擴大。
龜生活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象徵;最初冥間北方,殷商甲骨占卜即‘其卜北向’,所以玄冥成了北方神。
玄武是四靈之一,是北方代表、五行屬水。
它和其他三靈,出自二十八星宿中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而古時後人玄武它解釋有以下數種,‘玄武’即龜。
”。
後天八卦五行如下(注:後天八卦得多) : 乾(五行屬金) 代表西北方:坤(五行屬)代表西南方;震(五行屬木)代表東方,(五行屬木)代表東南方;坎(五行屬水) 代表北方;離(五行屬火)代表南方;(五行屬土) 代表東北方;兑(五行屬金) 代表西方。
音樂,是七個音符組成,音名稱為“C、D、E、F、G、A、B”,簡譜中記為 1、2、3、4、5、6、7,這七聲音階。
七聲音階五大二度音中增加五個半音,成了 12 音階。
而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使用是五聲音階:宮、商、角、徽、羽,類似現在簡譜中1、2、3、5、6。
五音排列中,宮為君、商為臣、角民、徽事、羽物。
即:宮屬土,君之象;商屬金,臣象;角屬木,民之象;徽屬火,事之象;羽屬水,物之象。
春天五行屬木,位置東方,它是萬物生長一個季節,因此木顏色青色、綠色;夏天五行屬火,位置南方,天氣,驕陽豔照,因此火顏色赤色、紅色;土居中央,地位,土顏色黃色。
秋天五行屬金,位置西方,“五行”“金”代表着“金屬”,而金屬顏色,“白色”;冬天五行屬水,位置北方,水顏色有黑色、藍色。
五行理論中五味五臟關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而通過這種應關係,五味功能應用於五臟,五行理論框架下形成一種理論,指導着臨牀治療。
人認為藥物味,所含化學成分有關。
如辛味多含揮發油,酸味多含有機酸,甘味多含醣類,味苦可能含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
五臭指藥物食物五種氣味,即、、香、、,稱五氣。
氣入肝,焦入心,氣入脾,氣入肺,氣入腎。
“五倫”是社會基本五種人倫關係,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
五常是指五種人倫關係原則:仁、義、禮、智、信。
它是古代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人倫關係行則。
《黃帝內經·靈樞·客》中,宮、商、角、徽(zhi)、羽五音五臟相配,成為五臟正音,即:脾應宮,其聲漫而緩;肺應商,促以;肝應角,呼以;心應徽,其聲雄明;腎應羽,沉以細。
五臟相配五腑,膽者,肝府。
小腸者,心之府。
胃者,脾府。
大腸者,肺府。
膀胱者,腎之府。
説瞭臟腑間表裏關係,使臟腑功能聯繫一起。
指肢體筋、脈、肉、皮、骨。
五體五臟有聯繫。
《靈樞·五色》:“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
”五行理論中,臟腑形體之間內外對應關係,義是內五臟形體病理生理上有了參照。
例如肝主筋,中醫學中肝臟疾病可筋脈上有所表現,比如筋病硬縮,同樣筋脈上一些表現提示了肝臟可能出現了疾病,。
肝主筋:筋病診在肝脈。
如肝脈,筋病硬縮;肝脈微小,筋病惕動類。
原理:造化氣,冬氣內,冬氣主骨,春氣冬氣之外,筋附骨而生。
肝秉春風,故肝主筋。
爪者筋之餘,故榮爪。
心主血:血病診在心脈。
心脈浮洪,心脈細則血之類。
原理:造化氣,夏氣屬火,火色赤,地下水分,經陽氣温暖,交夏令後,升發於地面之上。
夏時人血淖滋,心秉火氣,故心主血。
脈者血之餘,故榮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