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隆,經穴名。
出《靈樞.經脈》。
屬足陽明胃經。
陽明絡穴。
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脛骨前緣二橫指。
布有腓淺神經及脛前動、靜脈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咳嗽多痰,氣喘,胸痛,,癇症,下肢浮腫,腿膝痠痛,下肢痿痹,血壓。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豐隆穴是人體一個穴道,豐隆穴位於該穴位於人體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豐隆穴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外踝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
腿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是兩指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這個地方豐隆穴,每天壓1穴位比周圍要,道人按摩豐隆穴會有疼痛感。
[見圖2]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水腫,痛,下肢痿痹。
1)豐攏、豐隆,象聲詞,轟隆假借詞。
本穴物質主要條口穴、上穴、下穴傳來水濕雲氣,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如雷雨轟隆有聲,故名豐攏2)陽明絡穴。
本穴位處胃經下部,氣血物質匯聚而成天之下部水雲氣,雲化雨降之處,氣壓低下,胃經及脾經天部水濕濁氣匯合於此,所降雨分走胃經及脾經各部,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物質作用,故為足陽明絡穴。
〖治法〗寒補而灸,瀉針出氣。
治法:寒補而灸,瀉針出氣。
配伍:配沖陽,有豁痰寧神作用,主治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配照海、陶道,有滌痰醒神作用,主治癲癇。
按摩:豐隆穴穴肉而,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食指節重才行。
找穴要些,可經穴四周上下左右點試探,取點。
有痰吐不出時候,豐隆穴會變得平時許多。
取穴法:仰卧或正坐垂足,在外膝眼(犢鼻穴)下8寸,即外踝處與外膝眼聯機之中點,脛骨前緣二橫指處取穴。
操作方法:毫針針刺法。
患者仰卧,伸腿勾足,取豐隆穴,常規消毒後,毫針垂直進針,迅速刺入皮下,進針1-1.5寸。
待針下有沈、澀、為得氣,得氣後施以徐而重手法,使針感傳二、三趾部,針感隨時間延長而呈持續性加強,直至出針。
每次留30分鐘,每日針刺1次,10日一療程,其間休息2日。
適應症:高脂血症。
形體或善忘語遲或思維或痴呆嗜睡,頭脹、眩暈。
釋義:豐隆穴系足陽明胃經絡穴。
豐即,隆指突起,陽明多氣多血,氣血於本穴會聚而隆起,肉,故名。
《會元針灸學》雲:豐隆者,陽血聚之而隆起,化陰絡,交太陰,有象,故名。
搓揉豐隆穴,消除胃症長時間以來感覺胃脹,長嗝,食慾,情況下不吃早餐,是飯後總感覺胃部。
採用揉、搓豐隆穴可以消除了胃脹感,而且對早餐還有了食慾。
方法:大拇指採用點按式豐隆穴三分鐘,然後順時針揉豐隆穴十分鐘,後大拇指豐隆穴向下單方向搓(即只能是豐隆穴,而不能是豐隆穴向下然後下到上這樣來回搓)十分鐘。
原因:胃脹,打嗝,食慾胃部功能失調、消化力低下所致。
而豐隆穴具有治療慢性胃腸病、調理胃髒功能。
中醫講痰,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
,「」,會困住脾胃,濕排不出去。
《丹溪心法》:脾胃受濕,無力,嗜卧。
身重象擰乾濕衣服,沒精神。
痰體質特徵,,食量,。
面色發白,舌苔白膩,愛喝水,不成形。
成因,是脾胃,背後有腎肝連帶關係,有飲食習慣。
絡穴。
【釋名】豐,;隆,隆起。
穴小腿肌肉隆起處。
《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陽明穀氣隆盛,處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豐隆原指雷聲,雷神名,與列缺(原指閃電)舉,用稱此絡穴。
【位置】豐隆、承山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豐隆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小腿前外側,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內條口,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線中點。
《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走陰者。
」《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
法:於膝骨盡處量腳腕中,折斷當中是。
」【解剖】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神經:腓淺神經。
血管:脛前動脈。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釋名】豐,;隆,隆起。
穴小腿肌肉隆起處。
《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陽明穀氣隆盛,處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豐隆原指雷聲,雷神名,與列缺(原指閃電)舉,用稱此絡穴。
【位置】豐隆、承山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豐隆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小腿前外側,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內條口,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線中點。
《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走陰者。
」《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
法:於膝骨盡處量腳腕中,折斷當中是。
」【解剖】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神經:腓淺神經。
血管:脛前動脈。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豐,;隆,隆起。
穴小腿肌肉隆起處。
《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陽明穀氣隆盛,處溢出於大絡,故曰豐隆。
」,豐隆原指雷聲,雷神名,與列缺(原指閃電)舉,用稱此絡穴。
【位置】豐隆、承山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豐隆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小腿前外側,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內條口,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線中點。
《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走陰者。
」《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
法:於膝骨盡處量腳腕中,折斷當中是。
」【解剖】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神經:腓淺神經。
血管:脛前動脈。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解剖】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延伸閱讀…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位置】豐隆、承山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豐隆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小腿前外側,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內條口,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線中點。
《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走陰者。
」《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
法:於膝骨盡處量腳腕中,折斷當中是。
」【解剖】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神經:腓淺神經。
血管:脛前動脈。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豐隆、承山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豐隆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小腿前外側,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內條口,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線中點。
《靈樞‧經脈》:「去踝八寸」;《針灸甲乙經》:「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針方六集》:「條口外廉一寸陷者中,走陰者。
」《考穴編》:「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
法:於膝骨盡處量腳腕中,折斷當中是。
」【解剖】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神經:腓淺神經。
血管:脛前動脈。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解剖】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延伸閱讀…
神經:腓淺神經。
血管:脛前動脈。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肌肉:趾長伸肌和腓骨肌。
神經:腓淺神經。
血管:脛前動脈。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操作】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直刺1~2寸。
艾炷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功效】和胃氣,化痰濕,清神志。
古典:氣逆,喉痹卒暗,狂癲,收,脛枯,胸腹痛,嘔吐,,腳氣,厥頭痛,眩暈,,面浮腫,四肢腫,身重,經久閉,崩,婦人心痛,諸痰病,頭風喘嗽,大小便。
現代:癔病,支氣管喘息,慢性氣管炎,血壓,高脂血症。
【配穴】四肢收:豐隆、脾俞。
風逆四肢腫:豐隆、復溜。
痰嗽:豐隆、肺俞。
喉痹:合谷,湧泉、天突、豐隆。
●顧名思義,豐隆穴位於小腿肌肉隆起處。
●小腿前外側,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豐隆穴處肌肉,建議可用大拇指或食指指節重按3分鐘。
《離騷》:“吾令豐隆乘雲兮”,豐隆,是雷神意思;另外,豐隆有意。
該穴位於小腿前肌肉處,有如雷神行雨、洗刷大地後意,故名。
冬季進補雖是好事,如果進補、過食甘味,會脾胃,聚濕生痰,引起咽喉痰多,胸悶氣滯不適。
要化痰祛濕,豐隆穴“仁讓”!豐隆穴,陽明胃經絡穴,具有化痰行滯、胸理氣功。
中醫學認為,脾胃生痰源。
阻礙脾胃氣機運化,導致痰積聚。
痰濕過多,會阻礙胸膈氣機,導致咽喉痰多,呼吸、胸中。
豐隆穴是脾胃兩經交絡處,一穴調兩經,健運脾胃而化痰濕、升清陽,讓您呼吸、咽喉爽利! 取穴法:小腿前取穴。
在外踝點上8寸,距離小腿脛骨前緣2橫指處。
(注:膕窩橫紋到外踝點長度定為16寸,取一半8寸;1橫指,即中指靠近手掌指間關節橫紋。
)找到膝蓋外膝眼與外腳踝線中點,找到小腿脛骨旁開兩指寬地方,這兩點交匯處豐隆穴。
豐隆穴陽明胃經上,胃經是多氣多血經脈。
【定位】: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主治】: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水腫,痛,下肢痿痹。
【功能作用】 和胃健脾,化痰。
按摩法:腿伸直,同側手拇指置於穴位上,其餘四指置於小腿後外側,拇指稍用力揉,以酸脹感為度。
每次可揉5-10分鐘,每日可行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