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大乘佛教經典中,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繼任者,未來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下一尊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事蹟,布袋和尚答: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肚皮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有居士恭請和尚留齋宿,盡弟子意。


要使此心無掛礙,證得六波羅。
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
答: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問路白雲頭。
有居士恭請和尚留齋宿,盡弟子意。
翌日,師復書一偈於居士門上曰:吾有一軀佛,世人不識。
不塑不裝,不雕。
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不得。
體,清淨常皎潔。
部分寺院有這樣對聯彌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事;笑口開,笑世間可笑人。


延伸閱讀…
雕刻人物為大肚彌勒佛稱大肚彌來佛。
中國佛教寺院中一尊大乘佛教佛像,其尊俸寺廟前殿。
於大肚彌勒佛像慈顏善目,笑口開,反而形象化代表了大乘佛教宏大量,為懷宗旨。
因此深受信眾。
男女老少見到佛像時,激發出鬆心情。
部分寺院有這樣對聯彌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事;笑口開,笑世間可笑人。
延伸閱讀…
”啓迪人們容心。
為佛法寺廟帶來氣氛。
中彌勒菩薩是中國佛教五大菩薩之一,修觀及唯識觀為其特德。
大腹便便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事;笑口開,笑天下可笑人”老百姓所熟知。
彌勒佛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表示“量福大”,提醒世人學會包容。
佛家缺少捨己人、普度眾生長者。
可像彌勒佛這樣引人,好像會生氣,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