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作用】青銅炊器 |鼎的形狀以及在古代的作用 |

【鼎 作用】青銅炊器 |鼎的形狀以及在古代的作用 |

鼎,是中國古代一種煮食器,材質青銅或陶為主。

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開始使用陶鼎,到金石並時代,青銅鼎開始出現,夏商兩代發展,青銅鼎使用周代達到鼎盛。

青銅鼎是中國青銅器器形之一,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

作為食器,有鼎是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禮器,陪葬明器,有用作刑具。

周代後,鐵器和灶台普及,鼎其他器形取代。

宋朝後,金石學興起,有一些鼎作為裝飾品出現,銅鼎,有一些是金銀器、玉器或者瓷器。

作為西周禮樂制度一部分,列鼎制度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九個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鼎成為級和權力象徵。

相傳夏代鑄造九鼎成為周天子王權象徵。

雖然有些鼎有十幾釐米,幾千克,但作為禮器銅鼎往往,發現後母戊鼎133釐米,832.84公斤。

鼎由足、腹、耳、蓋部分組成。

圓鼎三,方鼎四,但存在四圓鼎。

鼎無耳或有兩耳,耳位置立於腹壁上方,還是附於腹壁側面,可分為立耳和附耳。

部分鼎帶有鼎蓋,鼎蓋上帶有蓋鈕。

鼎腹部帶有紋飾,足部、耳部和鼎蓋有飾有紋飾。

鼎上見紋飾有獸面紋、乳釘紋、雲雷紋。

“鼎”字早在甲骨文中有出現,呈三足兩耳碩腹形象,為象形字[1]。

青銅鼎銘文中自我提及時使用名稱,考證,可達一百三十多種,主要可分為,標明鼎實、功效、用途或形狀,以及方言異稱類別[2]:87-89。

早在8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陶器出現,陶鼎作為一種器形出現了[3]:4。

關於陶鼎起源,一説源於陶釜,是釜和支腳活動組合固定化結果[4]:17;一説是三鍋、三足釜演變而來[5]。

河南鄭裴李崗遺址[6]、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多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有陶鼎出土。

早期陶鼎材質有紅陶、夾砂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夾砂灰陶。

陶鼎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夏商時期,是沿襲時間、器形變化器物之一。

作為一種集烹煮和盛放食物食器,陶鼎發明和應用,影響了中國先民飲食文化形成[7]。

考古發現,陶鼎大量出現於黃河下游山東北辛遺址,北辛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300年前4400年,出土陶器三足器和圜底器主,陶器中鼎數量多[8]。

到大汶口文化時期,有陶鼎發行遺址基本上遍佈山東全境和江蘇北部地區,種類有罐形鼎、釜形鼎、壺形鼎、缽形鼎,個別遺址出現了方鼎。

戰國中晚期,青銅鼎南北風格分化出顯著區別,三晉和燕國地區主要流行附耳圓鼎,南方則主要流出鼎[14]:89。

鼎 作用 Play

到山東龍山文化時期,陶鼎影響遍及整個黃河中下游,開始上游地區擴展。

龍山文化墓葬中,專門用作冥器陶鼎。

[5]陶鼎中國南方兩湖地區有很多分佈,其出現和發展呈現出從北向南演進地域趨勢。

青銅器出現發展,貴族階層,陶鼎青銅鼎取代,而平民階層,陶鼎直至東漢時期日常生活中使用。

東漢後,陶鼎生活中消失,但作為明器,使用了一段時期後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3]:4-5
以二里崗文化為代表商代早期,青銅器體制完善,銅鼎已有大方鼎、圓鼎和鼎類型。

該時期圓鼎腹腔多圓而,鼎耳多為立於口沿上面小型立耳[13]。

商代早期方鼎體型,為方形深鬥形,後期方槽形有區別[14]:85。

圓鼎三兩耳中和同一條垂線上,且鼎外其他類別鼎採用中空圓錐形款。

防止食物漏入錐足孔中,製作時會保留內內範,這反映了當時青銅鑄造一面。

商代早期銅鼎飾有紋飾,與夏代銅鼎少有紋飾形成了比。

紋飾多獸面紋,是稱饕餮紋。

[15]:11[16]商代中期,於缺乏該時期銅鼎大量或系統發現,其發展全面分析[15]:11。

該時期圓鼎兩耳設置上表現和同一條垂線上,而是兩耳三稱,兩耳或另兩等距離,且成為後形式,但鼎足有器腹相通情況[14]:85。

與商代中期相比,出土商朝晚期銅鼎多。

殷墟作為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出土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具代表性。

殷墟中期,銅鼎出土數量,婦墓中出土了一批形制圓鼎和方鼎,而後母戊鼎是該時期大型銅鼎之一。

商人重視鬼神和祖先祭祀,這些大型銅鼎於祭祀禮器。

殷墟晚期,銅鼎種類有所增多,鬲鼎(或稱分檔鼎)盛行。

[15]:16總來説,殷商時期,方鼎大增,鼎腹變,兩耳增大,呈長方槽形;於澆築方法改進,柱取代錐足,並有變長發展趨勢[13];同時存在扁足方鼎[14]:85。

商代晚期青銅器上附飾、紋飾種類,動物和主題獸面紋得到了空前發展。

有時一件器物上會同時出現十幾種動物紋,通體佈紋飾,多分為上中下三層,並以雷紋襯底。

鼎耳出現卧虎伏鳳附飾是商代晚期突出特點[14]:86。

西周早期,青銅鼎周人政治生活中作用遠不及商代,可能用作食器和財富象徵,形制上完全承襲殷代。

到周穆王前後,青銅鼎形態上出現商代銅鼎差異,獸紋減少,風格轉向“素貴”,表明青銅鼎此時確定其禮樂制度中地位[17]。
鼎 作用

突出變化是大量銘文出現。

西周早期鼎主要流行兩種器型,一種是腹部龐大耳下垂獸蹄足或柱鼎,鼎剖面呈梯形;另一種是分檔鼎,鬲鼎晚商流行,且分檔,袋成為殘痕。

鼎足趨於細長,柱足上獸面浮雕裝飾。

方鼎方槽形,且有蓋方鼎開始出現。

紋飾相比晚商,新出現了垂角獸面紋,鳳鳥紋;蝸體或卷體有觸角獸紋是西周早期特徵紋飾。

這一時期銘文有了顯著發展,長銘文數量增多,書史記事性質有所加強[14]:86。

鼎形制隨社會風尚而發生變化,方鼎西周中期後減少,腹部鼓腹變為半球形,鼎足則兩端膨起,而後演化獸蹄形,紋飾用獸面紋,抽象竊曲紋、環紋和絃文流行。

與周代禮樂制度適應,貴族依等級用鼎制度上有嚴格區別,鼎地位提高,有作器者鼎上用數百字銘文來記載其受周王室重賜種種殊榮[18]。

西周中期前段,分襠鼎和鼎消失。

與西周早期相比,中期柱或蹄足垂腹鼎器體,器腹,鼎底近,鼎足變。

盂鼎開始出現,方鼎中期後段開始消失,變為垂腹圓角,附耳方鼎出現[14]:87。

西周晚期,鼎是流行食器器型,裝飾實用,趨於定型化。

圓鼎中期垂腹鼎之外,始見於中期盂鼎變得盛行,成為西周晚期特徵器型,器腹於半球形,有腹、中等和腹三種類型。

方鼎西周晚期出現[14]:87。

東周銅鼎造型於變化,注重實用,出現了鼎蓋和環,銘文位置之前鼎腹內壁變到鼎外表[17]。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鼎制度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春秋中期後,鼎樣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於烹煮牲類鑊鼎,形體,腹、附耳、有蓋,於實用;另一種是於祭祀禮儀活動升鼎,奇數組合,大小,設計華美[18]。

春秋中期,盂鼎盛行,樣式外,出現了腹平蓋盂鼎。

春秋晚期,鼎主要有盂鼎、升鼎和飼鼎,飼鼎於放置庶羞。

春秋晚期紋飾和附飾種類,風格傾向,多交纏龍蛇紋,紋飾中大量出現銅鑲嵌技術。

銘文多涉及史料內容[14]:88。

鼎作為祭器和禮樂制度物化形態意義淡化,而貴族社會流行排場,到戰國後期,鼎製造也就愈來愈迴歸到它本初升火烹煮牲肉實用功能[18]。

東周時期,各地銅鼎產生了區別,秦國鼎主要分春秋型和戰國型兩大類,春秋型流星於春秋早期戰國中期,相比周鼎變化趨勢有:腹部變,外壁變直,圜底變平,三腹底變到外側,底部內收,蹄足變;戰國型流行於戰國中期秦漢之際,三鈕、附耳、鼓腹、圜底蹄扁球形,與中原銅鼎趨同[19]。

青銅器經歷了春秋晚期開始峯後,戰國中晚期開始衰退。

戰國中晚期,青銅鼎南北風格分化出顯著區別,三晉和燕國地區主要流行附耳圓鼎,南方則主要流出鼎[14]:89。

兩漢魏晉時期,青銅鼎衰落[20]。

截至漢代,簠、簋、敦周代流行青銅食器消失了,而鼎、壺、鈁主要器物使用[21]:102。

鼎漢代時是見青銅器衍生陶器器型之一[21]:142。

青銅鼎漢代走向衰落,銅鼎形體,且以實用主,器壁,多鼓腹、素面,銘文刻於鼎外[20]。

腹部形制,鼎可以區分盆鼎、罐鼎、鬲鼎、盤鼎、束腰平底鼎、方鼎類型。

鼎足部,可分為錐足鼎、柱鼎、扁足鼎。

鼎耳分為無耳、立耳和附耳形式[2]:89-112。

鼎常見器形為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而鬲有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因此兩者需求從其他方面進行區分。

説鼎是,但實際上鼎有或半空,因此通過是否並不能判斷一器物屬於鼎是鬲。

青銅器分類中,腹身分為兩部分稱為鼎,將腹部與足部區分不明顯稱為鬲[2]:112。

銅鼎是青銅器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器具。

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是見和禮器。

來説鼎有三圓鼎和四方鼎兩類,可分有蓋和無蓋兩種。

   有一種成組鼎,形制到,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數目周朝時是代表着身份等級。

列鼎單數。

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制,七、五鼎卿大夫,三、一鼎士級。

但天子製十二鼎,是雙數,但見周天子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

列鼎中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九鼎。

鼎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出現了陶製鼎。

而其發展高峯則出現商朝和西周時期,是商代鼎代表祭祀,盛行於商週期,延續到漢代。

奴隸制鼎盛時代,用作“別上下,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禮器。

“鑄九鼎,像九州”,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

青銅鼎是祭祀天帝和祖先“神器”,籠罩上一層而色彩。

古代,鼎是貴族身份代表。

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用鼎制度。

此外,鼎是國家政權象徵,如果説鼎覆了,意味着政權滅亡和國家崩潰。
鼎 作用

青銅鼎出現後,鼎便是等級、身份、地位標誌象徵,鼎是王權象徵、國家重寶。

統治者往往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道教、佛教中國傳播,鼎形式得以延續。

後代鼎安放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是焚香禮器。

鼎風水中作用,鼎有可起“藏風聚氣”、“闢凶煞”作用。

經六十四卦,卦爻為,巽,上離下木,木上有火,五行屬木。

卦辭曰:“鼎,元吉,亨”意思是只要是佔問到鼎卦,便是吉力、吉祥、大順意。

是帝王祭祀時用來裝盛進貢上天貢品器物,後來演變成為廟宇用來調節磁場神器,現在民間它放置於廳堂之中。

東方和西北方掌管着長子和主人位置(於董事和經理)。

如果這兩個方位話,會影響到頭部和手足方面,會影響到運勢。

但無法這個方位進行變動話,要能擺放上開光鼎來鎮住這個位置。

東南角是八卦上財位,掌握着財運。

擺放開光鼎可起到藏風納氣,鎮財位效果。

鼎代表誠信和。

所以擺放在是昭示着一個象徵,樹立形象。

如果身後是玄武位是窗或池塘,意為背無靠山,做事,無貴人相助。

擺放開光大鼎可起到玄武作用,化解格局。

其實,鼎風水中作用,不僅是以上這些內容,風水師們忽視了鼎原有意義,鼎是權利象徵,是地位代表,如一言九鼎便是指皇帝金口玉言,是話説君無戲言。

普通人説一諾千金和皇帝説一言九鼎不可同日而語,一諾千金是做人一種,是一種品質;而一言九鼎是關乎國家大局和社會前途,所以皇帝是不能説話。

問鼎天下、問鼎中原,意思於是要爭奪天下執政權利,所以鼎是代表天下、代表政權、代表皇權代名詞。

鼎中國人心中是舉足,是權力象徵。

很多人印象中,鼎是高端代名詞。

作為青銅時代具代表性器物,公元前21世紀,它就出現在遠古先民日常生活中。

1500餘年發展,鼎地位發,相傳大禹曾徵斂銅,鑄造九鼎代表九州。

因此,宰輔或其他朝堂重臣稱為“鼎臣”“鼎位”或“鼎輔”。

鼎 作用 Play

延伸閱讀…

青銅炊器

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關鼎成語有很多,如一言九鼎、問鼎中原、大名鼎鼎、春秋鼎盛……體現出鼎、與至高無上。

有鼎立三分、鐘鳴鼎食、四海鼎沸、鼎成龍升、革舊、拔山舉鼎成語,十分有氣勢。

那麼,鼎古代有什麼作用,讓古人這麼重視它?看鼎現在十分,但誕生初,它是接地氣。

考古研究表明,人類發、製造烹飪工具並食用熟食時間於漢字產生。

因此,作為文化載體漢字,一開始人類飲食文化有所反映。

下圖“鼎”象形文字,它看上去像是一口擁有支架“鍋”。

鼎早期古文字字形。

來源/朱英貴《三足鼎立,人聲鼎沸——釋“鼎”》蜀漢學者譙周《古史考》曰:“神農時,人方食谷,加米於燒石之上而食。

及黃帝時,始有釜甑,火食道成矣。

”實踐,遠古先民學會了燒製陶釜,用來烹煮食物,這鼎初始形態。

,人們“鼎足”陶釜頂起來,這鼎、頂同音原因。

總之,鼎誕生初,用來烹煮食物一種圓形炊具。

許慎《説文解字》曰:“鼎,三兩耳,和五味寶器。

”曰:“易卦:巽木於下者鼎,象析木炊。

”《經》中,鼎卦卦象上離(火)下巽(風),意思是木頭劈開放在陶鼎下面,再以風力助燃來加熱食物。

所以,漢字“鼎”中“目”才是鼎象形,指盛放食物容器;下方“爿”(音同“盤”,即劈成片竹木)和“片”是指劈開木頭。

從出土文物看,新石器時代陶鼎圓腹三,沒有兩耳。

陶鼎陶釜發展而來,形狀還是圓形,這樣有利於食物烹煮。

作為家用炊器,陶鼎,體重,易於端取;加之陶鼎加熱時,外部會燙,需要鼎耳。

生產力提高,人們開始青銅鑄鼎,銅鼎重量,且導熱性,所以要加上鼎耳以便於移動。

有關鼎一些成語,直接源於其本義——炊器。

過於“三足鼎立”,即三根鼎足使圓形陶鼎受力,使鼎身。

故成語“三足鼎立”或“鼎足而立”形容三方勢力對立、鼎峙狀態。

東漢末年,劉備寄寓荊州,遇到了諸葛亮。

後者“對”中提出了“聯吳抗曹”戰略規劃,指出:“操軍破,北,如此荊吳勢,鼎足形成矣。
鼎 作用

”天下大勢發展確如諸葛亮料: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孫權據守江東,得到喘息之機劉備得到了大半荊州和益州。

自此天下三分,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格局。

鼎外部是三,內部是沸騰、翻滾湯水,這像一羣人聚在一起,吵吵嚷嚷,停不下來,於是有了“人聲鼎沸”比喻。

範圍擴大到整個天下:世之下,各路軍閥你爭我搶,亂成一鍋粥,“天下鼎沸”或“四海鼎沸”,用來形容局勢動盪,天下大亂。

如東漢末年,“義兵鼎沸,於董卓”;唐代中期,“及安祿山,華夏鼎沸”。

功能上看,鼎是用來烹煮食物炊具,故有“牛鼎烹雞”,形容大材小用。

有時,烹對象還可能是活生生人。

古代有一種殘酷刑罰,名“烹刑”。

劉邦謀士酈食其,齊王田廣烹殺。

成語“刀鋸鼎鑊”就是指四種刑具,後借指酷刑。

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被捕後,作《正氣歌》雲:“鼎鑊甘如飴,求不可得。

”文天祥寧死不屈,主動要求處以烹刑,其高尚愛國情操,得到後人稱頌。

晉侯温鼎,温食器。

温鼎是一件可以託盤中加木炭保温飪食器。

來源/山西博物院青銅時代鼎,用來調味,即《説文》中提到“和五味”。

賢臣伊尹,擅長鼎烹調食物。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滋味説湯,致於王道。

”治大國如烹鮮,伊尹治理國家比作調味,讓“調鼎”有了治理國家意思。

另外,於伊尹帶着鼎來相見商湯並得到重用,故成語“負鼎之願”後來形容臣子有承擔輔佐君王這一重任願望,即“提攜玉龍君死”意。

商王武丁在位時,立傅説,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意思是説,治理國家像鼎中做羹湯,需要往其中加入鹽和梅,使羹湯具有鹹味和酸味。

而賢相傅説,武丁做湯時“調料”。

身朝堂頂樑柱宰相、三公處理朝政時,相當於鼎中調味。

唐文宗任命裴度,説“果聞勿藥喜,俟調鼎功”。

因此,宰輔或其他朝堂重臣稱為“鼎臣”“鼎位”或“鼎輔”。

延伸閱讀…

鼎的形狀以及在古代的作用

資深算命先生分享:鼎在風水中的作用

成語“調和鼎鼐”即指處理國家大事。

鼎烹煮食物這一過程,是正在進行時狀態,所以“鼎”能解釋、正在。

如成語“春秋鼎盛”,形容人年齡、之際,可謂“打年”。

是這個過程,食物生變熟,意味着事物交替,故“”有革新、意,相關成語有鼎新革故、革舊。

,能指代王朝興替、政權,這涉及鼎另外兩層身份了。

炊器是鼎“本來面目”,而它第二層身份,禮器,即夏商周時期用來祭祀器物之一。

這鼎“高端”起來主要原因。

只是,鼎並非古人使用唯一器具,為何它能擊敗一眾“競爭者”呢?民以食為天。

物質條件匱乏古時代,吃是一件頭大事,吃相關飲食文化影響着人們。

古人祭祀祖先和神靈時,會想着東西進獻他們;所謂“東西”,食物。

鼎多功能實用性,讓它成為人們常用一件食器,所以祭祀時,鼎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盛放食物容器。

青銅時代(夏商周)後,鼎作用與地位發突出。

彼時,“殷人尊神,率民事神,先鬼而後禮”。

伴國家建立,社會上層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其統治地位,神靈巫術色彩。

所謂“國大事,祀戎”,禮器是古代貴族身份和地位標誌;統治者化;國大事作為主要祭祀禮器鼎,寶貴,是它不可避免地被賦予、顯赫色彩,進而視為祖宗和社稷化身。

鼎材質形狀因為其身份轉變而發生了顯著變化。

過去,鼎陶土燒製而成,成本,實用性;後,銅鼎,三圓鼎外,出現了四足方鼎。

圓鼎相比,方鼎祭祀功能突出,形狀發。

這是因為,用來祭祀“犧牲”是整隻,沒有肢解,這鼎容量要求會。

此外,古人表達祖先和神靈形象尊敬,需要尺寸鼎。

這樣,“鼎”有了盛大、含義,如大名鼎鼎。

成語“函牛鼎”原指能容納一頭牛鼎,後引申氣勢。

鼎尺寸變後,重量隨增加,成語“一言九鼎”與“言重九鼎”比喻説話有分量;鼎,舉起全力,故“鼎立相助”引申為他人對自己大力支持。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孟説賽舉鼎,結果脱力,讓大鼎砸斷脛骨,氣絕身亡。

而成語“舉鼎絶臏”就是指舉鼎不成而折斷脛骨;後用來形容人能力,承擔重任。

可見,鼎分量,非人能抗。

“力能扛鼎”者,付出全部力量,交出作品,“扛鼎之作”。

項羽年時,力大無窮,有“拔山舉鼎”力。

藉這一優勢,他秦末起義軍中脱穎而出,擊敗各路敵,成了名震天下西楚霸王。

儘管項羽敗於劉邦,但他英雄得到了後人認可。

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時,項羽列入了帝王本紀當中。

言歸正傳。

雖然夏商周時期稱為“青銅時代”,但於青銅開採、產量,導致它是一種材料,人沒有權力沒有能力鑄造青銅器。

此情形之下,銅鼎成為貴族生活象徵。

貴族銅鼎烹煮、盛放食物,銅編鐘來聽音樂,場面,這成語“鐘鳴鼎食”“鳴鐘列鼎”由來。

之相反是“桑杯石鼎”,即木碗瓦鍋,形容生活。

列鼎而食、列鍾而是貴族生活組成部分,故鼎和鍾用來明確等級制度。

既然貴族分三六九等,那他們使用鼎、鍾規格上有所區分。

考古研究表明,周代貴族會常用一組形制相似、紋飾相近但大小列鼎來隨葬。

因此,墓葬中鼎數量能程度上反映出墓主人身份。

該怎麼判斷呢?漢代學者何休注《公羊傳·桓公二年》曰:“祭祀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元士三。

”認為,天子九鼎,九鼎中盛放牛、羊、豕、魚、脂、腸胃、肪、鮮魚、鮮臘。

而這,九鼎成為王權象徵原因。

但有人指出,天子規格十二鼎,見《周禮·膳夫》曰:“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有俎。

”此,東漢經學大家鄭玄解釋説:“鼎九,陪鼎三。

”蟠螭紋蓋鼎,出土於林州。

來源/林州博物館藏祭祀牲畜大型鑊鼎中煮熟後,要移入到鼎中,這一步驟稱“升”,故鼎稱為“正鼎”或“升鼎”,其中裝有肉羹。

陪鼎稱“羞鼎”,裝有帶佐料菜餚,是正菜之外加菜。

慣例:太牢九鼎、七鼎,鼎三;升鼎少牢五鼎,鼎二;升鼎三鼎或一鼎,鼎一。

來説,“三牲五鼎”是規格,所以它用來形容食物。

鼎於祭祀後,變得愈發神聖;後來,商周統治者強化自身統治,繼續鼎上大做文章,讓它成為一種教化載體。

據《禮記·祭統》記載:“夫鼎有銘,銘者,。

自名稱揚其先祖美。

……銘者,論譔其先祖有德善、功烈、勳勞、慶賞、聲名,列於天下,而酌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

顯揚先祖,所以崇孝。

”想當初,大禹九鼎上刻有九州各地山川、異物圖形,列於宮殿之外供人參觀,是希望能達到教化百姓、溝通神目的。

從出土青銅鼎,鼎身上還刻有很多銘文紋飾,儘管一些紋飾如饕餮紋未能破解,但其代表,足以體現出威懾世人、教化萬民溝通神含義。

,鼎而不可侵犯,有了象徵王權資格。

鼎成為國之重器標誌性事件,是禹鑄九鼎,使“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九州山川河流繪製九鼎上,並傳承了下去。

後“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及至商朝末年,“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據先秦典籍《左傳》所載,夏、商、周之間王朝更替,是奪取前代鼎象徵。

於是,鼎成了傳國重器,用以指代王朝或國家政權。

如“鼎玉龜符”,指代傳國玉璽兵符。

漢武帝時,“元鼎”年號,以示其統地位;三國時,吳末帝孫皓“寶鼎”年號。

《宋書·武帝紀》:“魏武兵威服眾,故能坐移天曆,鼎運雖改,而民忘漢。

”這裏提到“鼎運”,有“國運”意。

鼎移至,是建國,故稱為“移鼎”和“定鼎”。

春秋時,周王室,秦、齊、楚打算謀取九鼎,出名莫過於楚莊王“問鼎中原”。

鑄銅鼎古代本來是烹飪器具,演變立國重器,是權利政治象徵,銅鼎體積大而且,人們認為它能夠壓邪,所以古中國人鼎有着一種鼎的崇拜意識。

古代“鼎”風水作為祭祀之用,因而風水扯上了關係。

上在風水“藏風聚氣”、“避凶煞”作用,能鎮宅辟邪。

家中擺設可以選擇小型銅鼎擺件用來鎮宅之用,有財功效。

然而公司或者是企業選擇銅鼎話放置門口入口位置。

這樣起到防門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