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法稱陣形、戰陣,用來描述古代軍隊於行動或戰爭時部署方式,冷兵器時代具有作用。
戰國時期《孫臏兵法》提及「八陣」與「十陣」,八陣,歷代陣法。
歷史上另外有用以射擊「雲陣」、圍敵「贏渭陣」、奇襲用「闔燧陣」、重視軍隊防守及救應「」、「掎角」陣勢,備受推崇諸葛亮改進過「八陣圖」以及「六花陣」,種類超過20種。
中國歷代有提及八陣陣法,不過八陣有下列多種解釋:
九軍八陣法,或稱握奇八陣。
《握奇經》:「八陣四,四奇。
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九.制度類.八陳》,八陣有下列説法:洞、中黃、龍騰、鳥飛、折衝、虎翼、握機、八陣。


」傳説中八陣是黃帝時代領風後創,並記載風後所著《握奇經》裡。
但清朝學者考證,此並非風後著,應出現於唐朝[3]。
歷史上出現八陣一詞古籍,應屬戰國時期《孫臏兵法》:「八陣戰者,因地利,八陣宜。
陣三分,誨陣有鋒,誨鋒有後,待令而動。
」但此處提八陣之名,提八陣內容為何。
唐朝時常州刺史,獨孤及《風後八陣圖記》,此八陣: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種。
但此八陣並非是八種陣形,八是八個方向,八陣是指八個陣地上部隊。
《唐太宗李衞公問》:「太宗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陳何義?』靖曰:『傳之者誤。
古人秘藏此法,故詭設八名爾。
八陳本一,分為八焉。
若天、地者,旗號;風、雲者,幡名; 龍、虎、鳥、蛇者,隊伍別。
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九.制度類.八陳》,八陣有下列説法:洞、中黃、龍騰、鳥飛、折衝、虎翼、握機、八陣。
宋朝《武經總要》中推演,九軍八陣法主要結構是九個小陣組成一個大陣,即八陣包一陣,如一個井字形,其中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陣稱為正陣,和中陣合成十字型,全陣骨幹,為依附營壘或戰車、圍柵,大量弓弩兵構成防衞式陣式。
其他四角四個陣,稱為奇陣,可轉換及運動,為持各種兵器,重裝步兵構成攻擊式陣式,大陣後各有數列步兵及騎兵,擔任機動部隊,主陣前行時則於前方擔任警戒。
於中央主陣旗幟金鼓信號指揮周圍八個陣,應敵,變化,稱為握奇,故叫握奇八陣。
三國時代軍事家諸葛亮八陣基礎上推演出所謂「八陣圖」,並有留下部分內容及三處石陣遺蹟。
另《晉書·帝紀第一》記載,司馬懿諸葛亮死後,觀看蜀漢軍遺留下營壘,稱諸葛亮「天下奇材」,是讚美其營壘佈陣高明與巧思。
晉文帝司馬昭並令其近侍陳勰學習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法,甲乙校標幟制」。
《晉書·馬隆傳》記載,晉朝馬隆《八陣圖》作廂車,三千五百人進攻涼州作亂羌族人,地面時設置鹿角車營,路狹時木屋直接放置於車上,敵人來襲時弓箭八方射,馬隆以此孤軍深入羌地,作戰前進,轉戰千里,殺傷數以萬計羌兵,後羌。
由此可以想見八陣圖威力。
這種陣式源於漢代抗匈奴營壘法,行軍時包覆蒙皮、設置鹿角及拒馬戰車起來作為防衞工事,停止行軍駐紮防衞時,壘石、木柵防衞工事。
即所謂「行為陣,營」,是一種完備的佈陣行軍法。
其軍事意義類似西方希臘長槍方陣、羅馬龜甲陣,是一種鞏固防禦,後攻擊步兵集團陣形。
火陣者,所以拔。


延伸閱讀…
據《宋史》記載,唐朝李靖由其舅父韓擒虎傳授九軍八陣法,但經戰,武將通曉此陣法者多,於是八陣改為六花陣,迷惑敵人。
八陣八包一方陣,而六花陣六包一圓陣。
戰國時期《孫臏兵法.十陣第十六》:「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陣,有椎形陣,有雁形陣,有鈎形陣,有玄疑[5]陣,有火陣,有水陣。
方陣者,所以剸。
圓陣者,所以榑。
疏陣者,所以吠[6]。
數陣者,為不可掇。
錐行陣者,所以決絕。
雁行陣者,所以接射。
鈎行陣者,所以變質易慮。
玄疑陣者,所以疑眾。
火陣者,所以拔。
延伸閱讀…
水陣者,所以倀固。
方陣法:方……。
圓陣之法……。
疏陣之法……。
」[7]
孫臏八陣指是十陣篇裡提到前八種陣形。
因為十陣裡後兩種「火陣」「水陣」實際上並非陣形,只能算是一種作戰方式。
古希臘有方陣(phalanx formation),密集步兵手持矛及盾牌,形成一個方型陣式。
雅典、斯巴達及馬其頓阿歷山大大帝軍隊應用方陣。
羅馬帝國開始,方陣其它戰陣取代。
詳見馬其頓方陣。
到了西方近代,以及中國明朝清朝時期,火槍士(musketeer)會組成三排或以上陣式,當一排兵士上彈藥時候,另一排兵士發射子彈,加快射擊頻率。
西班牙軍隊中「Tercio」(或稱作西班牙大方陣(Spanish Square)混合槍矛兵、劍兵火槍兵組成陣式,既能夠遠程攻擊,可以近身搏鬥。
拿破崙戰爭中,大量使用這類型步兵方陣。
令軍隊步操,軍隊中設有軍鼓手。
其它陣法有斜線陣(梯形陣)、鍥形陣、柱形陣、線形陣,現代軍事中有實際功效。
步兵,可以坦克、戰機、戰艦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