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章,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紫荊勳章獲得者。
擔任香港多項主要公職,包括教育統籌委員會委員及科技委員會委員。
後服務於醫院管理局、香港醫務委員會、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及基督教聯合醫院醫務協會董事,現任香港科技園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有限公司董事,以及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副會長。
2002年7月任教育統籌局局長。
李國章出任教育統籌局局長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一位名醫,國際肝癌治療領域首創了“李氏療法”。
香港抗擊非典中殉職“香港女”謝婉雯,他學生。
李國章專程前往弔唁,哽咽情景,令人忘。
,他乾脆創立“南和行”,自己做起進口米生意,隨後擴展成一條龍生意:買稻穀,當地加工,運到香港。


其實,香港有一個地位李氏家族,它何東家族、許愛周家族、羅文錦家族齊名,並稱為香港傳統“四大世家”。
香港百年來歷史中,李氏家族影響力綿延不斷,湧現出眾多社會精英,有叱吒富商、高官,有令人尊敬醫生、律師,創造了香港眾多“第一”:香港第一代華人銀行家、香港高等法院首位華人法官、“香港聯交所父”。
今日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和特區會議員、香港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是親兄弟,而特區審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國能是他們堂兄弟。
李氏家族一門三傑,橫跨政壇、和司法三大領域,令其他家族望塵莫及。
有人李氏家族稱為“香港洛克菲勒家族”,有人他們“香港肯尼迪家族”。
李氏家族起源於廣東鶴山。
李石朋父親李家成,是其家族中第一個到香港“淘金”人,但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李家成去世時候,李石朋5歲。
李石朋當學徒開始,奮鬥精神,白手起家,香港奠定了李氏家族百年基業。
李石朋是個商人。
他地認識到,只有學會英語,才能與洋人打交道,方能於英國人掌控生意圈。
於是,他17歲那年主動報名入讀教會學校———聖若瑟書院,成為該校首批華人學生一員。
他如此要求自己孩子,專門找了個外國人教他大兒子李冠春學英語。
羽翼後,李石朋創立了自己船務公司“和發成”,主要事運輸業務,即越南大米運到香港。
,他乾脆創立“南和行”,自己做起進口米生意,隨後擴展成一條龍生意:買稻穀,當地加工,運到香港。
李石朋生意越做越,船運到大米進口,地產到金融,他20世紀初成為香港富甲一方華商。
李福善,祖籍鶴山市古勞鎮上昇平二渡橋村,1921年出生於香港。
是旅港殷商、慈善家李石朋孫、李冠春子。
李福善大學畢業後赴英留學,攻讀法律,1951年英國獲大律師資格。
他任香港上訴庭按察司,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香港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氏家族好施,嘉惠桑梓。
1932年,李冠春代表家族為支持家鄉創辦縣立中學,捐資毫銀25000元興建石朋堂教學主樓,並鄉裏創辦“石朋義塾”和興建石朋橋兩座。
抗戰期間,出資100萬大洋在家鄉維墩舉辦無名氏籌賑處和貧童教養院,鄉民進行賑濟衣食。
改革開放以來,李氏家族後裔一脈相承桑梓情懷,一如既往地支持祖國及家鄉建設。
1994年12月18日,李福善偕同夫人和首次回鄉兒子兒媳,有其侄子李國寶及其兩個兒子參加鶴山市工程剪綵奠基暨授予鶴山市榮譽市民、誠聘經濟建設顧問大會。
李福善獲悉其祖輩捐建鶴山一中、石朋堂需時,李福樹、李福慶、李福兆、李國寶、李國麟捐資360萬元玉成此舉。
此後,李福善及其家族多次捐資支持家鄉建設。
李福善造福鄉梓,惠澤大眾,邑人稱頌。
(陳淑婷 整理)李國能,1948年12月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鶴山。
後,尋求發展,李錦裳李錦記搬到了香港,並在那裏開辦了一家現代化工廠,事業做得。


延伸閱讀…
畢業後考入英國劍橋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和法學碩士學位。
1970年獲英國大律師執業資格。
1973年成為香港執業大律師。
2001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談到香港李氏家族,相信大家想到,是李嘉誠代表李氏豪門,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李嘉誠代表李氏家族之外,香港有另外一個李氏豪門,它李文達代表李氏豪門。
李氏家族主要產業是生產醬料李錦記,他們家產品遠銷海內外,名氣。
如今傳承四代李錦記,歷過多次兄弟反目,不過李文達帶領之下,李錦記是闖過了一次一次關,並成為了全球知名品牌。
李錦記第一代掌門人是李文達爺爺李錦裳,李錦裳自己年時候,家庭生活是,後,因為父親英年早逝,李錦裳跟着母親相依命。
直到十幾歲時候,李錦裳離開家,母親安排下外出謀生,一家店夥計,而作為一個店夥計,李錦裳,深得掌櫃青睞。
當時,東南沿海一帶,生產蠔油店面多,李錦裳藉自己好學,掌握了蠔油製作工藝。
於是,李錦裳二十幾歲時候,他就拿出自己手中所有積蓄,和母親一起,創辦了一家蠔油製作小作坊。
藉李錦裳經營,小作坊生意水漲船,母子二人生計,得到了保障,不過讓大家沒有想到是,1902年時候,李錦裳店鋪遭遇了一場大火,他奮鬥十幾年店面化烏有了。
東山再起,李錦裳舉家搬到了澳門,開辦了一家店鋪,並起用了李錦記這個名字,並時間推移,李錦裳生意越做越。
後,尋求發展,李錦裳李錦記搬到了香港,並在那裏開辦了一家現代化工廠,事業做得。
延伸閱讀…
李錦裳在世時候一共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中,兒子,兒子相比,他二兒子和三兒子爭氣,於是,李錦裳自己企業交給了他們打理。
然而,這引起了兒子,決定分家分財產,試圖而獲,但作為李錦裳三兒子李兆南,堅決反對大哥決定,於是他拿出所有積蓄,買斷了大哥股份。
後時間裏,李兆南成為了家族企業當家人,並帶領李錦記走出了困境。
1922年,李兆南兒子李文達出生了,李文達自己時候,表現出了經商天賦,不過那時候父親李兆南,並沒有他進入家族企業發展事業,加上年紀,因此他雖然有經商天賦,但並沒有施展機會。
直到初中畢業後,李文達父親手中獲得一筆資金後,於開始了他經商路,他用父親他錢創辦了一家日用品企業,並澳門如火如荼地開展了起來。
見識了李文達經商天賦後,父親李兆南決定家族企業交給他打理。
1972年時候,李文達來到了家族企業裏面,並一步一步掌握了企業運行模式,父親手中接棒。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候,香港經濟呈現出了發展,包括房地產和金融行業,增長速度是,看到這些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後,家族裏面很多兄弟們,決定放棄醬料生意,轉而投向那些掙錢多行業。
不過接手家族產業李文達,並沒有他們做法,而是堅持醬料生意做做。
李文達決定,讓李錦記躲避了亞洲金融危機威脅,並順利發展了下來。
1987年,李文達弟弟提出了分家,不過他並沒有,安撫弟弟一家情緒,李文達提出他們40%股權,不過李文達弟弟並不同意,雙方簿公堂。
後,因為李文達弟弟並沒有家族企業中供職,所以法院沒有支持他分家想法。
於是,李文達弟弟提出另外一個想法:8,000萬港元價格,出售自己40%股權。
聽到這樣消息後,李文達籌集資金,將弟弟手中股權全部買斷了。
這於正在籌集資金,擴建工廠李文達來説,是冒險一個決定,出現資金鏈斷裂,李錦記復存在,不過李文達順利挺過了危險期,李錦記發揚光大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因為國內消費市場低迷,所以李錦記業務範圍,主要港澳以及海外,不過時代發展,國內高端需求,是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水平升級。
看到這樣情況後,李文達決定進軍國內市場,並福建省福州市選址,打算開辦內地第一家工廠。
李文達自己想法家族內部會議當中提出時候,遭到了很多人。
此,李文達解釋,雖然幾十年時間當中,李錦記香港國際貿易環境,取得了發展,但國際貿易日新月異情況之下,香港地域劣勢地顯現了出來,這於李錦記發展是。
與香港情況完全,大陸不僅地域,而且原材料,完全可以彌補香港。
李文達堅持下,李錦記內地第一個工廠,落户福建省福州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