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錦州】2024 |年中國錦州市的旅遊景點 |

【中國錦州】2024 |年中國錦州市的旅遊景點 |

錦州市,簡稱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下轄地級市,位於遼寧中西部。

市境西接葫蘆島市,北臨朝陽市、阜新市,東北界瀋陽市,東南鄰鞍山市、盤錦市,南濱遼東灣。

地處遼西丘陵區遼河平原過渡帶,中部醫巫閭山。

繞陽河、淩河、淩河、女兒河流境內。

市人民政府駐太和區。

錦州是連接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通要衝,是松錦之戰、遼瀋戰役主戰場之一。

錦州主城區位於淩河和女兒河交匯處。

瀋山鐵路和錦承鐵路市區穿過,南部有京哈鐵路穿越。

境內主要公路有京瀋、錦阜、錦朝以及102國道。

錦州有遼代、明代建築遺蹟。

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石灰石、膨潤土、螢石、花崗巖。

夏、商、周時期,這裡屬冀、幽二州地。

春秋時期屬燕地,戰國時淩河以西屬燕國遼西郡,以東屬燕國遼東郡。

秦代、西漢時分屬遼西、遼東郡地,東漢時大部屬遼東屬國。

三國時屬幽州昌黎郡地,晉屬平州昌黎郡地。

隋時西部屬柳城(今朝陽)郡地,東部屬燕郡地。

唐初屬營州(今朝陽)總管府轄,後屬安東都護府轄,廢府後歸平盧節度使轄。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2,703,853人[10]。

中國錦州 Play

《遼西走廊史話》認為阿保機中原地區善於織紡和養蠶漢人俘户編一起,設立州府管理他們,生產專供皇家使用綾帛綢錦,因而錦緞、錦衣、錦繡命名錦州(這只是其中一説,其他有「錦川説」、「襲唐錦州説」、「錦衣玉食説」)。

金改遼道制為路制,當時屬北京路轄,元分屬大寧路和廣寧府路轄。

軍衞制,下設衞,當時置廣寧衞,廣寧前、後、左、右、中(今錦州)屯衞,以及義州衞、寧衞,屬遼東指揮使司,後屬遼東巡撫轄。

錦州地處關外咽喉要道,是關寧錦防線前沿,1627年到1642年,清軍6次圍攻錦州,後松錦之戰後,錦州終為清軍佔領。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並廣寧中、左、右、三屯衞錦縣;康熙三年設廣寧府,撤銷;康熙四年設錦川府。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設縣,當時各縣屬奉天省遼瀋道轄。

1928年廢除道制。

1929年省改名遼寧,當時各縣直隸遼寧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各縣屬偽奉天省。

1934年設錦州省,管轄各縣。

1937年滿洲國政權施行市制,始設錦州市,中縣分治,錦縣縣治搬遷淩河(現凌海市),省、市、縣公署駐錦州。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建立遼西專員公署和錦州市政府。

1948年10月遼瀋戰役結束後,屬熱河省熱東專署轄。

1949年1月成立遼西省,省政府駐錦州。

1954年8月遼東遼西省合併遼寧省,錦州市省轄市,後兩次成立錦州專區。

1968年專區撤銷後成遼寧省一個地級市。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東盤錦、鞍山、瀋陽,西葫蘆島毗鄰,南瀕渤海遼東灣,北依松嶺山脈朝陽、阜新接壤。

錦州市地貌結構「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
中國錦州

地勢西北、東南,從海拔400米山區,向南降到海拔20米以下海濱平原。

錦州市境內山脈起伏,東北部有醫巫閭山山脈,西北部有松嶺山脈。

錦州市位於中緯度地帶,屬於温帶季風氣候,温差,全年氣温8℃一9℃,年降水量540一640毫米,無霜期達 180 天。

氣候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

錦州市現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正式行政區劃外,錦州市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錦州濱海新區(國家級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松山新區。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3126463人[9],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49728人,增長1.62%,年增長率為0.16%。

其中,男性人口1566255人,佔50.10%;女性人口1560208人,佔49.90%。

總人口性別(女性100)100.39。

0-14歲人口360266人,佔11.52%;15-59歲人口2257080人,佔72.19%;60歲及以上人口509117人,佔16.2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336868人,佔10.77%。

居住城鎮人口1495839人,佔47.84%;居住鄉村人口1630624人,佔52.16%。

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96.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5.1萬人,佔户籍人口比重42.2%;鄉村人口171.3萬人,佔57.8%。

性別分,男性148.1萬人,女性148.3萬人。

年齡分,0-17歲人口37.7萬人,佔户籍人口比重12.7%;18-34歲人口57.6萬人,佔19.4%;35-59歲人口125.4萬人,佔42.3%;60歲以上人口75.6萬人,佔25.5%。

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12元,上年增長6.8%。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93元,增長7.0%。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2,703,853人[10]。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3,126,463人相比,十年減少了422,610人,下降13.52%,年增長率為-1.44%。

其中,男性人口1,341,806人,佔總人口49.63%;女性人口1,362,047人,佔總人口50.37%。

總人口性別(女性100)98.51。

0-14歲人口262,032人,佔總人口9.69%;15-59歲人口1,668,855人,佔總人口61.72%;60歲及以上人口772,966人,佔總人口28.5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537,232人,佔總人口19.87%。

居住城鎮人口1,613,255人,佔總人口59.67%;居住鄉村人口1,090,598人,佔總人口40.33%。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1,975,956人,佔73.08%;各少數民族人口727,897人,佔26.92%。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01,680人,下降13.2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120,930人,下降14.2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23個百分點。

其中,滿族人口減少116,262人,下降14.9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41個百分點;蒙古族人口減少1,765人,下降5.87%,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8個百分點;回族人口減少3,461人,下降16.92%,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3個百分點;錫伯族人口減少2,533人,下降15.01%,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1個百分點。

錦州是遼西工業城市。

60年代,國務院命名為「大慶式錦州新興工業地區」。

80年代,國家批准對外開放城市。

近9個五年計劃建設,整個工業發展形成了門類齊全,技術裝備具有相當基礎綜合性工業體系,現已成錦州國民經濟支柱。

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48.5億元。

可比價格計算,上年z增長10.4%。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0.3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614.5億元,增長11。

0%。

第三產業增加值443.7億元,增長11.7%。

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15.2:49.2:35.6。
中國錦州

人均生產總值40001元。

錦州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現已成錦州市經濟增長點和組成部分,全市個體私營業户已有15萬户,註冊資金30.8億元。

個體私營經濟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

形成了具有錦州地區特色產業佈局。

2009年,全市水廠日綜合生產能力達82.6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度861公里,用水普及率100%。

燃氣普及率95.0%,全市人工煤氣供氣總量達7323.2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達7500噸。

城區集中供熱面積達2715.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224.4萬平方米。

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90.1億元,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6%。

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16.8:44.5:38.7。

全社會資產投資完成350.1億元,增長50.5%。

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0億元,增長36.9%。

實際利用外資36805萬美元,增長18.4%。

出口創匯完成80647萬美元,增長8.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6.1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6627元,增長8.8%。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增幅0.3%。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7%以內。

錦州市地貌結構“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

中國錦州 Play

延伸閱讀…

錦州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錦州市_百度百科

市境西接葫蘆島市,北臨朝陽市、阜新市,東北界瀋陽市,東南鄰鞍山市、盤錦市,南濱遼東灣。

地處遼西丘陵區遼河平原過渡帶,中部醫巫閭山。

繞陽河、淩河、淩河、女兒河流境內。

市人民政府駐太和區。

錦州是連接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通要衝,是松錦之戰、遼瀋戰役主戰場之一。

錦州主城區位於淩河和女兒河交匯處。

沈山鐵路和錦承鐵路市區穿過,南部有京哈鐵路穿越。

境內主要公路有京沈高速、錦阜、錦朝以及102國道。

錦州有遼代、明代建築遺蹟。

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石灰石、膨潤土、螢石、花崗巖。

夏、商、周時期,這裏屬冀、幽二州地。

春秋時期屬燕地,戰國時淩河以西屬燕國遼西郡,以東屬燕國遼東郡。

秦代、西漢時分屬遼西、遼東郡地,東漢時大部屬遼東屬國。

三國時屬幽州昌黎郡地,晉屬平州昌黎郡地。

隋時西部屬柳城(今朝陽)郡地,東部屬燕郡地。

唐初屬營州(今朝陽)總管府轄,後屬安東都護府轄,廢府後歸平盧節度使轄。

據《遼史·地理志》記載,錦州是遼太祖阿保機於926年漢俘建立州,屬於皇帝翰魯朵統領,錦州名始於此時。

《遼西走廊史話》認為阿保機中原地區善於織紡和養蠶漢人俘户編一起,設立州府管理他們,生產專供皇家使用綾帛綢錦,因而錦緞、錦衣、錦繡命名錦州(這只是其中一説,其他有“錦川説”、“襲唐錦州説”、“錦衣玉食説”)。
中國錦州

金改遼道製路制,當時屬北京路轄,元分屬大寧路和廣寧府路轄。

軍衞制,下設衞,當時置廣寧衞,廣寧前、後、左、右、中(今錦州)屯衞,以及義州衞、寧衞,屬遼東指揮使司,後屬遼東巡撫轄。

錦州地處關外咽喉要道,是關寧錦防線前沿,1627年到1642年,清軍6次圍攻錦州,後松錦之戰後,錦州終為清軍佔領。

清康熙元年(1662年)並廣寧中、左、右、三屯衞錦縣;康熙三年設廣寧府,撤銷;康熙四年設錦川府。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設縣,當時各縣屬奉天省遼瀋道轄。

1928年廢除道制。

1929年省改名遼寧,當時各縣直隸遼寧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各縣屬偽奉天省。

1934年設錦州省,管轄各縣。

1937年滿洲國政權施行市制,始設錦州市,中縣分治,錦縣縣治搬遷淩河(現凌海市),省、市、縣公署駐錦州。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建立遼西專員公署和錦州市政府。

1948年10月遼瀋戰役結束後,屬熱河省熱東專署轄。

1949年1月成立遼西省,省政府駐錦州。

1954年8月遼東遼西省合併遼寧省,錦州市省轄市,後兩次成立錦州專區。

1968年專區撤銷後成遼寧省一個地級市。

錦州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東盤錦、鞍山、瀋陽,西葫蘆島毗鄰,南瀕渤海遼東灣,北依松嶺山脈朝陽、阜新接壤。

錦州市地貌結構“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

延伸閱讀…

2024 年中國錦州市的旅遊景點

錦州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勢西北、東南,從海拔400米山區,向南降到海拔20米以下海濱平原。

錦州市境內山脈起伏,東北部有醫巫閭山山脈,西北部有松嶺山脈。

錦州市位於中緯度地帶,屬於温帶季風氣候,温差,全年氣温8℃一9℃,年降水量540一640毫米,無霜期達 180 天。

氣候主要特徵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

錦州市現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正式行政區劃外,錦州市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錦州濱海新區(國家級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松山新區。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3126463人[9],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49728人,增長1.62%,年增長率為0.16%。

其中,男性人口1566255人,佔50.10%;女性人口1560208人,佔49.90%。

總人口性別(女性100)100.39。

0-14歲人口360266人,佔11.52%;15-59歲人口2257080人,佔72.19%;60歲及以上人口509117人,佔16.2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336868人,佔10.77%。

居住城鎮人口1495839人,佔47.84%;居住鄉村人口1630624人,佔52.16%。

201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96.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5.1萬人,佔户籍人口比重42.2%;鄉村人口171.3萬人,佔57.8%。

性別分,男性148.1萬人,女性148.3萬人。

年齡分,0-17歲人口37.7萬人,佔户籍人口比重12.7%;18-34歲人口57.6萬人,佔19.4%;35-59歲人口125.4萬人,佔42.3%;60歲以上人口75.6萬人,佔25.5%。

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12元,上年增長6.8%。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93元,增長7.0%。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2,703,853人[10]。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3,126,463人相比,十年減少了422,610人,下降13.52%,年增長率為-1.44%。

其中,男性人口1,341,806人,佔總人口49.63%;女性人口1,362,047人,佔總人口50.37%。

總人口性別(女性100)98.51。

0-14歲人口262,032人,佔總人口9.69%;15-59歲人口1,668,855人,佔總人口61.72%;60歲及以上人口772,966人,佔總人口28.5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537,232人,佔總人口19.87%。

居住城鎮人口1,613,255人,佔總人口59.67%;居住鄉村人口1,090,598人,佔總人口40.33%。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1,975,956人,佔73.08%;各少數民族人口727,897人,佔26.92%。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01,680人,下降13.2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120,930人,下降14.2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23個百分點。

其中,滿族人口減少116,262人,下降14.9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41個百分點;蒙古族人口減少1,765人,下降5.87%,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8個百分點;回族人口減少3,461人,下降16.92%,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3個百分點;錫伯族人口減少2,533人,下降15.01%,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1個百分點。

錦州是遼西工業城市。

60年代,國務院命名為“大慶式錦州新興工業地區”。

80年代,國家批准對外開放城市。

近9個五年計劃建設,整個工業發展形成了門類齊全,技術裝備具有相當基礎綜合性工業體系,現已成錦州國民經濟支柱。

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48.5億元。

可比價格計算,上年z增長10.4%。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0.3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614.5億元,增長11。

0%。

第三產業增加值443.7億元,增長11.7%。

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15.2:49.2:35.6。

人均生產總值40001元。

錦州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現已成錦州市經濟增長點和組成部分,全市個體私營業户已有15萬户,註冊資金30.8億元。

個體私營經濟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

形成了具有錦州地區特色產業佈局。

2009年,全市水廠日綜合生產能力達82.6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度861公里,用水普及率100%。

燃氣普及率95.0%,全市人工煤氣供氣總量達7323.2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達7500噸。

城區集中供熱面積達2715.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224.4萬平方米。

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90.1億元,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6%。

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16.8:44.5:38.7。

全社會資產投資完成350.1億元,增長50.5%。

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0億元,增長36.9%。

實際利用外資36805萬美元,增長18.4%。

出口創匯完成80647萬美元,增長8.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6.1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6627元,增長8.8%。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增幅0.3%。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7%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