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裝劇時,會看到秀才、進士、狀元稱呼,古代秀才、進士、狀元有什麼區別?現在,古代讀書人科考所取得「證書」,於我們學歷;但秀才狀元等級可是很多,身分是天壤別;而狀元考,你會慶幸是生現代,史書記載,科舉制度歷經了1282年,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 185名(有姓名記載),想想中國那麼多人口,千餘年選出這些狀元,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想考取功名,得科考。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經歷唐、宋、元、、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1300年。
至於大家秀才、進士、狀元有什麼區別?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想考取功名,大致上要第一次童子試、第二次考試叫院試、第三次考試叫鄉試、第四次考試叫會試;通過院試人稱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跪、不能用刑特權。
▲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想考取功名,得科考。
(圖/翻攝自百度百科)第三次考試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人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叫「舉人」;接著可參加第四次考試會試,由有舉人功名人參加,通過會試稱為「貢士」,貢士有資格面聖,隨後進入殿試了,天子,皇帝面試,通過,稱為天子門生,中了進士,進士裡邊第三名為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叫「狀元」。
中國科舉制度,可以分為6級。
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
成為了秀才並於獲得了鄉試資格,明朝史書記載,秀才參加鄉試之前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科考,成績優良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延伸閱讀…
秀才:取得秀才入學考試我們稱童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
院試錄取者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生員,俗稱“秀才”。
成為了秀才並於獲得了鄉試資格,明朝史書記載,秀才參加鄉試之前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科考,成績優良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延伸閱讀…
舉人:鄉試中舉人,稱舉人。
鄉試是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八月舉行,故稱“秋闈”,明清時代,情況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叫鄉闈。
鄉試考中了後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舉人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