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現今台灣社會,每遇喪禮是各行其道,五花八門,而不化儀式,形成非悲非喜、鋪張浪費場面比比皆是,敗壞民俗可見一斑。
因此,要做好「葬禮、祭禮」,應本節原則,革除花大錢爭體面陋習。
棺木及/或其內置物品會影響火化爐運作,並可能污染空氣。


提倡「節葬、簡葬」綠色環保殯葬理念,鼓勵喪家「入殮出殯」、「三日內火化」及「植存」,縮短停柩時間、減少停柩空間需求,增進環境綠化,讓土地資源得以循環使用。
舊俗,人死後,紙紮金童玉女及深宅大院祭品隨葬,前者象徵中古時代帝王人殉葬陋習,後者紙紮房屋費用,於喪事焚之,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金錢浪費影響公共安全。
政府對火化爐排放廢氣有嚴格管制,防止造成空氣污染。
棺木及/或其內置物品會影響火化爐運作,並可能污染空氣。
為避免污染環境,請市民及殯儀業界人士選用棺木時,應避免使用於 高度710 毫米/闊度 760毫米/長度 1980毫米 棺木,棺木表面不要鑲金屬飾物或塑膠物料(如:聚氯乙烯,即PVC)製造附件,而棺木內擺放金屬或塑膠物料製造物品或陪葬品。
來説,男裝壽衣有六件,即衫馬褂(作兩件計);單衫褲壹套(作兩件計);內衣褲壹套(作兩件計)。
講究,可夾衫褲壹套,八件。
要有四季衣裳,需多配棉衫褲壹套、或夾衫褲壹套,即合共十二件。
故穿壽衣者表示有福有壽,兒孫賢孝。


延伸閱讀…
北方人棉衫褲、棉被及棉衾講究,著十二件(男)或十一件(女)或以上,七領五腰主,五領三腰配搭。
潮州人層數及件數單數,籍貫有鄉例。
先人去世,子孫者應選擇合乎先人心意、合乎體面壽衣、禮服,而先人喜歡衣服,可選擇二三套作陪葬。
先人選用傳統壽衣,其年歲六十,或已有媳婦入門、或女兒出嫁,孫兒承歡膝下稱上壽。
故穿壽衣者表示有福有壽,兒孫賢孝。
延伸閱讀…
壽衣衣裳特點於袖子要長到手完全蓋着,説手露出來,子孫來會成為乞丐,街討飯吃;壽衣並無口袋,以防陽居之錢財福氣先人帶走。
先人病逝,如腎病或其他原因,引至水腫或發脹,普通便服不合,闊袍大袖壽衣配合,不致令先人有束身收緊,令子孫及後人財政絀因由。
而壽衣會有袋或鈕扣,以示帶走後代及後代會扭計。
遺體收殮時左手執手巾,右手執紙扇或檀香扇,表示亡者透心涼,無牽無掛,冥府路上一帆風順。
有家人利市裝滿冥紙,並置於亡者手中,俗稱「執手利市」,備冥府上路付路費之用。
北方人士置金元寶錠於左手、銀元寶錠於右手,以備於亡者付冥府過路費之用,亡者口中放置金珠銀珠掟口,使亡者口閤眼合,安祥無憂,富貴人家加玉珠或珍珠一粒,稱三寶,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