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地小人,土地資源,政府於民國80年起,享應環保及土地資源運用,大力推行塔葬(靈骨塔葬)環保葬(樹葬、海葬、植葬、花葬),目前是國人主要安葬選項,以下提供幾個晉塔安葬注意重點各位讀者參考。
晉塔(進塔),骨骸完成火化後晉塔(進塔),晉塔前應瞭解事項如下:晉塔擇日有分年煞、月煞、日煞,大多看到年煞,塔位座是選亡者大利方,若是亡者大利方剛好逢當年煞方,則於當年晉塔,會另擇一日(過農曆年後)。
火化許可證(火葬場於火化完畢後會發給火化許可證明乙式),塔位訂購證明,塔位權狀,塔位所有人身份證或申請人身份證明。


3、晉塔前應先通知靈骨塔管理單位,並晉塔時間,辦理相關程序。
例如:公塔申請/繳費/選位。
私塔申請/確認管理費是否繳納/晉塔時間預約,這些要事前,不可臨時過去。
火化許可證(火葬場於火化完畢後會發給火化許可證明乙式),塔位訂購證明,塔位權狀,塔位所有人身份證或申請人身份證明。
台灣喪葬習俗中,晉塔即是安葬儀式,等同告別式等級,會請宗教師來主持安葬儀式,此時需瞭解是否需要祭品、紙錢或是獻花晉塔相關物品,才不會在後晉塔儀式中,留下。
私人寶塔提供服務,只要提出需求,大多私人寶塔能提供服務,但公塔,讀者應注意。
6、若是遷葬者,上述流程外,需提供遷葬證明(是進公塔者,沒此證明無法進塔)。
骨灰本條例或自治法規另有規定外,存放於骨灰(骸)存放設施原則。


延伸閱讀…
傳統殯葬習俗中,亡者進行火化或撿金/骨後,會裝有其骨灰或骨骸骨灰罈/金斗甕,所選吉日良時迎入納骨塔安奉,俗稱晉/進塔或進金。
殯葬管理條例第22條規定:「埋葬屍體,應於公墓內之。
骨骸起掘後,應存放於骨灰(骸)存放設施或火化處理。
骨灰本條例或自治法規另有規定外,存放於骨灰(骸)存放設施原則。
延伸閱讀…
」,換句話説,無論是選擇土葬還是火化,亡者後歸宿不外乎墓園或納骨塔,是故,如何選擇環境景觀、地理風水塔位,並且骨灰罈順利安位晉/進塔,以利亡者能恆安心眠,便是家屬們關心重點之一。
一般而言,靈柩送至火葬場,待化遺體過多,延誤時間外,約莫3到4時後領取骨灰,提醒大家要納骨塔人員聯繫晉/進塔時間並預先開啟塔位,才不會費時枯延誤進塔時辰,公立納骨塔更是如此。
於傳統習俗認為晉/進塔時程,關乎後代子孫是否興旺,會聘請專人擇日,其擇日原則祖先先命、生時來取日課外,會搭配流年論法,並且考慮先人命庚、子孫命庚,後再合祖先所座塔位座、方位,才能選出吉時吉日進金安座。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多家屬會選擇前於火葬場領取骨灰罈後,直接前往納骨塔舉行晉/進塔儀式,會另行擇日。
各地區納骨塔晉/進塔標準流程,不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