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 |譯經聖手鳩摩羅什 |

【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 |譯經聖手鳩摩羅什 |

鳩摩羅什(梵語: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44年—413年5月28日)[1],意譯童壽,音譯鳩摩羅什婆(上古漢語擬音:Ku-māl-rāl-ɡjub-bāl)、鳩摩羅耆婆,稱羅什[2]。

佛教僧人,活躍於東晉十六國時期,是漢傳佛教譯師,譯著如《金剛經》、《法華經》、《中論》、《大智度論》。

鳩摩羅什生於龜茲(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縣一帶)其父鳩摩羅炎(英語:Kumārāyana)來自天竺,乃國相之子,避位出家僧。

炎龜茲,受王逼,妻王妹耆婆(英語:Jīva (nun))。

[3]耆婆生下羅什弟弟弗沙提婆後出家,學法得初果。

鳩摩羅什母胎時,其母自覺悟力增長,還邀集王族婦女及有德僧尼,一起到當時馳名佛法重鎮雀離大寺供養及聽法,當時有位阿羅漢達摩瞿沙聽聞此事,認為:「像耆婆這樣狀況,懷有智慧孩子。

」並説舍利弗母胎時,其母有此異象,此可做某種預示 : 耆婆懷之子,來如舍利弗智慧覺者。

羅什七歲出家沙彌,學習説一切有部阿毘曇,日誦千偈。

九歲時,母前往天竺(今印度)北部罽賓,罽賓王弟、説一切有部名僧盤頭達多(Bandhudatta)請學經典,受雜藏、中、二阿含,[4]三年大成,偕母返國。

鳩摩羅什(梵語: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44年—413年5月28日)[1],意譯童壽,音譯鳩摩羅什婆(上古漢語擬音:Ku-māl-rāl-ɡjub-bāl)、鳩摩羅耆婆,稱羅什[2]。

鳩摩羅什大師 Play

停疏勒留期間,從佛陀耶舍受學阿毘曇、十誦律。

於説法暇,羅什遍學吠陀及五明,後須利耶蘇摩(Sūryasoma)説阿耨達(又名弘道三昧經),拜其師轉學大乘,受誦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

二十歲(晉哀帝興寧元年❲363年❳)於龜茲王宮得比丘戒[6],卑摩羅叉受律。

後於居留龜茲期間得大品般若經,誦大乘經論,洞其秘奧。

後罽賓,其師槃頭達多具説一乘義,槃頭達多感悟心服,禮什為師。

建元十五年(379),僧、曇充從龜茲返回,龜茲時獲知統領該國寺院、阿含學佛圖舌彌(Buddhasvamin)鳩摩羅年少沙門,高明、大乘學。

苻堅聽聞西域有鳩摩羅什為大德智人,遣使相求而不得,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呂光領兵七萬伐龜茲。

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獲羅什,呂光脅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並賜醇酒,致雙戒俱捨。

前秦滅亡,呂光稱涼王,此後18年間,羅什呂光、呂纂軟禁涼州,這段期間學會了中土語言(秦言)。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國師禮待,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奉佛[7],鳩摩羅什育有二子[8],姚興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諸僧。
鳩摩羅什大師

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

舉匕進,常食。

諸僧愧服,乃止。

」[9]此後10年,潛心鑽研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譯經之暇,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説眾。

[10]
其師卑摩羅叉於弘始八年(406年)長安,羅什過世後重校《十誦律》[11],佛陀耶舍亦弘始年間抵達長安,助羅什出《十住經》[12]。

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413年5月28日),鳩摩羅什長安圓寂[13]。

入室弟子有僧肇,僧叡,道生,道融,慧觀 三千餘人 ,後世有關中四聖、什門十哲稱。

翻譯大量作品外,廬山慧遠曾羅什請學義理,是《大乘大義章》,稱《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羅什著有《論》二卷佚失,講解過維摩詰經,其解釋收錄《注維摩詰經》中。

鳩摩羅什(梵語: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44年—413年5月28日)[1],意譯童壽,音譯鳩摩羅什婆(上古漢語擬音:Ku-māl-rāl-ɡjub-bāl)、鳩摩羅耆婆,稱羅什[2]。

佛教僧人,活躍於東晉十六國時期,是漢傳佛教譯師,譯著如《金剛經》、《法華經》、《中論》、《大智度論》。

鳩摩羅什生於龜茲(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縣一帶)其父鳩摩羅炎(英語:Kumārāyana)來自天竺,乃國相之子,避位出家僧。

炎龜茲,受王逼,妻王妹耆婆(英語:Jīva (nun))。

[3]耆婆生下羅什弟弟弗沙提婆後出家,學法得初果。

鳩摩羅什母胎時,其母自覺悟力增長,還邀集王族婦女及有德僧尼,一起到當時馳名佛法重鎮雀離大寺供養及聽法,當時有位阿羅漢達摩瞿沙聽聞此事,認為:「像耆婆這樣狀況,懷有智慧孩子。

」並説舍利弗母胎時,其母有此異象,此可做某種預示 : 耆婆懷之子,來如舍利弗智慧覺者。

羅什七歲出家沙彌,學習説一切有部阿毘曇,日誦千偈。

九歲時,母前往天竺(今印度)北部罽賓,罽賓王弟、説一切有部名僧盤頭達多(Bandhudatta)請學經典,受雜藏、中、二阿含,[4]三年大成,偕母返國。

[5]十三歲,疏勒,誦阿毘曇、增一阿含,登座講轉法,及龜茲,名蓋諸國。

停疏勒留期間,從佛陀耶舍受學阿毘曇、十誦律。
鳩摩羅什大師

於説法暇,羅什遍學吠陀及五明,後須利耶蘇摩(Sūryasoma)説阿耨達(又名弘道三昧經),拜其師轉學大乘,受誦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

二十歲(晉哀帝興寧元年❲363年❳)於龜茲王宮得比丘戒[6],卑摩羅叉受律。

後於居留龜茲期間得大品般若經,誦大乘經論,洞其秘奧。

後罽賓,其師槃頭達多具説一乘義,槃頭達多感悟心服,禮什為師。

建元十五年(379),僧、曇充從龜茲返回,龜茲時獲知統領該國寺院、阿含學佛圖舌彌(Buddhasvamin)鳩摩羅年少沙門,高明、大乘學。

苻堅聽聞西域有鳩摩羅什為大德智人,遣使相求而不得,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呂光領兵七萬伐龜茲。

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獲羅什,呂光脅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並賜醇酒,致雙戒俱捨。

前秦滅亡,呂光稱涼王,此後18年間,羅什呂光、呂纂軟禁涼州,這段期間學會了中土語言(秦言)。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國師禮待,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奉佛[7],鳩摩羅什育有二子[8],姚興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諸僧。

當時中國陷入西晉東晉交接、五胡十六國局面,羅什七歲那年隨母親一起出家,後是聲名遠播僧人。

鳩摩羅什大師 Play

延伸閱讀…

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

舉匕進,常食。

諸僧愧服,乃止。

”[9]此後10年,潛心鑽研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譯經之暇,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説眾。

[10]
其師卑摩羅叉於弘始八年(406年)長安,羅什過世後重校《十誦律》[11],佛陀耶舍亦弘始年間抵達長安,助羅什出《十住經》[12]。

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413年5月28日),鳩摩羅什長安圓寂[13]。

入室弟子有僧肇,僧叡,道生,道融,慧觀 三千餘人 ,後世有關中四聖、什門十哲稱。

翻譯大量作品外,廬山慧遠曾羅什請學義理,是《大乘大義章》,稱《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羅什著有《論》二卷佚失,講解過維摩詰經,其解釋收錄《注維摩詰經》中。

最近新疆面臨多事之秋,有維吾爾人遭到迫害,近日爆發「新疆棉」事件,導致藝人湧上枱面表態,而這些源於「一個中國」立場。
鳩摩羅什大師

撇開這些,本文千餘年前佛教史上兩位譯經大師談起,來認識這個離我們地方。

新疆中國歷史上稱為「西域」,19世紀起俄羅斯人稱為「東突厥」,近代學術稱「中亞」。

其疆域有多?答案是台灣46倍,新疆人普遍白皙,漢族、藏族「黃種人」有。

多年來,整個新疆地區因疆域、種族、信仰物產,成為衝突焦點。

佛教發源於印度,傳入中國路徑不只一條,但若通過「絲綢之路」抵達中國河南洛陽、陝西長安(今名西安),新疆是個中繼站,它東西方貿易文化,交織出文明光輝。

後來發展出中文詞彙裡,有「胡」、「番」者多外來物,如胡琴、胡椒、胡瓜、番茄、番薯、番石榴(芭樂)。

公元四世紀,一位佛教人才誕生,他名叫鳩摩羅什(下簡稱「羅什」)。

羅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即今新疆庫車縣,此地物產,有冶鐵業,經貿文化發達。

龜茲音樂後來傳入中國,演變唐代佛曲。

當時中國陷入西晉東晉交接、五胡十六國局面,羅什七歲那年隨母親一起出家,後是聲名遠播僧人。

延伸閱讀…

壹、中國 譯經聖手鳩摩羅什

首頁> 宗教知識+ > 宗教人物> 鳩摩羅什

前秦符堅因為仰慕他,派呂光伐兵七萬,擒羅什回國。

呂光俘獲他後,脅迫羅什娶龜茲王女,並賜醇酒,此時羅什戒律毀。

後來他育有二子,《晉書・列傳・鳩摩羅什傳》即有此記載,數年前一位北京學者告訴我,新疆地區有許多羅什後代。

不久前秦滅亡,呂光稱帝。

此後18年間,羅什呂光人軟禁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

接著姚興稱帝,率兵進攻東晉,攻下都城,迎請羅什抵長安,國師禮相待,但脅迫他娶十名女子。

庫車附近克孜爾千佛洞,是四大石窟之一。

鳩摩羅什此講經,因此立有他塑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鳩摩羅什一生多災多,、娶妻生子何其難堪?但他翻譯佛教經典奉為圭臬,如《金剛經》、《阿彌陀經》、《法華經》、《維摩詰經》、《中論》、《大智度論》。

他梵語、中亞語、華語,「中文譯筆」是他優點,但招致後來批評:有「達雅」而無「信」。

舉例來説,《法華經》是個簡稱,梵文是《正法華經》,意思是「端正(潔淨)如蓮花經典」,羅什捨「」而選用「」,象徵奧、意。

結果到了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眾説法、解釋「妙法蓮華經」這五字時,動用了90天時間談一個「」字,文獻記載他「九旬談妙」即指此。

換句話説,智者大師依循鳩摩羅什的翻譯來做「」詮釋,是受了誤導。

不過我們是要鳩摩羅什起敬,因為許多譯經師譯筆不是味同嚼蠟,不明所以。

讀來明白、適合記憶諷誦,是經典流傳首要條件。

龜茲國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開鑿,包括六個主要石窟羣:克孜爾石窟、庫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瑪扎伯哈石窟、託乎拉克埃石窟。

其中克孜爾千佛洞前,樹立了鳩摩羅什塑像,可見當地人來説他是個值得追憶典型。

古之高昌國即今之新疆吐魯番,唐代玄奘師路經此地時,留下這麼一個故事。

當時篤信佛法國王麴文泰,率領全城百姓夾道歡迎、熱情款待,並懇求大師駐其國。

但玄奘堅決,只在停留一個月期間講解《仁王般若經》。

隨後玄奘準備上路,繼續西行至印度取經。

然而玄奘西行求法,得到唐太宗批准,照他自己説法是「冒越憲章,天竺」。

於是護持佛法不遺餘力高昌國王麴文泰,寫了24封書信,每封信附上綾一匹,請高昌以西龜茲24國讓玄奘順利通過。

換句話説這24封書信於是護照,讓大師通行無阻。

高昌國雖地處西域,居民卻大多數是漢人移民,連國王麴文泰是。

不過後來高昌國因為唐朝政府交惡,串問題讓唐朝決定動武。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軍滅高昌。

玄奘大師譯作無數,《般若經》、《瑜珈師地論》是重量作、《心經》千餘年來諷誦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