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獨立評論》!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羣帳號,繼續體驗天下雜誌會員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結。
如果「鼓勵」是陪伴他人走向光明力量,那麼「批評」往往是人推入黑暗行為。
你有些質疑:「人批評,知道自己哪裡做得,知道要改進,不是嗎?」我們文化底下長大,會有這樣想法,是。
不過,請你仔細回想:「有哪一次批評經驗是而值得懷唸?」是你考試成績不如預期批評時候?你同事或朋友欺負,回家家人冷嘲熱諷時候?還是你努力學習東西,挑三揀四時候?「謝謝你幫我倒水,不過怎麼有倒一點呢?」「你寫臉書文章有點負面,應該要一點。
」「願意主動幫忙洗碗是好事,但能夠持之以恆。
」「你別人這麼,怎麼有分一點給家人?」「你最近烹飪是有改善,但我覺得你有空間。
」「你姊姊在校成績,你若有她一半認真。
」你周遭有沒有這種人?他口中説出來批評,像海浪那樣一波一波,不間斷。
若是平輩就算了,如果方是長輩或長官,你出言反駁,對方可能會順便訓話:「我是你好,會苦口婆心。
」説完後,忘翻個白眼,補一槍:「你們這些年人,要懂得虛心接受長輩提醒你們道理。
」聽到這裡,你感覺到腸胃開始翻攪,一股怒氣升起。
雖然,批評別人他們來説,可能並沒有實質性處,但他們此,感覺享受。


沒想到對方放過你:「這説不得了嗎?為你好,我會提醒你。
」「換作是別人,我得理他呢!」面連番砲轟批評,即使你表面故作鎮定,內心火山噴發到收拾地步了。
批評批評,是一種不折不扣。
過往那種「打是情,罵是愛」、「批評你是因為愛你」説穿了,只是包裝著攻擊糖衣而已。
喜歡批評人,視線所及之處,是負面事物。
因為他戴了一副「專門找問題」眼鏡,以至於映入他眼簾人、事、物,通通變成了「有問題」景象。
想想看,無論你做什麼(什麼做)看成是有問題,會覺得受挫、,久而久之,會害怕這種人,因為他們身上,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用、沒價值人。
到後來,只要看到他走過來,你可能會想要閃人。
如果你發現自己身上有這種慣性批評別人傾向,而且想脱離邊緣人角色,那麼請你努力調整這種人際關係充傷害行。
如果你害怕面別人批評,請放心,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面愛批評人。
因為在意,所以受傷批評本身一種攻擊,即使那些批評他人人內存有一些好意或關心,但批評他人行為,依舊會他人造成。
即使知道這種行為是,為何我們是覺得受傷?因為我們在乎自己他人眼中樣子,我們在意「別人如何看待我們」。
人們自己認識來兩種主要管道。
生命早期,認知能力不夠時,我們透過身邊同儕、大人評語來認識自己;後,透過內覺察、省思,我們會產生自己看法。
時間的醖釀,我們藉由這兩種管道建構出自己認識評價。
可是,如果我們全然藉著他人評價來看待自己,於評價自我權利,全盤交託到他人手上。
試想:你是不是夠努力、夠、夠體貼、夠熱心……是人説了算,這沒道理了吧!這意味著你不能一如過往,天真地期待別人毒舌變成嘴。
你主動學習自己做兩件事:練習評估他人批評;二是覺察自己應他人批評模式。
無論方是否是情緒化人、有沒有你,那是對方事情,你他找藉口,不用去評估他狀態。
你只需要為自己篩選:這個批評,我需要認真看待嗎?有沒有值得自己思考、反省部分?一個人批評時候,臉上表情、語氣、肢體動作,像是一種旋律;而他説話音量,是播放音樂音量;至於批評內容,本身像是歌詞。
雖然歌詞,但旋律和音量是影響聽眾情緒和感受元素。
所以,如果你想評估某些批評你是否有值得反思價值,請試著以下步驟練習:在生活中,有這麼一種人,他們愛批評人。
雖然,批評別人他們來説,可能並沒有實質性處,但他們此,感覺享受。
這類人看似有着正義感,聲稱自己指出他人缺點目的,只是讓方變。
可明明旁人眼中,算不上錯誤和缺點,他們眼裏會揪住放,無限放大。
這類人打擊別人,謀取,找茬挑刺本事,讓人佩服。
任誰遇見他們,會驚呼“太難”,逃掉。
可惜,愛批評人人,他們遍佈社會各個角落,可能隱藏於職場中,出現戀情裏,有可能是骨肉親,讓人可躲。
是,如果只有上面這些症狀表現,尚且可以糾正引導。
但是,如果他們屬於執型人格,那有點麻煩了。
具有執型人格人,性格是什麼樣子呢?第一種類型:這類人是,目空一切,自我評價過,總覺得自己,別人身份地位存在歧視性。
人交往時,這類人看似有頭腦,但人感覺情商,無禮貌,任性霸道,人,心胸,且。
別人有觀點,會無理由指責方,受到質疑會爭論,愛衝動,鬥,記仇。
舉例:李是部門領導,他上司,但手下他能力員工,心存嫉妒,會駁回他們策劃方案。
小李仗着自己有點權力,新來員工意指揮。
比如,命令新人給自己買午飯,覺得讓方付款買單,實屬理所。
倘若方不肯,他會其穿小鞋、使絆子,開全體大會時,找藉口點名批判方。
第二種類型:這類人看起來普通人無異,個別人十分,人一種楚楚可憐感覺。
他們總認為自己十分委屈,覺得自己凡事佔理兒,一切都是別人不起他們。
這類人,生怕別人瞧不起自己,但自我輕視,怨天尤人,對挫折很。
他們缺乏幽默感,人愛。
這類人嫉妒心,會訓斥人作解壓方式。
是,這種人總會歪曲別人善意和中性行為,並人出現敵意,存在病理性嫉妒情緒。
舉例:小王結婚後,高不成低不就,後乾脆賴在家裏工作,靠老婆養。
小王覺得自己有才華,只是時運,一事無成。
前述電梯小姐他人僕役對待,一例。


延伸閱讀…
倘若老婆回嘴吵架,小王會動手打罵老婆。
可笑是,老婆家庭,他一些,他會想入非非,認為老婆有了見不得人事。
有執型人格人,其性格表現可能以上兩種類型兼併合體。
而且是,他們自己並認為自己有問題,多數人“我沒病”為藉口,否認實際情況,自己做辯解,很少會去求助心理醫生,即便親友接受治療,對治療配合度。
另外,就算一階段診療,他們完全改變自己,後期可能回到之前狀態。
您使用瀏覽器版本,受支援。
建議您瀏覽器版本,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這幾年「做自己」受歡迎,言談間碰到這關鍵字嗨得不得了。
中年後,説自己過去孩子和家庭打拼,終於,應該做自己。
但是,因為「做自己」定義而,每個人有自己所以意思,有時候它和「」、「自我」、「」搞混一起,成為失控做自己現象。
生活中偶可見一些歐吉桑、歐巴桑,不顧他人感受,總是大嘴巴、説話直接、大聲嚷嚷、服務人員禮貌……。
指責,加倍反擊之外,私下會嘟嚷「我這年紀了,怕什麼?人善會人欺。
」。
全世界我!旁人閃邊,地球繞著我轉,年人有讓人瞠目結舌言行。
先前電梯裡目睹一位小姐進入後,説了樓層數字,接著手機,錯過抵達樓層後,小姐罵站電梯鍵旁人沒有公德心,什麼沒有她説樓層,對方什麼沒有提醒她。
方説我認識妳,沒義幫妳,這位小姐聽了怒氣沖沖大力鍵盤,下一樓層開門後逕邁出,罵聲「沒水準」,留下電梯內人一臉。
有好多人做自己大旗,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成為他人困擾。
如果他們分類,可歸類為:看似道德名義,威脅、逼迫、攻擊、意圖左右他人行為。
典型例子,如在捷運上喝斥坐在博愛座人讓位,不管當時坐在博愛座人,是否有實際需求。
有生理痛到要到醫院掛急診女大生,坐博愛座而罵到當場哭出來。
覺得自己實在太了,理所自己當成宇宙中心。
前述電梯小姐他人僕役對待,一例。
延伸閱讀…
這些人毫無道理期待別人可以配合自己要求、可以享受特權。
將自己當成唯一真理,處處下指棋,糾正、批評、貶抑他人處理方式,願意承認或理解別人覺和需要。
今年總統大選投票時,我所屬投開票選務人員讓排隊流程,站出來協助人龍依鄰分列。
隊伍中馬上有一位先生導師姿,攬住工作人員,批評他們做事情沒有效率,應該要設立立牌…….。
問題是,這確是工作人員兩三句話能完成事情,他老兄只想發表自己。
隨意贓否別人私事、婚姻,評斷一些事情,顧及事人立場。
方提出異議時,推稱自己是「直腸子」、「沒心機」、「講話直」。
是,他們白目會掃射他人,能幫助到自己達成目標。
三句話離感恩、感謝,無時不頌揚神祇,或者聖人。
強調自己不在乎個人犧牲奉獻,希望他人。
不時要別人惜福、肚量要,實際上是,做了一點小恩小惠,可以放在口中連講三年,語末要強調一次,自己有多麼感恩,一點不介意付出。
綜觀,這些失控「做自己」人,人我分際之間混淆了。
性格上帶點自戀傾向以自我為中心出發,只看到自己需要或堅持自己主張,而了他人感受。
失去愛別人能力,這才是「做自己」只顧及自己利益,這叫做。
不顧情境,只想表達個人,這是無禮。
有種人透過攻擊性言語表現,來彰顯自己…其實那些行為只是他們保護色而已(圖/取自youtube)
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情景:合作工作出了錯,明明是兩人責任,他惱火地沖你喊:「怪你當初 XX,要不是你會這樣了!」;吵架冷戰後,你主動去和,換來他人身攻擊;「你怎麼這樣?」、「你什麼做!」、「是你錯!」他面前,做什麼要挑剔指責一番。
他並不是個「惡人」,可是一張刀子嘴,總讓他人感到。
或者有時你會這樣,明明並非如此,話一出口統變成了指責,像刺蝟一,內心,一副而軀殼衝向他人。
我們有時説,這只是脾氣、刀子嘴豆腐心。
而薩提亞理論中,這種溝通模式稱為指責型生存姿態 。
來説,生存姿態(survival stance)是個體為了生存而發展起來一種保護自己手段。
每個人成長中感到過威脅,比如愛,然後會應對方式(如討好、指責、超理智)來使自己免受。
以往,這種應方式固化為生存姿態。
指責型生存姿態溝通中體現是:個體保護自我價值免受或假定存在威脅,而做出責備、挑剔、否定、評判他人主言語反應。
,持指責型姿態人有有力身體表現,但而肌肉,會隱隱透露出他們外表不一致內心。
同時,持指責型姿態人,會有攻擊性言語表現,比如:3. 負面評判他人:「找理由了,你笨」4. 命令他人,意圖控制他人,有時會顯得有些獨裁並且,這些外在言語可能是內心體驗不一致。
持指責型生存姿態者,往往並非攻擊方。
他們通過疾言表現得,而不是意義上內心。
比如,指責者責備方「這是你錯!」時,其內心體驗可能是「我害怕犯錯誤,犯錯誤我了」。
攻擊或命令方時,心裡想可能是:「我表現得,我不能表現出一面,不然他們會我。
」,那些經常指責他人人,擁有著而不可侵犯形象。
他們、高高在上、弱。
但誰知道指責背後,藏著可能是一顆心呢?這種發展起來生存姿態,這種行為內心不一致表現,可能都出於一個目的:保護自己。
林靖宇觀點:4成選票綁架6成民意,是要一起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