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棺位物品處理】壓棺位是什麼 |添丁發財 |除了除穢氣也象徵吉祥 |

【壓棺位物品處理】壓棺位是什麼 |添丁發財 |除了除穢氣也象徵吉祥 |

提到「壓棺位」這個習俗,因為會區多數喪家會在殯儀館處理喪事,然而有家屬會想要做壓棺位這件事情,禮儀人員理所會説:「殯儀館人壓棺位」,可是有時候不過家屬要求做了。

我不能武斷的説方業或者違背習俗,但是倒可以瞭解一下「壓棺位」意義,就算日後要家屬説理氣壯。

話説早期假如出殯地點是自宅,在出殯日當天棺木移出大廳後,家屬會腳踢倒置放棺柩棺椅,並且潑水地上,請「顧房」親家來幫忙打掃,掃時要唸吉祥語:「掃帚掃出門,千災萬禍盡消除,掃帚掃進來,房房添丁癹財」,掃完畢,將水桶內裝置「壓棺位物品」,並點燃烘爐紅色蠟燭,於三日後撤去。

於台灣各地禮俗有差異,所以壓棺位物品有些微差別,我來做個簡單説。

「發粿」:有發財意思。

「桶箍」:表示家族團結之意。

「韭菜」:有長長意思。

「糖果」:代表甜甜蜜蜜意。

「水桶」:裡頭裝水放置零錢,表示錢水
活絡。

「炭火」:火可除穢氣,炭代表生生不息。

「碗筷」:表示子孫工作無虞。

「米包」:讓子孫愁沒飯吃。

「蠟燭」:讓子孫興旺有光彩。

撿骨裝甕,可能另行購置骨灰塔位,因礙於骨甕高度,所以請專業人員一次進行火化,將骨灰置於適用骨灰罐。

壓棺位物品處理 Play

壓棺位份數是亡者有幾個兒子幾份,另外加長孫一份;假如分家,有時候會準備一份壓棺位物品。

一個紙紅空棺、三牲、銀、刈金各一支、小桌子一張、殮完後前面家祭前誦時師父會棺木旁唸作法,完畢後會棺貼一張符,家屬拿紙錢棺去燒掉。

三牲祭煞,所以三牲是生食,祭棺用意為一年內家裏有二人生為防止再有第三人生所以採用祭棺儀式。

壓棺位停柩堂時棺木放置地點會陰氣,所以壓棺位,使原停柩位置陽氣。

入殮前請僧道前來舉行祭典,謂辭生,意謂死者辭別在世一切親人、事、物,是死者入殮前後一次祭典。

各種儀式完成後發引,出葬行列開始前進行意,引即引布,用以挽柩車前進,故出葬行列啟行謂發引。

臨終前睡卧於正廳臨時牀鋪稱水牀,設置水鋪前整理廳堂,準備紅布或紅紙正方祀祠諸神及祖先靈位遮住,以防見刺及避沖煞,並樑上天燈,天公爐一併遷移,然後廳堂旁橫置板凳二條(六張椅凳)或磚頭墊,上鋪門板或三合板其上敷蓋草蓆或榻榻米上可鋪一白布或牀供病人躺卧、移鋪時是頭內腳外。

家中長者去世,男者置於正方右側(即面向門外左側)、女者置於左側(面向外右側)頭向內、腳向外,若家中尚有長者,則死者不能置於正方,只能移鋪於側室,但現今房子構造,並無正方和廂房分,故只能置於正方,但必需於置於小邊(左側)。

未成年與夭折者,則不能移鋪於正方,只能屍體置於鋪有草蓆地上,叫做(下制)。

係子孫水神乞水清除屍身污垢。

古禮人嚥氣後家屬捧陶缽附近溪邊或井旁汲水供浴身用,稱買水(請水)。

現今人自來水代替,臉盆置鋪上淨,蓋水是流動,現象(活水)意即讓子孫有活水(利頭)謂。

土葬後三五日家屬回墓地查看墳墓是否有異狀,謂(巡山),有出殯當天之。
壓棺位物品處理

古早時亡者戴了許多貴重金飾或玉器入殮,土葬當天被劫棺事件發生。

目前政府提倡火葬,所以流行陪葬貴重玉器或金飾。

且推行公墓公園化有管理員管理,無巡山流行為形式化當天舉行。

即逝世後第二次逝世紀念日,此後每年此日做忌日。

靈:做過(滿七)後,子孫拜供品後即孝謂靈。

喪中—-上有雙親亡者,分男女慈制—-母親亡,輩女性嚴制—-父親亡,或輩男性子孫求吉運,而請「違者」或「賢者」硃砂筆魂帛「神主」上「王」字,點硃後成「主」字,繼以墨筆硃點上點,提筆點主人稱「點主官」稱「大賓」,今多請地方名望人士或師父代。

意義:撿骨稱「撿金」「洗骨」「拾骨」,乃西太平洋邊緣幾個島嶼特有現象,台灣閩客。

期緣台灣閩客族羣乃明清兩代大陸閩粵移民而來,所以父母葬在台灣,歷經數年,挖起骨頭甕裝,背返閩粵祖塋安放,所以才有撿骨風俗。

目的:屍骨撿存,可保護,求福避禍,一點關係有, 只是數十年後墓基破損不堪,有撿骨。

十年風水輪流轉,數十年後擇吉地而葬,俗人所信。

將祖宗遺骨,集中一處建墓厝或另合建一墓,以利掃墓。

政府七年輪葬制度,撿骨土地利用多正面功能。

撿骨裝甕,可能另行購置骨灰塔位,因礙於骨甕高度,所以請專業人員一次進行火化,將骨灰置於適用骨灰罐。

告靈稱「請」孝子、孝孫於靈位前祭告(男死由族,女死孃家擔任),追修功德敬備,靈柩請出中堂,祭奠山,敢告尊靈。

意義:佛教雲–上有梵文,於亡者佛祖生西方世界,有驅吉避兇之意。

晉塔要看座,生肖方式下表稱繞棺,表示子孫捨輩(父母親)離開。

於靈柩旁逆時鐘方向繞棺三次(三多),表捨意。

多用於中式土葬棺,於子孫旋棺後抬柩者「大龍」與「蜈蚣腳」槓桿準備。

大麻繩將靈柩「大龍」綑縛紮穩,木桿大麻繩絞緊謂絞柩。

男輕女禮俗,意謂妻死出殯前其夫背一包袱夾一雨傘著長襪,作出外旅行(工作)狀於發引前棺上跨過,並佯裝遠遊而急走,他處迴避後側門入屋,有弦之意。

正統寄飯係「中止」捧飯,而非「終止」捧飯,有事權宜計但是古禮寄飯通俗作法為百日(五旬)備柴米油鹽,師父或道士向亡唱請其自炊。

現今返主安位後備米、鹽、木筷,其放在靈桌上,請亡者自行煮食。

「庫」庫錢,寄庫此乃族內人體念父母或長輩冥界短欠冥幣使用,利用亡機購買若干庫錢寄託焚化繳交舊靈。

認為人死後赴陰府,故備燈火(照明用)碗飯(溢用於裹腹)插上筷子,上置鴨蛋剖殼(取陰陽分界,另處為吸取病菌)紙錢(沿途陰間兄弟押解人員費用)於腳尾祭拜。

棺木扛喪宅門前孝眷出迎,謂接棺。

陽有陽宅、有陰厝,棺木即陰厝為長輩或父母亡故住之處,子孫接棺意謂慎重其事。
壓棺位物品處理

竹圈十二條細竹編成圓圈,象徵父母亡故後「十二」個月能(子孫)團圓,不可鬩牆或拆產。

「米」於道教説法有祭煞之用,故棺頂壓米鬥二壓棺煞之意。

放板同放棺;家屬選定棺木後,接棺(接板)前棺木店用車輛棺木載喪宅準備接棺,謂「放板」。

封釘禮昔日因為沒有檢察官制度,而人命關天亡者兄弟審視啟靈,免得當子媳者誤會草草收殮,誤會忤逆不孝。

所衍生禮儀封釘時説吉祥話,讓家屬孝眷心靈能得到慰藉。

奠禮當天新郎赴女家門外等候,媒人入內執行接新娘親迎男家,鳴炮、拜轎、扶出轎、進大廳、過火破煞、進房一一進行,舉行拜堂新郎即參加喪禮,新娘著新娘紅禮服加媳婦或孫媳婦喪制,媒人與新郎扶持步入靈堂奠拜。

乞來水往者沐浴身體,意謂身上病痛、、業障,藉由水洗淨乞水後,入殮前行。

喪家接受親友弔賻禮答,謂「答紙」;至於「答紙禮」現今社會,毛巾、手帕、浴巾類做答紙禮。

稱「完山」、「謝土」、「福杉」,即墳墓築成後,擇一方日祭拜。

父母穿戴壽衣時,長子於廳堂置一米蘿,內置一矮凳上,壽衣於雙手套起,稱「套衫」,現工作人員行。

屍體納棺前,要脱下身上衣物,換上壽衣,謂張穿。

延長生命意思。

會使人生病,這時候要請人幫忙,如果百日忌內,可到喪家靈桌前,取一條麻桌布絲綁香腳上,放進熱水中,以此熱水沐浴全身,痊癒。

壓棺位物品處理 Play

延伸閱讀…

習俗百科/亡者對子孫的最後祝福!「壓棺位」添丁發財

鍾渝萍-生命美學禮儀師- 關於「壓棺位」 …

古代只要家裡發生喪事要有孝燈(喜喪燈),現因時代變遷,簡化土葬時才有懸掛大燈。

但因為區域性,做法上有所不同。

台灣人普遍相信有風水山向説,稱山脈龍脈;稱山脈神龍神,求龍神多眷顧此墓,發其祥,是祭墓後有呼龍一俗。

地理師須手執羅盤,呼請墓龍神來穴,使龍氣充乎墓穴,其墓始得發祥。

出葬時間到時,棺木移到奠禮堂稱為轉柩。

如果時間是半夜,略動一下棺木,等到天亮後,再行移至奠禮堂。

是古法演變而來。

古時人亡後是茅草裏身,並無棺木,而埋入土裡埋後演變有棺木;但棺木如亡者屋,屋內之牀蓆,因此壽內需鋪草蓆。

燒庫錢過程中,喪家手拉手或拉繩子圈起來,以免庫錢其他孤魂野鬼奪去。

入殮稱入木,請擇日師依喪者及孝男生辰選一個有沖煞日子,並要忌剋表貼於門首,記載殮、殮封棺時忌視者年舲;這是五行剋、喪門兇星、煞神、五星、十二黃道黑道、二十八星宿之相沖相剋、吉凶推算而來。

從前大户人家入殮前,長子要一腳踏入棺內稱為試棺,確認後,裝入父母遺體,今人無此風俗。

家屬辦喪事時,需持死亡証書,户政事務所辦理死亡登記及藉証才能入殮、出葬及火化。

死亡証可醫院或地區衞生開具,死亡者可請檢查官或法醫開立。
壓棺位物品處理

殮反置棺蓋易並封釘稱呼。

封釘要選吉時行,僧道誦後而蓋棺,棺木四端各釘一長釘謂封釘或封棺,男性喪請福壽雙全者封釘,女性喪請孃家尊來封釘,順便檢視遺體有無異樣。

乞米(飯)即留三頓,世人相信,病人如果清晨用餐時去世,是微兆,因為亡者捨不得吃,而米食留子孫食用,是子孫留三頓。

而於晚餐後去世,子孫,亡者米糧自己吃光了,子孫無飯可吃了,故亡者晚餐後去世,喪家會做乞米(飯)儀式;乞米(飯)各地習俗盡,有些人入殮後未出殯前,準備一鍋飯、一鍋水、十個碗、一把筷子、飯內插一支春花,另備春花一對,燒香供清茶、燒金紙、天公乞飯。

另法媳婦拿一碗飯,作餵亡者狀,並説:「您巳吃飯了,請留一份飯子孫享用。

」有道士主持,孝男各拿一碗米,立一善願乞米,然後米倒入家中米缸內。

或備圓、發粿跪在日中乞飯。

亡者棺中放米罐是一種乞米飯方式。

古時葬儀事親族好友或鄉裏間協助,待喪期後,喪家必備紅圓、五牲答,感謝親朋於喪期間協助。

古時稱壓擔後稱答禮,有其內容物稱金炮燭,故有另一説法避,是謂親友協辦喪事是凶事,免亡身或隨親友進入親友家門,故親友協辦事,回到家門前焚香告知土地公並祈求保佑後燒化土地公金後示吉放炮後吃糖或糕仔來絘煞,後始可進家門。

割鬮是麻繩一端綁住亡者袖子,另一端命親人抓住,道士一面口中誦言,一面拿刀割掉麻繩,並燒銀紙,表示和死人往來斷絕,靈魂回到親人身邊。

另外如有看到葬禮或是到喪家而感到,表示有作崇,稱為(喪閹煞)。

會使人生病,這時候要請人幫忙,如果百日忌內,可到喪家靈桌前,取一條麻桌布絲綁香腳上,放進熱水中,以此熱水沐浴全身,痊癒。

延伸閱讀…

壓棺位是什麼?除了除穢氣也象徵吉祥

仁馨生命禮儀(雲揚企業社)

一個家內同時辦理二件喪事,或一年之內者,以為凶煞,所以有了草人喪,俗謂:「有一有二,有二有三,無三不成禮。

」者,有三喪發生;草紮一偶像,請道士臉部畫下五官,並給予開光,穿著第二位過世者衣服,或畚箕放置,或裝入紙棺內,即是棺木上鑽一孔,使空氣流入,屍體能骨化,後棺材埋入土中,稱為放栓。

有人稱之放風、放水。

60.土葬時,使用五穀子用意為何?土葬出殯時,米鬥內需準備:稻、麥、豆類五種榖類,及硬幣和鐵釘。

(有些地方則需加生鐵及木炭)棺木入壙掩土後,地理師或道士舉行撒五榖儀式,米鬥內取五榖之種籽,播撤墳上,留一部份分其子孫,連同一塊墳土取歸,此象徵子孫可五榖豐收丁財兩意。

亡者若因意外事件死亡,遺體無尋覓時,舉行招魂葬。

請道士前往出事地點,草紮成人像,臉畫五官,頸部釘縫上衣,上衣下端釘縫裙或褲,褲腳穿鞋弔襪,草人掛一竹竿頂,另以白布弔一雞,資引魂,待白雞啼叫,卜得聖筶,即表示亡魂巳歸來,此時竹竿會自行搖動,多人扶持不住。

引魂後路旁搭靈厝,其內置有交椅二,,俗語:「大椅坐,椅置腳」,蓋草人腳不可放在地上,待做完法事後,草人靈厝一起火化,有人草人裝入木板盒子內而舉行出葬儀式;要立墓,供子孫追思膜拜。

上述白雞飼養出葬後,即贈道士。

招魂葬大都溺死或事故而亡,尋屍,古習則製銀牌一面,寫死者姓名,咬血點,納於金斗內葬。

亭內置有香爐木製彩亭,爐內點燃淨香。

昔時香亭多請人扛抬,今多放顧卡車上。

香亭放置死者遺像。

喪葬中庫錢及銀紙燒化,有庫錢放入棺木內。

自冥司轉輪出世,其生肖庫曹借庫錢(充出生盤費),死後繳庫。

部份地區庫錢女兒負擔,燒化庫錢有所謂「寄庫」,即家屬追念其他亡祖先,使用,乃託亡喪亡帶去轉交而多燒若干庫錢,寓含有推恩及眾先祖教孝作用。

【轉柩.壓棺位】 出葬吉時到時,抬柩人員棺木移到奠禮堂稱為「轉柩」。

視喪家場地大小而定,可直接靈柩移至禮堂後方,若禮堂空間另有使用規劃,可抬柩者移動一下,象徵移柩(動棺),而移柩出屋外之同時,要安排工作人員(古俗要指派福壽雙全命人)來壓棺位,並於停柩處置: 壓棺位需準備物品(12樣)1、水桶(內裝水8分滿內置放零錢7個),祈「錢水活絡」。

2、紅圓12個(閏年13個)上面插紅色蠟燭置於圓形竹婁上(亦可一個不加奶油蛋糕或大發糕替代)。

3、烘爐1個(需準備木炭、火種)。

4、碗、筷子、湯匙、米、水桶(視兒子和孫人數準備份數)。

5、鹽、米(加起來半碗)起煞。

6、桶箍蔑。

壓靈位(三樣)1錢水2烘爐3無奶油蛋糕或大發糕【壓棺位】 請有德者之,靈柩起後置於原靈柩處,象徵家聲,喪家要致謝紅包。

至於殯儀館治喪者,習俗了。

壓棺位應準備物品:有圓12粒(閏年一粒)(有用石頭十二粒),表示家族團圓昌發。

發粿一個()(發財意思)放置於圓盤。

烘爐一個(表示)。

火夾、木炭一包、火種一包。

十二碗菜(表示子孫不愁吃食)、筷子12雙、湯匙。

春仔花、香、小紅燭12支。

米桶、一斗 二升 米。

水桶一個、清水、鐵釘(添丁)、硬幣。

米篩一個、桶箍(表示家族團結團圓),生者有幾房子孫幾份加長孫一份。

您登入,以訪客身份留言。

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出葬吉時到時,抬柩人員棺木移到奠禮堂稱為「轉柩」。

視喪家場地大小而定,可直接靈柩移至禮堂後方,若禮堂空間另有使用規劃,可抬柩者移動一下象徵移柩,而移柩出屋外之同時,要安排工作人員來壓棺位,並於停柩處置:紅圓12粒(閏年一粒),表示家族團圓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