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味道】好像有五種味道對應五行 |五味與五行的正確解讀 |

【五行 味道】好像有五種味道對應五行 |五味與五行的正確解讀 |

五味是指中醫理論,人五種能嚐到味道,同時應五行。

清代乾隆年間吳儀洛著《本草・藥性總義》[1]: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情況下,五味理論會如此結合五行理論。

那酸、、甘、辛、鹹,對應木、火、土、金、水。

如果你瞭解五行理論話,你肯定會發現一個問題。

比如酸性質是收,木特徵是生髮;性質是瀉下、燥,心特徵是炎上;同理,甘、辛、鹹性質應五行特徵對不上。

“五行”説可以應用於各類食物。

五行 味道 Play

比如酸性質是收,五行之金性質是收;性質是下、燥,五行水性質是下、燥。

剩下三者同理,甘與木性質,辛火,鹹土。

其實,酸、、甘、辛、鹹屬五行,應該是金、水、木、火、土。

如果你能理解到這裏,會得出一個這樣結論。

那五味入五臟,入並不是他本來五行,而是入他所克五行。

因為五行之間五種關係,生、克、泄、耗、助之中,發生關係克。
五行 味道

到這裏,你肯定能理解了如下治病原則。

其一,火病,苦味藥,比如黃連瀉心湯,其實取水克火五行原理。

其二,肝不藏血時往往要用到酸味藥,其實木氣生髮過不能收斂,取酸味藥收斂他,五行原理是金克木。

二、五行與五味應。

“五行”説可以應用於各類食物。

説食物中應有“五行”應味道。

《尚書·洪範》從“五行”含義中總結出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對應五種味道,即鹹、、酸、辛、甘,這中國傳統上所謂五味。

後人解釋這五味產生是因為水潤下溶解土中鹽份或得自海水鹹味;火烤焦東西其味苦;木長出之果實未熟酸;金銷溶氣體辛辣;稼穡獲穀物其味甘甜。

這種五行與五味應的説法雖然有牽附會嫌,但它表達味美源於看法是符合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三、五味五臟相通。

陰陽五行學説五行配五味,是五味人體五臟中起作用為“和”先決條件。
五行 味道

如所食五味五臟相矛盾,可能捐傷五臟;如所食五味五臟,可以產生精血。

《素問·五臟生成篇》説:“多食鹹,胝凝泣而變色;多食,皮槁而毛撥;多食辛,筋急而爪枯;多食酸,肉胝而唇揭;多食甘,骨痛而發落,此五味所傷。

故心,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鹹,此五味所合。

”這一段論説,闡發了飲食人體作用影響,強調了人相通統一。

我們進行食補時候結合五行理論,五味五色五臟之間關係全都一一應起來,這才算是瞭解了食補。

五行 味道 Play

延伸閱讀…

五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好像有五種味道對應五行,是什麼?

中國飲食調理原則,受到五行調和理論啓發。

在調和五味上,五行節氣觀念來解釋,可算是一個發明。

雖然五行論無法解釋所有烹調條件和方法,然而五行、五味、五臟間關係,代表了中國人看待飲食觀點,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自身道。

四、五行季節食物相和。

陰陽五行學説五行、五味、五臟之間關係時,規定了人飲食季節性五味、五臟和五行相符。

像《素問》四時氣候變化提出“熱運熱”“用温運温”“寒運寒”“涼運涼”飲食原則;《周禮·天官》四時機體需特點提出調味應“春多酸、夏多、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幹”原則,調節人體關係方面發揮了積極指導作用,有些如今沿用。
五行 味道

五行理論,即金、木、水、火、土,相信只要是中國人有所耳聞。

五行學説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將世間萬物規律和五行聯繫起來,用以解釋世界。

我們知道人體有五臟,這五臟是和五行理論結合。

而食補這方面,食材是有各種顏色,我們稱五色,食材味道鹹,我們稱為五味。

我們進行食補時候結合五行理論,五味五色五臟之間關係全都一一應起來,這才算是瞭解了食補。

延伸閱讀…

五味與五行的正確解讀

王子輝專欄| 源於陰陽五行學説(下)

《黃帝內經》中提到“五行有五色,五臟有五行,五色入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應五色青黑黃,對應五臟肺肝腎心脾”而飲食五味:酸、、甘、辛、鹹,五味人肝、心、脾、肺、腎應。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得出五行五臟五色五味對應關係,食補之時要運用這些關係自身情況調整進行進補了。

1.肝屬木,應青色和酸味。

綠色食品,肝、膽、面色、人體器官有保健養生作用,同時利藏血、疏泄,最佳食用時間中午或午夜。

綠豆、青豆、獼猴桃、奇異果、黃瓜、芹菜、菠菜、筍類是營養價值一些綠色食物。

而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作用,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病菌,有防治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功效。

2.心屬火,對應紅色和苦味。

紅色食物五行屬火入心經,如胡蘿蔔、西紅柿、紅豆,具有補血、利尿、活血化瘀、促進心臟活動功效。

中醫認為,苦味具有和利尿作用,能瀉火,同時可堅。

平時吃些苦味食物瀉火,比如苦瓜、蘿蔔葉、頭菜。

3.脾屬土,對應黃色和甜味。

黃色食品,含有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可以健脾,預防胃炎,防治夜盲症,護肝,使皮膚變得,並有中和致癌物質作用。

常食黃色食品如:黃豆、玉米、小米、香蕉、南瓜、金針菇、黃花菜,脾臟、胃、口、舌根、肌肉有保健養生作用。

甜味即中醫中説“甘”,《黃帝內經》中反覆強調“甘入脾”,東西如山藥、香蕉、大棗,可補養脾胃,補充人體熱量,解除身體。

另外,甜味會使人放鬆,所以工作壓力人吃點甜食可以睡得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