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者説:日本貨幣史歷程受到中國影響。
中國銅錢不僅是日本貨幣文化源,直接推動日本進入金屬鑄幣時代,它後世日本貨幣演變起到了原始奠基性作用。
古代時期東亞地區,黃河-長江流域發源地的古中華文明,領東亞文明先,並整個東亞地區產生輻射影響。
處於大洋之中日本列島,很開始受到來東亞大陸黃河-長江流域文明移民影響。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5世紀時,為躲避戰禍(當時處於中國東周時期春秋諸侯爭霸),一些東部沿海地區人們東渡移居,一部分到了朝鮮半島南端,有一部分進入了日本九州島,並深入到日本本州。
後來,日本列島移民現象持續,這些移民既有古代中國人(黃河-長江流域),有古代朝鮮人(朝鮮半島),有來自其他地區移民。
移民遷入之前,日本列島處於新石器時代,當地原始部落土著人採集狩獵生,會製作陶器,會金屬冶鑄。
中國移民遷入後,帶去了水稻和金屬冶鑄技術,幫助日本列島(西部和中部)進入農耕社會和鐵器時代。
農耕文明出現、生產工具變革,使得日本列島人口增長,社會文明進程加快,階級開始分化,形成了有級性國家政權。
公元前1世紀時,日本列島上有一百多個小型分散部落政權。
到3世紀中期時,本州中部興起一個聯合部落政權——和,隨後長期武力擴張,和統一了日本列島西部和中部地區。
這場“移植式大改革”中,日唐交流變得十分密切,兩方政府多次派遣使者出訪,並且雙方經貿活動變得空前。


▼圖:公元300-400年,倭國控制版圖變化。
圖片來源:http://blog.goo.ne.jp公元前4世紀公元5世紀期間,東亞移民影響下,日本列島完成了從以狩獵採集生、使用石器工具、分散原始部落社會,農耕生產為生、使用銅器鐵器工具、統一奴隸制國家社會轉型。
此外,社會大轉型過程中,日本列島上部落政權,和中國封建王朝(秦漢魏晉)建立了斷斷續續外交關係(名義上臣服於古中國封建王朝),並持續受到古中華文明影響,是儒家文化思想。
古中華文明對日本列島早期文明輸出過程中,中國貨幣(銅錢)伴移民隨遷或外交、經貿,流入到日本列島上,其中包括:秦朝“半兩”,西漢和東漢“五銖”,王莽新“大泉五十”“貨泉”“布泉”,以及魏晉南北朝、隋朝時期各種銅錢,這些銅錢日本有實物出土。
這些中國銅錢不僅是古中華文明日本列島早期文明輸出的象徵,是日本列島上貨幣文化源。
▼圖:秦、漢、魏晉南北朝、隋朝時期流入到日本列島中國銅錢,日本學者統稱“渡來錢”,即“非日本本土鑄造外來錢”。
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
不過,上述提到的古中國銅錢,流入到日本列島數量很少,而且,這些銅錢流入後,並沒有當作貨幣流通起來,而是當作裝飾品或奢侈品收藏、使用。
這是因為當時日本列島上商品經濟十分落後(商品交換規模,),沒有發展到需要使用金屬鑄幣歷史階段。
當時日本列島使用是實物商品貨幣,即以各種實物商品(如米、絹布、鐵器、鹽)作為交換媒介,地充當價物,這些商品貨幣不是完全意義上貨幣(具有普遍使用性,而且也不統一)。
所以,雖然中國秦朝以來,有銅錢流入日本列島,但是日本列島並沒有進入金屬鑄幣時代,而是經歷了實物商品貨幣時代。
直到7世紀中期“大化革新”開啓,日本貨幣史進入一個歷史階段。
5世紀初,和國統一日本列島大部分地區後(北海道外),進一步密切和古中國交流,並開始學習漢字,且漢字作為自己書面語言。
漢字引入和接受,大和國統治階層,古中國封建王朝政治經濟制度,以及社會文化,有了深入瞭解,於是試圖模仿學習。
到6世紀末時,深受中國儒家和佛教思想影響聖德太子,其攝政期間(593-622年)進行了 “推古改革”,目的是削弱奴隸主貴族勢力,強化天皇專制權力。
聖德太子去世後,改革一度中斷。
645年,孝德天皇即位後繼續推進改革,汲取中國唐朝政治經濟制度經驗,進行了 “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使得日本一個奴隸制國家,轉型成了天皇為中心中央集權制、律令制國家(依靠完備法律條文進行統治,所以稱作律令制)。
大化革新期間(646-701年),倭國改名為“日本”,大王改名為“天皇”,日本國名和天皇制此後沿用至今。
大化革新對日本社會影響,遠不止限於政治經濟體制變革,這場具有劃時代意義變革中,日本全面學習了中國唐朝文化,涵蓋思想宗教、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多個方面。
唐朝於618年建國,且進入了“貞觀治”,,日本統治者希望通過引入唐朝進制度和文化,讓自己起來。
這場“移植式大改革”中,日唐交流變得十分密切,兩方政府多次派遣使者出訪,並且雙方經貿活動變得空前。
於日唐商貿變得,唐朝銅錢(開元通寶)大量流入日本,程度上刺激了日本商品經濟發展,同時也向日本輸入了貨幣(銅錢)文化,日本一些大城市(京畿地區)民眾開始嘗試“開元通寶”銅錢當作貨幣交易。
這和以往歷朝中國銅錢流入日本情況完全,以往銅錢流入數量,且只是裝飾品或奢侈品,並沒有當作貨幣流通(前文提到)。
另外,大化革新中土地制度和租税制度改革,促進了日本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商品交換規模擴大且日益,需要適合價物來貨幣,而以往實物商品貨幣(如米、絹布、鐵器、鹽)顯然無法適應時代需求,而來唐朝外來銅錢,很日本民眾接受。
大化革新時代背景下,唐朝“開元通寶”銅錢順利進入日本社會,成為交易媒介,承擔起貨幣職能,成為了日本社會使用金屬鑄幣。
以此界,日本商品貨幣時代結束、金屬鑄幣時代開啓。
唐朝“開元通寶”銅錢開始日本流通後,日本出現了兩種本土金屬鑄幣——無文銀錢和銅錢。
這兩種金屬鑄幣有考古實物出土,但是鑄造年份,鑄於7世紀下半葉,這是目前為止,日本發掘出土本土金屬鑄幣。
無文銀錢雖有實物出土,但歷史考證並詳細。
而銅錢出土數量不僅多,而且其一起出土,有鑄造它模子和工具。
▼圖:無文銀錢(左)和銅錢(右),主要出土於奈良地區,當時日本都城所在地。
無文銀錢,表面貼着銀片,幣面上沒有任何文字或圖案,圓形且中間有一小孔(串連起來);富本銅錢,銅材質,圓形方孔,周邊輪廓,幣面上刻有“”二字,有七個凸起點。
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設展示圖錄》。
▼圖:富本銅錢(複製品)。
日本奈良縣明日香村飛鳥池遺址(1998年發現)發掘過程中,出土了許多銅錢,和鑄造銅錢模子和磨刀石、銼刀。
圖片來源:日本銀行貨幣博物館。
另外,日本正史著作《日本書紀》記載,天武天皇12年(683年),“今後,銅錢,銀錢”。
這裏銅錢,就是指銅錢;而銀錢,就是指無文銀錢。
這進一步佐證了這兩種金屬鑄幣7世紀下半葉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富本銅錢是高度模仿唐初 “開元通寶”銅錢而鑄,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富本銅錢形制上外圓內方、周邊有輪廓,直徑24mm,而且幣面上下“”二字是歐陽詢隸書漢字,幣面左右七個凸起小點,代表是中國陰陽五行思想(日、月、金、木、水、火、土)。
“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是唐朝第一種鑄幣,是中國貨幣史上首次使用歐陽詢隸書字體作為幣面銘文銅錢,其直徑24mm,而且其流通時期貫穿整個唐朝(621—907年)。
日本大化革新開啓之前,“開元通寶”開始流入日本,成了日本鑄造本土銅錢參照模板。
金屬貨幣特點重量計價。


延伸閱讀…
總結而言,可以確定是:“”銅錢是目前發現日本本土金屬鑄幣,且是唐“開元通寶”銅錢模板而仿鑄,這説瞭日本貨幣文化源,來源於古中國唐朝銅錢。
不過,富本銅錢鑄造數量並多(出土量並多),出土地,而且古籍文獻中記載,這説本錢時流通。
富本銅錢鑄造後,唐朝“開元通寶”繼續日本社會上流通,而且於“開元通寶”工藝水平、程度優於富本錢(於日本鑄造技術落後,富本錢鑄造得),受日本民眾青睞。
701年《大寶律令》制定,標誌着大化革新基本完成,日本正式確立了天皇為中心中央集權制、律令制國家,此過程中,日本社會統一國家意識高漲,皇權專制大大強化。
彰顯國家獨立主權和天皇高權威,日本皇室朝廷希望唐朝學習貨幣制度,從而建立日本自己獨立幣制。
707年8月,元明天皇(女)即位;708年1月,武藏國向日本皇室獻貢銅,當時日本皇室掌握銅原料很少,紀念此事,元明天皇將“慶雲” 年號改為 “和銅”,並下令這些銅鑄造“和同開珎”銅錢。
同時,日本皇室朝廷設立了“鑄錢司”和“催鑄錢司”,前者是專門負責管理貨幣鑄造發行機構,後者是負責監督各地鑄錢司官員。
這標誌着日本皇室政府正式掌控鑄幣權。
朝廷規定,只有鑄錢司才能鑄造貨幣,嚴禁私鑄,體現政府鑄幣權壟斷地位。
708年5月和8月,鑄錢司唐朝“開元通寶”銅錢模板,仿鑄了 “和同開珎”銀錢、“和同開珎”銅錢。
這兩種鑄幣是目前為止,有確切歷史考證、學界公認日本政府官方貨幣。
全羅南道南安郡位於朝鮮半島南部,我國寧波隔海相望,南安郡附近海域是古代中日貿易路。
1976年,這裏發現了一艘古代沉船,這艘中國寧波開往日本商船上價值城中國產瓷器外,有八百多萬枚來中國各個朝代銅錢。
這些銅錢到達日本後會獲得一個形象名字:渡來錢。
許多人印象中,古代中國國際貿易中總是處於優勢地位,國外商人江南產絲綢、瓷器、茶葉渴求,他們帶着一船白銀來,換成一船中華土特產走。
他們帶來懷錶、手槍總是貴族作稀有玩物,而寄予厚望工業產品無銷路。
對明清兩朝對外貿易來説,這種認識。
但明朝以前對日貿易是另外一種情景,古代中國和日本農經濟主,日本來中國手工業品需求不是。
往返兩國商人要裝載瓷器、絲綢等貨物外,中國銅錢預留大量倉位。
銅錢才是出口日本“商品”。
上圖_ 西漢五銖,西漢時期古錢幣黃銅鑄成銅幣是中、日歷史上主流貨幣。
金屬貨幣特點重量計價。
延伸閱讀…
漢朝五銖錢既五銖,明太祖下令鑄造洪武通寶分為分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五,重量是一兩(十錢),五錢、三錢、二錢、一錢。
一枚銅幣名義價值同成分、重量銅塊價值。
但是商業交易中,銅幣因為重量、含銅量和於攜帶特點,銅塊於流通,於是銅幣實際價值總是於同等質量銅塊。
雖然金屬貨幣出現紙幣貶值風險,但使用金屬貨幣有一個弱點,貨幣供應量經濟發展速度。
簡單的説,使用金屬貨幣社會面臨“缺錢”窘境。
錢不夠了擴大開採,加緊鑄幣行不行?同時,人們總有重金屬當作財富貯藏起來習慣,金屬貨幣流通中會磨損,所以總有一部分貨幣莫名其妙退出流通。
正道走,那銅裏摻雜質、五錢銅幣愣十錢花行不行?可惜歪門邪道還是不行,清朝道光年間,於戰亂年,國庫入不敷出,皇帝和大臣開始打銅錢主意。
通過鑄造五錢十錢虛值錢,一度緩解燃眉之急。
可違反經濟原理行政命令一張廢紙,哪怕是皇帝指揮部署經濟政策是扯淡。
虛值錢軍餉問題,支付財政開支問題,但是流入市場後原形畢露,沒人接受虛值道光通寶。
現在古玩市場一文錢道光通寶遍地是,可虛值一幣難求,可見流通之少。
這幾個原因放在一起,造成了通貨緊縮成為了金屬貨幣制度下箍咒。
古代日本可以説是金屬貨幣典範國家,不是典範,是問題典範。
上面幾個典型問題他一個。
錢不夠,成了日本人燃眉之急。
公元958年日本天皇幹預下發行了後一批品質有保證銅錢:乾元通寶。
此後七百年,日本國內無統一鑄造金屬貨幣,直到1636年永通寶問世,六百多年中日本只能依靠海外輸入渡來錢維持經濟。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島上優美的風景和鹹鹹的海風不缺外什麼缺,連足夠銅礦找不到,怎麼鑄幣?永樂通寶是明成祖在位時鑄年號錢,形式平錢,光背無文(日本仿製樂錢,錢背有“治”、“木”字;於中國鑄造永樂通寶,日本仿鑄永樂通寶於鑄造量多,導致其收藏價值),直徑2.5釐米。
明朝建立前,明太祖發行“大中通寶”銅錢;明朝建立後,發行“洪武通寶”錢。
然而,明太祖於1375年(洪武八年)開始發行“大明寶鈔”紙幣,推行紙鈔主通貨制度,禁止銅錢明朝國內流通。
成祖即位後,於1408年(永樂六年)下令南京、北京開設錢局,開始鑄造永樂通寶。
1411年(永樂九年),下令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各布政司開設錢局。
雖然永樂通寶明朝國內鑄造,但目前中國大陸發現永樂錢並多,該錢國外是大量流通。
南中國海及環印度洋周邊國家和地區有出土發現永樂通寶記錄。
[1]南洋爪哇、舊港、錫蘭國通用永樂通寶,[2]這些大多是鄭和下西洋時鄭和船隊帶出國。
日本室町幕府執政期間,引入大量永樂通寶錢,取代流通數百年宋錢(宋朝錢幣)。
非洲肯亞曼達島2013年出土一枚永樂通寶,研究人員指出該發現有助證明鄭和船隊到過肯亞。
[3]
明朝鑄造外,日本和安南仿鑄過永樂通寶。
安南一度明朝佔領及統治(1407年─1427年),明朝政府該地大規模鑄造徑小、書法字樣真書永樂通寶。
[4]琉球國亦曾模仿永樂通寶,鑄大世通寶、世高通寶。
明朝境內出現大量私鑄錢,景泰七年(1456年)北京私鑄錢案件出名。
[5]
您可選擇常用商店 , 使它排列上方 , 供您進行搜尋結果篩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