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有一頭外面相通巷子。
例前面是條死衚衕,無路可通了。
2.比喻絕路。
例凡事看開點,不要死衚衕裡鑽。
衚衕一詞來自元代蒙古語的説法,數百年來流行,主要原因是見諸元雜劇。
主幹道相交形成若干長方形居民居住區,居住區中有等距離東西走向若干小巷,這些小巷稱為衚衕,當時規定大街24步(37.2米),小街12步(18.6米),衚衕寬六步(9.3米),衚衕、小街和大街構成了元大都城市街道體系。


《沙門島張生煮海》中有如下白:「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説:『我家住磚塔兒衚衕。
』」其中磚塔兒衚衕今天磚塔衚衕。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認為:「衚衕本元人語。
」但這個説法近年遭到諸多質疑。
北京市地理學會王越表示:「井標識物並列入街巷名稱,建元前存在,始於元代水井説有誤。
北京帶「井」字街巷並多,北京水井主要分佈菜園圃和大街上,蒙古語井發音漢語衚衕讀音無涉,衚衕與水井無關。
」另外,漢語吸收外來語大多是於有前所未見新事物或概念傳入中國,例如古之「葡萄、苜蓿,菩薩、羅漢、佛陀、塔、劫、禪」;然而井中國事物,漢語表街巷詞語多,有「街、坊、巷、弄、里巷、曲巷、火巷、火弄、後衕」。
因此,突然捨棄漢語使用數千年既有詞語、吸收蒙古語詞語來作為井或巷代稱,並不合情理。
有人認為,韓國城市中街區「동(dong,常譯洞)」,其實本字是「衕」。
衚衕歷史和現在北京城一樣,現在北京城是元大都基礎修建,元大都城共有11座城門,城門內大街構成了全城主幹道。
主幹道相交形成若干長方形居民居住區,居住區中有等距離東西走向若干小巷,這些小巷稱為衚衕,當時規定大街24步(37.2米),小街12步(18.6米),衚衕寬六步(9.3米),衚衕、小街和大街構成了元大都城市街道體系。
北京城是元大都基礎上修建基本沿襲了元大都格局,內城包括磚塔衚衕內許多衚衕是元代遺存。
但自明開始,對城市建築規範鬆,出現了許多斜街和規則街道,明英宗時期開始修建外城斜街和標準衚衕多了。
歷史上北京衚衕眾多而著稱,民間有「衚衕三千六, 沒名衚衕賽牛毛」説法。
元《析津志》記載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條火巷,二十九條衚衕」;明朝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一書中記載,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衚衕1170條,其中直接稱為衚衕有459條;清朝朱《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所列北京街巷衚衕名顯示,清朝時北京有街巷衚衕2076條,其中直接稱為衚衕978條;1944年日本人多田貞一《北京地名志》記載,當時北京共有3200條衚衕;1949年統計顯示北京城區有名字街巷6074條,其中衚衕1330條,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裏71條,而習慣上,人們上面提到衚衕、街、巷、道、裏統稱衚衕。
於衚衕和北京歷史密切淵源,衚衕和四合院看作是北京平民文化象徵,衚衕遊為主題北京風情遊升温。
但是歷史發展,多衚衕和平房區成危房改造對象:一方面是居住城區市民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另一面是市區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急於利用舊城大片土地,來底層和上層雙重重壓之下,北京衚衕正在每年數十條速度加速消失,取代衚衕是現代化但沒有北京建築特色高樓大廈和通衢大道。
因此,一些文化人士發出警告:文化北京正在因為衚衕和四合院消失而消亡,世界城市建築史上經典作——明清北京城瀕臨徹底消失邊緣[原創研究?]。
2004年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簽發《城市紫線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即紫線範圍內,禁止進行違反保護規劃大面積拆除、開發;禁止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格局和風貌構成影響大面積改建;禁止損壞或者拆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禁止修建破壞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禁止佔用或者破壞保護規劃確定保留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樹名木;禁止其他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構成破壞性影響活動。
這一管理辦法北京舊城衚衕和四合院保護提供了法律。
你聽過「鑽進死衚衕」這句話嗎? 這是我爸爸那個年代説話,「衚衕」是大陸稱為巷子地方,而前面加個死,那可瞭解他是個沒出路小窄巷,這個意思多半代表著思維上牛角尖、現實上面無法解決困境、抑或目前正身處於絕路狀態中。
每我思維一些瑣事越來越複雜、思考越沈淪時,我那媽咪,會模仿我父親家鄉口音,帥帥我來這一句,雖然什麼幫助,但讓人莞爾一句話。
但當地居民有時會它們取一個名字。


延伸閱讀…
這個階段步驟表我攜帶著,我來説,他像是一張地圖,像是一張情緒檢查單,提供我目前位置,而是,「卡住」死衚衕裡並可怕,是卡住後,要繞這麼路才能出來,讓讓 我覺得犧牲。
出處曲波《林海雪原》:“我們利用了奶頭山天險,仙姑洞這個死衚衕,許匪堵成甕中鱉。
”例子餘華《胡安·魯爾福》:“因為他寫作進入了死衚衕,他找不到可以鑽出去裂縫。
”1、歷史上形成。
死衚衕一條衚衕裏進部分衚衕段兒,這些部分有細長、有些地面得像一個空場兒、有左拐或右拐迷魂陣,沒有出口。
2、新建不能通行小巷,名稱稱為「裏」,上海「里弄」類似。
例如西四南大街路東有個保存「義達裏」。
3、通行衚衕變成通行死衚衕,是後來有人胡搭佔或工程建設,路堵死造成。
1、有名字死衚衕佔少數:例如前面提到西四南大街路東「義達裏」,地安門外大街東側「杏花天衚衕」,以及小半截衚衕,。
2、沒名字死衚衕佔多數:大多數死衚衕沒有獨立名字,與相通衚衕門牌排列。
但當地居民有時會它們取一個名字。
延伸閱讀…
這個名字官方承認,不能範圍流行。
例如迎新街路西有一條死衚衕,,裡邊有四五個院落,周圍居民叫它「狗尾巴衚衕」。
北京人於「死衚衕」,死衚衕裏住著親戚朋友,或住家死衚衕裏,人們是會死衚衕裏走。
倒是過去有些兒,行竊後人們追,不擇路,鑽進死衚衕,那可成了「甕中鱉」啦!死衚衕裡邊「空場兒」是小孩天地,於這裡沒有車輛通行,會發生交通事故;沒有外部閒人,是熟悉「發小」,會「野孩子」欺負,所以家長放心。
女孩子多這裡「跳間」、「跳皮筋」,男孩子玩「彈球」、「拍洋畫」、有時踢「足球」。
説是「死」衚衕,卻不是死氣,生氣和活力。
當下北京老城區許多衚衕成片地倒下,隨著衚衕消亡,死衚衕地消逝,只有在衚衕裏生活過老北京人聊天時,流露出對往日那些衚衕,那些死衚衕以及死衚衕裏生活經歷悠悠懷念。
北京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明代北京城,進行城市建設規劃時,北京內外五城命名了十幾個「羊」地名,如羊房衚衕、羊肉衚衕、養羊衚衕、羊市口。
身為80後北京小孩,雖然有像前門,鼓樓孩子一樣住衚衕裏,有著衚衕文化。
但是我們有自己記憶。
眼看90後成家立業,00後即成人,10後開始接觸花花世界。
回想起來伴隨著我們那些記憶,那些事物,那些人,盡感慨萬千。
青磚塔衚衕 歷代帝王廟 西四北四條作為一個南城人,每次路過西四,母親會講起當年她新婚一套組合大衣櫃這裡指標換取。
而位於西四南大街上老俄式西餐廳,是當年她父親會吃飯地方。
現如今,隸屬聚德華天大地西餐廳,依舊開這條熙熙攘攘西四南大街東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