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湘語長沙話:[t͡sã˩˧ sɔ˧ sɿ˨˩]),簡稱,稱星城,名潭州,素有「屈賈鄉」[4]、「瀟湘洙泗」譽[5],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省會。
位於湘東北湘江下游,中國中部中心城市以及中國特大城市之一[6],是國性綜合交通樞紐[7]、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周邊株洲、湘潭構成株潭城市羣。
市區通用湘語長沙話,下轄縣市使用寧鄉話、贛語瀏陽話[8]。
市人民政府駐嶽麓區嶽麓大道218號。
長沙有兩千多年原址城建史[9],「長沙」一名見於先秦時代《逸周書》[10]。
秦代始設長沙郡,西漢建立長沙國,所存馬王堆漢墓舉世聞名。
唐代長沙窯首創釉下彩瓷器,銷世界各國[11]。
五代長沙南楚國。
北宋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12],留有「惟楚有才,於斯盛」名聯。
清末長沙中國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13],近代成為了中國維新革命運動中心。
維新派譚嗣同等人此興辦時務學堂,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興此創立華興會,毛澤東人沙求學和開展政治運動。
抗日戰爭中長沙後方之一,承接沿海城市內遷,但其後「文夕大火」以及長沙會戰重創了長沙經濟和城建[14]。
如今,長沙擁有工程機械、材料主產業鏈,譽為「世界工程機械」[15][16],GDP增速21世紀初中國主要城市之中[17],並擁有中國中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湘江新區[18]。
2020年代以來致力於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引領中非經貿合作[19][20]。
擁有3所985院校沙是超級雜交水稻、「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中國首台激光3D打印機誕生地[1],中國首條國產磁浮鐵路線開通於此[21]。
長沙傳媒、出版產業突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首個世界「媒體藝術」[22],湖南衞視中國省級衞星電視頻道中影響力[23][24]。
嶽麓山、湘江和橘子洲為地理和文化符號,長沙又名「山水洲城」[25],孕育了共賞市井文化,稱為中國「娛樂」[26][27]。
距今20餘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已有人類活動[28];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地區人類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聚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2500年,長沙地區進入原始農業社會,有着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特徵[29][30]。
記載,長沙地區夏屬三苗國[31][32],後華夏族征服三苗族,長沙地區成揚越人居住地。
關於長沙一名由來,唐代《元和郡縣誌》認為得名於萬裏沙祠[33];另一説認,「長」古越語虛詞,「沙」意為湘江兩岸白沙如帶[29];此外有星宿來説,即來軫宿中沙星,長沙因此稱「星城」。
但二十八宿體系創立晚,因此該説應後人附會[34]。
商中期開始,「揚越」成為商「南服」並其納貢。
《逸周書·王會》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營建洛邑竣工,各諸侯方國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是「長沙」這一地名可考史籍記載[10]。
長沙古越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石器為工具,過着刀耕火種氏族生活。
商中後期長沙地區受中原影響,進入青銅器時代,到西周後期出現了銅鋤、銅插(即耙),而且製造出了工藝,有着古越族特色青銅容器、樂器,四羊方尊和大禾方鼎代表[35]。
春秋後期,楚國南征並佔領了湖南全境,楚人代替越人入主了長沙地區,始建長沙城[36],楚文化替代了文化。
長沙自此作為楚國糧倉和軍事重鎮達800年[37]。
楚人帶來了中原生產工具,使長沙進入了鐵器時代,結束了原始社會狀態,得以跨越奴隸社會而直接進入了社會[3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長沙中心,北至湖北以南、南逾南嶺、東臨江西西北、西接沅江流域範圍內建立起了「長沙郡」,為秦代36郡之一,湘縣郡治,長沙自此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正式納入中國政治版圖[39]。
公元前202年(漢高帝五年)劉邦封開國功臣吳芮長沙王,建立長沙國,將秦代「湘縣」改名「臨湘縣」作為國。
西漢長沙國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吳氏長沙國傳5代,歷時46年;「劉氏長沙國」傳7代8王,歷時164年。
其中,吳氏長沙國時期是長沙古代史上一段時期。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前元四年),賈誼外放長沙王太傅,記載了”長沙乃二萬五千户耳”户籍數,可知此時長沙是一座萬人口城市[40]。
舉世聞名馬王堆漢墓墓主辛追為吳氏長沙國丞相利蒼妻,其遺體世界上已知保存時間屍,墓中素紗褝衣展示了西漢紡織技術巔峯,隨葬品T型帛畫為現存描寫西漢生活大型作品。
公元9年(新莽始建國元年),長沙國改名「填郡」,臨湘縣改名「撫睦縣」。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光武帝劉秀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子劉興長沙王,復建沙國,控制洞庭以南局勢。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劉秀廢長沙國,復置沙郡[39]。
三國時期長沙郡屬東吳,上隸屬荊州。
190年(初平元年)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長沙太守孫堅起兵會盟,長沙是東吳孫氏發跡地。
有關東吳土地、賦税、司法制度以及相關典章14萬餘枚走馬樓簡牘,於1996年長沙市中心發掘出,超過中國現代以來發掘簡牘總和。
307年(西晉永嘉元年),晉懷帝司馬熾荊州分出8郡另立湘州,長沙國臨湘縣治所,是長沙建制史上標誌性事件。
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中心,其戰略地位與作用鞏固。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長沙有昭潭,改湘州潭州,奠定了到清代為止長沙建置基本規模。
改臨湘縣長沙縣,是長沙縣名始。
唐太宗時期,潭州屬江南道,後屬江南西道。
708年(景龍二年),長沙縣中分出瀏陽縣,自此長沙縣名改變[30]。
唐以前長沙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中原地區,三國、兩晉和南朝400餘年經營開發,到唐前期,趕上了中原地區發展,此時長沙人丁昌盛、經濟、文化。
771年(曆六年)時任潭州刺史張謂寫下了《 長沙土風碑銘》 [41];詩人杜甫遊長沙時寫《》一詩中長沙有着「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齒膝」描繪[42]。
唐代長沙銅官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波斯灣,越窯、邢窯同為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11]。
「安史」後,764年(廣德二年)衡州(今衡陽)為治所設湖南觀察使,768年(曆三年)治所遷往潭州,「湖南」作為行政區劃名稱首次出現。
907年(後梁太祖開平元年),馬殷受封楚王,潭州,號沙府,建楚國;927年(後唐明宗天成二年),楚國正式成立,史稱南楚或馬楚,成為五代十國十國之一。
馬楚政權時期,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藩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安定環境。
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43]。
這期間楚國北方各個政權貿易茶葉主,湖南茶葉從此全國聞名。
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廢長沙府,復置潭州,長沙縣州治。
宋代是長沙歷史上十分時期,長沙作為湖南政治軍事中心地位鞏固,行政區劃基本定形。
長沙城坊市界限打破,經濟發展超過了中原。
北宋詩人張祁寫《渡湘江》一詩中有「長沙十萬户,遊女京都」之句[44]。
976年(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為今日湖南大學前身。
朱熹、張拭長沙講學,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眾,飲池水立涸」,史稱「朱張會講」,為南宋書院會講之一,長沙由此成為湖湘文化中心[45]。
其他經濟作物。


南宋初,湖南民族、軍閥矛盾鋭,動亂,此時潭州為沿江6大帥府之一,有宰相李綱、張浚,韓世忠、王理、嶽飛後來到過沙。
1179年(淳熙六年),愛國詞人辛棄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長沙建立了飛虎軍;宋末潭州戰中湖南安撫使李芾抗元舉家投井,嶽麓書院數百書生集體盡,彰顯了湘人愛國氣節。
1277年(元世祖元十四年),改潭州為潭州路;1329年(天曆二年),元文宗「潛邸所幸」,改潭州路天臨路;1364年(元順帝二十四年)九月,改天臨路潭州府。
元代長沙商貿,作為長江流域新興商業城市記載於《馬可波羅遊記》和《元史·食貨志》中。
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潭州府更名沙府,隸於湖廣布政使司。
明代沙府提出「聚四方財,供一方利」戰略,耗巨資開河通商。
洞庭湖區素以糧食產量高聞名,後期,長沙成為中國四大茶市之一,清代成為中國四大米市之首,清末成為中國五大陶都之一[46]。
清代承襲明制,設長沙府。
清初,湖南屬湖廣總督和湖廣布政使司。
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廣湖廣左、右布政使司,長沙屬於右司;1723年(雍正元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治所長沙;次年,改沅巡撫湖南巡撫。
湖南正式成為中國內地十八省之一。
清初長沙經濟戰亂一度停滯,乾隆年間開始獲得了發展[47]。
清同治《長沙縣誌》記載了清代長沙商品流通盛況:「秋冬之交,淮商載鹽而來,載米而去;其販賣皮幣玉玩,列肆盈廛,江蘇、山陝、豫章、粵省之客商。
……北客西陝,其貨氈皮屬,南客蘇杭,其貨綾羅古玩屬,壟斷,南關內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盛。
[48]」此外,長沙今日街巷格局和街巷名明末定型[36]。
鴉片戰爭以來長沙成為中國維新和革命運動點,湧現出了大批歷史人物。
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此組建湘軍,晚清各地農民起義軍作戰中迅速成長,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局面,有着「中興相十九湖湘」名。
1852年(鹹豐二年)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率軍攻打長沙未果,9月,西王蕭朝貴戰死於長沙,迫使太平軍改為長驅北進。
1854年(鹹豐四年)初,太平軍鞏固天京攻打長沙,戰敗告終。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9月,維新派譚嗣同等人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下創辦了新式學校時務學堂,梁啓超中文總教習,為戊戌變法時期建立新式學校之一。
次年發起南學會,出版《湘學報》和《湘報》。
同時,一批官紳創辦近代工礦企業如和火柴公司、湖南礦務局、寶善成製造公司建立。
1904年(光緒三十年)2月15日,黃興、宋教仁、陳天華人「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明德學堂秘密成立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
次年7月30日孫中山主導興中會聯合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1904年同年,清政府《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規定,開放長沙通商口岸[49]。
開埠後長沙商業,紡織、火柴、電氣、冶金、機車、印染、麵粉近代工業開始發展,並且成為了中國八大手工業城市之一[50]。
然而生產方式和外國資本進入加速了農民破產,1910年(宣統二年)春,於糧食歉收,米價飛漲,長沙爆發了轟動一時搶米風潮,外國領事住宅、洋行、郵局、教堂、大清銀行、海關搗毀,事件英、美、法、德各國聯合清政府鎮壓,反映了清末社會矛盾鋭。
武昌起義後,1911年10月22日達峯、陳作新率新軍革命士兵和會黨舉義,佔領長沙城,湖南軍政府成立。
1915年,讀於時務學堂蔡鍔發動了反袁世凱復闢帝制,維護中華民國護國運動。
同年,毛澤東、蔡和森中國共產黨早期核心人物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
1920年,毛澤東、何叔衡新民學會骨幹成員長沙秘密組建了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日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基礎。
1927年5月21日,中國國民黨何鍵所部第35軍第33團團許克祥長沙發動兵變,襲擊湖南省共產黨黨部、總工會、農民協會等共產黨機關,捕殺共產黨員和左傾人士100餘人,宣佈擁護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是馬日事變,象徵着汪衞武漢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公開合流。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湖南省治、長沙府治長沙縣同治。
1913年撤長沙府,1933年設長沙市,市縣分治。
辛亥革命後長沙現代化繼續發展,如1912年湖南都督府參議吳作霖籌建裕湘紗廠即為湖南近代工業代表。
1914年1917年,長沙拆除城垣,留天心閣一段。
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沙段通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沿海地區人口內遷,長沙人口暴增,成為淞滬會戰、南京保衞戰會戰後方,迎來發展鼎盛期。
1938年,應戰爭形式,國民政府採取焦土抗戰政策,外加一系列因素,引發了文夕大火,長沙城大部分燒毀殆盡。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間,國軍日軍此展開了四次沙會戰,重創了長沙民生經濟。
抗戰結束,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
1949年夏,解放軍渡江逼近長沙。
時任湖南省主席陳明仁程潛宣佈投降,長沙免於戰火[39]。
1949年8月5日,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長沙轄8區82保1838甲,為湖南省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發展。
長沙作為毛澤東早期求學和事革命活動城市,有着第一師範、橘子洲頭、愛晚亭歷史地標,文化大革命時期視為是革命聖地。
1982年,國務院公佈沙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長沙了戰爭毀壞歷史蹟,如1983年天心閣[51],1986年修復的嶽麓書院[52]。
於過去戰爭破壞和產業基礎,長沙1949年改革開放前一度經濟發展。
產業上農業,工業工業主且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代,長沙經濟同沿海城市差距進一步拉大。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南巡途經湖南,長沙接見湖南領導人時要求「改革開放膽子要一些,經濟發展要一點,總要力爭幾年上一個台階」。
1992年7月30日,國務院決定,長沙正式外開放[53][54]。
1980年長沙制定了GDP到2000年翻兩番目標,於1994年提前超額完成[39]。
2000年代,長沙經濟實現了10年間近5倍增長[17]。
2004年,國家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沙所在中部地區劃入國家戰略版圖,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塌陷」政策局面得到扭轉。
長沙是「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之一,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優勢[55]。
長沙和鄰近株洲市、湘潭市一體化速度加快,長沙迎來了發展機遇,2007年年底,長沙、湘潭、株洲組成株潭城市羣國務院批准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中部城市羣建設驅,《南方週末》評價「中國第一個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案例」[56]。
同年,長沙成立了大河西先導區,並於2015年4月改名湖南湘江新區,升格中國中部首個國家級新區[57],成立以來GDP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國新區前列[58]。
2017年5月,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獲批,是中國第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59]。
2020年8月,中國(湖南)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成立,旨在打造世界級進製造業集羣、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投資貿易走廊[60]。
於政府不動產調控政策和人才新政,長沙不動產價格中國主要城市中保持了低水平,長沙人口於2010年代十年間迅速增加300萬,增幅達到42.6%[61][62]。
長沙坐標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以南地區,湖南省東部偏北,地處洞庭湖平原南端湘中丘陵盆地過渡地帶,南依株洲、湘潭,北鄰嶽陽、西接益陽、婁底,東臨江西萍鄉。
東西長約230千米,南北88千米。
全市土地面積1.1819萬平方千米。
長沙北、西、南緣山地,東南以丘陵主,東北崗地主;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大體各佔四分之一。
長沙東有連雲山、大圍山、九嶺山呈東北~西南走向作雁行狀排列,海拔800米以上山峯有50多座,瀏陽大圍山七星嶺海拔1607.9米,轄區點;長沙西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峯13座,喬口鎮湛湖海拔23.5米,轄區點,海拔相差1584.4米。
長江一級支流湘江長沙最河流,由南向北貫穿全境,境內75公里,城市分為河東和河西兩大部分。
海拔300.08米的嶽麓山佇立於湘江西岸,長5千米衝擊沙洲橘子洲卧於江心,一起構成了長沙「山水洲城」地貌特色。
地質上,花崗巖體廣布,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
古老地層形成於10億年前。
距今1.4億年,長沙地區開始海上升成為陸地,形成條形山間盆地。
新生代開始,整個長平盆地上升陸地。
距今35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第三次冰期,瀏陽保留冰川地貌遺蹟。
地貌方面,長沙地勢起伏,地貌類型多樣,地表水系發育。
東北是幕阜~羅霄山系北段,西北是雪峯山餘脈東,中部是丘陵盆地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
東北、西北兩端山地環繞,地勢,中部遞降趨於,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如一個U形漏斗。
城內多級階地組成坡度平崗地帶[63]。
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
春秋,冬夏綿長。
長沙海遠,位於沖積盆地,邊緣地勢,向北傾斜,空氣可深入南下堆積,冬季同緯度地區,而夏季同緯度地區熱,是江南「四大火爐」之一。
長沙年氣温17.7℃。
1月,5.2℃,極端氣温-11.3℃(1972年2月9日馬坡嶺站),望城坡站1972年2月9日錄得-12.0℃。
7月,氣温29.4℃。
極端氣温40.6℃(1953年8月13日馬坡嶺站、2003年8月2日望城坡站),馬坡嶺站2003年8月2日錄得41.1℃,1951-2013年日高温≥40℃天數7天[64]。
全年無霜期275天,積雪日6天。
長沙東西山勢聳,雨量,年降水量1451.4毫米,東部山區達1600-2200毫米,西部1400-1600毫米,降水6月224.2毫米,降水12月49.7毫米;年雨日151天。
長沙降雨勻,3~5月降雨日數有49.4天,佔全年總降雨日數35%。
夏季旱澇無定。
秋冬降水減少。
日照,日照時數達1541.9時,作物生長期長。
冬春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全年保持着濕潤氣候特點,因此長沙冬季並蕭索,常綠闊葉樹,如香樟、女貞葱籠滴翠。
但考慮到長沙緯度(北緯28度),長沙冬天是。
長沙土壤種類多樣,可劃分9個土類、21個亞類、85個土屬、221個土種,總面積1366.2萬畝,其中,紅壤、水稻土主,佔土壤總面積70%25%。
其餘有菜園土、潮土、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長沙礦產種類,尢非金屬礦具特色。
查明有鐵、錳、釩、銅、鉛、鋅、硫、磷、海泡石(英語:Sepiolite)、重晶石、菊花石、煤50餘種,有全國獨一無二菊花石,儲量居全國首位海泡石,生產規模居全省第一永和磷礦,。
其中大型礦牀10處,小型礦牀16處,礦點300多處。
長沙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有生長和引進栽培樹102科、977種,其中常綠樹462種,落葉樹515種,喬木457種,灌木414種,竹藤類106種。
主要林木、杉、櫟、樟、楠、椿、茶、油茶、柑橘、毛竹。
全市土地總面積1774.2萬畝,其中林地930.94萬畝,佔土地總面積52.47%,森林覆蓋率49.98%,林木綠化率53.6%。
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量21008939立方米,其中喬木林蓄積19902702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94.73%;疏林蓄積9657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0.05%;四旁樹蓄積629976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3.00%;散生木蓄積450762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2.22%[1]。
長沙市現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歷史上沙是中國南方工商業城市和四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
唐朝、五代十國和南北宋時期,長沙經濟貿易迎來一個時間。
長沙窯出產陶瓷器暢銷國內,並大量外銷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和中東地。
農業、茶葉、紡織業十分發達。
明朝末年、清朝和民國時期長沙另一個經濟期。
長沙於明末時成中國四大茶市之一,清代時成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同時是桐油、湘繡商品銷售地。
近代維持到1938年文夕大火前。
大火後長沙基本燒毀,沙會戰,和三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經濟倒退。
改革開放初,長沙經濟同沿海城市一度差距拉大,90年代方才開始加速發展。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南巡」途中湖南長沙,和時任地方領導人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一些,經濟發展要一點,總要力爭幾年上一個台階」要求。
2004年,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長沙和鄰近株洲市、湘潭市一體化步入了車道,2007年,株潭城市羣國務院批准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年長沙成立了大河西先導區。
2015年成立湘江新區中國中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57]。
長沙傳統上工程機械製造業支柱產業,經濟轉型,2015年,材料產業產值達到2621億元,取代工程機械成為了長沙第一大產業[75]。
1978年沙市GDP總量16.85億元,到2017年達到10,535.51億元。
基礎長沙通過推動自主創新驅動加速工業化,和着力做強縣域經濟,2005年2015年十年間,GDP增幅達到460%,33個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
2016年,長沙提出了建設「三個中心」即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國家交通物流中心目標。
位於洞庭湖平原南部長沙歷史上位列中國「四大米市」首,糧食作物水稻主,一年兩熟,佔總種植面積80%左右,農户家庭經營佔大多數。
其他經濟作物。
長沙農業形成了優質稻米、甜糯玉米、茶葉、時鮮瓜果、商品蔬菜、花卉苗木、烤煙、中藥材八大主導產品。
油料作物山茶和油菜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草、花卉,主要水果品種有柑桔、葡萄、桃李,瀏陽長沙主要蔬菜生產基地。
大型牲畜生豬、黃牛和山羊主,生豬飼養轉入小型規模化經營,農户家庭飼養和小型規模化養殖半;黃牛和山羊農户散養或小型規模飼養主;本地家禽蛋類經營農户散養和規模經營半;奶類牛奶主,生產小型規模經營主。
長沙水產專業養殖主,水產品淡水魚類,魚類品種草魚、鱅魚(雄魚)、鯽魚、鯉魚和鰱魚主(包括鱔魚、泥鰍、蝦),甲殼類(龜和鱉)。
長沙現中國國商品糧生產和農業科研基地。
長沙第二產業,近代改革開放初工業主,改革開放初,長沙經濟其他中西部城市一起跌入低谷,工業發展。
1990年代開始長沙開始了工業發展期,形成了以工程機械產業龍頭格局。
21世紀以來產業鏈逐步完善,形成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家用電器、文化創意、中成藥及生物醫藥產業集羣[76],培育了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知名本土跨國企業。
2017年,長沙獲批全國第7個臨空經濟示範區——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並形成了「五區九園」即5個國家級園區,9個省級園區工業園區格局[77]:
另有9省級工業園區,即:隆平高科技園、雨花開區、天心開區、金霞開區、暮雲經開區、瀏陽區、寧鄉區、金洲新區、嶽麓工業區。
2020年,長沙A股上市企業達到69家,為中部第一[80][81],包括胡潤世界500企業愛爾眼科內,長沙以3家千億市值企業數量領先中國中西部城市[82][83]。
同年,長沙已有華菱鋼鐵、湖南建工、三一集團、中聯重科8家中國500企業,並佈局有173家世界500[84]。
金融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全市共有各類金融機構84家[85],東亞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新韓銀行、滙豐銀行外資銀行設有分行、本土銀行方面,有上市銀行長沙銀行、華融湘江銀行[86]。
長沙商業,近代長沙城城郭範圍「三湘第一商圈」長沙五一商圈,三國時代以來長沙以及湖南商業中心[87],此處匯集了九龍倉長沙國際金融中心、沙世茂廣場、海信廣場、日本堂百貨、香港新世界百貨各類商業業態,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坡子街民俗商業街百年商業名街位於此。
稱為「解放西」解放西路酒吧林立,太平街、化龍池、正街百年歷史街區日日遊人如織。
長沙另以伍家嶺、東塘、長沙站、濚灣鎮地傳統商圈,此外,芙蓉北路CBD、洋湖新城、濱江新城、紅星、梅溪湖國際新城、星沙、高鐵新城成為近年商圈和商務區。
文化產業是長沙突出品牌產業,後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文化名片。
湖南衞視、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以及旗下擁有芒果影視、芒果TV、天娛傳媒資產芒果超媒代表性傳媒品牌。
長沙佔有國家廣電總局首批批准建立九家動畫產業基地中兩家。
長沙擁有國家科技部批准的四個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之一(另三地北京、上海和成都),是唯一卡通動畫特色國家基地。
2017年,長沙日本京都、韓國大邱選「東亞文化」。
湖南省內,長沙主城區株洲市、湘潭市相距40公里,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地區暨環長株潭城市羣中心城市。
全國,長沙是「中部崛起」戰略指出中國中部經濟區六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時加入了長江中游城市羣、廣東龍頭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鄰省經濟往來和輻射。
2017年以來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倡議,加速推進和亞非歐國家經濟協作。
長沙是中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南方高鐵和航空樞紐,陸、水、空交通發達。
長沙城區主幹道有五一大道、嶽麓大道、三一大道、芙蓉路、韶山路、湘江路、瀟湘路,以及人民快速路、萬家麗路高架、旗路高架、湘府路高架高架路和快速路,有二環線、三環線兩條環線。
長沙是一座跨湘江城市,有多條過江通道,包括10座過江大橋,即橘子洲大橋(一橋)、銀盆嶺大橋(二橋)、猴子石大橋(三橋)、(以下北向南)長湘湘江橋、長沙綜合樞紐大橋、月亮島橋、三汊磯大橋、福元路大橋、湘府路大橋、黑石鋪大橋;2條過江隧道即營盤路湘江隧道和南湖路湘江隧道。
長沙境內國家高速公路有 京港澳、 長沙繞城、 許廣、 武深、 張、 滬昆、 杭長,省級高速公路有 機場、 芷(含原長韶婁)、 寧韶(含原韶山)、 瀏洪、 株、 長潭西線、 華常(含原益婁衡公路)。
[88]其中, 杭長一段長永是湖南省第一條高速公路。
連接長沙國道有 106國道、 107國道、 319國道和 354國道。
截止2010年底,長沙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5306.54千米,公路密度達到129.51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286.94千米。
另有4條國道、14條省道和106條縣道密集分佈,等級公路總里程12346.90千米[89]。
長沙是中南地區高鐵樞紐之一,同時株洲、湘潭形成普鐵樞紐。
「八縱八橫」鐵路主通道中的京廣鐵路、滬昆鐵路、渝長廈鐵路、長益鐵路和株潭城際鐵路線路此交匯,另有京廣鐵路、石長鐵路普鐵幹線。
目前呼南鐵路納入規劃。
長沙主要客運站有:
長沙第一條地鐵線路——長沙地鐵2號線,開通於2014年4月29日,使長沙成中國大陸第18個開通地鐵城市。
目前,長沙運營地鐵線路有 1號線、 2號線、 3號線、 4號線、 5號線和 6號線。
正在建設中線路有 7號線。
長沙地鐵可以長沙磁浮線、株潭城際鐵路、京廣客運專線、滬昆客運專線、京廣鐵路、石長鐵路線路換乘。
長沙磁浮線,稱長沙中磁浮線,是湖南省長沙市一條磁懸浮列車線路,屬於長沙軌道交通一部分,是中國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中磁浮交通線路。
該工程線路西起長沙南站,東至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初期建設磁浮鐵站、磁浮㮾梨站和磁浮機場站3座車站,並預留會展中心站和汽車城站2座車站,其中磁浮鐵站可長沙地鐵2號線和4號線進行換乘。
正線全長18.7公里,全部採用高架鋪設,並設車輛段和綜合基地1處[92]。
長沙磁浮線線路識別顏色採用「長沙軌道交通補充線1」顏色(Pantone 708C,#F891A5),為粉色[93]。
2019年,長沙市運量有軌公共交通建設規劃進行了環評,包括梅溪湖市府線,梅溪湖區線,長寧線以及馬欄山線。
[94]2020年,馬欄山線發布了勘察設計招標公告。
[95]
另外,長沙湘江新區內於2019年正式動工修建了大王山雲巴項目,預計於2022年底載客運營。
[96]2022年7月,大王山雲巴開始試運營。
[97]
2019年9月,株潭城際西環線開工建設。
[100]株潭城際西環線初期長沙地鐵3號線貫通運營,遠期終點長沙西站,其制式現有株潭城際鐵路,規劃圖中稱為「S3線」、「河西線」、「長潭快線」,屬於市域線,其相關信息長沙地鐵3號線條目。
[101]
長沙主要出租車公司有長沙藍燈的士、鴻基,車輛多採用天藍色-銀白色拼接塗裝。
價格上,價為:白天2公里內8元,夜間(22:00一次日5:30)2公里內10元;車公里價:白天2公里以上續程單價每公里2.0元,夜間(22:00一次日5:30)2公里以上續程單價每公里2.40元。
長沙天然計程車有限公司出租車接受現金支付、微信、支付寶支付[102]。
長沙公共汽車出現於1934年5月15日。
2013年,全市公交公司整合寶駿巴士公司、龍驤巴士公司、湖南巴士公司三家公交公司。
長沙公共汽車票價2元,少數車次1元,可通用長沙公交公司發行湘行一卡通IC卡、瀟湘支付公司發行瀟湘卡以及其他城市交通聯合卡。
長沙萬眾公交汽車有限公司所有線路只收現金,接受瀟湘卡以及其他城市聯合交通卡。
此外,長沙設有營運長株潭公交株潭汽車站,以及汽車東站、汽車西站、汽車南站、汽車北站長途汽車站[103]。
長沙港可通江入海,長江沿岸及南京、上海、連雲港港口通航。
長沙輪船客運中心站每天有到益陽、津市、安鄉、常德、茅草街、湘潭、湘陰、嶽陽地班船。
此外,截至2010年11月,長沙有湘江千噸級航道和有全國內河主樞紐港——霞凝新港,港口吞吐量達1100多萬噸,其中港口國際集裝箱吞吐量36萬標箱,重件雜貨350萬噸。
[104]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完工後,上游庫區水位全年達到二級航道標準。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IATA代碼:CSX;ICAO代碼:ZGHA[105])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黃花鎮,4F級民用機場,離長沙城區約22千米,機場連接長沙大道,並可通過 磁浮線和 6號線達市區。
該機場於1986年6月25日動工,1989年8月29日首航,2座航站樓建築面積26.6萬平米,具備年接納2200萬名旅客出入機場能力,可以起降空中客車A380客機。
機場共有43家中外航空公司運營,為湖南航空基地機場,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廈門航空公司、奧凱航空公司此設立運營基地。
目前開通或即開通航線110條,包括中國大陸境內大中城市及香港、澳門、台北、高雄、台中等地兩岸航線以及東京、倫敦、洛杉磯、法蘭克福、、大阪、悉尼、新加坡、曼谷、吉隆坡、河內85個城市航班。
2016年,成為中部第一座年旅客吞吐量邁入2000萬級國際機場[106]。
長沙人口主體春秋戰國時期揚越、楚人,楚之先民九黎、三苗。
後,長沙先民與中原民族融合,形成了主體民族漢族。
長沙歷史中形成了幾次人口峯,如五代十國馬楚時期建立。
兩宋時長沙發展了大量人口,南宋末年屠城。
明朝朱元璋攻打長沙導致大多數地居民傷亡,於是有了「江西填湖廣」説。
明清時期長沙人口攀升,到了民國時期城市人口30多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長沙作為沿海人口內遷目的地之一,人口1934年38萬人增到50多萬。
其後「文夕大火」以及沙會戰使得長沙人口回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總人口30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8萬人。
改革開放初1978年,長沙總人口45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94萬人[107][108]。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長沙市常住人口708.46萬人,佔湖南省10.8%,居第3位,人口密度608人/公里2;男女性102.8100;其中市區常住人口366.36萬人,佔總人口51.35%;全市户籍人口658.87萬人,佔全省户籍人口10.50%;淨流入人口558,230人,佔户籍人口9.36%。
全市共有2,104,622個家庭户,家庭户人口6,097,929人,佔總人口86.57%;家庭人口規模3.04人。
受教育程度分,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佔總人口22.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佔總人口72.4%,文盲率0.68%。
年齡構成上,14歲及以下人口955,887人,佔總人口13.57%;15-64歲人口5,452,222人,佔77.40%;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36,009人,佔總人口9.03%[109]。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10,047,914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7,040,952人相比,十年增加了3,006,962人,增長42.71%,年增長率為3.62%[110]。
其中,男性人口5,085,746人,佔總人口50.61%;女性人口4,962,168人,佔總人口49.39%。
總人口性別(女性100)102.49。
0-14歲人口1,672,202人,佔總人口16.64%;15-59歲人口6,835,863人,佔總人口68.03%;60歲及以上人口1,539,849人,佔總人口15.3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115,873人,佔總人口11.11%。
居住城鎮人口830.00萬人,佔總人口82.6%;居住鄉村人口1,747,914人,佔總人口17.4%;6個市轄區人口598.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3.69萬人,城鎮人口佔市轄區人口94.25%[111]。
2022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1042.06萬人[112],上年末增長1.8%。
2021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1023.93萬人,此計算,長沙常住人口增加了18.13萬人。
2006年人口數據,長沙人口首十個姓氏是李、劉、張、陳、周、王、黃、楊、彭、羅,其中前八位姓氏是中國首十個姓氏之內大姓[113]。
長沙主要民族漢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長沙有少數民族人口48,564人,佔總人口0.79%,涉及46個族。
人口過千人少數民族有土家、苗、回、侗、瑤、滿、壯、蒙與白9個民族,人口過百人有彝、布依、朝鮮、土、維、藏、黎畲8個民族。
長沙主要少數民族為回族、土家族和苗族。
開福區撈刀河鎮漢回村全市主要少數民族回族集中聚居地。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沙共有少數民族人口48,564人,佔全省少數民族0.76%,少數民族口數居湖南第8位;佔地區人口0.69%;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6個民族分佈。
全市土家族人口18,503人,佔地區總人口0.26%,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38.10%,第1大少數民族。
苗族人口11,140人,佔地區總人口0.16%,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22.94%,第2大少數民族。
本市另一主要少數民族回族人口4,085人,佔地區總人口0.06%,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8.41%,第3大少數民族。
侗族人口3,357人,佔地區總人口0.05%,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6.91%,第4大少數民族。
人口過2千有瑤、滿和壯3民族,達到2,853、2,078和2,040人,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比重5.87%、4.28%和4.20%;蒙古和白2民族人口過千人,達到1,192和1,048人,佔地區少數民族比重2.45%和2.16%。
彝、布依、朝鮮、土、維吾爾和藏6民族人口過2百,黎和畲族2民族人口過1百,其餘29個民族100人以下,其中有5個民族有1人[116]。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9,798,213人,佔97.51%;各少數民族人口249,701人,佔2.49%。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834,421人,增長40.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39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72,541人,增長223.6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39個百分點。
其中,土家族人口增加58,709人,增長203.6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46個百分點;苗族人口增加54,439人,增長295.2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46個百分點;侗族人口增加14,832人,增長262.5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12個百分點;瑤族人口增加11,605人,增長213.9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9個百分點。
長沙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省會城市中惟一生態建設示範試點市。
湘劇和花鼓戲主要流行劇種。
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7個,其中,湖南圖書館是中國建立公共圖書館之一;博物館13個,其中,湖南省博物館中馬王堆漢墓陳列享譽中外;檔案館14個。
廣播電視保持發展水平,2004年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6.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7.8%。
全市共有旅遊區(點)66處,其中包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4A級旅遊區(點)4處,國家森林公園2處,國家水利風景區2處。
城內共有47處名人墓冢、33處文化遺址、30處古墓、25處名人故居、13處近現代紀念地、6處古城遺址。
長沙方言屬湘語長沙話,主要長沙市內五區和望城區、長沙縣方言為代表。
長沙話可以新湘語其他地區(湘潭、株洲、益陽、嶽陽、衡陽、婁底市部分區域)無障礙通話,有口音和少量語區;可以基本聽懂西南官話片區(如省內常德、張家界,省外四川、重慶,廣西)大部分方言。
於古代楚地巫風,長沙一帶有一些與其它地方《忌諱》;如時飯之前忌説「龍」「虎(方言讀fu)」「鬼」「夢」四字。
碼頭幫裏如誰早上起來小心説了「昨晚做了個夢」之類話,得罰為大家付早餐消除可能帶來一日運。
早餐豆腐、腐乳食物叫成「水片子」、「貓乳」。
老虎稱「大蟲」,「府正街」作「貓正街」,「燈籠」成「亮殼子」。
不過新一代沙人很少有這種忌諱。
長沙市六區和長沙縣以外地區,如寧鄉市也説湘語,但口音於市區長沙話。
此外,長沙縣郊縣部分地區説中原官話,口音接近於鄭州話;瀏陽市説贛語瀏陽方言、客家話,靠近長沙市區方向鄉鎮説沙話。
長沙方言受到普通話影響,用語有官話靠攏趨勢。
八九十年代出生一代長沙人,父母輩來自外地比例增加,很多習慣用語消失,口音和一輩沙人產生區別,接近普通話。
如「監督」從「Gan Dou」變為「Jian Dou」、「講」從「Gang」變為「Jiang」。
但同時因湖南本地電視電台保留部分長沙方言節目,以及餐飲業、零售業有宣傳需求,如「娭毑」、「霸」、「呷飯」[118]、「何解咯(O Gai Lo)」老長沙話用語流行。
2020年8月,中國(湖南)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成立,旨在打造世界級進製造業集羣、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投資貿易走廊[60]。


延伸閱讀…
位於湘東北湘江下游,中國中部中心城市以及中國特大城市之一[6],是國性綜合交通樞紐[7]、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周邊株洲、湘潭構成株潭城市羣。
市區通用湘語長沙話,下轄縣市使用寧鄉話、贛語瀏陽話[8]。
市人民政府駐嶽麓區嶽麓大道218號。
長沙有兩千多年原址城建史[9],“長沙”一名見於先秦時代《逸周書》[10]。
秦代始設長沙郡,西漢建立長沙國,所存馬王堆漢墓舉世聞名。
唐代長沙窯首創釉下彩瓷器,銷世界各國[11]。
五代長沙南楚國。
北宋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12],留有“惟楚有才,於斯盛”名聯。
清末長沙中國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13],近代成為了中國維新革命運動中心。
維新派譚嗣同等人此興辦時務學堂,中華民國開國元勳黃興此創立華興會,毛澤東人沙求學和開展政治運動。
抗日戰爭中長沙後方之一,承接沿海城市內遷,但其後“文夕大火”以及長沙會戰重創了長沙經濟和城建[14]。
如今,長沙擁有工程機械、材料主產業鏈,譽為“世界工程機械”[15][16],GDP增速21世紀初中國主要城市之中[17],並擁有中國中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湘江新區[18]。
2020年代以來致力於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引領中非經貿合作[19][20]。
擁有3所985院校沙是超級雜交水稻、“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中國首台激光3D打印機誕生地[1],中國首條國產磁浮鐵路線開通於此[21]。
長沙傳媒、出版產業突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首個世界“媒體藝術”[22],湖南衞視中國省級衞星電視頻道中影響力[23][24]。
嶽麓山、湘江和橘子洲為地理和文化符號,長沙又名“山水洲城”[25],孕育了共賞市井文化,稱為中國“娛樂”[26][27]。
距今20餘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已有人類活動[28];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地區人類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聚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2500年,長沙地區進入原始農業社會,有着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特徵[29][30]。
記載,長沙地區夏屬三苗國[31][32],後華夏族征服三苗族,長沙地區成揚越人居住地。
關於長沙一名由來,唐代《元和郡縣志》認為得名於萬裏沙祠[33];另一説認,“長”古越語虛詞,“沙”意為湘江兩岸白沙如帶[29];此外有星宿來説,即來軫宿中沙星,長沙因此稱“星城”。
但二十八宿體系創立晚,因此該説應後人附會[34]。
商中期開始,“揚越”成為商“南服”並其納貢。
《逸周書·王會》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營建洛邑竣工,各諸侯方國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是“長沙”這一地名可考史籍記載[10]。
長沙古越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石器為工具,過着刀耕火種氏族生活。
商中後期長沙地區受中原影響,進入青銅器時代,到西周後期出現了銅鋤、銅插(即耙),而且製造出了工藝,有着古越族特色青銅容器、樂器,四羊方尊和大禾方鼎代表[35]。
春秋後期,楚國南征並佔領了湖南全境,楚人代替越人入主了長沙地區,始建長沙城[36],楚文化替代了文化。
長沙自此作為楚國糧倉和軍事重鎮達800年[37]。
楚人帶來了中原生產工具,使長沙進入了鐵器時代,結束了原始社會狀態,得以跨越奴隸社會而直接進入了社會[3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長沙中心,北至湖北以南、南逾南嶺、東臨江西西北、西接沅江流域範圍內建立起了“長沙郡”,為秦代36郡之一,湘縣郡治,長沙自此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正式納入中國政治版圖[39]。
公元前202年(漢高帝五年)劉邦封開國功臣吳芮長沙王,建立長沙國,將秦代“湘縣”改名“臨湘縣”作為國。
西漢長沙國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吳氏長沙國傳5代,歷時46年;“劉氏長沙國”傳7代8王,歷時164年。
其中,吳氏長沙國時期是長沙古代史上一段時期。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前元四年),賈誼外放長沙王太傅,記載了”長沙乃二萬五千户耳”户籍數,可知此時長沙是一座萬人口城市[40]。
舉世聞名馬王堆漢墓墓主辛追為吳氏長沙國丞相利蒼妻,其遺體世界上已知保存時間屍,墓中素紗褝衣展示了西漢紡織技術巔峯,隨葬品T型帛畫為現存描寫西漢生活大型作品。
公元9年(新莽始建國元年),長沙國改名“填郡”,臨湘縣改名“撫睦縣”。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光武帝劉秀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子劉興長沙王,復建沙國,控制洞庭以南局勢。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劉秀廢長沙國,復置沙郡[39]。
三國時期長沙郡屬東吳,上隸屬荊州。
190年(初平元年)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長沙太守孫堅起兵會盟,長沙是東吳孫氏發跡地。
有關東吳土地、賦税、司法制度以及相關典章14萬餘枚走馬樓簡牘,於1996年長沙市中心發掘出,超過中國現代以來發掘簡牘總和。
307年(西晉永嘉元年),晉懷帝司馬熾荊州分出8郡另立湘州,長沙國臨湘縣治所,是長沙建制史上標誌性事件。
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中心,其戰略地位與作用鞏固。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長沙有昭潭,改湘州潭州,奠定了到清代為止長沙建置基本規模。
改臨湘縣長沙縣,是長沙縣名始。
唐太宗時期,潭州屬江南道,後屬江南西道。
708年(景龍二年),長沙縣中分出瀏陽縣,自此長沙縣名改變[30]。
唐以前長沙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中原地區,三國、兩晉和南朝400餘年經營開發,到唐前期,趕上了中原地區發展,此時長沙人丁昌盛、經濟、文化。
771年(曆六年)時任潭州刺史張謂寫下了《 長沙土風碑銘》 [41];詩人杜甫遊長沙時寫《》一詩中長沙有着“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豔眉,爭道朱蹄驕齒膝”描繪[42]。
唐代長沙銅官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波斯灣,越窯、邢窯同為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11]。
“安史”後,764年(廣德二年)衡州(今衡陽)為治所設湖南觀察使,768年(曆三年)治所遷往潭州,“湖南”作為行政區劃名稱首次出現。
907年(後梁太祖開平元年),馬殷受封楚王,潭州,號沙府,建楚國;927年(後唐明宗天成二年),楚國正式成立,史稱南楚或馬楚,成為五代十國十國之一。
馬楚政權時期,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藩政策,使百姓獲得了一個安定環境。
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43]。
這期間楚國北方各個政權貿易茶葉主,湖南茶葉從此全國聞名。
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廢長沙府,復置潭州,長沙縣州治。
宋代是長沙歷史上十分時期,長沙作為湖南政治軍事中心地位鞏固,行政區劃基本定形。
長沙城坊市界限打破,經濟發展超過了中原。
北宋詩人張祁寫《渡湘江》一詩中有“長沙十萬户,遊女京都”之句[44]。
976年(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為今日湖南大學前身。
朱熹、張拭長沙講學,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眾,飲池水立涸”,史稱“朱張會講”,為南宋書院會講之一,長沙由此成為湖湘文化中心[45]。
1067年(治平四年)長沙(今大西門)八景台建成,荊南轉運判官宋迪繪“瀟湘八景”圖,八景之一“江天暮雪”即長沙橘子洲頭一帶。
南宋初,湖南民族、軍閥矛盾鋭,動亂,此時潭州為沿江6大帥府之一,有宰相李綱、張浚,韓世忠、王理、嶽飛後來到過沙。
1179年(淳熙六年),愛國詞人辛棄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長沙建立了飛虎軍;宋末潭州戰中湖南安撫使李芾抗元舉家投井,嶽麓書院數百書生集體盡,彰顯了湘人愛國氣節。
1277年(元世祖元十四年),改潭州為潭州路;1329年(天曆二年),元文宗“潛邸所幸”,改潭州路天臨路;1364年(元順帝二十四年)九月,改天臨路潭州府。
元代長沙商貿,作為長江流域新興商業城市記載於《馬可波羅遊記》和《元史·食貨志》中。
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潭州府更名沙府,隸於湖廣布政使司。
明代沙府提出“聚四方財,供一方利”戰略,耗巨資開河通商。
洞庭湖區素以糧食產量高聞名,後期,長沙成為中國四大茶市之一,清代成為中國四大米市之首,清末成為中國五大陶都之一[46]。
清代承襲明制,設長沙府。
清初,湖南屬湖廣總督和湖廣布政使司。
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廣湖廣左、右布政使司,長沙屬於右司;1723年(雍正元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治所長沙;次年,改沅巡撫湖南巡撫。
湖南正式成為中國內地十八省之一。
清初長沙經濟戰亂一度停滯,乾隆年間開始獲得了發展[47]。
清同治《長沙縣誌》記載了清代長沙商品流通盛況:“秋冬之交,淮商載鹽而來,載米而去;其販賣皮幣玉玩,列肆盈廛,江蘇、山陝、豫章、粵省之客商。
……北客西陝,其貨氈皮屬,南客蘇杭,其貨綾羅古玩屬,壟斷,南關內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盛。
[48]”此外,長沙今日街巷格局和街巷名明末定型[36]。
鴉片戰爭以來長沙成為中國維新和革命運動點,湧現出了大批歷史人物。
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此組建湘軍,晚清各地農民起義軍作戰中迅速成長,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局面,有着“中興相十九湖湘”名。
1852年(鹹豐二年)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率軍攻打長沙未果,9月,西王蕭朝貴戰死於長沙,迫使太平軍改為長驅北進。
1854年(鹹豐四年)初,太平軍鞏固天京攻打長沙,戰敗告終。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9月,維新派譚嗣同等人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下創辦了新式學校時務學堂,梁啓超中文總教習,為戊戌變法時期建立新式學校之一。
次年發起南學會,出版《湘學報》和《湘報》。
同時,一批官紳創辦近代工礦企業如和火柴公司、湖南礦務局、寶善成製造公司建立。
1904年(光緒三十年)2月15日,黃興、宋教仁、陳天華人“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明德學堂秘密成立反清革命團體華興會,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
次年7月30日孫中山主導興中會聯合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1904年同年,清政府《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規定,開放長沙通商口岸[49]。
開埠後長沙商業,紡織、火柴、電氣、冶金、機車、印染、麪粉近代工業開始發展,並且成為了中國八大手工業城市之一[50]。
然而生產方式和外國資本進入加速了農民破產,1910年(宣統二年)春,於糧食歉收,米價飛漲,長沙爆發了轟動一時搶米風潮,外國領事住宅、洋行、郵局、教堂、大清銀行、海關搗毀,事件英、美、法、德各國聯合清政府鎮壓,反映了清末社會矛盾鋭。
武昌起義後,1911年10月22日達峯、陳作新率新軍革命士兵和會黨舉義,佔領長沙城,湖南軍政府成立。
1915年,讀於時務學堂蔡鍔發動了反袁世凱復闢帝制,維護中華民國護國運動。
同年,毛澤東、蔡和森中國共產黨早期核心人物長沙成立了新民學會。
1920年,毛澤東、何叔衡新民學會骨幹成員長沙秘密組建了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日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基礎。
1927年5月21日,中國國民黨何鍵所部第35軍第33團團許克祥長沙發動兵變,襲擊湖南省共產黨黨部、總工會、農民協會等共產黨機關,捕殺共產黨員和左傾人士100餘人,宣佈擁護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是馬日事變,象徵着汪衞武漢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公開合流。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湖南省治、長沙府治長沙縣同治。
1913年撤長沙府,1933年設長沙市,市縣分治。
辛亥革命後長沙現代化繼續發展,如1912年湖南都督府參議吳作霖籌建裕湘紗廠即為湖南近代工業代表。
1914年1917年,長沙拆除城垣,留天心閣一段。
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沙段通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沿海地區人口內遷,長沙人口暴增,成為淞滬會戰、南京保衞戰會戰後方,迎來發展鼎盛期。
1938年,應戰爭形式,國民政府採取焦土抗戰政策,外加一系列因素,引發了文夕大火,長沙城大部分燒燬盡。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間,國軍日軍此展開了四次沙會戰,重創了長沙民生經濟。
抗戰結束,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
1949年夏,解放軍渡江逼近長沙。
時任湖南省主席陳明仁程潛宣佈投降,長沙免於戰火[39]。
1949年8月5日,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長沙轄8區82保1838甲,為湖南省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發展。
長沙作為毛澤東早期求學和事革命活動城市,有着第一師範、橘子洲頭、愛晚亭歷史地標,文化大革命時期視為是革命聖地。
1982年,國務院公佈沙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長沙了戰爭毀壞歷史蹟,如1983年天心閣[51],1986年修復的嶽麓書院[52]。
於過去戰爭破壞和產業基礎,長沙1949年改革開放前一度經濟發展。
產業上農業,工業工業主且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代,長沙經濟同沿海城市差距進一步拉大。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南巡途經湖南,長沙接見湖南領導人時要求“改革開放膽子要一些,經濟發展要一點,總要力爭幾年上一個台階”。
1992年7月30日,國務院決定,長沙正式外開放[53][54]。
1980年長沙制定了GDP到2000年翻兩番目標,於1994年提前超額完成[39]。
2000年代,長沙經濟實現了10年間近5倍增長[17]。
2004年,國家首次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沙所在中部地區劃入國家戰略版圖,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塌陷”政策局面得到扭轉。
長沙是“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之一,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優勢[55]。
長沙和鄰近株洲市、湘潭市一體化速度加快,長沙迎來了發展機遇,2007年年底,長沙、湘潭、株洲組成株潭城市羣國務院批准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中部城市羣建設驅,《南方週末》評價“中國第一個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驗案例”[56]。
同年,長沙成立了大河西先導區,並於2015年4月改名湖南湘江新區,升格中國中部首個國家級新區[57],成立以來GDP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國新區前列[58]。
2017年5月,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獲批,是中國第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59]。
2020年8月,中國(湖南)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成立,旨在打造世界級進製造業集羣、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投資貿易走廊[60]。
延伸閱讀…
於政府不動產調控政策和人才新政,長沙不動產價格中國主要城市中保持了低水平,長沙人口於2010年代十年間迅速增加300萬,增幅達到42.6%[61][62]。
長沙座標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以南地區,湖南省東部偏北,地處洞庭湖平原南端湘中丘陵盆地過渡地帶,南依株洲、湘潭,北鄰嶽陽、西接益陽、婁底,東臨江西萍鄉。
東西長約230千米,南北88千米。
全市土地面積1.1819萬平方千米。
長沙北、西、南緣山地,東南以丘陵主,東北崗地主;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大體各佔四分之一。
長沙東有連雲山、大圍山、九嶺山呈東北~西南走向作雁行狀排列,海拔800米以上山峯有50多座,瀏陽大圍山七星嶺海拔1607.9米,轄區點;長沙西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峯13座,喬口鎮湛湖海拔23.5米,轄區點,海拔相差1584.4米。
長江一級支流湘江長沙最河流,由南向北貫穿全境,境內75公里,城市分為河東和河西兩大部分。
海拔300.08米的嶽麓山佇立於湘江西岸,長5千米衝擊沙洲橘子洲卧於江心,一起構成了長沙“山水洲城”地貌特色。
地質上,花崗巖體佈,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
古老地層形成於10億年前。
距今1.4億年,長沙地區開始海上升成為陸地,形成條形山間盆地。
新生代開始,整個長平盆地上升陸地。
距今35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第三次冰期,瀏陽保留冰川地貌遺蹟。
地貌方面,長沙地勢起伏,地貌類型多樣,地表水系發育。
東北是幕阜~羅霄山系北段,西北是雪峯山餘脈東,中部是丘陵盆地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
東北、西北兩端山地環繞,地勢,中部遞降趨於,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如一個U形漏斗。
城內多級階地組成坡度平崗地帶[63]。
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
春秋,冬夏綿長。
長沙海遠,位於沖積盆地,邊緣地勢,向北傾斜,空氣可深入南下堆積,冬季同緯度地區,而夏季同緯度地區熱,是江南“四大火爐”之一。
長沙年氣温17.7℃。
1月,5.2℃,極端氣温-11.3℃(1972年2月9日馬坡嶺站),望城坡站1972年2月9日錄得-12.0℃。
7月,氣温29.4℃。
極端氣温40.6℃(1953年8月13日馬坡嶺站、2003年8月2日望城坡站),馬坡嶺站2003年8月2日錄得41.1℃,1951-2013年日高温≥40℃天數7天[64]。
全年無霜期275天,積雪日6天。
長沙東西山勢聳,雨量,年降水量1451.4毫米,東部山區達1600-2200毫米,西部1400-1600毫米,降水6月224.2毫米,降水12月49.7毫米;年雨日151天。
長沙降雨勻,3~5月降雨日數有49.4天,佔全年總降雨日數35%。
夏季旱澇無定。
秋冬降水減少。
日照,日照時數達1541.9時,作物生長期長。
冬春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全年保持着濕潤氣候特點,因此長沙冬季並蕭索,常綠闊葉樹,如香樟、女貞葱籠滴翠。
但考慮到長沙緯度(北緯28度),長沙冬天是。
長沙土壤種類多樣,可劃分9個土類、21個亞類、85個土屬、221個土種,總面積1366.2萬畝,其中,紅壤、水稻土主,佔土壤總面積70%25%。
其餘有菜園土、潮土、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長沙礦產種類,尢非金屬礦具特色。
查明有鐵、錳、釩、銅、鉛、鋅、硫、磷、海泡石(英語:Sepiolite)、重晶石、菊花石、煤50餘種,有全國獨一無二菊花石,儲量居全國首位海泡石,生產規模居全省第一永和磷礦,。
其中大型礦牀10處,小型礦牀16處,礦點300多處。
長沙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有生長和引進栽培樹102科、977種,其中常綠樹462種,落葉樹515種,喬木457種,灌木414種,竹藤類106種。
主要林木、杉、櫟、樟、楠、椿、茶、油茶、柑橘、毛竹。
全市土地總面積1774.2萬畝,其中林地930.94萬畝,佔土地總面積52.47%,森林覆蓋率49.98%,林木綠化率53.6%。
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量21008939立方米,其中喬木林蓄積19902702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94.73%;疏林蓄積9657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0.05%;四旁樹蓄積629976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3.00%;散生木蓄積450762立方米,佔活立木總蓄積2.22%[1]。
長沙市現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歷史上沙是中國南方工商業城市和四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
唐朝、五代十國和南北宋時期,長沙經濟貿易迎來一個時間。
長沙窯出產陶瓷器暢銷國內,並大量外銷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和中東地。
農業、茶葉、紡織業十分發達。
明朝末年、清朝和民國時期長沙另一個經濟期。
長沙於明末時成中國四大茶市之一,清代時成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同時是桐油、湘繡商品銷售地。
近代維持到1938年文夕大火前。
大火後長沙基本燒燬,沙會戰,和三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經濟倒退。
改革開放初,長沙經濟同沿海城市一度差距拉大,90年代方才開始加速發展。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南巡”途中湖南長沙,和時任地方領導人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一些,經濟發展要一點,總要力爭幾年上一個台階”要求。
2004年,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長沙和鄰近株洲市、湘潭市一體化步入了車道,2007年,株潭城市羣國務院批准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年長沙成立了大河西先導區。
2015年成立湘江新區中國中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57]。
長沙傳統上工程機械製造業支柱產業,經濟轉型,2015年,材料產業產值達到2621億元,取代工程機械成為了長沙第一大產業[75]。
1978年沙市GDP總量16.85億元,到2017年達到10,535.51億元。
基礎長沙通過推動自主創新驅動加速工業化,和着力做強縣域經濟,2005年2015年十年間,GDP增幅達到460%,33個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
2016年,長沙提出了建設“三個中心”即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國家交通物流中心目標。
位於洞庭湖平原南部長沙歷史上位列中國“四大米市”首,糧食作物水稻主,一年兩熟,佔總種植面積80%左右,農户家庭經營佔大多數。
其他經濟作物。
長沙農業形成了優質稻米、甜糯玉米、茶葉、時鮮瓜果、商品蔬菜、花卉苗木、烤煙、中藥材八大主導產品。
油料作物山茶和油菜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草、花卉,主要水果品種有柑桔、葡萄、桃李,瀏陽長沙主要蔬菜生產基地。
大型牲畜生豬、黃牛和山羊主,生豬飼養轉入小型規模化經營,農户家庭飼養和小型規模化養殖半;黃牛和山羊農户散養或小型規模飼養主;本地家禽蛋類經營農户散養和規模經營半;奶類牛奶主,生產小型規模經營主。
長沙水產專業養殖主,水產品淡水魚類,魚類品種草魚、鱅魚(雄魚)、鯽魚、鯉魚和鰱魚主(包括鱔魚、泥鰍、蝦),甲殼類(龜和鱉)。
長沙現中國國商品糧生產和農業科研基地。
長沙第二產業,近代改革開放初工業主,改革開放初,長沙經濟其他中西部城市一起跌入低谷,工業發展。
1990年代開始長沙開始了工業發展期,形成了以工程機械產業龍頭格局。
21世紀以來產業鏈逐步完善,形成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家用電器、文化創意、中成藥及生物醫藥產業集羣[76],培育了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知名本土跨國企業。
2017年,長沙獲批全國第7個臨空經濟示範區——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並形成了“五區九園”即5個國家級園區,9個省級園區工業園區格局[77]:
另有9省級工業園區,即:隆平高科技園、雨花開區、天心開區、金霞開區、暮雲經開區、瀏陽區、寧鄉區、金洲新區、嶽麓工業區。
2020年,長沙A股上市企業達到69家,為中部第一[80][81],包括胡潤世界500企業愛爾眼科內,長沙以3家千億市值企業數量領先中國中西部城市[82][83]。
同年,長沙已有華菱鋼鐵、湖南建工、三一集團、中聯重科8家中國500企業,並佈局有173家世界500[84]。
金融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全市共有各類金融機構84家[85],東亞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新韓銀行、匯豐銀行外資銀行設有分行、本土銀行方面,有上市銀行長沙銀行、華融湘江銀行[86]。
長沙商業,近代長沙城城郭範圍“三湘第一商圈”長沙五一商圈,三國時代以來長沙以及湖南商業中心[87],此處彙集了九龍倉長沙國際金融中心、沙世茂廣場、海信廣場、日本堂百貨、香港新世界百貨各類商業業態,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坡子街民俗商業街百年商業名街位於此。
稱為“解放西”解放西路酒吧林立,太平街、化龍池、正街百年歷史街區日日遊人如織。
長沙另以伍家嶺、東塘、長沙站、濚灣鎮地傳統商圈,此外,芙蓉北路CBD、洋湖新城、濱江新城、紅星、梅溪湖國際新城、星沙、高鐵新城成為近年商圈和商務區。
文化產業是長沙突出品牌產業,後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文化名片。
湖南衞視、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以及旗下擁有芒果影視、芒果TV、天娛傳媒資產芒果超媒代表性傳媒品牌。
長沙佔有國家廣電總局首批批准建立九家動畫產業基地中兩家。
長沙擁有國家科技部批准的四個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之一(另三地北京、上海和成都),是唯一卡通動畫特色國家基地。
2017年,長沙日本京都、韓國大邱選“東亞文化”。
湖南省內,長沙主城區株洲市、湘潭市相距40公里,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地區暨環長株潭城市羣中心城市。
全國,長沙是“中部崛起”戰略指出中國中部經濟區六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時加入了長江中游城市羣、廣東龍頭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鄰省經濟往來和輻射。
2017年以來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倡議,加速推進和亞非歐國家經濟協作。
長沙是中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南方高鐵和航空樞紐,陸、水、空交通發達。
長沙城區主幹道有五一大道、嶽麓大道、三一大道、芙蓉路、韶山路、湘江路、瀟湘路,以及人民快速路、萬家麗路高架、旗路高架、湘府路高架高架路和快速路,有二環線、三環線兩條環線。
長沙是一座跨湘江城市,有多條過江通道,包括10座過江大橋,即橘子洲大橋(一橋)、銀盆嶺大橋(二橋)、猴子石大橋(三橋)、(以下北向南)長湘湘江橋、長沙綜合樞紐大橋、月亮島橋、三汊磯大橋、福元路大橋、湘府路大橋、黑石鋪大橋;2條過江隧道即營盤路湘江隧道和南湖路湘江隧道。
長沙境內國家高速公路有 京港澳、 長沙繞城、 許廣、 武深、 張、 滬昆、 杭長,省級高速公路有 機場、 芷(含原長韶婁)、 寧韶(含原韶山)、 瀏洪、 株、 長潭西線、 華常(含原益婁衡公路)。
[88]其中, 杭長一段長永是湖南省第一條高速公路。
連接長沙國道有 106國道、 107國道、 319國道和 354國道。
截止2010年底,長沙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5306.54千米,公路密度達到129.51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286.94千米。
另有4條國道、14條省道和106條縣道密集分佈,等級公路總里程12346.90千米[89]。
長沙是中南地區高鐵樞紐之一,同時株洲、湘潭形成普鐵樞紐。
“八縱八橫”鐵路主通道中的京廣鐵路、滬昆鐵路、渝長廈鐵路、長益鐵路和株潭城際鐵路線路此交匯,另有京廣鐵路、石長鐵路普鐵幹線。
目前呼南鐵路納入規劃。
長沙主要客運站有:
長沙第一條地鐵線路——長沙地鐵2號線,開通於2014年4月29日,使長沙成中國大陸第18個開通地鐵城市。
目前,長沙運營地鐵線路有 1號線、 2號線、 3號線、 4號線、 5號線和 6號線。
正在建設中線路有 7號線。
長沙地鐵可以長沙磁浮線、株潭城際鐵路、京廣客運專線、滬昆客運專線、京廣鐵路、石長鐵路線路換乘。
長沙磁浮線,稱長沙中磁浮線,是湖南省長沙市一條磁懸浮列車線路,屬於長沙軌道交通一部分,是中國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中磁浮交通線路。
該工程線路西起長沙南站,東至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初期建設磁浮鐵站、磁浮㮾梨站和磁浮機場站3座車站,並預留會展中心站和汽車城站2座車站,其中磁浮鐵站可長沙地鐵2號線和4號線進行換乘。
正線全長18.7公里,全部採用高架鋪設,並設車輛段和綜合基地1處[92]。
長沙磁浮線線路識別顏色採用“長沙軌道交通補充線1”顏色(Pantone 708C,#F891A5),為粉色[93]。
2019年,長沙市運量有軌公共交通建設規劃進行了環評,包括梅溪湖市府線,梅溪湖區線,長寧線以及馬欄山線。
[94]2020年,馬欄山線發佈了勘察設計招標公告。
[95]
另外,長沙湘江新區內於2019年正式動工修建了大王山雲巴項目,預計於2022年底載客運營。
[96]2022年7月,大王山雲巴開始試運營。
[97]
2019年9月,株潭城際西環線開工建設。
[100]株潭城際西環線初期長沙地鐵3號線貫通運營,遠期終點長沙西站,其制式現有株潭城際鐵路,規劃圖中稱為“S3線”、“河西線”、“長潭快線”,屬於市域線,其相關信息長沙地鐵3號線條目。
[101]
長沙主要出租車公司有長沙藍燈的士、鴻基,車輛多採用天藍色-銀白色拼接塗裝。
價格上,價為:白天2公里內8元,夜間(22:00一次日5:30)2公里內10元;車公里價:白天2公里以上續程單價每公里2.0元,夜間(22:00一次日5:30)2公里以上續程單價每公里2.40元。
長沙天然計程車有限公司出租車接受現金支付、微信、支付寶支付[102]。
長沙公共汽車出現於1934年5月15日。
2013年,全市公交公司整合寶駿巴士公司、龍驤巴士公司、湖南巴士公司三家公交公司。
長沙公共汽車票價2元,少數車次1元,可通用長沙公交公司發行湘行一卡通IC卡、瀟湘支付公司發行瀟湘卡以及其他城市交通聯合卡。
長沙萬眾公交汽車有限公司所有線路只收現金,接受瀟湘卡以及其他城市聯合交通卡。
此外,長沙設有營運長株潭公交株潭汽車站,以及汽車東站、汽車西站、汽車南站、汽車北站長途汽車站[103]。
長沙港可通江入海,長江沿岸及南京、上海、連雲港港口通航。
長沙輪船客運中心站每天有到益陽、津市、安鄉、常德、茅草街、湘潭、湘陰、嶽陽地班船。
此外,截至2010年11月,長沙有湘江千噸級航道和有全國內河主樞紐港——霞凝新港,港口吞吐量達1100多萬噸,其中港口國際集裝箱吞吐量36萬標箱,重件雜貨350萬噸。
[104]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完工後,上游庫區水位全年達到二級航道標準。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IATA代碼:CSX;ICAO代碼:ZGHA[105])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黃花鎮,4F級民用機場,離長沙城區約22千米,機場連接長沙大道,並可通過 磁浮線和 6號線達市區。
該機場於1986年6月25日動工,1989年8月29日首航,2座航站樓建築面積26.6萬平米,具備年接納2200萬名旅客出入機場能力,可以起降空中客車A380客機。
機場共有43家中外航空公司運營,為湖南航空基地機場,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廈門航空公司、奧凱航空公司此設立運營基地。
目前開通或即開通航線110條,包括中國大陸境內大中城市及香港、澳門、台北、高雄、台中等地兩岸航線以及東京、倫敦、洛杉磯、法蘭克福、、大阪、悉尼、新加坡、曼谷、吉隆坡、河內85個城市航班。
2016年,成為中部第一座年旅客吞吐量邁入2000萬級國際機場[106]。
長沙人口主體春秋戰國時期揚越、楚人,楚之先民九黎、三苗。
後,長沙先民與中原民族融合,形成了主體民族漢族。
長沙歷史中形成了幾次人口峯,如五代十國馬楚時期建立。
兩宋時長沙發展了大量人口,南宋末年屠城。
明朝朱元璋攻打長沙導致大多數地居民傷亡,於是有了“江西填湖廣”説。
明清時期長沙人口攀升,到了民國時期城市人口30多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長沙作為沿海人口內遷目的地之一,人口1934年38萬人增到50多萬。
其後“文夕大火”以及沙會戰使得長沙人口回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總人口30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8萬人。
改革開放初1978年,長沙總人口45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94萬人[107][108]。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長沙市常住人口708.46萬人,佔湖南省10.8%,居第3位,人口密度608人/公里2;男女性102.8100;其中市區常住人口366.36萬人,佔總人口51.35%;全市户籍人口658.87萬人,佔全省户籍人口10.50%;淨流入人口558,230人,佔户籍人口9.36%。
全市共有2,104,622個家庭户,家庭户人口6,097,929人,佔總人口86.57%;家庭人口規模3.04人。
受教育程度分,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佔總人口22.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佔總人口72.4%,文盲率0.68%。
年齡構成上,14歲及以下人口955,887人,佔總人口13.57%;15-64歲人口5,452,222人,佔77.40%;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636,009人,佔總人口9.03%[109]。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10,047,914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7,040,952人相比,十年增加了3,006,962人,增長42.71%,年增長率為3.62%[110]。
其中,男性人口5,085,746人,佔總人口50.61%;女性人口4,962,168人,佔總人口49.39%。
總人口性別(女性100)102.49。
0-14歲人口1,672,202人,佔總人口16.64%;15-59歲人口6,835,863人,佔總人口68.03%;60歲及以上人口1,539,849人,佔總人口15.3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115,873人,佔總人口11.11%。
居住城鎮人口830.00萬人,佔總人口82.6%;居住鄉村人口1,747,914人,佔總人口17.4%;6個市轄區人口598.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3.69萬人,城鎮人口佔市轄區人口94.25%[111]。
2022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1042.06萬人[112],上年末增長1.8%。
2021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1023.93萬人,此計算,長沙常住人口增加了18.13萬人。
2006年人口數據,長沙人口首十個姓氏是李、劉、張、陳、周、王、黃、楊、彭、羅,其中前八位姓氏是中國首十個姓氏之內大姓[113]。
長沙主要民族漢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長沙有少數民族人口48,564人,佔總人口0.79%,涉及46個族。
人口過千人少數民族有土家、苗、回、侗、瑤、滿、壯、蒙與白9個民族,人口過百人有彝、布依、朝鮮、土、維、藏、黎畲8個民族。
長沙主要少數民族為回族、土家族和苗族。
開福區撈刀河鎮漢回村全市主要少數民族回族集中聚居地。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沙共有少數民族人口48,564人,佔全省少數民族0.76%,少數民族口數居湖南第8位;佔地區人口0.69%;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6個民族分佈。
全市土家族人口18,503人,佔地區總人口0.26%,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38.10%,第1大少數民族。
苗族人口11,140人,佔地區總人口0.16%,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22.94%,第2大少數民族。
本市另一主要少數民族回族人口4,085人,佔地區總人口0.06%,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8.41%,第3大少數民族。
侗族人口3,357人,佔地區總人口0.05%,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6.91%,第4大少數民族。
人口過2千有瑤、滿和壯3民族,達到2,853、2,078和2,040人,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比重5.87%、4.28%和4.20%;蒙古和白2民族人口過千人,達到1,192和1,048人,佔地區少數民族比重2.45%和2.16%。
彝、布依、朝鮮、土、維吾爾和藏6民族人口過2百,黎和畲族2民族人口過1百,其餘29個民族100人以下,其中有5個民族有1人[116]。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9,798,213人,佔97.51%;各少數民族人口249,701人,佔2.49%。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834,421人,增長40.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39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72,541人,增長223.6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39個百分點。
其中,土家族人口增加58,709人,增長203.6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46個百分點;苗族人口增加54,439人,增長295.2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46個百分點;侗族人口增加14,832人,增長262.5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12個百分點;瑤族人口增加11,605人,增長213.9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9個百分點。
長沙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省會城市中惟一生態建設示範試點市。
湘劇和花鼓戲主要流行劇種。
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7個,其中,湖南圖書館是中國建立公共圖書館之一;博物館13個,其中,湖南省博物館中馬王堆漢墓陳列享譽中外;檔案館14個。
廣播電視保持發展水平,2004年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6.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7.8%。
全市共有旅遊區(點)66處,其中包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4A級旅遊區(點)4處,國家森林公園2處,國家水利風景區2處。
城內共有47處名人墓冢、33處文化遺址、30處古墓、25處名人故居、13處近現代紀念地、6處古城遺址。
長沙方言屬湘語長沙話,主要長沙市內五區和望城區、長沙縣方言為代表。
長沙話可以新湘語其他地區(湘潭、株洲、益陽、嶽陽、衡陽、婁底市部分區域)無障礙通話,有口音和少量語區;可以基本聽懂西南官話片區(如省內常德、張家界,省外四川、重慶,廣西)大部分方言。
於古代楚地巫風,長沙一帶有一些與其它地方《忌諱》;如時飯之前忌説“龍”“虎(方言讀fu)”“鬼”“夢”四字。
碼頭幫裏如誰早上起來小心説了“昨晚做了個夢”之類話,得罰為大家付早餐消除可能帶來一日運。
早餐豆腐、腐乳食物叫成“水片子”、“貓乳”。
老虎稱“大蟲”,“府正街”作“貓正街”,“燈籠”成“亮殼子”。
不過新一代沙人很少有這種忌諱。
長沙市六區和長沙縣以外地區,如寧鄉市也説湘語,但口音於市區長沙話。
此外,長沙縣郊縣部分地區説中原官話,口音接近於鄭州話;瀏陽市説贛語瀏陽方言、客家話,靠近長沙市區方向鄉鎮説沙話。
長沙方言受到普通話影響,用語有官話靠攏趨勢。
八九十年代出生一代長沙人,父母輩來自外地比例增加,很多習慣用語消失,口音和一輩沙人產生區別,接近普通話。
如“監督”從“Gan Dou”變為“Jian Dou”、“講”從“Gang”變為“Jiang”。
但同時因湖南本地電視電台保留部分長沙方言節目,以及餐飲業、零售業有宣傳需求,如“娭毑”、“霸”、“呷飯”[118]、“何解咯(O Gai Lo)”老長沙話用語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