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科技業裁員,或成為創公司福音。
外界等待著「下一個矽谷」出現時,期盼這個身經百戰創意王國寫歷史。
」鄭雅慈邊走邊説,她西北大學擔任整合行銷傳播兼任講師,這一天是後一堂課,她帶學生到史丹佛大學取經,參觀完校園後直接走去幾個街區外業師家中,拜師請益。


Meta、推特(Twitter)、思科(Cisco)科技巨擘裁員千人起跳,許多疫情期間受益於工作型態改變脱穎而出的新創企業,整頓人力。
經濟不景氣,企業撙節支出,員工荷包縮水,讓創募資熱度降温。
《華爾街日報》去年10月援引CB Insights數據報導,2022年第三季,矽谷初創市值達10億美元以上獨角獸企業只剩下25家,前一年萎縮五倍。
外界看,有「獨角獸製造機」稱矽谷,是否將失去昔日光環?
場景轉到去年11月中史丹佛大學,秋季冷清就業博覽會過,校區內出現一批來自西北大學研究生,領隊是台灣創業家「矽谷阿雅」鄭雅慈。
「矽谷創業,彼此會分享,點子不值錢。
」鄭雅慈邊走邊説,她西北大學擔任整合行銷傳播兼任講師,這一天是後一堂課,她帶學生到史丹佛大學取經,參觀完校園後直接走去幾個街區外業師家中,拜師請益。
院子內,前臉書招聘主管、前標普500指數企業資料分析高層,以及一位多次創業企業家,學生們圍坐在泳池畔,開起了創業沙龍。
這一幕,生動刻劃出矽谷創業文化;這裡,創業不僅是一個產業,像是一種深入日常生活習慣。
有創業家搖籃美名史丹佛大學,位於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四周佇立著大大小小創團隊。
創投調查機構Tracxn統計,高達1,685家科技創公司,誕生這面積62平方公里、於台北士林大小區域內。
聊到COVID-19疫情期間灣區人才資金出走,到去年科技業裁員,是否削弱矽谷新創競爭力,楊凱反問:「Google不這種景氣下嗎?」
看過不景氣,歷過創業低谷楊凱回憶:「當時錢燒得,銀行存款只剩下400美元,帳單費用付不出來。


延伸閱讀…
一身T恤牛仔褲配上球鞋,來台灣、擔任人工智慧創公司Landing AI產品副總楊凱,團隊居家辦公時,活力滿滿地現身帕羅奧圖辦公室。
這間辦公室隱身一個三面三層樓建築圍成小基地內,一樓是創公司,二、三樓住著人家,黃白漆色外觀,帶有積木創意。
楊凱指著同一側三間辦公室説,「這整排是一個人工智慧生態系,產品之外,有教育中心和創業孵化器」,矽谷一個如此環境。
楊凱2001年台灣到美國,靠近洛杉磯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攻讀博士,畢業後到半導體產業,後來離開圈自己創業,品嘗過和失敗滋味,四年前延攬現任公司,帶領團隊拓展業務和商品。
聊到COVID-19疫情期間灣區人才資金出走,到去年科技業裁員,是否削弱矽谷新創競爭力,楊凱反問:「Google不這種景氣下嗎?」
看過不景氣,歷過創業低谷楊凱回憶:「當時錢燒得,銀行存款只剩下400美元,帳單費用付不出來。
延伸閱讀…
」
之所以對矽谷創業環境抱持,是因為待過城市他,感受到這裡「失敗容忍度」。
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和工程副教授伊思利(Chuck Eesley)提供數據,矽谷創業存活機率,只有十分之一。
大部分創意討論階段會刷掉,100家裡面存活10家,是代表有拿到資金、成立運轉公司。
即便大家知道機率,楊凱説,總會有一股「想解決問題力量」,帶動整體創業產業向前,失敗時覺得是個人事。
不過,近年許多國家和城市,開始傾注大量資源發展創產業,矽谷內部人才資金外流之外,確實面臨外部競爭壓力。
StartupBlink發布2022年創生態系評比,舊金山灣區雖總分550分高居全球第一,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紐約(217分)和第三倫敦(126分),但分數差距「正在縮小」,2019年過紐約五倍,到2022年2.5倍。
楊凱認為,早期矽谷「車庫精神」催生出創業文化,複製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