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頭盧】賓頭盧尊者 |

【賓頭盧】賓頭盧尊者 |

賓頭盧尊者或賓度羅·羅墮闍尊者(梵文轉寫:Piṇḍola Bhāradvāja,英語:The Venerable Pindola Bharadvaja),是釋迦牟尼佛十六大阿羅漢(漢地另有十八羅漢説)弟子之一,漢傳佛教中稱為「坐鹿羅漢」,號稱「獅子吼第一」、「福田第一」。

佛經《付法藏因緣經》記載「尊者眉髮秀,身體相(拼音:xiàng,注音:ㄒㄧㄤˋ),如辟支佛」。

賓頭盧尊者全名賓度羅·羅墮闍,其中賓頭盧和賓度羅為同名異譯,義「不動利根」;羅墮闍印度婆羅門十八種姓之一,亦譯為突羅闍[1]、頗羅墮[1]、跋囉惰闍[1]、跋羅墮闍[1]、婆羅豆婆遮。

賓頭盧出生印度婆羅門種姓家族,其姓氏羅墮闍即婆羅門十八大種姓之一;為古印度憍賞彌國(梵文轉寫:Kauśāmbī,巴利文:Kosambī)優填王(英語:Udayana (king))(譯優婆填王、優陀延王、於闐王)宰相子,後中做輔臣。

年少時隨釋迦牟尼佛出家僧,證得阿羅漢果和六大神通。

經書記載,賓頭盧有長白的鬚眉,壽相童心,喜愛玩耍,眾人面前顯露神通力。

神通力、發獅子吼音護衞正法,故佛陀授為弟子之中「獅子吼第一」。

據《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和《四分律·卷五十一》記載,王舍城有六師外道弟子旃檀木缽豎掛庭中木杆上,放言「如果城中有成就阿羅漢有神通力,可缽取去」,當時有外道弟子自稱阿羅漢想取缽,未能取得,場目犍連尊者受邀取缽但推讓不取,一旁坐在大石頭上賓頭盧見狀,神通力,人石頭飛上天,取下了木杆上木缽,城中飛了很多圈,地面上人們見了害怕石頭會掉下來而到處避走。

此事受到佛陀責罵:「你不該居士前顯露神通,這妓女幾個錢眾人面前展露裸體。

」此後制定戒律不得居士面前顯露神通[2] 。

賓頭盧尊者或賓度羅·羅墮闍尊者(梵文轉寫:Piṇḍola Bhāradvāja,英語:The Venerable Pindola Bharadvaja),是釋迦牟尼佛十六大阿羅漢(漢地另有十八羅漢説)弟子之一,漢傳佛教中稱為“坐鹿羅漢”,號稱“獅子吼第一”、“福田第一”。

佛經《付法藏因緣經》記載“尊者眉髮秀,身體相(拼音:xiàng,注音:ㄒㄧㄤˋ),如辟支佛”。

世尊知道後即呵責他:「比丘怎可以一個外道缽而胡亂顯神通。

賓頭盧 Play

賓頭盧出生印度婆羅門種姓家族,其姓氏羅墮闍即婆羅門十八大種姓之一;為古印度憍賞彌國(梵文轉寫:Kauśāmbī,巴利文:Kosambī)優填王(英語:Udayana (king))(譯優婆填王、優陀延王、於闐王)宰相子,後中做輔臣。

年少時隨釋迦牟尼佛出家僧,證得阿羅漢果和六大神通。

經書記載,賓頭盧有長白的鬚眉,壽相童心,喜愛玩耍,眾人面前顯露神通力。

神通力、發獅子吼音護衞正法,故佛陀授為弟子之中“獅子吼第一”。

據《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和《四分律·卷五十一》記載,王舍城有六師外道弟子旃檀木缽豎掛庭中木杆上,放言“如果城中有成就阿羅漢有神通力,可缽取去”,當時有外道弟子自稱阿羅漢想取缽,未能取得,場目犍連尊者受邀取缽但推讓不取,一旁坐在大石頭上賓頭盧見狀,神通力,人石頭飛上天,取下了木杆上木缽,城中飛了很多圈,地面上人們見了害怕石頭會掉下來而到處避走。

此事受到佛陀責罵:“你不該居士前顯露神通,這妓女幾個錢眾人面前展露裸體。

”此後制定戒律不得居士面前顯露神通[2] 。

賓頭盧譯曰不動,是名字;頗羅墮譯曰利根,是姓氏;簡稱賓頭盧尊者。

他奉釋迦佛命常住世間應末世供,眾生種福,所以他是福田第一。

賓頭盧尊者本來是優填王大臣,優填王見他做事,鼓勵他出家。

賓頭盧出家証了阿羅漢果後,還國優填王説法。

王敬重他,早晚問訊。
賓頭盧

當時有不信佛法婆羅門大臣,見優填王每次問訊時,賓頭盧是坐在那裡,起立迎接國王,他們中挑撥離間。

王曰:「明早我問訊時,他若起立迎接,我當殺。

」明早,賓頭盧遙見王來,起立迎,且問訊。

王問言:「為何你今早起迎於我?」答言:「你故。

」王問:「從前起迎?」答言:「是了你故。

」王問:「怎麼是了我故?」賓頭盧説:「你前懷善心來,今日懷惡心來,若我起迎殺我,若殺羅漢墮地獄。

若我起迎於王,你失王位。

然寧可你失王位,不可使你墮地獄,是故起迎於王。

」王問:「我何時失王位?」答:「後七日失王位。

」七日後優填王鄰國擄去,囚禁起來。

有一次,有一位樹提長者,旃檀木做了一個缽置剎竿上,大聲説道:「無論何人,不用梯杖而能取缽者,此缽即屬他。

」賓頭盧現神通取缽。

世尊知道後即呵責他:「比丘怎可以一個外道缽而胡亂顯神通。

」於是罰他盡形壽準住閻浮提,尊者惟有跑去西牛賀洲住。

後來閻浮提四眾弟子很想念尊者,世尊求情,世尊恩許他回來,但是他入涅槃,要他常住世間,護持正法,並應末世眾生供養,人天福田。

他發願無論何處有人請他應供,他前往受供。

所以賓頭盧尊者是「福田第一」。

一般而言,寺院齋堂內西單第一行第一個座位,本是首座和尚,但是空著無人坐。

惟是枱面上擺放著碗筷,早上有粥、麵或饅頭,午飯時有飯、齋菜及湯,若有嚫錢或其他施物,這裡會奉上一份。

這是因為賓頭盧尊者奉佛命留於人間應末世眾生供,所以這個首座位是預留尊者。

任何人是第二個座位開始坐。

若我們供千僧齋,賓頭盧尊者現身如普通比丘來應供。

那麼賓頭盧尊者有否來人間應供呢?有一位大富翁,他知道供千僧齋定有羅漢來應供,求福,他在家內設三天千僧齋供,希望賓頭盧尊者能光臨應供。

一日,阿育王於佛陀成道菩提樹前受持八關齋戒,並準備種種寶蓋、幢幡、上好飲食,供養佛陀成道弟子。

三十萬比丘來此集會,其中有十萬是阿羅漢,二十萬是學人及凡夫比丘,然而上座位置沒有人坐。
賓頭盧

這時,阿育王問諸比丘:「上座位置怎麼沒有人坐?」其中有一位名叫耶舍阿羅漢,具足六神通,告訴大王:「這是上座位置,其他人怎麼敢坐呢?」大王問:「尊者以外,有上座嗎?」尊者回答:「有,大王!這位上座乃是佛陀所授記留住世間尊者,名叫賓頭盧,他應該坐此上座之位。

」大王聽了,於是詢問會中是否有人見過佛陀?尊者回答:「有,大王!賓頭盧尊者見過佛陀。

」大王問:「可以見到這位尊者嗎?」尊者説:「大王!可以見到賓頭盧尊者來到這裡。


這時,尊者賓頭盧領著無量阿羅漢凌虛而降,如雁王乘空而來。

尊者坐於上座之位,諸比丘各自禮敬後次第而坐。

大王見到賓頭盧尊者頭髮雪白,身形如辟支佛,於是頭面禮足,跪合掌,看著尊者容顏,説道:「我今雖一國主,統領天下,並以此喜,今日得見尊者,看到佛陀一樣,心中歡喜雀躍,勝過擁有王位。

」這時,大王問尊者説:「不知尊者是否見過三界尊仰世尊?」這時,賓頭盧尊者手舉著雪白長眉,對大王説了一首偈語:
  「我見於如來,於世無譬類,
   身作黃金色,三十二,
   面如月,梵音聲,
   伏諸諍,於寂滅。

」 
大王問:「尊者何處見佛?」尊者回答:「如來五百阿羅漢同在王舍城結夏安居,那時我其中。

佛住舍衞國時,為降伏外道,現種種神通變化,遍滿諸方,乃至上阿迦尼吒天,那時我其中,見到如來顯現神通相。

如來忉利天母親摩耶夫人説法時,我其中;佛陀説法圓後,諸天眾回到人間,下至僧迦奢國。

當時,我看到天人聽佛説法,以及優波羅比丘尼神通力化作轉輪聖王,帶著眾多弟子乘空而來,世尊所在之處。


「世尊住舍衞國時,有五百位阿羅漢隨左右。

阿育王能行捨──佈施一切財物、國土護持佛法流佈;想一想,我們能捨的是什麼?想要去除心中妄想、執著,要能捨;一句話,一個微笑,舉手之勞,是佈施,小地方開始做起,養成習慣,將來能大施捨,能夠捨得乾乾,沒有了,光明心能現前。

賓頭盧 Play

延伸閱讀…

賓頭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賓頭盧尊者

諸比丘各乘空前往,而我當時以神通力改變山形地貌,前往受請。

這時,世尊責備我:『你怎麼可以這樣方式顯現神通呢?罰你常住於世,不得入涅槃,護持正法,使毀滅。

』」
「如來諸比丘僧入城中乞食。

那時,大王您兩位童子沙堆中遊戲,您見到佛陀而來,雙手捧著沙土供養佛陀。

世尊此童子授記:『於我滅度百年後,這位童子於巴連弗邑受於王位,率領閻浮提,名叫阿育。

廣布我舍利,於一日之中造八萬四千塔。

』這位童子大王您,當時我其中。


此時,大王問尊者説:「尊者今住何處?」尊者回答:「我諸多修梵行僧人住北山,山名揵陀摩羅。

」大王問:「有多少位修行人呢?」尊者回答:「有六萬阿羅漢比丘。

」並告訴大王「大王多問呢?現在設齋供養眾僧時。

眾齋食畢,大王歡喜。

」大王回答:「,尊者!但是我想供養佛成正覺所在菩提樹,然後施設種種上飲食供養僧眾。
賓頭盧

」阿育王下令羣臣,通告全國:「大王今集合五眾弟子,佈施十萬兩金供養眾僧,並以千甕湯灌溉菩提樹。


這時,站阿育王右邊拘那羅王子,豎起二指,言,意欲加倍供養。

大眾看了笑了出來,大王笑了,並説:「唉呀!王子!你發心我多,這樣功德增益。

」説:「我要三十萬兩金供養眾僧,千甕湯,洗浴菩提樹。

」此時,王子舉起四指,表示要四倍供養。

這時,大王生奇怪問身邊大臣:「是誰教王子這樣我競爭?」臣稟告大王:「有誰敢大王競爭呢?但王子利根,想要增益供養功德,所以這麼做!」
大王看著王子,賓頭盧尊者説:「我宣告全國,我倉庫所藏財物外,其他一切,悉皆佈施供養賢聖眾僧。


於是,大王、賓頭盧尊者及比丘僧,香湯洗浴菩提樹。

菩提樹因此、莊嚴。

大王及諸臣看到此景,。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二十三》

省思

所謂「佈施供養福無」,因為過去生值佛出世,把握因緣,赤子心,捧沙供養佛陀功德,而感今日得成轉輪聖王統理天下之果報。

透過賓頭盧尊者見證,阿育王護持佛法信心,進而發起大心,供養僧眾,令正法住,這是因為、法、僧三寶住世關係。

阿育王能行捨──佈施一切財物、國土護持佛法流佈;想一想,我們能捨的是什麼?想要去除心中妄想、執著,要能捨;一句話,一個微笑,舉手之勞,是佈施,小地方開始做起,養成習慣,將來能大施捨,能夠捨得乾乾,沒有了,光明心能現前。

延伸閱讀…

賓頭盧

賓頭盧尊者(中國佛教神話人物)

單元首頁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二十三》

省思

所謂「佈施供養福無」,因為過去生值佛出世,把握因緣,赤子心,捧沙供養佛陀功德,而感今日得成轉輪聖王統理天下之果報。

透過賓頭盧尊者見證,阿育王護持佛法信心,進而發起大心,供養僧眾,令正法住,這是因為、法、僧三寶住世關係。

阿育王能行捨──佈施一切財物、國土護持佛法流佈;想一想,我們能捨的是什麼?想要去除心中妄想、執著,要能捨;一句話,一個微笑,舉手之勞,是佈施,小地方開始做起,養成習慣,將來能大施捨,能夠捨得乾乾,沒有了,光明心能現前。

單元首頁
「賓頭盧」為十六住世羅漢首座,住天竺摩利山,佛旨勒令「隨傳隨到」。

於未出家之前一國之王公大臣,但於習性喜辨論講道理,一次國王「講道理」過失中,國王憤「賓頭盧」卸職,要賓頭盧去出家,「賓頭盧」以此因緣隨釋尊出家,成為釋尊座下大阿羅漢之一,是神通一位大阿羅漢。

蓮生法王提到,當時十大弟子之一「阿」修行巖洞下方住著「舍利弗」,「舍利弗」隔壁住「賓頭盧」,兩人感情交好,這是經典上看不到記載,因為這一段情景,當今世上只有盧師尊知道。

當時六師外道長者樹提伽,旃檀木雕刻缽置放樹上,並宣言若有人能顯神通此缽取下,缽送他,這時「賓頭盧」顯神通取下缽。

釋尊知此事後,知賓頭盧非受戒樹提伽面前施展神通,取了外道缽而犯下戒律,罰他離開僧團,並放逐西牛賀洲,而且要住娑婆世間,天竺摩利山。

「賓頭盧」應眾生祈請隨請隨到,作大福田,賜福眾生,求什麼得什麼;於賓頭盧能賜福幫助眾生,所以稱「福田第一」,是「聖僧」。

蓮生法王提到,賓頭盧是十六羅漢首座,修持阿羅漢法,「出離心」。

而釋迦牟尼佛證悟後,初轉法輪「四聖諦」「、集、滅、道」;應知(是病);集應斷(集是病因);滅應證(滅是病得痊癒);道應修(道藥)。

所以修大阿羅漢法,要守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阿毗達磨俱舍論)、正學戒、沙彌戒、沙彌尼戒、住戒……。

要明白人間是,多於樂;要明白人間大染缸,過於接近世俗,會污染,要離世俗貪欲,所以大阿羅漢主要修行宗旨「離垢」。

修持方面,心要「止」中進行,要修持「觀」、修「種」、「住」、「」、「自體」、…;
要修「十六形相」──、、空、無我、、集、生、緣、滅、淨、、離、道、如、行、出;
要修「十二頭陀行」──一、穿糞掃衣。

二、三衣離身。

三、託缽乞食。

四、過午食。

五、坐食。

六、不多食(糞石觀)。

七、阿蘭若處。

十、塚間坐。

九、樹底下坐。

十、露天坐。

十一、隨地而坐。

十二、坐卧、視女人。

修大阿羅漢證果是:預流果位、果位、果位、有餘依阿羅漢、無餘依阿羅漢。

「賓頭盧長眉尊者」手印是「金剛合掌」;咒語是:「爹雅他。

嗡。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

釋迦牟尼。

沙哇僧迦。

巴咧拉加。

梭哈。

」義是:「皈依南摩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切聲聞僧伽,一切污染變成,成就。

蓮生法王 盧勝彥聖尊後提到,佛初轉法輪,修阿羅漢能夠離開因果輪迴,其中戒律一句話,「不要去傷害別人」,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傷害到別人;無論言語上、文字上、行動上不能傷害別人,否則會有因果,任何人不能,包括仇敵,有仇家有因果輪迴!
佛最初基法門阿羅漢,如果這樣做不到,怎能説是一位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