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時易行文】2014 |六時易行文 |禪修開示 |

【六時易行文】2014 |六時易行文 |禪修開示 |

一、
總判二道,明舉苦樂,勸捨
二、 三番──「諸、、墮」與「一、速、」
三、 行道相狀
四、 易行道相狀龍樹菩薩大乘佛教尊為八宗共祖,然其,唯在淨土宗,別宗。

此若熟思其《易行品》與《十二禮偈》,可頷首;「楞伽懸記」之聖讖,不容置疑。

《入楞伽經》卷九釋尊懸記文説: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
為人説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地,往生安樂國。

《易行品》龍樹菩薩撰述《十住毘婆沙論》(daśa
bhūmi vibhāśa śāstra)第九品,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翻譯,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十住毘婆沙論》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註書,分量應該,但現存只有註釋《十地品》中之初地二地十七卷三十五品而已。

三十五品中,第一品是《序品》;從第二《入初地品》到第二十七《略行品》是解釋「初地」;從第二十八《二地業道品》以下到第三十五《戒報品》八品是解釋「二地」。

解釋「初地」中《易行品》前面三品──《發菩提心品》《調伏心品》《阿惟相品》於説行內容;接著於第九《易行品》説易行之內。

古來《十住論》並看重,但重視其中《易行品》。

古印度時,《易行品》《十住論》中抽出別冊刊行。

梁朝天監年中(五○二~五一九)僧佑法師所著《出三藏記集》卷四有「《初發意菩薩易行法》一卷,出《十住論.易行品》」記載。

可知我國六朝時代《易行品》別冊刊行,此《品》受重視可見一斑。

有三個名詞:「第一、基礎、根源」。

角度雖異,。

《易行品》於土宗教理有此第一、基礎、根源不磨地位,十點明。

《易行品》將佛陀一代教法判為二道,即「行道」與「易行道」。

《易行品》既是「判教」,宣説「易行」道,並且力勸捨歸,專修易行道;而易行之中,彌陀「本願稱名」「易行」宗,現生不退、往生成佛趣。

故此易行道,是易行,是絕對性殊勝之道。

此判教既開後來各宗判教先河,是淨土宗判教嚆矢,淨土宗之「易行」與「殊勝」一錘定音,使土宗大小各宗之中,永居登峯造、獨一無二、無倫比地位。

可知,《易行品》雖然文字不長,然其涵義甚,影響甚鉅。

《易行品》目的,主要於一代佛教,總判而為「二道」,令儜劣人並及一切眾生「捨歸」;而之中於歸彌陀易行,彌陀易行是易行之至、無上之殊勝故。

彌陀救度對象──儜劣凡夫,而給予功德──退轉地果位;儜劣凡夫,但能「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即時獲得退轉功德,《》謂「生,住退轉」,曇鸞大師謂「,得涅槃分」。

雖是凡夫,而且人娑婆,,只要唸佛,獲此功德,因為生極樂故。

學佛目的於成佛,雖成佛,若能進入成佛、退轉地位,雖成佛,畏;因為不退故,假以時日,成佛。

若未入不退轉地,雖高學博,,然來於多生多劫中,猶不免有退墮虞。

是故,十地中地位即是「初地」(地、退轉地),但能入此地位,則只有升進,無退轉,成佛可期。

心想達到某一目標,然仔細衡量,發現達此目標、太久、危險,以致可能;此情形下,思惟:有否、、安全到達此一目標之方法?若無,只能絕望而泣;若有,自能歡喜雀躍。

任何人如此,故此請問可謂深深地扣動著每一個人心絃。

,菩薩道並非是難行,有著「水道乘船」易行。

龍樹菩薩回答點亮了凡夫心燈,乃至朗照了整個法界。

龍樹菩薩「無量門」佛法,總分「二道」,並舉世間「陸道步行,水道乘船」喻説;接著説「菩薩道如是」,像世間道:第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並非。

此是一代佛教(總指釋尊一生之中説法,舉大小、權實、圓、、顯密、,總括)分類,總判而為難行道易行道二種,並顯示苦樂,道各有多類,,易則樂。

六時易行文 Play

第三,如世間道,有自力(步行)有他力(乘船);並非只有自力沒有他力。

要「勤行」才能到達阿惟,是自力、難行、道;而「信、易行、疾阿惟」,是他力、易行、樂道。

,龍樹菩薩地指出,修行菩薩道具有兩種完全道路可供選擇。

自力不足者,完全可他力;不堪道者,另外備有樂道;畏行者,選取易行。

雖然明確指呈易行道之內,但讓我們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

到了後面「彌陀章」將易行道之內「本願稱名,現生不退」,徹底圓彰,和盤托出,如光明遍照,令人歡喜雀躍,安心滿足。

眾生根機萬差,退轉地之法有多途,龍樹菩薩於此《易行品》中,將所有一切不退轉地法門判為行道易行道二門。

行道是靠自力,此即是指淨土宗之外各宗各派所有法門;而易行道是靠他力(此他力單指彌陀願力而言),自力。

如人溺水,頭出頭沒,掙扎痛苦,既會游泳,無可到彼岸;蒙彌陀大悲願力,救度於願船中,願船,。

此人既不用沒錢付船票,同時不用幫忙駕駛,安全到彼岸。

此即《易行品.彌陀章》中所言彌陀「本願稱名,現生不退」。

龍樹菩薩於此「彌陀章」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

」故龍樹菩薩此「本願稱名」譬喻為「乘船」法門,而其他一切行道法門喻為「步行」。

「乘船」乃是顯示自己儘管有力量,此無用武之地,置於無用地;何況因為毫無力量,會墮落,蒙救度。

曇鸞大師形容彌陀本願船謂「上衍,不退風航」。

,風航,即得退;不用步行,速到彼岸;雖無自力,易得佛果。

是大乘中、捷而捷、圓法,此是彌陀願力,是本願稱名現生不退,此即《易行品》宗旨。

此品不只是龍樹菩薩淨土教思想典據,是影響淨土思想形成基柱。

有《易行品》肇端,二道判,本願稱名現生不退之理,成為淨土宗思想屹立不搖基柱。

後有天親菩薩《生論》延續,土宗教理圓臻。

南北朝曇鸞大師於其《往生論註》冠頭開宗明義處即引用《易行品》二道判,凸顯他力,明示唸佛易行;而卷尾結論引用經文作為他力之論證,勸導唸佛信心。

前後呼應,使二道分辨明確,土教宗旨確定,其影響力成為決定性。

後道綽大師繼承鸞大師思想,立聖道、淨土二門,使淨土教理朗然獨照,方針。

其弟子善導大師此基礎之上,廣度及深度兩方面進一步展開,立二藏、二教、二門、二行、二業淨土教理,使得淨土一宗教判呈現完備、體系,而大成淨土宗。

因此,善導大師尊為土宗開宗祖師。

如是,聖道淨土、自力他力、難行易行、正行雜行「二門、二力、二道、二行、二業」理論齊備,無不以《易行品》其根基。

《易行品》作為淨土宗尊崇第一部祖典,於土宗教理建設,是根本性、基礎性、標準性、權威性。

所謂「失毫釐,差之千里」,修學淨土法門,有否《易行品》,其淨土教理有差異,可謂《易行品》是淨土宗,不依《易行品》淨土宗,見其地位。

此品文字不長,有志於淨土行者,應該閲讀,知其要義。

《易行品》內容分為「序説段」與「説段」之二段,並兩個問答成立。

初,「序説段」第一問答,舉出大乘菩薩阿惟地(退轉地)有「諸、、墮」之三難,因而希望聽聞易行道,其文説:阿惟地者:行諸難行,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衰患。
六時易行文

是故,若諸佛説有易行道,疾得阿惟地方便者,願説。

意謂:菩薩到達退位,要時間修行諸種難行法,其是困苦,而且有墮落聲聞緣覺怖畏。

此即「諸、、墮」之三難,即行諸難行「行體」、經歷始能獲得「時劫」、修行中途或墮二乘「退墮」,而生大怖畏。

因此,若有「易行道」,而能到達不退之位,無有墮落虞(「一、速、」之三),希望我講説。

此《易行品》言「如汝説,是儜劣,非丈夫志幹之言」「發願求佛道,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於此二乘人,億倍應」「是法甚,乃可得」。

所謂「儜劣,非丈夫志幹」,儜即非丈夫,即非志幹。

「儜劣」,即是《觀經》釋尊韋提希夫人説「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意。

「丈夫志幹」,本《論》第八品解釋説:「志幹者,所謂威德勢力。

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滅惡法,於此事中有力,名志幹。

雖復身若天王,光如日月,若不能修集善法、滅惡法者,名為無志幹。

雖復身色醜陋,形如餓鬼,能修善惡,乃名志幹耳。

」然而此種説,並非鼓勵難行道,否則説易行道成多餘。

此種説,反而肯定、呼應對方言行道「衰患」,進而增其易行道謙敬信心。

如「舉三千大千世界」事,絕人能;既然不能,現前即有衰患。

既有能不退轉位法,而且「易行、永無險、不苦而樂」,何樂而不為呢!其實,宣説易行道,龍樹菩薩本懷。

何以故?縱觀《易行品》行文次第,及其前後品承啟關係,知龍樹菩薩「藉問説法」「藉」,舉出二道判,力説阿彌陀佛救度,易行道無上殊勝,給予「儜劣,非丈夫志幹」博地凡夫無上安心、獲救希望;並且吐露自己心歸命真情。

字裡行間,明確顯示問者便是自己;從行文次第,儼然表白自己不惜身命、艱苦求道、難入易心路歷程。

故知《易行品》即是龍樹菩薩以過來人長者身份現身説法,引導後行者捨歸,不受大衰患。

菩薩,感人至深,令人五體投地,永懷恩澤。

汝若必聞此,今説。

次,「説段」總判一代佛教為「行道」與「易行道」之二道,接著詳述易行道,這是本書名為《易行品》原由。

易行之中雖含諸佛菩薩易行,然以彌陀「本願稱名」易行其歸趨、核心、宗旨,因此,《易行品》是淨土宗正聖教。

「行道」語義:「難」者,「行」者行業,「道」者道。

故「行道」意即難行之道,修持行業因道名為難行道。

《易行品》初言「行諸難行」,上「行」是能行,下「行」是所行,因此,「難行」語,意即行業。

「易行道」語意:「」者,故「易行道」意即易行道,修持行業因道,名易行道。

如「易行道」文言「信,易行疾阿惟」。

一、總判二道,明舉苦樂,勸捨承前「舉難請易」問,繼之「呵問許説」回答而言「菩薩到達不退之位,有行道易行道之二道」。

「二道判」文説: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水道乘船。

菩薩道如是:或有勤行;或有信,易行疾阿惟越致者。

此是一代佛教(總指釋尊一生之中説法,舉大小、權實、圓、、顯密、,總括)分類,總判而為難行道易行道二種,並顯示苦樂,道各有多類,,易則樂。

即於行道「陸道步行」,舉出易行道「水道乘船」,「信,易行疾阿惟」故。

行道如陸路步行,難成;易行道如水上乘船,任運而。

故釋尊於諸經之中,處處讚唸佛功德,宣説土三,彰顯易行疾道,普惠羣萌利。

此「陸道步行,水道乘船」譬喻,詞二句,意義;文字雖短,筆力萬鈞。

猶如南,指出正確方向;救主,人得救希望。

此喻龍樹菩薩勸導捨歸、專唸佛名之悲心,情,躍然紙上。

此喻亦顯龍樹菩薩,開闡釋懷,唸佛法門救度一切儜劣羣萌。

明知,《易行品》受眾,即是儜劣凡夫,因為若無易行道,既無出離之緣,不能不退轉地。

知,此易行道正機,即是罪惡生死凡夫,要法即是專稱彌陀佛名,譬喻即是水道乘船。

乘船譬喻,顯示其根機毫無力量,然而能度彼岸,完全是船力,夫自己力。

一切凡夫,只要願船,不但,能度人,如「彌陀章」第二十八偈説:乘彼八道船,能度海,
度彼,我禮自在者。

彌陀佛名即是八正道,一切儜劣凡夫,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即是乘彼八道船,不但自己能度自力度脱六道苦海,能廣度眾生,同出六道苦海,生彌陀淨土。

若行道,有「諸、、墮」,如前言;若依易行道,有「一、速、」,即不退位現生於娑婆世界可得,「易行道」文説:若菩薩於此身得至阿惟地。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

此等「此身得至阿惟地」「即入」「即時入」之文,顯明易行道之特色,即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稱名自歸」),則「現生」於「娑婆世界」即得「不退轉位」,非俟他生他土。

此是淨土宗「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特色典據。

行諸難行,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

由此可知,行道有「行難」「時難」「」三義。

「行難」即「行諸難行」,「時難」即「乃可得」,「」即「或墮二乘」,此稱為「諸、、墮」三。

「諸」者,「行體」,所謂「行諸難行」,有三:一行諸行,二行難行,三行苦行。

「諸」之言非一,修行無量難行苦行法,諸如捨頭目腦髓捨能捨、忍能忍之六度萬行。

如是眾行,既多且,故曰「諸」。

此外有「行緣」,即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冠頭所舉之「五」。

「」者,「時劫」,所謂「乃可得」,多劫之間,修難行法。

經言:經阿僧祇劫,成佛三阿僧祇劫,乃至無量時劫。

「墮」者,「退墮」,所謂「或墮聲聞」,舉出難行失及其衰患。

難行、諸行、苦行、行,故墮二乘凡夫。

若墮於此,是名菩薩死,成佛。

此即行道衰患,故《華嚴經》雲: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六時易行文

以此可知,上求佛道者,若墮於二乘,墮地獄要可怕。

有此三,故名難行道。

「諸、、墮」行道所以,三者次第因:諸而,因難而久,「諸、難、」而「」而「墮」。

若能於此深生大怖畏,期望有易行法,既速不退,且墮落。

若是易行道,不但沒有以上「諸、、墮」之三,反得「一、速、」之三。

易行道之「」是易之意,申而言,即有「」、而「」、樂而不苦之「」意。

故龍樹菩薩「水道乘船」作為譬喻。

「易行道」有「行體」與「行相之易」。

行體即是「易之行」,行相之易即是「行之易」。

「行體」「易之行」:此指所行,即是修持行,所行。

「行相之易」「行之易」:此指能行,即是修持,無人不能。

《易行品》言:若菩薩於此身得至阿惟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聞是佛名能信受者,即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人稱其名號,即得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

觀此諸文,修易行道不退位因,即是「聞名、信受、、憶念、稱名」,意即:聞信佛名之威德而憶念,稱其名號者,能速不退之位。

因此,可謂易行行體行相,即是「稱唸佛名」。

故此諸文之前,龍樹菩薩偈頌而言:若人慾疾,退轉地者,
應以心,執持稱名號。

即只要心稱名唸佛,能得至不退之位,故名易行道。

〈彌陀章〉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應憶念。

此文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取意文,是《易行品》「彌陀章」三十二偈頌總敍,《易行品》所明易行道之眼目、歸趨、核心、精髓。

龍樹菩薩三十二偈,廣讚彌陀救度,盛讚樂無量功德,並吐露自己心歸命、願生真情,同時以此自行化他,勸捨歸,引導凡夫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此文與「諸、、墮」之三,充分顯明「一、速、」之三。

〈彌陀章〉,其他沒有。

「一」者一行,無「行體」。

只要專稱彌陀名號,修持諸行、難行、苦行,如「彌陀章」言:「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速」者速疾,無「時劫」。

現生即入,來生生成佛,如「彌陀章」言「即入」「即時入」,此「即」是顯明當生,多生多劫或無量時劫。

綜觀上述諸異,明知龍樹菩薩撰述《易行品》目的於顯明彌陀易行,並吐露自己歸趨;而同時並列諸佛菩薩易行,意在彼此,彌陀易行乃是所有易行中極易行,使後淨土行者有所遵循,並以此引導聖道諸機進入彌陀易行。

六時易行文 Play

延伸閱讀…

衍空法師

六時易行文

稱名自歸人,此生即入,來世多生,無退墮之難。

有此三益,淨土宗易行道「信、易行」妙理一目瞭然。

唯有此易行道,能讓儜劣、非丈夫志幹人,不但得出六道輪迴,而且速不退果位。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是故我常念。

《易行品》初明十方易行道(此名章),次述十方諸佛易行道(此名諸佛章),次詳阿彌陀佛易行道(此名彌陀章),次説過八佛、東方八佛、三世諸佛、諸菩薩易行。

如此並列諸佛諸菩薩易行道,讀之下,以為是阿彌陀佛易行道宗;然而若詳加研讀,仔細彌陀易行諸佛易行,便知龍樹菩薩乃以之筆法,諸佛諸菩薩易行道歸於彌陀易行道,顯彌陀易行即是易行中極易行,並示彌陀易行即是《易行品》中心所在。

此若觀下列「二重」與「龍樹」,可一目瞭然。

若行道,則十方易行法或其他諸佛易行法,屬於易行道,列舉此等易行道應羣機,各人自己易行道而選擇。

此,阿彌陀佛易行道是此等易行道之一,佔地位。

諸佛易行道,行道,可謂易行道;若探究《易行品》之內,可知龍樹菩薩於光顯阿彌陀佛易行道。

即:通而言,易行道含諸佛易行彌陀易行之二種:別而言,《易行品》目的於彌陀易行。

此理可橫向豎向,可一目瞭然。

「橫向」即是易行通局,將「彌陀章」與「十佛章」「諸佛章」。

「豎向」即是此《易行品》組織次第,「施、開、廢」引導羣機趨入彌陀易行。

《易行品》分判二道,而開示易行道;此中龍樹菩薩本懷,何教法?若論龍樹菩薩,正在彌陀易行;若是行道及諸佛易行,是隨他施設。

釋尊於《楞伽經》懸記而言「證歡喜地生」,既然有此聖讖,龍樹菩薩,唯在彌陀易行,別法。

,熟思彌陀章文意,可知。

何況特造《十二禮偈》,吐露歸命彌陀願生安樂之,與《楞伽》聖讖符節相應,無所疑。

古來大德釋此易行通局,或舉出六異,或舉出八異,乃至十六異。

此融會歸納十二異,明《易行品》乃是彌陀易行其宗旨。

從《易行品》文面,讚歎諸佛易行,是其綜合並列一起而總讚;然而讚歎阿彌陀佛易行時,設立一章,此章唯一門讚歎阿彌陀佛一佛,無有別佛。

讚歎諸佛,偈而言,過二偈,然而讚歎阿彌陀一佛,多達三十二偈一百二十八句讚歌。

,「十佛章」善德佛雖其他諸佛有多且讚歎,然其偈頌長行合而計,四百一十字,而「彌陀章」有六百七十六字多,可知詳略異。

彌陀是讚,諸佛是能讚,並非等同,「諸佛章」結文及「彌陀章」偈頌言: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世界,稱名憶念阿彌陀佛。

十方現在佛,種種因緣,讚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

諸佛劫,讚揚其功德,猶能盡,歸命人。

此明知,阿彌陀佛讚歸佛。

讀此品「諸佛章」或其次《業品》,出現「阿彌陀諸佛」之句,舉出阿彌陀佛諸佛代表,故知彌陀為能(代表佛格),諸佛所等(代表佛格)。

即稱名本願有無之異。

易行之文雖通於諸佛,然而意在彌陀,稱名唸佛,是彌陀本願故。

〈彌陀章〉開頭説: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
六時易行文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是故我常念。

願有「念我稱名」,且偈頌成就文亦舉出唸佛而言:「念無量力功德(名號)」,而其直接利益是「即時入」,且歸結「是故我常念」。

易行道行體即是「稱唸佛名」,然而餘佛菩薩易行中,沒有稱名之本願,唯〈彌陀章〉有,可知《易行品》目的於彌陀易行,於導入彌陀本願稱名。

易行、諸佛易行,勸他,無「常念」言,獨有〈彌陀章〉言,此是顯示龍樹菩薩歸命彌陀,願生淨土,時繫念無間,彌陀。

如〈彌陀章〉第四偈言: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是故我常念。

此常念之文,意義,生佛不相捨離故。

願佛常恆憶念,如〈彌陀章〉第三十偈言:我今如是,稱讚無量德,以是福因緣,願佛常念我。

此二偈,「我唸佛」與「佛常念我」,顯示「生佛不離」「機法」內涵。

不止自行,勸他使時無間而言:明知:廢立正意、自行化他本懷,唯在彌陀本願稱名。

其他各章説退利益,但「彌陀章」説退利益之外説生利益。

如〈彌陀章〉第三偈言:若人命,得生彼國者,即具無量德,是故我歸命。

唸佛能得現二益,《易行品》現生不退利益之外,説生利益,即此偈。

此偈總讚生樂德,不論何人,但生極樂,功行,佛無量功德。

龍樹菩薩自行化他,勸導往生情,於此偈表露無遺。

我於今先世,福德若大小,願我於佛,得。

此是龍樹菩薩表露願生心。

「佛所」者指極土,故「於佛心得」,即顯示願生淨土旨趣。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開;信心淨者,華開則見佛。

説易行之內容時,有「信易行」信心説,則唯有〈彌陀章〉,此外無。

故知:可謂「信易行」,即於〈彌陀章〉。

乘彼八道船,能度海;度彼,我禮自在者。

《易行品》開頭總判二道之處,乘船譬喻易行道;然「十佛章」,以至各章,譬喻,唯「彌陀章」有「乘彼八道船,能度海」譬喻。

「八道船」譬喻彌陀萬德之洪名,「乘彼八道船」即是稱念彌陀佛名。

彌陀名號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舉佛法中所有功德,如三學、六度、三十七道品,乃至無量陀羅尼,阿彌陀佛名號全體,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於此明知:易行之所以為易行,於「彌陀章」。

以此福因緣,獲上妙德,願諸眾生類,亦悉當得。

其他諸佛、菩薩章有迴句。

此是龍樹菩薩表明自己願生彌陀淨土,其自行化他即此彌陀易行。

釋尊《楞伽經》卷九,懸記龍樹菩薩證得初地聖位生彌陀土而言: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
為人説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地,往生安樂國。

顯示龍樹菩薩於十方諸佛十方淨土之中,獨選彌陀易行及極土其歸趨,則《易行品》彌陀易行其所宗不言可知;知往生彌陀淨土不只易行,而且殊勝。

綜觀上述諸異,明知龍樹菩薩撰述《易行品》目的於顯明彌陀易行,並吐露自己歸趨;而同時並列諸佛菩薩易行,意在彼此,彌陀易行乃是所有易行中極易行,使後淨土行者有所遵循,並以此引導聖道諸機進入彌陀易行。

延伸閱讀…

禪修開示:2014-08-20_六時易行文-第一部分

衍空法師_六時易行文

《易行品》可分為七章:「十方十佛章」(十佛章),「十方諸佛章」(諸佛章),「西方一佛章」(彌陀章),「過未八佛章」,「東方八佛章」,「三世諸佛章」,「諸菩薩章」。

其中,前三章有「施、開、廢」三義,即「蓮故花,花開蓮現,花落蓮成」,即「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

此《十住論》於註解《華嚴經.十地品》,故以聖道門「此土入聖」之三學六度萬行行道其行因,以此立場而註釋;然其目的於引導羣機趨入彌陀易行,解説採取引導、進方式,猶如《法華經》「施、開、廢」之過程,這整部《易行品》行文次第組織乃至前後品接續上,可看出。

此章未出彌陀名,似蓮實包於花中,如「蓮故花」貌,有「實施權」意。

此章出彌陀名,並為諸佛代表,如「花開蓮現」貌,有「開權顯實」意。

此章言讚諸佛,泛讚歎彌陀一佛,如「花落蓮成」貌,有「廢權」意。

此後四章,是承上啟下,以下《業品》繫故。

如前《易行品》宗趣言:「《易行品》既是『判教』,宣説『易行』道,並且力勸捨歸,專修易行道;而易行之中,彌陀『本願稱名』易行宗,『現生不退,往生成佛』趣。

故此易行道是易行,是絕對性殊勝之道。

」所謂「彌陀『本願稱名』易行宗」,即是本品「彌陀章」。

「彌陀章」是《易行品》骨髓、核心,《易行品》靈魂所在。

因此本文「彌陀章」略作解釋,分為三段:一、引釋「稱名易行」偈;二、正釋「彌陀章」之文;三、後引釋「現生不退」偈。

若人慾疾,退轉地者,應以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於此身得至阿惟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此偈開顯「信」內容,即「易行道」所言「易行」法,即是「執持稱名號」。

稱名即是「易行」,若非稱名即非易行;稱名即得「」,若非稱名即非。

稱名,既,殊勝。

「若人慾疾,退轉地者」,「若人」指六道中人道,一切凡夫。

「」是希求、願望意。

「不退轉」顯明非一萬劫或劫,生多劫無量生死;亦非他土退,乃此土此生退,此下文「若菩薩於此身得至阿越地」可知。

《》言「生,住退轉」,《易行品》「彌陀章」釋言「即入」「即時入」,明知「即」是「同時即」,非「即」,顯示「現生不退」。

何以故?「本願稱名」故,「攝取捨」故,「臨迎」故。

,極頓圓。

「應以心」,「應」是勸勉之辭。

「」,謙下自身,崇敬佛德,名。

《大智度論》三十卷言:「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敬。

」指內心,外相崇敬。

,。

徹底放下,全身靠倒。

尊所重唯彌陀,唯歸彌陀。

萬德洪名,萬善總體,無欠無餘。

《》言:「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此是機法二種深信相。

《》言:「憍弊,信此法。

」此指自力行者,憍無謙敬心,不能信此法。

「執持稱名號」,「執持」即是「稱名號」。

如《阿彌陀經》所言「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意。

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但「專稱彌陀佛名」。

「念十方諸佛」,法。

「念十方諸佛」「專念彌陀」。

念彌陀,念十方諸佛困難。

彌陀是「諸佛之王」,念彌陀即念十方諸佛。

《觀經》説:「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唸佛眾生攝取捨。

」此是「直接法」,唯舉彌陀攝取捨,十方諸佛。

念彌陀,彌陀攝取捨;念彌陀,彌陀臨迎。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應憶念。

此文名「本願取意文」。

此文是整部《易行品》精髓、核心,是「彌陀章」三十二偈頌總敍。

此文合採淨土三經核心之文,彰「本願稱名易行殊勝」,包括:《》之本願文(第十八願)及其成就文成就偈,《觀經》「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之文,《經》「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之文。

合採以上五段經文,而取以造文,故名「本願取意文」。

茲列表明,並引其文證。

龍樹菩薩本願取意文
第十八願文
第十八願成就文

若人
十方眾生
諸有眾生

念我
心信樂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

稱名
乃至十念
乃至一念

自歸
生我國
心迴,願生彼國

即入
若不生者,不取
生,住退轉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心信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心迴,願生彼國,生,住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悉到彼國,不退轉。

我若成,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相悉,大悲心,利益諸羣品。

「阿彌陀佛本願」即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此願名「唸佛生願」。

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願,此願是整部《無量壽經》根源,是淨土三經根源,是整個淨土宗根源。

若無彌陀本願,無淨土宗,無淨土三經,無阿彌陀佛,可知彌陀本願。

《無量壽經》中釋尊親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悉到彼國,不退轉」,此偈又名為「本願成就偈」,即解釋第十八願唸佛功能,可知,釋尊獨稱第十八願為本願。

本願講「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此意證前面引四段經文可瞭然。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應憶念。

如天親菩薩《生論》「觀佛本願力,遇無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為核心。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開宗明義便説:「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願力,得往生,彼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聚,即是阿毗。

譬如水路,乘船。

」後結論前後呼應地説「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起諸行,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説:「緣佛願力故,十念唸佛,得往生。

」善導大師《觀經疏》結論也説:「上來雖説定散兩門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專稱彌陀佛名。

」於《往生禮讚》説:「唯有唸佛蒙光攝,知本願。

」法照大師《五會法事讚》説:「彌陀本願,引凡夫;一切眾生度脱,稱名即得罪消除。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標起。

教理根源,發起後面因行。

「本願」:直以第十八願為願,第十九、二十及其餘諸願願,使眾生欣慕淨土而歸此願,故餘四十七願謂「欣慕願」。

「君子,本道生」。

故應掌握。

「本願如是」:「如是」者,下「念我稱名,自歸」二句,非彌陀本願。

有內容,即方法、目標、利益。

明朗,一目瞭然。

只要「念我稱名自歸」,能「即入」,此是彌陀本願力功能,不用眾生造作,不假藉他因,全是彌陀本願力,故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願文「十方眾生」,成就文之「諸有眾生」。

然十方眾生通指十法界之中佛法界以外九法界眾生,而此「若人」唯指六凡人道,六道中人道凡夫主,顯示第十八願「本凡夫,兼為聖人」旨。

凡夫之中,人道本,餘趣旁。

蓋,天人,修羅方瞋,三,唯人道苦樂互具,易生厭穢、離得願行。

「念我稱名」:「念」者,願文「心信樂」;「我」者,南無阿彌陀佛。

故「念我」即是意業信佛憶佛,即信受彌陀救度、意念彌陀佛名。

「稱名」者,願文「乃至十念」,口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故「念我稱名」,要而言之,即是「專稱彌陀佛名」。

可知:願文「乃至十念」「念」者,即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是「稱唸佛名」(故言「念我稱名」),即是四種唸佛之中「稱名唸佛」,非餘三種之唸佛。

此即顯示龍樹菩薩判定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為「稱名唸佛」。

「乃至十念」,善導大師解釋説「稱我名號,下至十聲」,此是稱名唸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