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 五行】的真正含義 |五行概論 |易經與五行之間的關係 |

【易經 五行】的真正含義 |五行概論 |易經與五行之間的關係 |

《經》中,氣代表萬事萬物運行力量。

氣這種力量是有方向,五行氣運行五種方向。

人高處走,水低處流,水流動方向是向下,所以水代表氣向下流那股力量;火是,所以火代表氣冒,像上行那一股運行力量;木頭,它是四方八面生髮,所以木代表氣生髮那股力量,金是四方八面聚在一起,代表聚斂那股力量。

一個向內,一個向外,一個,一個向下,四個了;土,它平行而傾斜那股力量,四平八那種運行力量叫土。

這不是隨説,氣運行,它可能沒有方向,有了方向。

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上下左右中五個方向,是五,所以叫五行。

不要五行解釋成五種構成基本元素,那,五種構成基本物質,他是氣運行方向。

這種能量方向,總需要有符號去表示,所以人們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來表示。

五行學説產生,學術界處於爭議之中。

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説創始人是孟子。

孟子是五行學説創始者,孟子後鄒衍,擴大五行學説,成為陰陽五行家。

“太極生兩儀”,有人知道什麼叫“兩儀”嗎?這兩儀天地,男女,這個道理和印度有一種外道安茶論師講道理是。

易經 五行 Play

”是怎樣產生,我們過多考究,關鍵是我們要理解其內涵。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文字和語言發展中,符合易學理念,一個詞語可以有很多種意思,怎麼理解看它處在語境和背景。

拿”八卦”來説,《經》中八種卦象,如果現説一個人”八卦“,我們會認為這個人喜説三道四,説人小道消息和隱私。

五行是中國古代一種物質觀。

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認為五種要素所構成,這五個要素盛衰,而使得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命運,同時使宇宙萬物循環。

所謂“有三易,一曰山,二曰龜藏,三曰周易。

”《經》有三種,夏代稱為《連山易》,殷商時期稱為《龜藏易》,周代稱為《周易》。

本來八卦是伏羲氏發明。

當時伏羲氏王天下,看到龍馬負圖的啓示,他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文,觀山川形,取諸身,遠取諸物基礎,而畫八卦,後人稱“先天八卦”──

“周易”周文王著作。
易經 五行

周文王伏羲八卦,加以排列,演繹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併六十四卦寫了卦辭,再為三百八十四爻寫了爻辭,所以叫《周易》,後人稱“後天八卦”──

八卦,所謂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斷☴、離中☲、坎中滿☵,這是八卦。

每一卦變成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這六十四卦是天地間秘密數理,乃至於現在這個
computer(電腦)是八卦和《周易》數理生出來。

現在電腦,你問它什麼事情,它可以答覆你,這八卦一種處。

《周易》周文王《伏羲》詳細加以説。

後到了春秋時代,孔子重新整理,加上〈繫辭〉。

你讀《經》,有繫辭;怎麼叫繫辭呢?“系”當個“屬”字講,屬於這卦辭,叫“綱系”,這個卦要解釋,註解。

“易有太”,這個,你們各位見過,各位懂,那個太極圖[。

太極拳太極圖這兒來。

太極,一種循環無端,兩條魚,一個陰魚,一個陽魚,這《經》説“一陰一陽謂道”。

這個道理不是,是因。

“太極生兩儀”,有人知道什麼叫“兩儀”嗎?這兩儀天地,男女,這個道理和印度有一種外道安茶論師講道理是。

他説:“世界開始時,什麼沒有,只有大水,,水中生出一個金色大安茶,像金雞蛋,水中漂來漂去。

經無量劫後,這金色大安茶,中裂開為兩半,上半天,下半地。

”這個天地兩儀。

兩儀本來生三才──天、地、人。

那麼,現在它是,説兩儀生三才,而説“兩儀生四象”。

有人知道什麼叫四象嗎?現在講這個,不是講老陽老陰、陽少陰,不是。

這是講“金、木、水、火”這四象,因為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所以兩儀生四象,生出金木水火了。

怎麼説“土”呢?因為土於四季,這個土是四象和合。

所以一年之中,木旺於春,於夏,金旺於秋,水旺於冬。

這個
“土”呢?土於四季。

“土”幫着木,幫着火,幫着水,幫着金。
易經 五行

它是於四季,四季有土。

所以這是四象道理。

因為有金木水火了,這個四象,所以生出八卦來。

這八卦,乾卦純陽,那三橫是,所以乾三連(☰);坤六斷(☷)這叫陰。

乾卦譬喻男人,坤卦譬喻女人;乾卦譬喻天,坤卦譬喻地。

所以説:

乾天,
天風姤,天山遯,天地否,
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坤為地,
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
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

這是坤卦八卦。

八卦,每一卦之中一卦和其他七卦有帶關係,,天地間這個奧妙是。

那麼這四象道理分出八卦。

本來這個道理是明白,但中國有個伏羲氏畫了八卦,他怎麼畫出來呢?他看到一個龍馬海里出來,它身上揹着這麼一個八卦圖,他照着那個畫下來,然後這麼研究,啊!是相生相剋;這是五行生出來,這個四象生出八卦。

所以,現在這個電腦雖然,但沒有以前那麼。

易經 五行 Play

延伸閱讀…

終於明白了易經《五行》的真正含義,金木水火土原來這麼理解

五行概論- 易經自修資料::: 易經大學@唯心聖教禪機山仙佛寺:::

“兇”危險。

所以説“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業”,這個吉凶生出事業,或者這個事業吉,或者這個事業。

有吉,事業善。

你作善,得到吉大事業;作惡,到大事業,有這個事情發生了。

所以《經》上説“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做好事會得到果報,做事情會得到果報。

這吉凶生大業,儒教裏是這麼説。

假設要用作萬物因,説萬物生出來,這是一種因,是思想。

《經》上説:“一陰一陽謂道,偏陽謂疾”,你要是這説法,計度這個陰陽變易而能生出萬物。

這種説法是,不是。

你若再説“虛無”,説一切虛無生出來,那麼這於一種無因理論。
易經 五行

所以,這兩種説法是。

現在人人知道 computer(電腦),這個
computer道理從《經》生出來。

周朝,周文王會玩《經》,這個《經》道理他熟得不得了。

那時候,所有犯罪人,沒有監獄。

誰犯了什麼罪,他地畫一個圈,地上畫一個圈,説:“你這個地方站着!”或着“你這個地方坐着!”着審問。

這個犯人走。

什麼他走呢?因為他走到什麼地方,周文王知道,這個《周易》一算,算出來了──啊!犯人到什麼地方?一個家庭裏頭,那個房子是什麼樣子?前邊有什麼?後有什麼?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一點。

所以那個時候,《周易》這個電腦來控制犯人。

現在呢?這個電腦,能知道誰犯什麼罪,有什麼記錄,可以查得出來。

但這是要修造出來監獄,那兒罪人;如果,跑了是找不着,知道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所以,現在這個電腦雖然,但沒有以前那麼。

延伸閱讀…

易經與五行之間的關係

易經五行

《經》這種中國學問,是到端,不可測。

不然,它怎麼知道天地五行、過去、未來、人類奧妙,這種種變化。

它是人一生來寫,拿“乾坤”兩卦來説,男子十六歲以前,屬於乾卦;女子十四歲以前,屬於坤卦,這稱,像聯。

乾三連(☰),人來講,是男子出生到十六歲成了,這是乾卦,叫乾陽足。

乾卦是陽卦,它是純陽無。

男子十六歲,乾元,這個“元”那個“精”。

坤六斷(☷),所謂“女子十四天癸”,女子到十四歲,月數來了。

什麼?仿照天地八卦這種氣候,它成了。

雖然男子剛一受胎那時候,是乾,但是,要到十六歲,這乾卦了。

這個道理啊!人怎麼知道。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五行有着關地位,古人認為世間萬物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制約,構成了天地萬物基本屬性。

我們知道經是伏羲通過觀察,陰陽符號想象表達,文王推演出的八卦,是世間萬物發展規律總結,是描述天地萬物,易經和五行有什麼區別關係呢?實際上《經》要五行理論出現得得多,周朝時期,《經》有了體系,而當時五行理論是一個雛形,並沒有發展完善,嚴格來講陰陽和五行早期是兩種各自獨立理論,陰陽八卦系統要領於五行!五行記錄出現《尚書·洪範》中,《洪範》記載五行説“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爰稼穡。

”春秋思想文化發展時期,五行理論迅速傳播開來,進入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到了戰國中期,陰陽學家鄒衍,五行學説發揚光大,提出天地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提出人類社會是五行之德轉移次序進行循環,而五德轉移是仿照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規律進行。

此時五行學説形成完善世界觀,鄒衍譽為五行創始人!鄒衍是經學術大家,他陰陽和五行概念結合起來,提出了象數天命觀相結合陰陽五行哲學,易學體系中用到了五行理論,經八卦中每個卦有製應五行屬性!但是八卦有八個基本卦,五行有五種元素,數量,怎麼一一應呢?這其中訣竅於八卦陰陽屬性。

仔細觀察八卦“卦爻”可以發現,純陽乾卦、坤卦外,震、坎、艮三卦是一個陽爻兩個爻,總爻數五,我國古代奇數成為陽數,所以這三卦陽卦,加上純陽乾卦並稱四陽卦,古代宗族系統中乾父、震為男、坎中男、艮少男,對應了陽爻下往上變化!同樣巽、離、兑三卦是一個爻兩個陽爻,總爻數四,我國古代奇數成為陰數,所以這三卦陰卦,加上乾卦並稱四陰卦,古代宗族系統中坤母、巽長女、離為中女、兑為少女,對應了陰爻下往上變化!運用到五行當中,乾卦和兑卦應金屬性,是乾卦是陽性金,主要指大金屬塊,金屬,殺傷力金屬,比如金條、刀、斧頭屬於陽性金!兑卦是陰性金,和陽性金應,主要指大金屬塊,裝飾性金屬首飾,和女性相關金屬,比如散碎銀子、女性佩戴金屬首飾屬於陰性金!我國傳統文化當中,五行是關一部分,如今滲透進生活中方方面面,術數當中奠基元素。

但是我們學習《經》時候會發現,其中並沒有於五行運用,沒有提到過,那麼這是什麼呢?《經》陰陽八卦基礎,成書於周朝,其內容早在之前有了體系,而那個時候,五行其只有一個雛形,並沒有發展完善,連生克沒有一個靠譜説法,會《經》當中出現。

這裏我們知道了,陰陽和五行早期是兩種各自獨立理論,而陰陽八卦系統完善時間早早領先於五行。

關於五行起源,見於《尚書·甘誓》,不過梁啓超認這一篇文章並可靠,所以五行一詞記錄應當是出自《尚書·洪範》。

《洪範》中記載五行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不僅明確提到了五行,還提到了五行基本性質,以及五行和五味對應。

而其中五行順序後來認為是五行生數,沿用至今,五味對應是如今中醫學説中運理論。

《洪範》此書雖然西周時正式成書,但是其原文內容應當是殷朝,商代存在,由此可見,商朝時候,五行有了雛形。

不過雛形只是雛形,這個時期五行雖然開始萬事萬物性質劃分為五類,但不夠系統,沒有我們如今知道五行生剋關係。

史伯鄭桓公對話當中,出現了五行順序,原文是:“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成百物。

”這段話中,説瞭萬物之中五行屬性不是單一,是五行而誕生萬物,其次提出了土金木水火順序。

春秋時期,五行傳播發展迅速,五這個數字成為了數字,進入了人們生活方方面面,比如“五味”、“五色”、“五音”、“五穀”、“五臟”、“五星”、“五竅”。

,連神明納入了五行體系,比如句芒屬木、祝融屬火、后土屬土、蓐收屬金、玄冥屬水。

而方位,作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元素,五行產生了應。

我們知道《經》體系當中,方位分為八方,與八卦應,而五行體系當中,方位東南西北中這五方來應。

東方顏色青色,五行屬木;南方顏色赤色,五行屬火;西方顏色白色,五行屬金;北方顏色黑色,五行屬水;中央顏色黃色,五行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