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色】食物養五臟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 |藥補不如食補 |

【五行五色】食物養五臟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 |藥補不如食補 |

中醫理論,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對應五臟是「肝、心、脾、肺、腎」,代表「青、赤、黃、、」,多吃應五色食物,可以保養身體五臟六腑。

顏色食物人體五臟六腑有著陰陽調和及五行相生相剋關係,搭配飲食有助,其實只要每餐吸收到五色食品可做到五行相生,達到調和五臟,從而滋補身體機能。

多吃青色食物肝臟,它具有舒肝肝功能,是人體「排毒劑」,像是菠菜、綠豆、奇異果是選擇青色食物能起到調節脾胃消化吸收作用,可提供人體需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營養素。

中醫認為紅色火,而「火」用來代表「心」,所以紅色食物具有益氣補血和促進血液、淋巴液生成作用。

而且紅色食物具有抗氧化性,像是胡蘿蔔、蕃茄、紅豆是選擇。

1.肝屬木,應青色和酸味。

五行五色 Play

代表食物有黃豆、南瓜、地瓜、香蕉。

白色五行中屬金,主要顧肺大腸,且利於益氣,對呼吸系統有所影響。

像是山藥、蓮藕、梨子、百合是養生食材。

五行理論,即金、木、水、火、土,相信只要是中國人有所耳聞。

五行學説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將世間萬物規律和五行聯繫起來,用以解釋世界。

我們知道人體有五臟,這五臟是和五行理論結合。
五行五色

而食補這方面,食材是有各種顏色,我們稱五色,食材味道鹹,我們稱為五味。

我們進行食補時候結合五行理論,五味五色五臟之間關係全都一一應起來,這才算是瞭解了食補。

《黃帝內經》中提到“五行有五色,五臟有五行,五色入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應五色青黑黃,對應五臟肺肝腎心脾”而飲食五味:酸、、甘、辛、鹹,五味人肝、心、脾、肺、腎應。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得出五行五臟五色五味對應關係,食補之時要運用這些關係自身情況調整進行進補了。

1.肝屬木,應青色和酸味。

綠色食品,肝、膽、面色、人體器官有保健養生作用,同時利藏血、疏泄,最佳食用時間中午或午夜。

綠豆、青豆、獼猴桃、奇異果、黃瓜、芹菜、菠菜、筍類是營養價值一些綠色食物。

而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作用,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病菌,有防治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功效。

2.心屬火,對應紅色和苦味。

紅色食物五行屬火入心經,如胡蘿蔔、西紅柿、紅豆,具有補血、利尿、活血化瘀、促進心臟活動功效。

中醫認為,苦味具有和利尿作用,能瀉火,同時可堅。
五行五色

平時吃些苦味食物瀉火,比如苦瓜、蘿蔔葉、頭菜。

3.脾屬土,對應黃色和甜味。

黃色食品,含有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可以健脾,預防胃炎,防治夜盲症,護肝,使皮膚變得,並有中和致癌物質作用。

常食黃色食品如:黃豆、玉米、小米、香蕉、南瓜、金針菇、黃花菜,脾臟、胃、口、舌根、肌肉有保健養生作用。

並因為是明朝屬國,服飾和習俗上繼承了許多中國明代文化特徵。

五行五色 Play

延伸閱讀…

藥補不如食補!吃這『五色』食物養五臟

五行五色食品

另外,甜味會使人放鬆,所以工作壓力人吃點甜食可以睡得香甜。

五色稱五方正色,是東亞傳統中五種正色,即青(藍)、赤()、、、五種正色,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應。

源於中國,出現於周朝[1][2][3]。

中國文化流長,漢字文化記錄了許多上古時期文明起源。

其中於色彩理解不但哲學、宗教、自然科學和醫學聯繫一起,同時創造了中國古代絲織品文化。

五色概念上古典籍中提及,如《禮記》學記中;“水無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五行五色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淮南子“色者,白立而無色成矣。

”周朝時,社會有了嚴格色彩規範。

官員品級到婚喪嫁娶有嚴格色彩規範 。

中國文化影響了東亞國家,其中越南和朝鮮半島同屬中華文化圈。

並因為是明朝屬國,服飾和習俗上繼承了許多中國明代文化特徵。

延伸閱讀…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食補請瞭解

五行五色健康飲食

五方色文化同時漢字文化圈內傳播,並成為朝鮮族民族五色。

中國傳統色彩與五行相配,利用五行生剋來解釋五色生克。

這套理論應用於五方,稱為五方色,是:青(東)、赤(南)、黃(中央)、(西)、(北)。

這套理論應用於解説中國王朝,稱為“五德”,例如周朝屬火德(赤色),秦朝屬水德(黑色),故秦代周(水克火)。

儒家典籍《周禮》曾述及所謂“五帝”概念。

《史記正義》引《國語》指:“蒼帝(或為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或為招拒),黑帝協光紀,黃帝含樞紐。

”文獻中未有實質指明五帝姓名,緯書《尚書帝命驗》稱:“蒼帝名靈威仰,赤帝名文祖,黃帝名神鬥,白帝名顯紀,黑帝名玄矩。

”五帝隸屬五色,分屬五個方位
五方色(朝鮮語:오방색 obangsaek)理論朝鮮半島流行,成為朝鮮族傳統文化色彩,應用韓服上。

目前其英文翻譯“obangsaek”便是西方國家韓語音譯。

佛教五色和道教五色(即五方色)相近,故佛教傳入漢地後,兩者趨同,藏地亦受影響。

上座部佛教五色中“橙色”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中多用黑色、綠色代替。

端午節有系五色縷習俗。

五色縷,又名五色縷、五色線、五色糸、五彩線、長命縷,是五色相配所結線縷,佩戴手腕上、腳腕上或身上,常用招祥避厄護身飾物。

佛教中有五色縷[6],受到道教影響,佛教五色縷時有應用道教五色。

線縷後世可串以水晶、珠子,稱為五行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