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詩人錢塘江潮慕名,常縈於夢寐。
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嶽壯,辜負此生,,消解。
譯文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汐,值得去觀賞。
無緣去一飽眼福會終身。
終於親眼看到廬山、浙江景緻,發現過去衝動妄念不過如此,覺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水浙江潮水。
翻開蘇軾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詩篇可説,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思想感情,極具禪味。
廬山煙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錢塘江潮汐。
“廬山煙雨浙江潮”此句詩意是:廬山美麗煙雨,錢塘江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
到恨不消:恨,。
此句詩意是:無緣去觀賞廬山煙雨和錢塘江潮汐,是會終身。
感嘆:“不過如此!” 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


語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三般見解”,指得是禪悟三個階段,即是入禪三種境界。
東坡此詩,此意。
廬山美麗煙雨,錢塘江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
無緣去觀賞廬山煙雨和錢塘江潮汐,是會終身。
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沒有什麼感受,覺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水浙江潮水。
4、這是東坡居士臨終時兒子蘇過手書一道偈子。
蘇結束了流放生活,一個躊躇滿志、政報國之士,變成一個容面、參透生活禪機風燭老人。
聽説兒子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
於此詩字面解釋是,但簡單中又藴舍看簡,處於本詩第一句後一句是重復句。
而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復出現成瞭解讀熱點。
一種觀點是“不過如此”。
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目標,每個追求者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要一睹。
如果追求受挫,此心決無安定之時。
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實現了自己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景緻後,這覺得它們雖然,卻並無處。
感嘆:“不過如此!” 另外一種觀點是“正是如此”。
認為:首句為想像、聽説中景。
末句目睹後景。
作者追求得到了滿足,沒有失落,沒有遣憾。
禪意是,很多人追尋某種東西,追求時是痛苦,追求後是厭倦、無聊,覺得“不過如此”,這樣,人生像鐘擺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擺動。
而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你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目標時,看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後,發出會心微笑:“正是如此!” 5、 翻開蘇軾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詩篇可説,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思想感情,極具禪味。
蘇軾廬山詩而言,他寫“橫看成嶺側成峯,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此山中”開生面;他寫西湖詩“波光灩瀲晴方、山色空濛雨奇。
若西湖比西子,淡裝抹總相宜”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説如陷裏面跳不出來,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
後者觀察景物敏鋭而,譬如到處。
可是《觀潮》一詩,完全是另一種抒寫,值得玩味。
詩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廬山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常縈於夢寐。
如果不能身歷廬山境,一賞煙雨迷濠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嶽壯,辜負此生,,消解。
可是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景物變得了。
煙雨聚散飄忽,江潮去,可以忘記了,煙雨、江潮有無了。
禪理人詩歷代詩人有,唐代王維可以説是代表,因為他追慕隱逸,後來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思想。
如“獨坐幽篁裏,彈琴復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晚年,萬事關心。
自顧無長策;知返舊林。
如果追求受挫,此心決無安定之時。


延伸閱讀…
蘇軾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許多後,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禪語,是。
蘇軾借《觀潮》題,抒寫了一種消極、無思想,有佛家禪宗情調。
所謂禪宗,有南北分,北宗強調“拂塵看凈”、“慧念以息想,攝心”;南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覺悟外求”達到“無念宗”。
蘇軾詩中説“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淡化,淡到不過如此,想這蘇軾當初未來時期待、萬分,顯得可笑了。
6、禪於悟,於用心去體會,心有所動而至感悟。
此詩就説詩人觀物悟禪過程以及禪悟後曠達心境。
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汐,是那樣,令人心醉神迷,傾心嚮,如果去觀賞一番,令人終生。
去觀賞了,看到是廬山濛濛煙雨,錢塘江滔滔,了無窮盡潮汐。
初看之時,看到是濛濛煙雨,滔滔潮汐物象。
你“到得來別無事”,超越物相,而觀物感悟,進入禪境界後,那物不是物相了,而成了佛世界,禪意境了。
雖然廬山是煙雨濛濛,錢塘江潮汐還是,但那不是悟前廬山煙雨,錢塘江潮汐,這煙雨,這潮汐,佛,禪了。
這種禪悟,對現象即悟即,若有若無感悟。
這種感悟,人而有差異。
可以悟,可以頓悟。
釋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產生思想上飛躍,開悟,入於禪境。
前者是悟,後者是頓悟。
7、 廬山煙雨浙江潮,到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第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是理想目標,每個追求者魂縈夢繞,不惜任何代價,要一睹。
如果追求受挫,此心決無安定之時。
延伸閱讀…
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實現了自己夢想,欣賞了這兩個地方景緻後,這覺得它們雖然,卻並無處。
此,世俗感嘆是:“不過如此!”譯文廬山美麗煙雨,錢塘江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
無緣去觀賞廬山煙雨和錢塘江潮汐,是會終身。
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發現過去衝動妄念不過如此、並無驚奇,覺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水浙江潮水。
翻開蘇軾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詩篇可説,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思想感情,極具禪味。
蘇軾廬山詩而言,他寫“橫看成嶺側成峯,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此山中”開生面;他寫西湖詩“波光灩瀲晴方、山色空濛雨奇。
若西湖比西子,淡裝抹總相宜”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説如陷裡面跳不出來,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
後者觀察景物敏鋭而,譬如到處。
《觀潮》一詩,是繼於以往人生體驗,看清自己心隨境轉、雜念叢生衝動後淡雅,隨著衝動妄念走。
詩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廬山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常縈於夢寐。
如果不能身歷廬山境,一賞煙雨迷濠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嶽壯,辜負此生,,消解。
可是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景物是曠世稀有還是,過是自己主觀意識驅動。
煙雨聚散飄忽,江潮去,那麼澎湃,不過是風幡不動心妄動。
禪理入詩歷代詩人有,唐代王維可以説是代表,因為他追慕隱逸,後來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思想。
如“獨坐幽篁裏,彈琴復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晚年,萬事關心。
自顧無長策;知返舊林。
”是例證。
蘇軾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許多後,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禪語,是即菩提價值。
聲明 : 此處是弟子自修佛堂,所有圖文是自修結善緣,如有冒犯侵權,恭請 諸賢大德留言告知,我會刪除,感謝感恩所有原著大德,功德無量。
———– 南無阿彌陀佛 弟子合十 一切功德迴所有眾生。
廬山煙雨浙江潮,到恨不消。
廬山煙雨浙江潮,到恨不消。
到得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宋‧蘇東坡這首偈語是宋朝蘇東坡居士所作,有禪意。
「廬山煙雨浙江潮,到恨不消」,它形容一個人嚮廬山濛濛煙雨和浙江錢塘潮水澎湃,沒有機會登臨廬山、親見浙江錢塘潮水。
「到得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後來他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沒有什麼感受,覺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浙江潮水浙江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