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人物】你知道幾個 |道家代表人物簡介 |道家的三個主要代表人物 |

【道家 人物】你知道幾個 |道家代表人物簡介 |道家的三個主要代表人物 |

西漢建立後,漢高祖、漢惠帝、呂后領導人,張良、蕭何、曹參、陳大臣,道家思想治國,減傜役、賦税,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休養生息,漢文帝、漢景帝奉行道家老治術達到,史稱文景之治,「京師錢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粟陳陳,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國家,百姓安樂。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漢武帝提倡「獨尊儒術」政策,後世帝王採納。

道家成為非主流思想,後來魏晉南北朝時西域引入佛教,唐主信奉佛教,儒家學説、道家學説及佛教合併稱「儒釋道」,道家地位進一步減低,宋朝後程朱理學、陸王心學興起,道家思想混入理學,獨立道家思想基本上復存在。

道家雖官方採納,但中國古代思想發展扮演角色。

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到了道家影響,中國禪宗諸多方面受到了老莊的啓發。

中國哲學大師,儒家學者馮友蘭於1948年時,於《中國哲學簡史》當中提出了道家(當代道家,稱現代道家)概念[1][2]。

認為老子應是實質可考道家始祖,莊子、列子、楊朱人發展,成為一門經典,其中法家,名家,縱橫家受道家影響。

相傳商朝伊尹輔商湯,周朝呂尚輔武王,主張民休息,有一點道家色彩。

戰國時期子思、孟子學派人士,提倡五行學説,因此成為了五行家之先河,鄒衍提倡陰陽五行學説稷下學宮道家學者合流,認為黃帝為政,是道家創始人,故老子合稱,成為了漢初流行「黃老道家」。

嚴格而言,「黃老道家」屬於正宗道家,而三皇五帝傳説是戰國時期方創立。

法家韓非子吸取了道家許多想法,主張「上法而上賢」。

秦末民眾,税賦、伕役甚,西漢時期,漢高祖、呂太后、漢文帝、竇太后黃老之術治國,直到董仲舒與今文經學者異化儒家學説,官方獨尊儒術,而道家思想開始隱沒,融入儒家思想。

東漢時期,漢明帝夢見金人,傳入佛教。

後來,雖有魏晉道家小陽春,道家同時佛教影響,無化。

道家主張「」,認為要用到法律時(法和法律有;法好比物理,而法律是人),大道廢棄了。

因此社會上沒有道德仁義[3],因此主張要用法去治人;法家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要用權威法條治天下。

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時要準備毫無地離開它,於“道”所帶我們病痛,死亡是存在的誕生和復歸於無。

道家 人物 Play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説是相通:“道”本,無為。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老子其著作中説:“有物混成,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改,周行而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曰道。

”[4]
“大邦以下小邦,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取大邦”[5]大邦世界,大邦以下小邦國家,小邦以下大邦本土。

道家是中國本土獨立思想,與董仲舒春秋一統思想大異旨趣。

莊子思想核心是“”與“齊物”。

主張“天地我並生,萬物我一”哲學思想。

楊朱説是老子弟子,但他激進,提出“貴己”,“我”。

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戰國時期稷下學宮《管子》諸篇,主張“守,不守”與“一年樹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入道家哲學思想。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法則。

這一觀點後來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為道家基礎核心。

道家貴生,存生,養生,輕視物質,心靈,萬物價值。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譯本古籍之一,西方公認所有中國文獻中解讀同時是存在問題文本之一。

老子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人生觀上,老子主張“自守,自持。

”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從二元立觀念出發,顛覆了人們傳統價值考量。

老子和莊子意識到終極面前語言是無能為力,老子反覆觀察思考世界是觀察到符合常識世界,無論這樣世界是多麼,其主要特徵是非永恆性。
道家 人物

而“道”可言説恆性來説是無法決定,無以名之,於任何可命名事物。

它是非存在,於無。

這是一種任何可以名之,確定存在或實體無法對應實在,然而它顯然是,並且是所有實在根源。

“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改,周行而殆。

”(於天地誕生,而虛空;存在着而發生變化,周而復始有盡頭)這裏可以感受到老子哲學層面上於時間空間一個回答,同時老子存在與存在世界聯繫了起來,即非存在是永恆,而存在是和。

老子持有這樣觀點,無論非人類宇宙還是我們所能感受到“道”這樣無為方式運行。

我們所感受到無為是“道”顯現,以此存在於“道”中。

和儒家宣稱“天”相比,“道”這個詞使用意味着老子持有一種無神觀,凡指‘天’大多意味着背後存在着一種意向性,可逆力,這道家思想無為是相背。

老子認為運行是自發運行,無目的“道”顯現,一切存在誕生於非存在,並復歸於非存在,這是道家哲學巔峯處。

然而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解釋這一主張。

這意味着老子堅信無為運行方式但無法考證它,因為於科學考察是“無為”對立。

但這並意味着道家思想者曉同時代觀(哲學),老子描述經驗性常識世界時關注二元對立性質,而莊子體現了其觀認識。

“無為”,不能理解無所作為。

《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無為”,是自守義,是道家“道”修身所要達到“合於道”理想境界。

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人類領域有着關懷。

於“道”存在於一切存在中,人類本身便是顯現。

人們擁有生命,可以品味生活,但同時要準備毫無地離開它,於“道”所帶我們病痛,死亡是存在的誕生和復歸於無。

於生活方式,老子認為於居住於“道”中同時是“道”顯現人來説慾望應是簡和,於人本身慾望,應該拋棄(不迷其中)。

然而現實是“道”人類領域上發生了分離,老子歸結於兩個因素,一是文明興起(「變化」),文明使人財富、權力、道德完善各個方面上有了目標(老子(認為)是徹底原始主義者);二是人本身道德層面上墮落(墮落該作變化)。

老子原始主義體現於政治領域,然而並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老子》中有很多統治者建議和告誡,主張統治者要使人民,使人民去沉迷追求“仁義”而本身同時採取無為而治方針。

領悟並體現了“道”人才能文明,使人民恢復“道”狀態中。

老子政治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下知有”,不妄為而治,老百姓知道他存在,各性,各安其生;第二,“親而譽”,謀福施恩於民,仁義治理人民,人民稱讚執政者;第三,“畏”,政教治理人民,刑法威嚇人民,百姓們害怕;第四等,“侮”,權術偽詐愚弄,欺騙人民,百姓要起來推翻它。

莊子老子思想繼承發展者,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差異於老子主張德源自於道,而莊子主張德出自於人,他著作表現出他思想涵蓋了當時各種思潮。

後人他老子並稱老莊,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莊子具有顯著主義,其思想主要關注生命上,修身為主旨,“內聖”觀念莊子發揮到了。

莊子人身哲學後世用來倡導藝術精神培養,打破我天地合一超越精神,審美的意態體悟世界,中國詩歌、繪畫許多藝術領域有着影響。

《莊子》文學上取得了成就,代表作《遊》是先秦散文巔峯作品之一。

莊子雖然承認“道”是萬物本源,但和老子“道”存在差異。

老子主張“道”非存在,並以顯現出來,莊子觀點。

莊子支持“道”是無(非存在)同時,老子關注“道”中關於“存在”內涵。

《莊子》中“道”表現出了不可盡多樣性和創造性。

莊子並不僅“道”存在歸結於具有侷限性,他試圖老子確切描述不可描述“道”。

他不僅點停留於循環變化規則,目光投向不可預測,不能預期變化。

這種於具有創造性欣賞後代產生了影響。

《莊子》中記述了許多莊子好友惠施所提出問題。

先秦時期,惠施、公孫龍代表名家引發了中國古代語言危機峯。
道家 人物

他們提出諸多悖論引起了關於存在關注,影響了當時後人思考世界方式。

莊子受到了名家思想影響,他肯定事物實在性,“夫言吹,言者有言。

”(説話並於吹氣,畢竟説出了某些東西。

)即假如語言沒有虛假意識或者成見之類影響,語言可以與事物本體表現。

“寢則腰疾死,鰌然乎哉?”(人睡地方,腰背會疼痛,後半身不遂,泥鰍會這樣嗎?)莊子認為語言可以説出東西,但無論道德層面是知性層面不能或錯方式來談論他們。

只有在非存在條件下,所有存在和關係才能找到本源。

於經驗性世界,是一種有條件實在,從上講是(這和佛教哲學觀有相似之處)。

和老子於倫理上,莊子主張一種審美的、藝術角度而非科學態度來觀察世界,所以他於世界存在表現出了意義上價值中立。

莊子試圖回答關於“道”人類領域中發生分離問題。

和老子所具有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高等文明扭曲環境中解脱出來,莊子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病態是生具來,存在任何原始主義解決方案。

莊子敏鋭地意識到,老子聖賢觀點中,聖賢有意識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狀態,這裏存在矛盾。

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病態使人們注意力聚集於變幻無窮周邊世界中,人們喜好厭惡,錯是非觀通過各種形式變得起來,即便人正在周邊世界存在一樣步向死亡中執迷不悟。

這“齊物”思想起源,即所有存在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差別,避免是非、大小、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自我為中心精神限制,達到萬物境界,這是莊子哲學顛峯處。

莊子認識到人其他萬物,只需要貶斥方是“錯誤”,能一件事有完全意見(當時儒家與墨家間衝突便是證據,莊子此表示了失望),然而同存於“道”中,有什麼能是“正確”或“錯誤”呢?
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能達到“”境界。

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

莊子解放,是主觀形態解放,他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矛盾擺脱。

莊子“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這裏“無為”不是一種政治原則,是指心靈外物拖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狀態。

這種狀態,稱為“無待”,意為沒有東西。

莊子家境,居住陋巷,以織屨生。

道家 人物 Play

延伸閱讀…

道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道家代表人物簡介

“乘天地,而御六氣辯,以遊。

”這句普遍認為《遊》一篇主旨,同時是《莊子》一書主旨。

這是一種心“道”合一境界。

莊子哲學思想受到了既是好友是手惠施挑戰。

兩人雖然否定了人們常識主義立場實在觀,但人類領域上,兩人出現了分歧。

莊子提出“齊物”與“”時,惠施指出本質上是存在人類,怎麼能出現這樣人——能夠超越其本身有限性約束,達到“道”合一境界?
黃老學派,乃戰國時代主流道家學派。

“黃”意指黃帝,“”意指老子,老學派思想家們黃帝和老子傳説事蹟作依託,主張“道”治國。

申不害、慎到為此學派代表人物。

該學派其他道家思想有着顯著區別,它特徵是法家思想有着聯繫,有些學者視其道家和法家結合。

黃老學派西方稱為“目的性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司馬談這麼總結黃老學派:“虛無為本,因循。

”於老學派“道”作為一種工具,那麼這種和“無為”具有牴觸概念“道”和老子、莊子“道”存在其之處。

黃老學派不同意其他道家所主張無政府主義觀點,政治秩序認為是“”。

慎到認為:“賢足以服眾,而勢足以屈人。

”(賢人能説服所有人,但權勢能使所有人屈服。

)國家權力本身“道”表現,君主可以帶有權威性法律和制度來操控羣眾行動,讓他們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黃老學派還主張“君無為而臣有”。

君王只有依賴其下屬目的性活動(有)才能維持其本人無為。

制度基礎,責任委託他人,而君王自身只是遵循“道”精神而監督制度執行。
道家 人物

中國哲學大師,儒家學者馮友蘭於1948年時,於《中國哲學簡史》當中提出了道家(當代道家,稱現代道家)概念。

道家崇尚,這現代主義觀點不謀而合。

與儒家關注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各方面,且本質上説兩者是補。

老莊思想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言説而只能體悟終極概念,奠定了道家思想主基調,即我們所能體驗只是存在,而作為存在而存在“道”只能體悟而無法感知。

知識論上老莊主張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一種超越知識態度來認識知識。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是代表小國貴族思想家,《道家思想核心》是“道法,無為而治”。

他們侵略,,主張和平,壓迫。

實現自己社會理想,他們主張小國寡民,公社復歸,並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尚賢,儒家提倡禮制。

從主流上説,老子、莊子是反封建壓迫哲人。

哲學思想上,老子、莊子認為天下萬物出於道,屬於客觀唯心主義範疇。

他們有辯證法思想。

從《道家思想解密》:老子、莊子是我國提出宇宙觀和認識論學者。

  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做過周朝“守藏室史”(管理藏書史官),後退隱。

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五千言,八十一章。

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

《道德經》作為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哲學體系著作,其思想傳播,整個中華民族思想和心理有影響。

老子思想孔子和孫子思想有影響。

直接繼承道家傳統莊子思想後來佛教禪宗和中國文藝發展,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產生過影響。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人,蒙漆園吏。

莊子家境,居住陋巷,以織屨生。

延伸閱讀…

道家的三個主要代表人物,你知道幾個?

道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道教與道家思想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莊子信奉老子學説,同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

他思想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憤世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想取消鬥爭,否定知識,有消極情緒。

早在戰國時代,老學派黃帝、老子結合成一個體系,道家發展傳承中主要有老子、莊子列子代表人物,漢代出現道教是繼承道家思想發展起來!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智慧,形成了完整系統理論,標誌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影響。

老子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提出道生法,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極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

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後佛學而得以程度體現。

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影響。

中外學者認為: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產物。

列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周朝鄭國圃田人(今河南鄭州市),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

列子學説本於帝老子,是介於老子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啓後傳承人物。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

列子一生安道,不求名利,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十萬多字,全書共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寓言形式來表達哲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

莊子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思想,認為道是客觀存在,道視為宇宙萬物本源。

他認為道是、本子、無所不在,強調事物自生自化。

莊子看來,生活是自然而然,因此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是人性中偽,所以要摒棄它。

道家思想到了漢末,神民間形成一個原始道教組織太平道。

《太平經》中掠奪,拯民疾苦思想和追求理想社會患想,是《老子》思想淵源中提取出來。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智慧。

總結了古老道家思想,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理論,標誌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

道家是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影響學派。

道家“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提出道生法、雌守雄、並濟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影響。

黃老派主張身國同治,兩相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動之,法天地之使萬物,然而為,無為謂使物我,使物我,善於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

形成一種“大音希聲”“仁”,故看似無所作為,實則無所不為。

主張“不貴治人貴治己”,因俗,與時遷變,衍存,休養生息,成了大亂後政府治世急救包,同時中國古代盛世關係密切。

代表人物黃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駢、宋鈃、尹文、鶡冠子、屈原、呂不韋、劉安、嚴遵、王充、劉晝、呂端。

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黃帝》、《黃帝內經》、《慎子》、《鶡冠子》、《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論衡》、《劉子》老莊派老學、莊學合稱。

本,天性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妄心而為。

主張自守,齊物而侍。

以致“不為物累天下。

”因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精神家園。

漢初歷史條件下,《老子》“無為”思想為主旨“黃老”思想受到統治者尊崇。

但時過境遷,儒學獨尊後,道家淪為在野學。

道家社會角色變化使《莊子》政治異端思想抬頭,並和《老子》觀宇宙論結合,形成“老莊”思想。

從此,老莊主流思想道家異端的姿態,從天道觀、人生觀和政治論諸方面經學提出挑戰,並東漢一代政治和魏晉思想界影響。

莊學社會政治異化及文化偏向批判精神普遍存在於歷代異端學者思想言行之中,他們引為同調,並成為他們批判不合理現實精神武器。

如晉代鮑敬言無君論;明代李贄童心説,何心隱的育欲説,湯顯祖情論;清代唐甄破祟論,袁牧性靈論,得力於老莊學精神。

莊學內部有異端派、玄學派、玄學派。

[2]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張湛、韓伯、鮑敬言、陶淵明、成玄英、王玄覽、李榮、王績、吳筠、唐玄宗、元結、無能子、陸龜蒙、蘇軾、陳景元、鄧牧、劉辰翁、劉基、莊元臣、傅山。

代表作:《老子》、《莊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世説語》、《無君論》、《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伯牙琴》、《鬱離子》、《莊元臣文集》、《傅山全書》、《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保存,他人對自己侵奪,自己對他人侵奪,物不染物性,無為兩相累,兩相擾。

通過個體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整體和諧。

代表人物楊朱、告子、巫馬子、孟季子、子華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兒説、公孫龍。

春秋戰國後,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

但其全生保性思想道教全盤繼承。

代表作:著作多亡佚。

體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 莊子,名周,字子休(説子沐),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形成了華夏哲學學派莊學,為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崇尚而不應同宗楚威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

史稱“漆園傲吏”,譽為地方官吏楷模。

莊子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莊子洞悉易理,指出“《》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經》三才道相合。

莊子,今河南商丘人。

生於公元前369年286年 ,代表作品:《莊子》。

主要貢獻: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