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方位,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哲學術數的重要概念。它們源自於對天體運行的觀察,以及對地理環境的探索。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了時間的縱向序列;而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則象徵著空間的八方與四季的變化。將天干地支相互配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描述萬物的生長消亡過程,這也是中國古代曆法制定的基礎。
結語
天干地支的方位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們不僅是風水學中定位的基礎,也藴含著深層的宇宙觀和哲學
天干地支在曆法中的應用
1. 天干地支概述
天干地支,這套源自中國古代的符號系統,真可謂源遠流長、用途廣泛。它不僅用於記述事件、抒發情感和闡明事理,更在曆法編制中發揮了基石作用。古人依據物候變化和天體運動來制定曆法,而我國現行的農曆更是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納入考慮,成為了陰陽合曆。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木星,古人稱之為歲星,其十二年一週期的運行被劃分為十二等份,每一份對應一個地支,從而形成了十二辰紀年。


3. 干支、曆法與星象
干支在曆法中的應用與古人對星象的觀察密切相關。顧炎武曾指出,古時人們普遍關心星象變化,並對其作出解釋。這表明,觀測星象在古代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為了便於觀測,古人將星空劃分成四象等區域。
十二辰紀年 |
歲名 |
歲陽 |
子 | 寅 | 辰 | 午 | 申 | 戍 |
醜 | 卯 | 巳 | 未 | 酉 | 亥 |
木旺於春,火旺於夏,土旺於季夏,金旺於秋,水旺於冬。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天干配屬五行
- 甲乙屬木
- 丙丁屬火
- 戊己屬土
- 庚辛屬金
- 壬癸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