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省的意思並不僅限於金錢上的節約,更代表了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在這個引言中,我們將探討節省的深層意義,以及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實踐節省的策略,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節省的情感價值
節省不僅可以帶來物質上的好處,還能培養
2023年展望:通貨膨脹浪潮下的經濟變局
通貨膨脹的原因


進入2023年,全球經濟最受矚目的議題之一,莫過於通貨膨脹的走向。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國央行為了應對疫情的經濟衝擊,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大量資金湧入市場,推高了股市和房市,但也引發了對通貨膨脹的普遍擔憂。
對消費者而言,通貨膨脹最直接的體現便是物價上漲。然而,並非所有的物價上漲都構成通貨膨脹。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定義,通貨膨脹是指一般物價水準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且顯著的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要達到「普遍」、「持續」和「顯著」上漲的要求,才被視為通貨膨脹。
「普遍」意味著大多數商品的價格上漲,而非因天災或季節因素引起的個別商品價格波動。「持續」意味著這種上漲須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顯著」則是指物價漲幅達到一定程度,例如美國聯準會所關注的2%通膨指標。
通貨膨脹的原因
經濟學家提出了各種學説來解釋通貨膨脹的發生,其中最為人知的包括以下幾種:
1.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當市場上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導致物價上漲。例如,當人們手中有過多現金,可能會出現搶購商品的情況,從而推高物價。
台灣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與計算方式
台灣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
通膨的成因
通膨發生主要的情境因素,首先是需求拉動型通膨,乃需求面因素,是因過多貨幣追逐太少商品或服務,導致價格上升,通常是政府實施降息或量化寬鬆等貨幣政策所導致。第二,成本推動型通膨,則是供給面因素,通常是因商品及服務生產成本上升所致。第三,輸入型通膨通膨,亦即自國外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致國內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常見的有油價、「黃小玉」價格上漲等狀況。第四,預期心理因素,是因消費者預期物價會上漲,因此提前購買所導致,如颱風來臨前消費者搶買蔬菜導致漲價。


延伸閲讀…
如何計算台灣的通貨膨脹率?
台灣通常使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計算通貨膨脹率。舉例來説,如果去年10月的CPI是120,今年10月的CPI是150,那麼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就是年增長25%。計算方法為:(150 – 120)÷ 120 = 25%。這裡的CPI是由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編製的,它用來衡量台灣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變動,包括食品、服飾、住房、交通、教育和娛樂等消費性商品(如手機)及服務(如電話費)。然而,非消費性目的的商品及服務,如健保費、所得税、房地產、股票、債券等,不納入CPI。此外,房價雖然不列入物價指數的計算範圍,但住宅用房租及住宅修繕費用等消費性支出則包含在內。
台灣通貨膨脹率的計量
根據主計總處的説明,通貨膨脹沒有單一衡量指標。一般情況
通貨膨脹的基本概念 |
||||
通貨膨脹(簡稱通膨)通常是指在一段期間內,平均物價水準全面持續上漲的現象及過程,一般而言,個別商品或勞務價格上漲,或是漲一次即停(once for all)的物價上漲現象,並不能被視為通膨。 |
||||
通膨的成因 |
||||
通膨發生主要的情境因素,首先是需求拉動型通膨,乃需求面因素,是因過多貨幣追逐太少商品或服務,導致價格上升,通常是政府實施降息或量化寬鬆等貨幣政策所導致。第二,成本推動型通膨,則是供給面因素,通常是因商品及服務生產成本上升所致。第三,輸入型通膨通膨,亦即自國外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致國內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常見的有油價、「黃小玉」價格上漲等狀況。第四,預期心理因素,是因消費者預期物價會上漲,因此提前購買所導致,如颱風來臨前消費者搶買蔬菜導致漲價。
|
||||
通膨類型 |
||||
較重要三種通膨類型,首先是温和通膨(Inflation),指通膨率平均2%或以內,通常反映國家經濟良性成長;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則是物價每月上漲50%或更高,通常是因戰爭或國家破 “提升Chrome效能與電源效率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