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中,高與矮是兩種相反的量,通常用來描述物體或數字的大小。高指的是比平均值或參考值來得大,而矮則是指比平均值或參考值來得小。高與矮的概念常常在比較和排序中應用,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描述詞。
矮個子
矮個子通常有較低的視線,這可能會使他們在某些情況下更有優勢,例如
高個子的人是否比矮個子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以及身高是否與壽命長短有直接關係,這些問題至今依舊存在爭議。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高個子的人確實可能面臨較高的癌症風險,尤其是結直腸癌。這可能與高個子的人體內的生長激素水平、新陳代謝速度以及其他生物學因素有關。
身高與癌症風險的關聯
一項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 生物標誌物及預防》雜誌上的研究指出,高個子的人罹患結直腸癌或其他腫瘤前病變的風險可能較高。研究顯示,身高每增加10釐米,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14%,患腺瘤的風險增加6%。這意味着,如果中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釐米和158釐米,那麼身高達到179.7釐米的男性和168釐米或以上的女性可能面臨更高的患癌風險。
身高與妊娠期健康
身材較矮的女性可能會面臨妊娠期較短、嬰兒體形較小和早產風險高等問題。


身高與心臟病風險
與矮個子相關聯的基因可能增加低密度膽固醇水平升高的風險,進而增加患心臟病的幾率。因此,身高較矮的人應該更加注重鍛鍊,避免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身高與妊娠期健康
身材較矮的女性可能會面臨妊娠期較短、嬰兒體形較小和早產風險高等問題。
常態曲線的特徵
-
常態曲線是對稱、單峯、鐘形的,不會有離羣值。
-
由於曲線對稱,平均數和中位數通常位於曲線的尖峯位置。
-
常態曲線的一個特別性質是,可以通過目測在山形曲線上找到它的標準差。在其它密藴曲線中,這一點是不可能做到的。
根據抽樣調查結果的誤差界限,通常使用常態曲線來計算。儘管許多數據符合常態分佈,但也有許多數據不遵循這一規律,例如薪資分佈常常呈右偏態。這些非常態的數據就像不平常的人一樣,不僅常見,有時還比常態數據更有趣。
每種常態分佈都可以用各自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來描述。在常態分佈中,標準差是衡量數據離散程度的自然單位。這一點在所謂的“68-95-99.7規則”中得到了體現。這三個數字表明,對於任何常態分佈,有68%的數據在平均值加減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有95%的數據在平均值加減兩倍標準差的範圍內,而幾乎所有的數據(99.7%)都在平均值加減三倍標準差的範圍內。
年輕女性的身高分佈接近平均值 63.7 英寸、標準差 2.5 英寸的常態分佈。按照68-95-99.7規則,一半的女性身高高於平均值,即63.7英寸。中間68%的身高在平均值加減一個標準差的範圍內,也就是在61.2(= 63.7 – 2.5)和 66.2(= 63.7 + 2.5)英寸之間。這68%中的一部分,即34%的女性,身高在平均值和66.2英寸之間。因此,總共有84%的女性身高低於66.2英寸。
中間95%的身高在平均值加減兩倍標準差的範圍內,即在58.7(= 63.7 – 5)和68.7(= 63.7 + 5)之間。另外5%的身高在58.7和68.7英寸之外,由於常態分佈對稱,這5%中有一半女性的身高在矮的那一端。
幾乎所有的女性身高(99.7%)都在平均值加減三倍
生長激素缺乏症的診斷與治療
林昭旭醫師分享了一個病例,一名小女孩在13歲時身高只有129.8公分,經過一系列檢查,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且骨齡為10歲6個月,性荷爾蒙分泌也不正常。經過六個月的追蹤和藥物治療,她的身高得到了有效改善。
基因組部落格主對學術界在討論族羣間生物性差異時所持的政治正確立場提出了質疑,並樂於指出其中存在的矛盾:學術人士在公眾場合傳遞的信息往往是否認族羣之間的特徵差異,而他們在發表的論文中的科學發現卻並非如此。


延伸閲讀…
身高過矮的影響
身高過矮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和社交造成負面影響。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應該定期記錄生長曲線,這樣才能及早發現身高過矮的狀況,抓住治療時機。
身高矮小的定義
身高矮小的定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身高遠低於正常水平,即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位於第三百分位以下;二是生長速度緩慢,例如6歲以上的男生或女生一年內身高增長不到4公分。
生長激素的角色
生長激素是影響兒童身高的關鍵激素,由
面對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治療選擇
根據專科醫師的評估,若確認生長激素缺乏症且沒有腦部病灶,及早與開立藥物的專科醫師進行充分的討論是非常重要的。林昭旭醫師提醒,骨骼生長板一旦癒合,就無法再長高,因此需要把握治療時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人類族羣之間的遺傳差異
要理解為什麼遺傳學家不再與人類學家合作,並認為人類族羣之間的差異不容忽視,可以從「基因組部落格主」的觀點中找到解答。這些部落格主的觀點通常較為保守,他們通過對各族羣特徵的平均差異的研究,揭示了包括身體外貌和運動能力在內的多方面差異。例如,「歐洲基因」部落格中的熱門話題「哪個古代民族傳播了印歐語系語言」就激起了大量的討論。
基因組部落格主對學術界在討論族羣間生物性差異時所持的政治正確立場提出了質疑,並樂於指出其中存在的矛盾:學術人士在公眾場合傳遞的信息往往是否認族羣之間的特徵差異,而他們在發表的論文中的科學發現卻並非如此。
延伸閲讀…
我們目前已知各族羣之間存在顯著的平均遺傳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膚色上,還包括體型、消化澱粉和乳糖的能力、在高海拔地區呼吸的難易程度,以及某些疾病的罹患率。儘管如此,大部分的特徵在族羣內的差異仍然大於族羣之間,這意味著在任何族羣中,如身高,都有極端的個體分佈,從非常高到非常矮。但這並不否定族羣之間在特徵上存在細微的平均差異。預計隨著研究資源的增加,我們將發現更多人類族羣之間的遺傳差異。
特徵 | 族羣內
葛拉夫的演講在葛拉夫的演講中,他提到了五個特別的突變,這些突變對於不同族羣的皮膚色素沉積作用有著顯著的影響。這些突變在不同的族羣中出現頻率差異很大,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是造成皮膚色差異的原因之一。 他指出,這些與色素沉積相關的基因與那些在腦中活躍的基因不同。腦中活躍的基因在許多部位都有活動,這表明它們可能與多種認知和行為特徵有關。 葛拉夫提出了一個論點,即某些突變可能會推動某些特定的認知和行為特徵的發展,而其他突變則會推動不同的特徵。他認為,這些作用會相互抵消,導致在不同族羣之間看起來沒有顯著的平均差異。 然而,其他研究反駁了這種觀點。這些研究表明,即使是由許多突變共同影響的特徵,例如身高,也可能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從而在不同族羣之間產生差異。 人們普遍認為,遺傳對於體型的影響是一回事,而對於認知和行為特徵的影響是另一回事。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兩者之間的界線正在模糊。例如,遺傳分析發現,個體的遺傳特徵可以預測其受教育時間的長短,儘管社會因素通常被視為更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