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虞之音意思】是什麼意思 |華夏文明的讚歌 |季札觀周樂 |

【韶虞之音意思】是什麼意思 |華夏文明的讚歌 |季札觀周樂 |

韶華與韶光的區別

雖然“韶華”和“韶光”經常被視為同義詞,用來指代美好的年華或春光,但據《中華文化詞典》的解釋,“韶華”一詞更多用於形容年輕時的風華正茂,而“韶光”則更偏向於指代時間的流逝。

韶虞之音意思 Play

韶樂的起源與含義

根據《説文解字》,“韶”是虞舜時代的音樂,這種音樂被認為具有感召力和美妙的旋律。《尚書》中提到的“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就是描述這種音樂的美妙和影響力。因此,“韶”被用來指代美麗的春光和美好的青年時代,這就是“不負韶華”這個成語的由來。

韶虞之音意思

韶華與韶光的區別

雖然“韶華”和“韶光”經常被視為同義詞,用來指代美好的年華或春光,但據《中華文化詞典》的解釋,“韶華”一詞更多用於形容年輕時的風華正茂,而“韶光”則更偏向於指代時間的流逝。

韶虞之音意思

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於魯國聆聽天子之樂,其“樂評”,既非凡響,亦非後人所能及,讀之令人回味無窮,或許,此評將令吾等對吳地之認識,產生根本性的變化。

韶虞之音意思 Play

延伸閲讀…

不負韶華的”韶”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札,於魯國聆聽天子之樂,其“樂評”,既非凡響,亦非後人所能及,讀之令人回味無窮,或許,此評將令吾等對吳地之認識,產生根本性的變化。

延伸閲讀…

華夏文明的讚歌——讀《季札觀周樂》

《史記·樂書第二》全文、註釋、翻譯和賞析

韶虞之音意思

以樂識人,雖不算難,但以樂洞悉作者的情感志趣,乃至預知一國之興衰,卻非易事。華夏文明襲跡,“詩樂舞”一體,如《詩經》之篇,可入樂、入舞。而《周南》《召南》,乃周成王之兩叔周公、召公封地之詩,位於長江、漢水之地,其時尚非孔子編《詩》之際,故《詩經》所載與魯國當日所演奏者,或有出入。然,吾等可從季札之評論中尋得端倪——其言“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此評可謂精準,《周南》中《關雎》一詩,正凸顯出“勤而不怨”之人情風貌。

後,樂手歌《邶》《鄘》《衞》,此三地為周成王之霍叔、蔡叔、管叔之封地,季札聞之,評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衞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衞風》乎?

改寫後的文章

豳,這片豐饒的土地曾是周文王的祖先姬劉的領地,座落於陝西的黃土地上。在季札的眼中,《豳》中的詩歌頌揚了周公東徵的雄偉功績,“美哉,其周之舊乎!”周公東徵的歲月大約在公元前1042年到公元前1040年,其目標是平定“三監”和武庚的叛亂,這場戰役主要在黃河流域展開。正因為周人的氣度“樂而不淫”,他們的征途才得以順利,就此開啟了周朝八百年的絢爛歷史。然而,豳地最終落入了秦國之手。對於《秦》的評價,季札的見解充滿了預言性,“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在他的聽來,秦國的音樂繼承了中原古地的音律,是周朝音樂的最精華部分。這一點評彷彿穿越了時空,預示了秦國將來一統天下的霸業,堪稱全文中最為精準的預言。從《秦風》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我們可以窺見秦人那種雄渾磅礡的力量。

樂手繼續演奏《魏》《唐》《陳》等地的民歌,季札對每一首歌曲都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如同司馬遷所言,他“見微而知清濁”。在評論《魏》時,季札一針見血地指出“以德輔此,則明主也”,這與《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等諷刺統治者貪婪的作品不謀而合。對於《唐》,即晉國早期的詩歌,他評價“思深哉”,這與春秋時期齊國的短暫稱霸形成了鮮明對比。晉文公之後,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