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五大氏族】細數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傳承 |細數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傳承 |新界五大氏族係邊五個 |

【新界五大氏族】細數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傳承 |細數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傳承 |新界五大氏族係邊五個 |

新界五大氏族,是指在香港新界地區擁有悠久歷史的五個主要家族。這些家族不僅在當地具有顯赫的聲望,而且對香港的社會和文化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界五大氏族的形成、發展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地位和作用,透過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和現實資料的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這些氏族在香港社會中的角色和意義。

宋氏家族
宋氏家族主要分佈在元朗地區,他們在商業和地產方面有著顯著的成就。
宋氏家族與其他氏族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在政治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黃氏家族

香港新界五大族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皇牌大放送》節目介紹

粉嶺龍躍頭的松嶺鄧公祠與文天祥家族的歷史連結

  • 在新界五大宗族中,鄧氏一族人口和土地最多。鄧氏家族在北宋初年移居錦田,成為最早定居香港的漢族移民。鄧族引以為傲的是,其祖先鄧自明曾娶宋代皇室女兒為妻。松嶺鄧公祠供奉着這位皇姑的神位,見證了鄧族與宋代朝廷的血脈關係。

    新界的變遷與保衞

    英國殖民者的介入打破了新界的平靜。從1842年香港島被割讓,到1860年的九龍半島南部,終於在1898年,新界地區也被租借給英國,租期為99年。面對外來侵略,新界鄉民集體反抗,其中以鄧、文、廖、侯、彭等氏族為首,他們的英勇抵抗被英國人稱為“五大族”。

    新界五大氏族 Play

新界聚居地:侯氏族人與錦田鄧氏

上水侯氏

九百多年前,侯家祖先侯五郎從廣東番禺遷徙至香港上水雙魚河,看中了這片風水寶地,便在此定居。至明朝初年,侯氏十一世祖侯卓峯在雙魚河畔的河上鄉開枝散葉。如今,上水侯族仍然擁有三千多位族人,集中居住在四個村莊。

粉嶺圍村與彭氏宗祠

從公元前750年開始,彭氏族人便踏上了從甘肅到江西,再到潮州揭陽的長途遷徙。粉嶺圍村是彭氏家族在南京的據點,自明朝以來,已有四百六十多位族人生活在此,而宗祠對聯“商賢世澤,宋史家聲”,記載着彭氏家族的悠長歷史。

新界五大氏族

錦田鄧氏與樹屋

錦田的古老榕樹下,屹立着一片殘垣斷壁,這就是建於三百七十三年前的“錦田樹屋”,它見證了清朝初年的一件歷史大事。當時,因鄭成功在台灣反抗清政府,沿海居民被迫內遷,房屋遭到焚毀。直至1669年,清政府允許居民返鄉,但樹屋的主人卻未再回返。為了紀念這段歷史,錦田鄧族興建了“周王二公書院”,並定期舉行建醮儀式。

新界的變遷與保衞

英國殖民者的介入打破了新界的平靜。從1842年香港島被割讓,到1860年的九龍半島南部,終於在1898年,新界地區也被租借給英國,租期為99年。面對外來侵略,新界鄉民集體反抗,其中以鄧、文、廖、侯、彭等氏族為首,他們的英勇抵抗被英國人稱為“五大族”。

新界抗英與現代香港

4月14日,一股憤怒之火燃燒在即將成為接收儀式場地的警棚上,這標誌着新界居民對英軍的武力抵抗正式展開。這場後來被稱為“六日戰爭”的衝突,實際上持續了四天。

新界抗爭的開端

4月15日,上千名新界勇士在抬槍和大炮的掩護下,在大埔地區阻截了一支英軍部隊。當天下午,增援的英軍驅逐艦“名譽號”進入大埔海,並摧毀了當地居民的防禦工事,最終迫使他們撤退到林村山谷。

新界五大氏族

林村山谷之戰

4月18日,1200名勇士在八鄉石頭圍集結,發動了反擊。然而,儘管他們英勇抵抗,最終依然無法阻擋英國軍隊的進攻,戰役以失敗告終。經過這三次戰役,新界居民遭受了重大傷亡。

香港新界的傳統文化

新界五大族與香港的歷史淵源

根據考古資料,香港最早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香港史專家、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劉蜀永指出,有文字記載的大規模移民始於宋朝。新界鄉議局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廖書蘭表示,移民主要來自河南、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他們逐漸在新界北部地區定居下來。

新界五大氏族 Play

延伸閲讀…

新界五大氏族係邊五個?

新界五大族:細數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傳承

點燈與添丁

農曆正月十二日,上水廖族在廖萬石堂舉行“點燈”儀式,這是一種祈求“添丁”的傳統習俗。在此儀式中,族人向祖先報告過去一年中新出生的族人。點燈儀式通常在祠堂舉行,而祠堂是維繫家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建築。

新界五大氏族

春季祭祖

在農曆二月初三,上水廖族在廖公家墊舉行春季祭祖儀式。九名身穿長衫的族人執行各種祭祀任務,家族成員則按照輩分排列,向祖先敬獻酒水。這一儀式嚴格遵循古代禮制,歷時約一個小時。

香港新界的傳統文化

新界五大族與香港的歷史淵源

根據考古資料,香港最早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香港史專家、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劉蜀永指出,有文字記載的大規模移民始於宋朝。新界鄉議局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廖書蘭表示,移民主要來自河南、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他們逐漸在新界北部地區定居下來。

延伸閲讀…

新界五大族:細數香港原居民的千年傳承

新界五大氏族

在新界五大姓中,鄧氏人口最多,擁有最多的土地。鄧氏家族在北宋初年遷至錦田,成為最早定居香港的漢族移民。其中,鄧自明的妻子是宋室公主,這一淵源讓鄧家族引以為傲。

  • 粉嶺龍躍頭的松嶺鄧公祠供奉着這位皇姑的神位。
  • 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的玄孫文孟常,從廣東寶安遷至香港,在新田紮根,現有人數超過6000人。
  • 上水鄉是原籍福建汀州的廖氏家族的聚居地,上水廖族的宗祠廖萬石堂,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
  • 侯氏族人在元朝末年從廣東番禺遷居上水雙魚河,現有3000多人聚居在上水的四條村莊。
  • 粉嶺彭氏家族的宗祠對聯“商賢世澤,宋史家聲”,象徵着彭氏家族的悠久歷史。
宗族 遷居香港時間 主要聚居地
鄧氏 北宋初年 錦田
文氏 元朝末年 新田
鄧氏 文氏 廖氏 侯氏 彭氏
北宋初年 南宋末年 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 北宋末年
錦田 新田 上水 上水

彭氏源流

彭氏家族的開端可追溯至公元前750年,當時我們的始祖從甘之域啟程,踏上遷徙之路。他們穿過了遙遠的距離,最終到達江西省。在那裏,他們的族羣得以繁衍,直至彭延年公時期,他們進一步向海邊的潮州揭陽遷徙,並在那裏紮根。如今,彭氏一族在粉嶺圍村已經發展成為新界的重要一員,其居民數量高達4600多人。

在新界的鄧氏族人聚居地——錦田,有一棵古老而巨大的榕樹,它纏繞着一間已經坍塌的石屋。這間名為“錦田樹屋”的建築,興建於370多年前,見證了清朝初期的一件歷史大事。1661年,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並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為了斷絕當地人民對鄭成功父子的支持,清政府下令多次遷界,將東南沿海的居民遷移至內地,且禁止他們返回原居住地。直到1669年,清廷才批准復界,廣東沿海的居民得以重返家園,但“錦田樹屋”的原主人卻再也沒有回來。為了紀念這一事件,錦田鄧族興建了“周王二公書院”,並在書院落成之際,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酬恩建醮儀式。建醮是道教的一種祭典,用於祈福、消災和感謝神恩,這一傳統在新界鄉村至今仍廣泛流傳。據悉,從1685年開始的第一屆酬恩建醮至今已連續舉辦了33屆,而第34屆將在2025年舉行。

在復界後的大約200年間,新界的居民們過着安

上水廖族的點燈儀式

在新界上水,廖族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日都會在宗祠廖萬石堂舉行點燈儀式。這項傳統習俗已有悠久的歷史,儀式上族人向祖先稟報過去一年出生的新丁姓名,「點燈」寓意「添丁」。宗祠作為宗族制度的象徵,承載着廖族的歷史,也是聯繫族人的重要紐帶。

春季祭祖儀式

農曆二月初三,上水廖族在應龍廖公家墊舉行春季祭祖儀式。九名身穿長衫的執事負責各項祭祀工作,族長代表族人向祖先致祭,其他成員則按照輩分上前奠酒。整個春祭儀式歷時約一個小時,基本遵循古代規制。

新界的特殊管治制度

英國人接管新界後,實施了一套有別於港九市區的管治制度。這使得新界鄉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得以保存至今。上水廖族的點燈和祭祖儀式,體現了新界居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