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沒聯絡的朋友,也許你正為生活中的忙碌而奔波,但願這封簡訊能讓你停下腳步,回憶起我們的舊時光。當初的我們,年輕而無畏,夢想著改變世界。如今,歲月在臉上留下了痕跡,心境也隨之沉澱。我們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那份友誼,如同陳年佳釀,歷久彌香。願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願我們的友情永不被時光遺忘。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再次相遇,暢聊彼此的心路歷程。
然而,這樣的無話不談狀態通常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常常會漸漸與這些朋友疏遠。就像那些曾經無話不談的同學、同事或者是形影不離的朋友,不知道從何時起,就不再有聯絡了。


看到大家討論如此激烈,我也加入了討論:「很少有人能夠長期與某個人有話可聊。聊天投緣,通常是建立在雙方已經有了交集的基礎上。你們可能會因為共同的興趣、喜好或者共同關注的影視、廣播節目而一直有聊不完的話題。」
然而,這樣的無話不談狀態通常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常常會漸漸與這些朋友疏遠。就像那些曾經無話不談的同學、同事或者是形影不離的朋友,不知道從何時起,就不再有聯絡了。
我問那位提出問題的朋友:「如果有一天,你和現在有話可聊的人也開始無話可誕,你會和對方在各自的好友列表裡互相刪除嗎?刪除後,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你們需要重新建立聯繫,你會把對方加回來嗎?」
事實上,像我的朋友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在畢業或離職後,總是傾向於刪除同學或同事的聯繫方式,結果往往因為某些原因需要再次聯繫時,雙方都會感到尷尬。定期的清理確實是值得提倡的生活習慣,它能為我們的生活節省空間和時間,提高生活的效率。然而,若是僵化地套用某種方式,每隔一段時間就強迫自己丟棄一些物品或刪掉某些人脈,
他這種定期清理好友的行為,導致他無法跟別人擁有長期的友誼。我認為,要想正確執行「斷捨離」,就要清楚明白那些所謂的負擔,對日後的生活有沒有幫助。暫時的負重前行不一定是壞事,暫時用不上的物品不代表以後用不上,暫時斷開的關係以後可能會重新聯絡。過早地做減法,當以後再需要時,又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去重新獲得與連結。而有些人或物,失去了就再也不可能擁有。那些完全無用的物品和人際關係,我們才能去做刪減。如果我們在精神與物質兩方面都不富有,房子與腦子裡都是空無一物,就沒有必要去「斷捨離」。否則,我們一邊填補空洞,一邊丟棄,就像在撿小丟大,不僅沒有得到剛剛好的舒適生活,反而會因此痛苦不堪。為什麼如此大費周章的「斷捨離」,最後卻帶來了不太美好的體驗呢?因為「斷捨離」這道人生減法不僅要做的對,而且不能當成絕對,更不能把它當成唯一的生活指導。充實且幸福的人生要靠加減法並行,只加不減,負擔累累;只減不加,空虛落寞。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生活是無秩序的,當下覺得舒服的人和事,可能以後會讓我們不舒服。反之,當下覺得不舒服的人和事,可能以後會給我們帶來驚喜。(相關閲讀:半夜兩點可以打給他的朋友,你有多少個?洪蘭:朋友多的困難少,笑聲多的疫病少)那些正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無論他們是不是過客,願意多待一下的人,我們就多聊一下;準備離開的人,我們就揮手告別,讓一切順其自然。是斷、是捨、是離,抑或緊緊抓住,早晚都會有答案,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多此一舉。有一種朋友你一定有,明明很久沒聯絡,一聊天就好像昨天才剛見
社交互動與個人空間的平衡
創造獨特的社交平衡
或許,我們並不需要刻意追求所謂的「人緣好」,而是應該找到那種能夠讓自己在社交和個人空間之間找到平衡的狀態。每個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應該是基於真實的興趣和互相的尊重,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勉強自己。


延伸閲讀…
最近的一段時間裏,當我減少參與社交活動,將更多精力放在自我探索上時,我驚訝地發現自己不再感到焦慮,反而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感。這種轉變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社交互動對我的真正意義。
創造獨特的社交平衡
或許,我們並不需要刻意追求所謂的「人緣好」,而是應該找到那種能夠讓自己在社交和個人空間之間找到平衡的狀態。每個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應該是基於真實的興趣和互相的尊重,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勉強自己。
延伸閲讀…
對於那些在社交場閤中感到不自在的人來説,學會設定界限和保護自己的空間是至關重要的。這並不是要孤立自己,而是要確保自己的社交活動是基於內心的真正渴望和需求。
結語:尋找內心的和諧
總之,社交人緣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目標,而是一個變動的過程。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節奏,創造一個既能夠與他人連結又能夠保持自我和諧的環境。當我們能夠自在地面對自己的社交需求時,我們就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