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氏角金龜,這種罕見的甲蟲,因其獨特的金色鞘翅而備受矚目。本研究旨在探討其在昆蟲學界的地位,以及其生態習性和行為特徵。
以上內容
台灣角金龜驚現台中!東光國小三年級師生與家長在大坑生態走讀活動中,於風動石公園一帶偶遇這一台灣特有的甲蟲寶藏。這稀有的生物,其獨特的鹿角狀頭部犄角,以及細長前腳和大腳爪,曾吸引日本昆蟲研究員專程來台研究。此次發現不僅讓參與者驚艷,也增添了對家鄉生態的熱愛。


- 發現台灣角金龜:在14日的生態走讀活動中,師生們在收集教學素材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角金龜」。
- 鹿角花金龜:台灣角金龜也稱為鹿角花金龜,其雄性個體頭部長有形似鹿角的犄角,外形威武,是全球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 科研價值:台灣角金龜的特殊造型曾吸引國外博士來台研究,近期學者邱見玥在《Faunitaxys》期刊發表論文,介紹了鹿角花金龜新種:Dicronocephalus chenliae(狹帶鹿角花金龜)。
物種 | 分佈地 | 棲息地 | 食性 | 體長 | ||||||||
---|---|---|---|---|---|---|---|---|---|---|---|---|
狹帶鹿角花金龜 | 雲南 | 櫟樹林 | 櫟屬樹
改寫後的文章雌性昆蟲呈黑色,缺乏光澤,且腿部表面粗糙,刺突鋭利發達。中足脛節有兩個尖鋭的外部突起,跗節短而細長。通過外觀特徵可將其與寬帶鹿角花金龜區分開來:雌性個體相對寬帶鹿角花金龜而言身體更為圓潤,唇溝前緣凹陷通常更深,跗節更短且細長。雖然狹帶鹿角花金龜分佈較為侷限,僅雲南地區有記錄,但寬帶鹿角花金龜則廣泛分佈於中國的東北、華北、華中、雲貴川等地。新種的發現作者早在2013年就已發現相關標本,但由於標本數量不足,一直未能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直至2022年,雲南當地人大量採集到該種昆蟲,這才為研究提供了新的進展。值得一提的是,狹帶鹿角花金龜的已知最早標本收藏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該館中保存著兩雄一雌三個標本。新種發現者在2017年訪問該博物館時,發現了這批早期標本。這些標本是由英國植物學家喬治·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於1904年至1932年間在雲南採集的。福雷斯特曾七次進入雲南進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包括種子,並將其運回英國。最終,他因心臟病在騰衝附近去世。以下是有關其他鹿角花金龜種類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