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
![]()
南郭子綦能夠達到心如死灰、念頭斷絕的境界,這實際上是古代道家和佛家修行的精髓所在,即通過冥想、打坐或持咒等方法排除雜念。有過相關經驗的人會知道,我們的思想時刻都在不停地運轉,就像一卷不停播放的磁帶。有時某些場面會引起強烈的情緒或回憶,這時思想就像一盤播放聲音巨大的磁帶,我們會注意到腦海中出現了大量的念頭、情感和畫面。而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對這卷磁帶播放的內容並不自知,不知道此刻腦海中裝載了什麼樣的信息。這是因為有些信息已經沉入潛意識或無意識之中。舉個例子,我們第一次學習繫鞋帶時,每個步驟都需要專心致志,包括如何拿起兩根像麵條一樣的鞋帶、如何把它們繞起來、以及如何打結。如果有什麼事情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比如有人呼喚我們的名字,我們繫鞋帶的動作可能會受到幹擾。然而,當我們對這些動作嫻熟後,它們就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可以在不需專注的情況下自動完成這些動作,有時我們在做其他事情時,突然發現鞋帶已經繫好了。這意味著這個過程已經不需要
風吹眾竅,萬念俱寂
在佛道兩家的修行中,有一種境界被稱作「斷滅念頭」,這意味着將那無休止地自我循環的思緒比作一盤永不停歇的磁帶,或是腦海中嘈雜的噪音。念頭源自於過去的經驗,它們像枷鎖般束縛著當下,而「斷念」則意味著徹底的解脱與自由,從頭腦的掌控中解放出來。這種解脱並不是指完全捨棄思考,因為人只要還活著,大腦這個工具就必將被使用,就像呼吸與血液循環一樣自然。
所謂的「我」,不過是頭腦虛構出來的產物。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斷滅念頭」是絕對的靜止,它是在不需要念頭參與時,讓大腦安靜下來,暫時放下這個自動運轉的功能,而在需要時則重新啓動它。這正如佛家所説,空不是真正的空,它是變化萬千的實相;緣起雖有,但本質上仍是空的。
子游問子綦:「敢問其中的方法為何?」子綦回答:「當大地呼氣,它的名字叫做風。除非風不吹動,否則成千上萬的孔竅都會發出聲響。你聽見過長風呼嘯的聲音嗎?在高高的山陵和巨大的樹木上,孔竅形狀各異,有的像鼻子、嘴巴、耳朵,或是橫木上的方孔。這些孔竅在風吹過時會發出各種聲音,有的像急水,有的像箭矢飛過,有的像牛的吆喝,還有的像喘息、尖叫、嚎哭、狗吠,或是哀嚎。前風唱起『於』,後風隨之和『喁』。小風來時,眾聲和緩;大
狂風過後,眾竅歸於寂靜
一個事件的喧囂,如同狂風吹過眾竅,最終也會歸於寂靜。人們對於事件的議論,如同風吹過竹林發出的聲音,響起又歸於靜謐。然而,這一切的聲音,都只是過濾後的二手信息,我們真正聽到的,是事件的原始面貌嗎?
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狂風吹過後,眾竅迎風而響,但當風停下,眾竅也隨之寧靜。這就像是人們對事件的熱議,風頭過後,討論也會漸漸平息。而那些留存下來的聲音,實際上已經不是風的自然之音,而是經過了眾竅的過濾和變化的。
![]()
![]()
延伸閲讀…
地籟
辭典檢視[地籟: ㄉㄧˋ ㄌㄞˋ]
狂風吹過後,眾竅迎風而響,但當風停下,眾竅也隨之寧靜。這就像是人們對事件的熱議,風頭過後,討論也會漸漸平息。而那些留存下來的聲音,實際上已經不是風的自然之音,而是經過了眾竅的過濾和變化的。
延伸閲讀…
齊物論中「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中所謂「人籟」「地籟」「天籟」的 …
《莊子》〈齊物論>「天籟」 之適解及文本解讀的幾點思考
莊子將這種聲音分為三種:人籟、地籟和天籟。人籟是人的吹奏,地籟是自然界風吹過孔竅的聲音,而天籟則是自然界的本聲。天籟不需外力,自然發響,而人籟和地籟則都需要依託於某種物質或環境條件。這種依託,正是它們的侷限之所在。
當人們自詡為某種身份,如“作家”,或者依賴某種方法解決問題時,實際上也是一種侷限。這種侷限塑造了我們的
【地籟】齊物論中 |辭典檢視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