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好老師的定義,總是引起無數的討論與思考。一個好老師,究竟是學術造詣高深?還是教學方法多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好老師的共同特徵應該是對學生充滿熱忱,能夠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並且在面對挑戰時鼓勵學生勇往直前。
-
專業知識:
一位好老師必須對所教學科有深刻的理解和廣泛的知識,能夠清晰、準確地傳達概念,並且能夠根據學生的程度,調整教材的深度和廣度。 -
教學技巧:
好的老師善於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如講解、討論、實驗、角色扮演等,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關懷學生:
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個性發展,能夠耐心地解答學生的疑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
溝通能力:
好的老師能夠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理解學生的需求,調整教學方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 -
責任心:
好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負責,能夠仔細批改作業和考卷,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好老師的影響
一位好老師的影響不僅限於學生的在校表現,更會影響學生的終身學習習慣和價值觀。他們的教學能夠啟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
改寫前 | 改寫後 | |||||||
---|---|---|---|---|---|---|---|---|
我們記憶中的「好老師」,幾乎都是以老師的「人格特質」為標準,但一般社會輿論對於「好老師」的認定,卻往往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表現,究竟「好老師」的標準是什麼?立即訂閲全閲讀,即可享全站不限篇數閲讀。登入/註冊會員,即可贈送文章給朋友。您本月還可贈送 5 篇文章給朋友,在時效內,任何人都可免費閲讀您贈送的禮物文章。全閲讀訂户每月可贈送5篇文章給朋友,任何人都可免費閲讀文章。在用哲學思考和提問能力對專業老師進行培訓時,我常常在想一個本質問題: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從我自己的記憶中搜尋,回想小時候接受傳統的應試教育,那段日子似乎沒有太多的色彩,只是一道蒼白的影子。當時一切以升學導向的學校生活,每天的日子重複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公式、語法、年代和分數。對於我這個不擅長背誦朝代、戰爭、詩詞、成語,也不能理解許多數學和科學道理的孩子來説,「快樂」似乎只是課文裡才會出現的詞語。在小學最後2、3年的時光,我轉學到了新的城市,新的學校、新的班級。那些不快樂的現實,開始高速運轉著,即使現在每當回憶起那段蒼白的成長時光,我所感受到的,就是那種快要窒息的感覺。在思索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會在黑暗中,看到一道隱隱約約的光。那道光裡,是10歲的我笨拙的身影,在週末的白天,跟幾個孩子一起站在科學
那些年,小學班導師的引導與陪伴 評估「好老師」的標準我們對「好老師」的認定通常基於老師本人表現,但社會上對「好老師」的評價往往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表現為標準。這構成了對「好老師」判定的雙重標準,究竟哪種標準更合乎邏輯? ![]() ![]()
父親的教導另一位老師提到,他認為最好的老師是他自己的父親。父親不僅信任他,無條件地支持他做的每一個決定,而且在困難時刻陪伴著他。當他受傷或遇到挑戰時,父親總是在旁安靜地支持,並且接受他的本來面貌,鼓勵他做真實的自己。 共同的特質在聽完大家的經歷後,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好老師有什麼共同之處。顯而易見的是,人們對於「好老師」的評價往往不是基於學術成就或專業資格,而是著重在人格特質上。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人格特質是否應該成為評估一個人能否勝任教師職務的標準?或者學校只關注老師的學業成績、資格證書和專業能力?從師範大學畢業的優秀學生,是否真的會成為更好的老師? 引導與教學對於「會引導的老師」,我們進一步區分了兩種不同的引導方式:一種是將學生作為整體進行引導,另一種則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思考脈絡進行因材施教。如果老師引導的方向符合學生的主動學習意願,這可以被視為一種負責任的教學。但如果老師只是強推自己的教學內容或進度,不顧學生的意願和需求,這可能就變得多管閒事了。 評估「好老師」的標準我們對「好老師」的認定通常基於老師本人表現,但社會上對「好老師」的評價往往以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表現為標準。這構成了對「好老師」判定的雙重標準,究竟哪種標準更合乎邏輯? 職業選擇與「好老師」新手老師在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往往對「好老師」的定 如何成為一位「好老師」?資深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分享引導自我表達與互動的晨圈在凱瑟琳史密斯小學,二年級老師萊佩爾特透過每天的晨圈活動,讓孩子們有機會表達自我,並在互動中學習。這種形式的交流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也有助於老師更好地瞭解每個學生的個性與需求。 專題式學習在本校的實踐這所位於聖荷西郊區的小學,儘管資源有限,但校長和老師們用心投入,成功地在接受聯邦補助的公校中實踐專題式學習。五年級學生通過專題發表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主題涉及自我照顧和幫助家人改善生活品質的行動建議。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 一位「好老師」的初衷與目標錢麥老師,本身來自越南移民家庭,他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錯誤選擇與後來被摔角運動引導走向正途的經歷。如今,他作為一名老師兼摔角隊教練,希望能幫助那些和他當年一樣迷失方向的孩子。他的故事體現了「好老師」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和激勵學生走上正確人生道路的榜樣。 面對這樣的挑戰,阿姆斯壯和教師團隊決定採用PBL,旨在提供與真實生活相連結的學習經驗,並慶祝學生的成就。學生大使娜琳和安東尼的故事就是最佳證明。娜琳曾是一個非常害羞的女孩,但在參與學生大使計劃後,她透過不斷的練習和老師的指導,逐漸變得自信。阿姆斯壯校長堅信,他們的工作是支持每個學生的需求,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任何事。 ![]() ![]()
專題式學習的成功關鍵前任校長布倫加德意識到這所學校面臨的挑戰,包括成績不佳、家庭資源缺乏和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等。他選擇導入PBL教學法,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案。凱瑟琳史密斯小學的經驗表明,即使資源有限,只要有校長和老師的支持和努力,專題式學習也能夠在公校中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