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證正反面】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

【香港身份證正反面】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

內容目錄

香港的身份證是一種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簽發的文件,用於確認持有人的身份。香港身份證分為兩種主要類型:智能身份證和非智能身份證。其中,智能身份證於2003年推出,它包含了持證人的生物特徵資訊,如指紋和相片,這些資訊儲存在身份證內的晶片上。智能身份證的正反面設計精緻,包含許多防偽特徵,以確保證件的真實性和安全性。與此同時,非智能身份證則較為簡易,沒有內置晶片,但同樣包含重要的身份資訊。持有香港身份證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開設銀行帳户、申請社會服務、還是進行醫療就診,身份證都是必要的證件。

使用與查驗

香港身份證在日常交易和行政程序中經常被要求出示。例如,

香港特區身份證是香港居民的主要身份證明文件,由入境事務處簽發。根據《人事登記條例》,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必須在指定的期限內登記領取身份證。每張身份證都印有持證人的姓名、出生日期及黑白照片,並附有中文電碼。持有香港身份證並不代表擁有居留權,即使連續居留七年或以上也不一定代表有居港權。

香港身份證的中文名稱曾引起爭議。立法會通過使用「身份證」作為中文名稱,而容若等文字研究者認為「份」是正字。儘管《基本法》採用「身份證」,《人事登記條例》使用「身分證」,但政府自英國屬土時代以來一直沿用「身份證」。1844年,立法局通過法案,要求華裔居民登記職業和地址,以便警員檢查。日本佔領香港期間,為了管理和監控人口,曾強制全港市民領取住民證。

香港身份證的歷史演變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換發安排

2018年10月,香港入境事務處宣佈了全港市民將分批更換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計劃。這項計劃於2018年12

智能身份證及換證計劃

2018年11月,入境事務處宣佈由同年11月26日起,年滿11歲或18歲、補領身份證或更改資料之人士可以開始申領新一代智能身份證,惟需要在人事登記辦事處辦理。部分2000年及2007年出生的香港居民更分別成為是次直接領取首批成人身份證和首批兒童身份證的受惠者。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道,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香港將在2020年為所有香港居民免費提供「數碼個人身份」。智能身份證及換證計劃,由研究發展至推廣,總共耗資逾7億港元。

香港身份證正反面 Play

2003年,入境事務處開始分階段為香港居民簽發第一代智能身份證。首先簽發的對象是身份證遺失或損毀的持有人、需要更改身份證內容的人,以及年滿11歲或18歲需換領新身份證的人。這些換證服務在人事登記辦事處進行,而不是在智能身份證中心。同年,1985年和199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成為首批直接領取成人或兒童智能身份證的受益者。

第一代智能身份證的換發

2003年8月18日,入境事務處在全香港設立了9間智能身份證中心,開始為全體香港居民按出生年份分階段換發智能身份證。1968年和1969年出生的居民成為首批換領成人身份證的受益者,接下來是1966年和1967年出生的居民。換證中心的領證服務一直持續至2007年5月18日,最後的換證申請日期是2007年3月31日。

智能身份證的特徵及其保安措施

在比較新舊身份證的設計,新一代智能身份證增添了幾個顯著特色:

香港身份證正反面

  • 雙重認證與加密通訊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晶片設計,使其只能在約10釐米的近距離內進行通訊。此外,晶片與閲讀器之間的資料傳輸需要經過雙重認證。首先,智能身份證必須放置在被認可的閲讀器上,讀取特定的文字串並生成第一個加密密匙。接著,晶片會驗證這些資訊,並建立與閲讀器之間的加密通訊通道。只有在這個通道建立後,閲讀器才會提交第二個加密密匙。只有在通過這些認證程序後,晶片才能解密資料,並進行傳送。這一系列的防護措施保證了資料在未經持證人同意的情況下,不會被遠端駭客竊取。

  • 持證人參與與電池免於遠端傳送

    由於智能身份證不具有電池,它在無電源的狀態下無法自行發送信號。因此,資料傳輸只能在持證人主動參與,將身份證放置於閲讀器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設計有效避免了固有的資料外洩風險。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換發安排

2018年10月,香港入境事務處宣佈了全港市民將分批更換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計劃。這項計劃於2018年12

智能身份證及換證計劃

2018年11月,入境事務處宣佈由同年11月26日起,年滿11歲或18歲、補領身份證或更改資料之人士可以開始申領新一代智能身份證,惟需要在人事登記辦事處辦理。部分2000年及2007年出生的香港居民更分別成為是次直接領取首批成人身份證和首批兒童身份證的受惠者。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道,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香港將在2020年為所有香港居民免費提供「數碼個人身份」。智能身份證及換證計劃,由研究發展至推廣,總共耗資逾7億港元。

《香港法例》相關規定

《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記條例》和177A章《人事登記規例》規定,凡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獲豁免或被排除的人除外),或在香港以外地方申請而獲發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的持有人,必須於年滿11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如人事登記處登記主任信納該申請人享有香港居留權,便須將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發給該人。但任何上述的人,如有意登記、申請發給或換領身份證可獲發香港身份證,惟需滿足以下任一條件:

  • 年齡


    在香港,根據法例第115章《入境條例》第2A條,香港永久性居民在某些條件下有權獲得「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收據」(ROP 140A),這是一種臨時身份證,但不能用於出入境。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分為本地和海外簽發,海外簽發的證件有特殊標註。香港居民身份證則發給沒有居留權但在香港獲準逗留超過180天的年滿11歲人士,且不含「擁有香港居留權」的字樣。不同的非永久性居民在香港享有的權利有所不同。具有入境權的香港居民可以自由就學、工作、居留,並在公立醫院使用服務時出示帶有「R」標記的身份證,無需驗查居民身份有效性。然而,一些持有有效身份證但沒有入境權的人士,如輸入勞工、外籍家庭傭工、領館人員和中央人民政府旅行證件持有人,即使持有有效的身份證,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申請核實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資格。如果這些人士的逗留期限已滿或逗留身份已失效,他們的身份證將處於非有效狀態。首次申請身份證、更換新證或因丟失舊證而要補領的非永久性居民,將獲得「申請香港居民身份證收據」(ROP 140),此收據同樣不適用於出入境。通常,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之外,年滿11歲且持有有效身份證的人可以使用e-道出入境香港。

    使用e-道的資格

    資格 服務
    持有智能身份證 使用「非觸式e-道」服務
    持有智能身份證及配備生物認證功能的流動電話 登記後使用「非觸式e-道」服務

    香港身份證的含義與使用

    香港身份證(英語:Hong Kong Identity Car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身份證明文件,由入境事務處簽發,為香港居民的主要身份證明文件。《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記條例》規定,凡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必須於年滿11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每張香港身份證均有持證人的姓名及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並把持證人的黑白照片印在證上。在姓名一欄下面,亦印有中文電碼[1],以方便政府或機構作輸入姓名之用。

    香港身份證正反面

    持有香港身份證,並不代表擁有香港居留權。根據香港法例,只要在港(工作、讀書等)逗留超過180天並年滿11歲或以上就必需申請香港居民身份證,但是也並不代表持有香港身份證在港連續居留七年或以上就擁有居港權。

    香港身份證之中文名稱曾經惹起爭論,《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採用“身份證”[2],《人事登記條例》則採用“身分證”[3]。不過,香港政府從英國屬土時代已經採

    香港身份證制度簡史

    在二戰期間,當市民要領取日本皇軍配給的米糧時,必須出示住民證、軍票和糧油證等資料。住民證上記載了姓名、地址、職業和籍貫等信息。

    1949年前的香港移民政策

    港英政府在1949年以前對中國大陸移民來港並無限制,兩地居民可以自由往來。然而,隨著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陸上台,大量中國大陸民眾湧入香港。為了控制香港人口,港府開始實行邊境管制,限制中國大陸人入境,並開始對香港居民進行登記,發放身份證。首次登記在1949年啟動,發放的身份證是以手工填寫資料的硬皮紙張,有五種顏色分別標識不同類別的居民,包括普通市民、漁民、新界居民、政府公務員及大機構僱員。想要出境的市民需要持有身份證並申請旅行證件,否則將失去居民資格。

    舊身份證的失效

    2008年11月30日,入境處宣佈之前發行的第一代電腦身份證全部失效。然而,對於那些因為身在外地而未能換證的香港居民,他們的舊身份證仍然有效,但這些居民在回港後的30天內必須前往入境事務處的人事登記處更換身份證。

    香港身份證正反面 Play

    延伸閲讀…

    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1980年代的即捕即解政策

    1980年10月23日起,香港政府實施即捕即解政策,規定所有年滿15歲的香港居民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證。

    1983年推出的第一代電腦身份證

    1983年3月,香港入境事務處推出第一代電腦身份證,加強了防偽

    2003年香港智能身份證換領計劃

    換證程序

    2003年,入境處開始分階段為香港居民簽發第一代智能身份證。最初階段從2003年6月23日開始,先為身份證丕遺或損毀的持有人、需要更新身份證內容的人士,以及年滿11歲或18歲的青少年換發智能身份證,這些服務在人事登記辦事處提供,而不是在智能身份證中心(下稱換證中心)進行。部分在1985年和1992年出生的香港居民成為首批直接領取成人或兒童智能身份證的受益者。

    香港身份證正反面

    從2003年8月18日起,全香港居民按出生年份分階段換領智能身份證。入境處在全香港特設了9間換證中心供市民換證。所有在1968年和1969年出生的香港居民是首批換領成人智能身份證的受益者,而1966年和1967年出生的居民則隨之。換證中心的申請截止日期是2007年3月31日,而領證服務則持續至同年5月18日,之後換證中心關閉。

    換證計劃的限制

    是次換證計劃不包括在1986年至1989年出生,以及1993年至1996年出生的人士,因為這些人士在換證計劃進行時將達到18歲或11歲,他們可以在人事登記辦事處直接申請智能身份證。

    舊身份證的失效

    2008年11月30日,入境處宣佈之前發行的第一代電腦身份證全部失效。然而,對於那些因為身在外地而未能換證的香港居民,他們的舊身份證仍然有效,但這些居民在回港後的30天內必須前往入境事務處的人事登記處更換身份證。

    延伸閲讀…

    香港身份證正面所載的資料

    香港身份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智能身份證的檢討與規劃

    隨著第一代智能身份證的簽發進入第10年,即2013年,入境處對智能身份證的使用進行全面檢討,研究

    數字化時代,身份證件也迎來了智能化的革新。新一代智能身份證(Smart ID Card)相較於傳統身份證,具有多項顯著特點。本文將詳細介紹這些特徵,並探討公眾對於數據安全的擔憂,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如何應對這些擔憂。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特徵

    • 芯片技術:智能身份證採用高安全性的芯片,該芯片設計用於短距離通信,有效範圍約為10釐米。

    • 雙重認證:芯片與認證器之間的通信需經由雙重認證,確保只有被授權的裝置才能讀取身份證上的數據。

    • 實時加密:數據傳輸過程中,身份證芯片會與認證器建立加密通信通道,加密資料的發送需經過認證程序。

    • 電源管理:由於身份證本身不包含電池,芯片無法自行發射信號,從而防止了遠程無技術的數據讀取。

    公眾對數據安全的擔憂

    擔憂 官方回應
    執法機構或犯罪分子遠程讀取數據 智能身份證設計不支持遠程數據讀取,通信需在持證人同意並將身份證置於認證器上時才可進行。
    芯片數據的保密性 身份證芯片與認證器之間的通信經過雙重認證和實時加密,確保數據安全。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換領計劃

    2018年11月,香港入境事務處公佈,由同年11月26日起,凡年滿11歲或18歲、需補領身份證或更改資料之人士,可開始申領新一代智能身份證。此計劃在2020年全面推行,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免費的“數碼個人身份”。根據《職場<|Assistant|>》的報導,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示,此計劃不僅提升身份證的保安性能,還能為市民提供諸多便利。

    智能身份證及換證計劃

    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的研發和推廣過程共耗資港幣7億元。根據《香港法例》第177章《人事登記條例》和第177A章《人事登記規例》,所有年滿11歲的香港居民(除非獲得豁免或被排除),或在香港以外地區申請並獲得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持有人,必須在年滿11歲後或抵港30天內登記領取身份證。

  • 如人事登記處登記主任確信該申請人享有香港居留權,將向其發放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然而,任何符合上述條件的人士,如果希望登記、申請發放或更換身份證,也需滿足以下任一條件:

    • 在1987年6月1日之前出生,並且在該日期之前不在香港居住。
    • 在1987年6月1日之前出生,並且在該日期之前以學生簽證在香港居住,其後在該日期之後離開香港,而沒有向入境事務處申報其離開。
    • 在1987年6月1日之前出生,並且在⚖️【香港法例第115章《入境條例》第2A條】📜

      🚓🌃🚦在香港,永久性居民有權在本地換領新身份證或申請補發丟失的證件。在等待新證發出的期間,入境處會發出「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收據」,這是一種臨時的身份證明,但不能用於出入境。出入境時,居民需要攜帶回港證或其他有效的旅行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