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尺幾公分」是東亞傳統的長度單位,起源於中國殷代,後來傳入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並有所變化。尺是以成人的寸口位置作為度量,現今出土的西漢實物尺長度為23.1釐米的銅尺和23.2釐米的錯金鐵尺。周朝的天下正尺被稱為周尺,是歷代王朝所遵循的尺寸。尺、寸、尋、丈是度量的基本單位,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九寸則為黃鐘之長。黃鐘與尺八之間的關係是兩倍的九寸。」
中國一尺幾公分是個有趣的問題,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尺在中國傳統上被視為一個長度單位,大約相當於33公分。


然而,在現代國際制度下,一尺已經不存在了。中國已經採用公制制度,以公分為單位測量長度。
中國一尺幾公分?
以33公分為基準,中國一尺可以換算為33公分。
換算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將33乘以10,結果就是330公分。
因此,中國一尺幾公分是330公分。
中國一尺幾公分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一尺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徵意義。
在古代,它被廣泛用於測量物體的長度,例如房屋、器具和衣物。
一尺也被視為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象徵。例如,有些傳統社會地位較高的人穿著袍子時,袍子的長度通常是一尺。
中國一尺幾公分的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因為一尺已經不再是一個國際公認的長度單位。
然而,根據傳統和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一尺大約等於33公分。
這個數值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象徵意義,代表著傳統和社會地位。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回答您的問題,謝謝!
中國傳統長度單位的演變
中國傳統長度單位“尺”起源於殷代,不同歷史時期其定義有所不同。在西漢時期,實物的尺長約為23.1釐米或23.2釐米。另一個長度單位“咫”,大約是成年女子的手掌長度,約為八寸。
周朝的度量制度
周尺是周朝的標準尺,也是後來歷代王朝的基準。周尺的長度大約是漢尺的八寸。尺、寸、尋、丈是基本的度量單位,其中十寸為一尺。
黃鐘的測量與尺八的由來
根據記載,黃鐘的管長為九寸。兩倍黃鐘的長度,即尺八,用於音樂演奏。
漢代後的尺長變化
漢代以後,尺的長度逐漸增加。劉歆的累黍為尺方法被普遍接受。北魏時期,一尺的長度大約是拇指和中指張開的長度。
唐宋時期的尺
唐代《唐六典》沿用漢制,規定一黍的寬度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宋代沿用唐制,太府寺是度量衡器的製作和行政管理機構,其頒佈的尺子稱為“太府寺布帛尺”,也稱為“三司布帛尺”。
明代的長度單位
明代常用尺分為營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種。明代的尺比宋代的長度略大,例如營造成尺約為32釐米,量地尺為32.6釐米,裁衣尺為34釐米。
尺與身高的關係
古代常用尺來測量身高,如“身長八尺”、“六尺之孤”等描述。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描述中的“尺”並非一律,不同朝代的尺長不同,因此無法直接將這些描述轉換為現代的尺長。
單位 | 定義 | 舉例 |
尺 | 早期約23釐米,後逐漸增加 | 周尺約為漢尺八寸 |
咫 | 約等於八寸 | 成年女子手掌長度 |
尋 | 雙臂張開的長度,約八尺 | 古代測量身高的單位 |
丈 | 十尺 | 古裝劇中常用單位 |